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米煮熟后叫做“饭”,而不是别的什么名称?

湘西龙一凡


“饭”是指是一家人同时一起吃的那种东西的意思。

哪怕吃的只是一桌鸡鸭鱼肉就酒,或者咸菜就白粥都叫吃饭,吃饭是个过程,饭就是这个过程吃的东西,不管他是什么东西,都是“饭”。

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小米高粱大麦为主食,只要是五谷杂粮做成的食物都是饭,可能因为米饭听起来顺口,所以南方人以为只有米饭叫饭,除了这个主食“饭”以外,其他的会叫菜或者汤或者其他什么的。

很久以前有几个新来的北方同事,为了表示尊敬和套近乎,中午问我们南方的同事“吃饭没”,我们南方同时回答“没,只吃了一碗面条”(或者米线)。然后北方同事以为被捉弄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南方人只有吃大米煮出来的米饭,再配几个炒菜,这样吃才叫吃饭。这就是南北差异。然后我们的认识里,就认为在北方人的意识里,只要到饭点吃的东西,都是吃饭,哪怕是做出吃的动作,其实你只是喝了口凉风。

所以,不单是大米煮出来的东西叫做饭,面粉做出来的东西,不管是面条,馒头都是叫“饭”。


一个老豆


问题看似无理取闹,其实很有讲究。叫做“饭”也不是随便叫,更不是它总得有个名字。

简单地说,是造字的时候决定了它的名字。首先当我们做饭的时候需要大米,而且需要适量的水,还得有个锅。水一般要盖过面。所以这样决定了煮熟的大米是平面的。看总的形状像个板。但是板是木头做的,饭不是,而且饭是可以吃的,所以用“饣”字旁。在汉字中,我们知道反字,反指的是另外一个面。但是具有平面结构的都可以用反来表示,比如木做的“板”,比如版图的“版”,坂田的“坂”等等都是“反”字为主,所以“反”的象就是“另外一面”或者直接表示“面”。本来米饭的“饭”字可以用另外一个字表示的,就是“粄”,但是这个字已经被占用,而且带米字的字一般都表示比较精致或者说比较“糊”的东西。比如“精”字,“糊”字,“粉”字,“屎”字,“粥”字,但是“饭”并不算是黏糊糊的烂的东西,所以并没有用“米”字旁。“粄”是什么呢?“粄”也是米做的,不过是经过磨碎加工做成的东西,比如农村炸的“豆粄”,“煎等粄”,“大薯粄”。而带“饣”字旁是因为它和吃相关。至于为什么读“fan”,是从“反”的音,几乎所有带“反”的字都是an的音。而为啥不叫粥呢?粥是会沉的,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硬面。那为啥不叫面呢?首先我们知道面相对板来说更加平整,煮熟的米饭并不是很平整,还有很多凸出来的米粒。而可以食用的面和粉的性质比较接近,磨出来比起米饭碎很多,容易形成平整的面。所以面才叫做面,米饭叫做米饭。当然大米如果你磨成粉,做成米粉也可以叫做粉。


读书思考笔记


其实,古代,除了“生米做成熟饭”叫“饭”,面食也叫“饭”。

不过,后来慢慢的,基本只叫米饭为“饭”了,只能说“基本”。

甲骨文中未见“饭”字。这大约与殷商所辖疆土较小有关,有段时间,其势力曾扩展到后来的楚地,但基本上是在中原一带。

疆土决定了物产。殷商时期的农粮作物,基本是黍粟为主,间有豆类,尽管殷商遗址出土过稻谷,毕竟较少。

大概源于此,甲骨文里关于用米做成的饭食的“字”,也就没有了。

小篆里有“饭”字。但其本义,是“吃”,动词。所以,《说文》曰:“饭,食也。”

“饭”,作为某种食物的名词,是后来的引申义。

这个引申义,是从“食”有了引申义之后开始的。

“食”,后来多用于动词,也是“吃”。但其原来,却是名词。

尤其有意思的是,“食”作为名词时候的本义,是“米饭”。

《说文》曰:“食,亼米也。”

(杂米饭,古时称糅饭)

“亼(ji)”,是《说文》里的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一。许慎说:“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

这个字的含义,相近于“集”。段玉裁说:“亼,集也。食。即集众米而成食也”。

他接着说,集众米之食,“引申之人用供口腹亦谓之食”。就是说,只要是人之用以果腹之物,皆曰“食”——仍是名词,但范围扩大了。

《说文》里有一个“餥(fei)”字。许慎说:“陈楚之间相谒而食麦饭曰餥”。这是说,在河南睢阳到湖北这一带,亲戚朋友间走动,会请吃“麦饭”。

东汉史游的《急就章》云:“饼饵麦饭甘豆羹。”唐代颜师古注曰:“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

照此看,似乎在唐代,人们已不大懂“麦饭”为何物了,所以才需要颜师古加以注解。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他发现“麦饭石”的经过,说某地山溪中有石如“麦饭”,其形如拳。那个时候,“麦饭”这种饭食及名称依然存在。

就是现在,仍然不少地方有麦饭可以吃到。

(现在可以吃到的面饭)

许慎《说文解字》“食”的部首里,一共收录了六十二个小篆字。段玉裁研究得很细,他说,从“饎(chi)”字之前的十四个字,原来都指食物,即都是名词;从“饌”之后的四十八个字,都对人而言,就是说,多为动词,或为形容词。

但是他又说,后来前前后后的这些字,都有转义,即都有引申。

比如,“食”,原来指“米饭”,名词,后来引申为广义的“食物”,又引申为“吃”,成为动词了。

“饭”,也是。最初的本义是“吃”,后来引申为“麦饭”、“饭食”等等,成了名词。

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把原来叫“食”的“米饭”,改成了叫“米饭”呢?

