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钱是什么意思


成就大事的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而刘备只占人和。天下九州,曹操独占了六州,孙权占了两州,而刘备仅仅占了一州。刘备集团远不及曹操和孙权集团。其次,刘备的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刘表临终前说过把荆州给刘备的,当时刘备接下来也不至于败走新野,又听从诸葛亮的提议,不想抛下数十万的百姓,一定要携民渡江,结果以惨败告终。而刘备放弃唾手可得的荆州被蔡瑁拱手送给曹操,弄得后来还得向东吴借荆州。庞统设计夺取西川时,不能杀伐果断,又间接害死庞统。关羽被东吴杀后,为手足之情,竟然倾全国之兵,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势必要与东吴决战,最后损兵折将,病死在白帝城。此后,蜀汉人才匮乏,走在了下坡路上。总结,刘备没有得天下,这就是天意,非人力所能左右的。


柠珵




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一,先说庞统,庞统在入川时进攻雒城中流矢而亡,享年35岁,虽有大才,奈何没有机会施展了。

二,三国时期猛将如云,魏国许褚,典韦,五子良将,八虎骑,邓艾,庞德等等;吴国甘宁,太史慈,吕蒙,程普,韩当,黄盖等等。蜀国的武将并没有占据优势,反而较魏国差不少。

三,三国时期四川虽然土地肥沃,物质条件尚可,但毕竟不如魏国的中原腹地和吴国的江东大地。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为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这成为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也采用这个说法。很明显蜀国的人口最少,还不是少一星半点,要知道古代打仗必须有充足的兵源。

四,刘备在西川属于外部势力,在当地的影响力不行,一旦自己带来的人马损失殆尽就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情况。魏国和吴国在当地都是经营数代的大族。

五,蜀国虽有剑阁之险,易守难攻,但是别人进不来,你也出不去啊,诸葛亮多次北伐大都是因为栈道难行,粮草不济的缘故。

六,欢迎大家补充。。。


飒沓流星



张永科38


荆州地界才多大啊?水镜先生了解的能人也就诸葛亮和庞统,卧龙凤雏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的两个高考状元而已。郭嘉、荀彧这些老教授活着的时候,司马懿顶多是个打短工的助理,就这样一个人,把诸葛亮挡在祁山,最后诸葛亮活活把自己累死也没前进一步。而且,刘备是扮着一副仁德之君的面孔的枭雄,总是要名正言顺的去做事。如果最初就听诸葛亮的话,打荆州、占益州,趁着年轻,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既没死也不老的时候攻打魏国可能还有点胜算。但是,三国时期是一个国力制衡的时期,如果西蜀刘备强大了,吴国就会和魏国联盟。


王殿强


卧龙凤雏二得一者,可安天下。庞统的出现,或许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葛亮的压力。诸葛亮曾向刘备力建,称庞统有大才,不可以小用之。然而,好景不长,急于立功的庞统,终究是在落凤坡不幸陨落。

庞统或许在谋略上不亚于诸葛亮,但在为国为民的大业上,他总归是比诸葛亮少上几分纯粹。就像诸葛亮说的那样,他的余生,只想回到故乡的那片土地,守侯来之不易的安宁。

所以,庞统太过于激进,拥有着太多的好胜心,导致了他的悲剧。而诸葛亮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事,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抱到多少。或许,没有完成汉室的统一,对诸葛亮来说,一样是种深深的遗憾。


子羽的文库


刘备最终没能统一天下其实是政治合法性问题,本来刘备以匡复汉室为旗号,足以凝聚天下人心,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相抗衡,通过这种政治正确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但他一系列的政治失误,导致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受到强烈质疑,从而动摇了它的稳定,把一手好牌彻底打烂。

下面详细说一下刘备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三大政治失误,如何使蜀汉失去了与吴、魏争霸的资本。

失误一—取益州后没有处理好善后问题

我们先来看刘备取益州后的善后问题。他一度纵兵抢掠,和土匪没什么区别,还是经过赵云的劝说才罢手,可是已经大失民心。此外,他还把刘璋送到荆州软禁了起来,一点宗室的感情也没有。

刘璋父子,在益州已经经营了两代,夺取刘璋的基业,还软禁,公然与宗室为敌,让刘璋原先的手下相当不满,这为刘备未来的统治埋下了人心不稳的隐患。而且刘备没想到的是,当他日后当汉中王时,因为天子被曹操挟持,不能对刘备进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种方式获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级别的诸侯来举荐。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非常少,刘璋算一个,但刘璋已经和刘备结了死仇,怎么可能举荐呢?所以称王的合法性问题,一度搞得刘备很尴尬。这就看出来他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识到刘璋的政治价值,就应该在取益州后好好掂量掂量。