至少在战国时期。

《庄子.天下》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庄子是战国时蒙人,属宋国,地望在山东。但他显然在楚地生活过不短时间,且有说其祖先为楚将庄蹻,此事当并非绝无可能,不然楚王也不会提出拜庄子为相。

如果庄子只生活于山东,他这“五升之饭”,很可能就是高粱米或者小米;如果他确实生活于楚地,所说的“五升之饭”,就应该是大米了。但不管什么米,也都是“米饭”,这该没有疑问。

也很有意思,《说文》里,收录了一个“糅(rou)”字,作为动词时,含义是“揉”、“掺杂”。后来也引申作为名词,含义是“襍(za)饭”,就是各种米掺杂在一起的“米饭”。

如前所说,“饭”,原来是动词,吃。后来引申为名词,“麦饭”、“米饭”。逐渐的,用其他粮食做成的食物,都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如饼、面、餱(类似于烤馕一类的食物,干粮一词由此字而来)等等。

米,严格来说,数量不定,生熟不定,“生米做成熟饭”,用“米饭”表示,就最为准确可理解了。

于是,米饭这个词,就这么越来越被人们经常使用了,特别是在白话和口语化越来越成为通行语言的情况下。

在古代,则不然。

比如,《论语.述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里的“饭”,就是“吃”。

《史记.淮阴侯传》曰:“有一母见信饥,饭信。”这个“饭”,是“喂”。

《礼.檀弓上》:“饭于牖下”。这里是“含”。

《淮南子.道应》:“宁越饭牛车下”。这是“饲牛”。


汉语和汉字都太神奇,变化也无穷。


一老沈一


粮食去皮叫“米”,磨成粉状称“面”,用米面可做成不同的吃法,不论稀稠形状与味道好坏统一称为“食”。其实,这就是从古至今经过多次不同称呼演变最后形成的概念,与上海有人管鞋叫“孩子”,山东人管干粮叫“馍”等道理一样!

称呼就是代号,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不信你在繁华闹市突然大喊一声“喂”一定会有许多人听后驻足,因为他可能就叫“喂”不停下就失礼了!



天生我才59321209428


稻谷碾出的大米煮熟后成为大米饭别无另名!


刘来兴104


米被煮熟或蒸熟叫《米饭》,不单叫饭。饭是一日三餐的总称,吃的食物都叫饭。当人问:吃飯了吗?答:吃了。没问吃的是什么?比如:米飯,面条,水餃,窝头,饅头。都叫饭,都叫吃完饭了。


手机用户61047663158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最早,先用饭这个音来形容生米煮熟,总之要一两个音来形容这个东西,后来再造饭这个字,所以字里面有个食字来表义,有个反字来形声,大约就是如此了。

至于当时为什么是这个音?其实也没为什么,一开始有很多不同的音,最后统一而已。要方言肯定就不全是把生米煮熟叫做“饭”了,大家都说说你们怎么叫的?


闇骑士


用粗加工过的粮食颗粒直接煮熟食用的都叫饭。以前粮食种类少,饭在不同地区针对的是特定粮食颗粒煮熟后的称呼,比如古代饭就是指小米饭。后来随着粮食种类的增加又有了小麦饭,大麦饭,稻米饭等。后来粮食加工技术的提高,有些粮食深加工后的食物更好吃并得到普及,加上稻米栽培的普及,基本只剩下稻米一种大多情况下采取直接煮食的方式了,所以现在的饭就专指稻米饭了。


叶蝉135


吃饭就是吃早饭午饭晚饭,吃饭即所有吃的果腹的东西都叫饭,不仅仅是米饭。你的问题太矫情,难道没有米就不叫饭吗?米只是饭的一种,没有米的饭多了去了,比如馒头,包子,面条,饼,红薯,玉米~~等等,你的意思从来不吃米饭的人吃的都不是饭?!

另外,亲爱的小编,这种问题你也登出来让人回答,你是不是太寂寞太无聊了?


国之利器


我个人认为你是没有话题了,牛圈里找马日是扯蛋,说的话让人看见反胃,你妈想男人了,要找老伴我不支持有用吗?我能管你家里的事吗?现在婚姻自己谁支持不支持都没用,你以后发在头条问题多想一下,想清楚了在上头条,别让读者浪费流量,骂你祖宗十八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