孙权占领荆州后,刘璋落入了东吴之手。孙权就把刘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让刘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样子,利用他们在益州的影响力,策动反刘备的势力,给蜀汉政权找麻烦,还催生出了叛乱。两相比较,就能看出谁的政治手腕高明了。

对内的善后做得不好,对外也是如此。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迅速要求刘备让出荆州的三个郡,为此不惜派兵施加压力。在曹操可能要进攻益州的情势下,刘备不敢和孙权交战,只得和东吴谈判,划定新的势力范围,暂时化解了这次荆州危机。但他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是他过于狭隘地理解了“跨有荆益”,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导致了他与孙权的关系产生了质变。所以在五年后,他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彻底引爆了荆州这个炸弹。

失误二—主动对曹操发动进攻,即令关羽率军进攻襄阳

尽管一些学者觉得,关羽攻打襄阳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实质上,这是得到刘备授意的。襄阳是一个战略枢纽地区,占领了襄阳,可以直逼宛城、洛阳等地,这和《隆中对》中所说的从南路进攻中原的部署相一致。但关羽攻打襄阳,不是因为要威胁中原,而是因为刘备占领了汉中。从汉中那里,有一条汉水顺流向东,可以直接到达荆州,十分方便,而汉水流经之处,襄阳是关键节点。拿下这里,就等于打通了汉中和荆州之间的一个便捷通道,实现更紧密的“跨有荆益”,稳固势力。说到底,在刘备眼里,占地盘还是比恢复汉室重要。

但不管怎样,由于襄阳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去,刘备还是在联盟框架内打击曹操。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时孙权对他和曹操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前面我们提到,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已经把他看作最大的威胁,而且由于远走益州,刘备可以避开曹操的锋芒,把军事压力都推到了距离曹操更近的孙权身上。在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四个郡,孙权只占了一个。也就是说,好处都被刘备占了,压力全被孙权承担了,这就使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一个决定:与曹操进行缓和,重点攻击刘备。双方因为夺荆州与益州而积累的矛盾,终于总爆发了。

于是,在关羽全力攻击襄阳时,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使关羽落入兵败被杀的境地,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从此,“跨有荆益”成了空话,《隆中对》的规划成了泡影,再未变为现实。这是刘备犯下的第二个大错。

失误三—刘备在错误的世纪称帝

关羽被杀的同一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这时刘备做了一个令人无语的选择,就是当皇帝,定国号为汉。这是他犯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政治错误。

为什么这个举动很让人无语呢?我们还是要回到《隆中对》里去看。

《隆中对》里有一句话,叫作“汉室可兴”,也就是说大汉王朝可以得到复兴,认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汉朝的宗室。对刘备有利的政治选择,应该就是以恢复汉王朝的秩序为旗号和目标,把主要的对手曹操定义为篡权夺位的权臣和奸贼。然后把孙权和其他势力叫作同盟,一起对抗曹操,将自己树立为汉朝代言人的形象,借此壮大实力。

在这一点上,刘备大可以学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在称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属,但刘秀当时既有强大军事力量,并且在征讨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众多力量的拥戴,因此即便他与更始皇帝决裂,自立为帝,也并没有人说什么。因此《隆中对》在“汉室可兴”这个表述上很暧昧,并没有说要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就是为刘备留下了操作空间。

但是刘秀拥有人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灭了王莽的政权。而刘备则不顾消灭曹操,只急于实现军事上的“跨有荆益”这个短期利益,所以他并不拥有刘秀那样的政治资本,反而备受质疑。那么他称帝的举动,就更加重了这种质疑。

刘备对人们宣称,汉献帝已经遇害,天下无主,所以自己不得不当皇帝。其实汉献帝只是被曹丕供养了起来,所以刘备此举就给人以口实:天子还没死,就着急当皇帝,比为汉室报仇还着急。这个举动,割断了刘备与汉献帝之间的联系,直到刘备死前,他都未再有进攻曹魏的实质举动,那么他在称帝时喊出的“要代天讨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经死了,所以我才称帝,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以他这个政权的正统性,就很成问题。

刘璋原来的部属,本来就对刘备夺取益州心存不满,他称帝的举动更让这些人非议。而后伐吴惨败,使得蜀汉内部的不稳定状态达到了极值。当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时,这些益州人趁着国家疲敝,将对他当年豪夺益州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制造了一场叛乱。蜀汉不仅失去了进攻中原的实力,更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政权岌岌可危了。


勇说信


成霸王之业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在三国风云中一路走来到成为蜀中王可以说已经是奇迹!刘备早年打着“恢复汉朝”的口号、背着一顶“刘皇叔”的高帽、一副“仁义忠义”的旗帜在三国早期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混战中,这些包装都为他加了不少分,也吸引了不众多喂他卖命的铁血粉丝,比如武将张翼德、关云长、赵之龙、黄忠、等,文臣谋前期诸如诸葛孔明、法正、后期有杨仪、蒋琬、费祎。

“”天时“”刘备是在那个时代是捞得到了大满贯,但是“”地利和人和“”在入蜀后在客观条件中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刘备的蜀国很难称霸天下,

1.首先是“地利”之要害:

.你看看今天的成都这个地理位置,成都沃野千里、盛产粮食、要害是四面环山、崇山峻岭,是可守难攻之地。这个先天条件决定了蜀国只能偏安一隅,难以打开中原的市场!

2.再看看“人和”之弊端:

后期蜀国人心动荡、这几年分好几股势力梯队,上层是早期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势力,中层是益州本地的宗族势力,下层是益州外来势力,纷争不断勾心斗角,后期刘婵当政后各势力斗争更是激烈!

3.诸葛六出祁山和后期姜维十伐中原耗财劳民,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蜀国能量。

所以,蜀国难以图天下,只能做一方霸主!








赣南客家人888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话:“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子初孝直指的是谁。

刘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此人年少就很出名,,荆州刘表曾多次邀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曹操伐荆州,刘巴投靠曹操,后来因为荆州南部三郡被刘备所得,无奈之下,刘巴投靠刘备。后来在刘备登基后一年病逝。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后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法正的奇谋是诸葛亮都佩服的,刘备兵败后诸葛亮曾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诸葛亮对法正的看重,可惜,如此奇才在刘备登基前一年病逝。

然而缺一不可的两位奇才在刘备登基前后双双病逝。

现在看来水镜先生并没有说错,只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罢了。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话我们不要马上去看是否正确,要看看说这句话时的情景和这句话的原话是什么样,免得被前人误导,前人固然有大智慧,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自己思考。

就如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后半段现在被我们理解为没有后人,但实际上是什么呢?其实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实际上不向父母禀报,就娶妻才是无后。所以,自己思考是很重要的。


G林家


天下有势,势不可挡,汉朝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已经是强弩之末,无论是在制度还是在文化方面,中国都需要换一个新的气象,新的朝代。虽然蜀汉集团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贴着汉室正统的标签,但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是三国也终究没有落到魏蜀吴任何一方手中,其中我从三个国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蜀汉详讲,其他略提。

蜀汉集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常来说,如果割据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应该非常易守难攻,完全可以自己自足,但是历史却证明在四川建立的割据政权是最难统一天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莫不是此。首先蜀地是重要的铁产地,耕地和纺织业都很发达,今天的攀枝花就是钢铁大市。还有蜀地人多兵多,所谓壮士出川嘛。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中原政权都不会放弃这块宝地,在三国时期,不仅魏国惦记着,东吴也惦记着。其次蜀汉的政治目标过于理想化,魏国要一统天下,东吴要割据江东,而蜀汉要匡扶汉室。六出祁山之后,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能匡扶汉室呢?再次人才的分配,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地得了几个知名大将,但是小将领呢?长坂坡时候赵云七进七出所见将领千名,魏国和吴国就非常重视这些基层将领的建设问题。

东吴集团、曹魏集团、东吴集团的格局太小。而曹魏集团的野心太大。这两方面决定了其不能长久统治。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我认为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汉朝大势已去.

刘备借着刘皇叔的名义,迅速崛起。其实这个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备是借着自己皇亲的优势,以恢复汉室为名,以忠于皇室来博取众人的支持和依附,实际上是达到发展自己势力的目的。然而,汉室已经倾危,气息奄奄,且民心已失,天下思变,所以无力为天,难以夺取天下,而且借恢复汉室之名,行谋求帝王之实,也为许多忠义之士不耻.

第二个原因,刘备喜欢以兄弟情谊形成自己的小团体。格局就不高。结拜的有张飞,关羽。赵云算是关系不错。但其他的外围将领最容易懈怠和心寒。心想你们都是兄弟。那我们算啥?所以大将和人才投靠的不多,刘备看起来善于用感情笼络人心。其实恰恰是因为感情有不到位的地方,而导致别的人才望而却步。所以一个人事业要做大,一定是唯才是举,而不是同几个人称兄道弟,再加上所建的国家偏于一隅,那你本来人才稀少,又不发展教育,又不培养人才,后期一直用兵。这也是导致刘备系后来人才凋零和失败的原因。不象曹操集团,人才辈出,后劲十足。刘备又怎么能不失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