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漢末農民起義?

軍豪君951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是一群可憐的草根無路可走的悲壯之舉。漢末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

當時政治的昏暗一定是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這時候再來一個什麼自然災害的話,就具備了起義所有的客觀條件。然後缺的,不過是一個振臂高呼的人。當張角兄弟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時候,未來怎樣?他們並不清楚。

黃巾起義的最終結局是被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朝廷聯手剿滅了。起義雖然失敗,但卻正式敲響了漢王朝的喪鐘。天下開始狼煙四起,軍閥混戰,終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隨著魏文帝曹丕的即位,漢朝宣告滅亡。


任十三讀史


漢末黃巾軍起義,如果在我初看《三國演義》抑或是初知漢末歷史,我毫不猶豫的認為這是一次簡單的地方農民的暴動,他帶來的影響只會是影響地方的發展以及帶來一方的戰亂!那時我天真的認為,後來也就只是把此平定下去了!可現在看,並非如此。

黃巾軍起義的標誌性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是多麼凸顯當時起義的神聖性!也結合當時,東漢末,朝綱混亂,外戚、宦官干政,中央集權衰落,地方分權加劇。連年旱災,賦稅卻無見減少。農民暴動已在不遠,地方軍閥也開始磨刀霍霍。

而我現在想的卻是黃巾軍起義是否是正義抑或是值得被人們像秦末農民起義那樣被人們所歌頌?在我看來,他們值得被人們所欽佩!

歷史沒有假設,它已經實實在在的發生了,起義沒能成功是必所當然,首先在於自身的管理不利!起義遍佈六州七十二郡,聲勢浩大卻無有效管理!其二,我在上文已經提到,漢末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學歷有限,我實在沒有學到別的),從分權的加劇來看!分權,分財權,軍權,法權,賦稅,鹽鐵。地方上猶如出現了一個小國家,並且在擁握著軍隊在完善的運行著。簡單來說,軍隊有了地盤是什麼?軍閥!黃巾軍起義之所以沒能成功,在於他們遇到了一個個蠢蠢欲動的軍閥準備借他們開刀,給漢室下馬威,以及贏取更多的權力。軍閥們沒能像秦末那樣的共同迎敵來幫助他們,而是為了道義上的匡扶漢室而攻擊他們!但道義,在權力與慾望面前是啥?私義!他們所面對的是訓練有素的漢朝政府軍,以及野心勃勃的地方軍閥!

農民們為了吃飯,為了活命,拿起了自己鋤頭農具跟著天公、地公、人公一起去討伐漢朝的昏庸無道,最終他們失敗了,失敗了也不能說完全敗了!他們體現了農民為了爭取自己的安定生活而去抗爭,他們沒有任何錯誤,是統治者的錯!皇帝用的是農民所創造的,從地上住的到身上穿的;從手裡用的,到嘴裡吃的!皇帝從農民身上獲取抑或是剝削,卻還壓榨著人民!農民何罪之有?在後世的各個王朝,哪一個王朝的末世不是因為解決不了對底層百姓的問題而被掀翻!若無外族入侵的前提下。

他們的失敗也證實了軍閥們打完他們,也開始了互相的爭鬥了!“我們只是現在能吃米了,就不會再想著回去啃樹皮過窮苦日子了!你看那些諸侯吃的血肉,若是不能在吃我們的血肉,必定會去互相吃對方的!”

如果看前後朝的農民起義,秦末農民起義,劉邦打出了西漢王朝,元末農民起義,出現了明朝開國皇帝,明末農民起義,出現了攻佔北京城的李自成,晚清農民起義,太平軍奪佔半箇中國。(如果說能連上的話,毛主席的紅軍???)

王朝的末期,像極了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啊,奈何朱門酒肉臭,哪管路有凍死骨!天已失道豈奉天,蒼生泣血有誰憐?農民的起義成功了,是改朝換代,又出王朝!失敗了,是一次改良、革命的犧牲品!黃巾軍起義,它加速了一個時代了來臨“三國亂世”結束了一個時代“漢末混鬥”,百姓若繼續處在漢室的昏庸下,不如在劃區治理下,有個著落!這正是它的偉大之處!






高高在下喲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漢高祖劉邦所滅,建立了大漢王朝,定都長安。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打通西域,成為了和秦始皇一樣欲以天公試比高的最偉大的皇帝!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任何朝代都跳不出往復更迭的週期律。

以王莽篡位為標誌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即史稱的“西漢”。然而短命的王莽好景不長,有著西漢宗室血統的劉秀藉助綠林赤眉起義趁勢而起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時,宦官干政、母雞司晨、昏庸無道、橫徵暴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

漢靈帝有劉辯和劉協兩個兒子,因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一直想立劉協為嗣。漢靈帝駕崩後,劉辯的母親何皇后憑藉以張讓為首的十幾個宦官(即“十常侍”)和他的兄長大將軍何進的力量使得劉辯繼承了帝位。但作為外戚的何進與宦官的矛盾永遠是不可調和的,何進終被宦官所殺,宦官劫掠皇帝而去。

被急招進京為何進壯大聲勢的董卓此時出現了,而且走了狗屎運,於北邙山救駕搶得頭功。董卓也可能是因為要主持正義,也可能就是單純因為劉協幼時稱“董侯”和他同宗,便廢掉了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

此後董卓便以太師自居,特別是有了呂布的加持彷彿開掛一般,從此權傾朝野、為所欲為、飛揚跋扈、一手遮天了。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時間董卓成為眾矢之的,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逆賊,就連董卓手下的曹操也借獻刀為名刺殺未遂而亡命天涯另起爐灶了!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董卓終被司徒王允巧使美人計,唆使呂布將其誘殺於轅門外。

董卓死後,東漢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實際已不復存在,從此便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了!


石門李曾


漢末農民起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它第一次把農民戰爭和宗教結合起來,宗教強化了農民戰爭的動員能力,包括思想的號召力,這是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持下的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那麼農民戰爭和宗教結為什麼會結合起來?以及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東漢流民: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這是東漢晚期流傳的一首歌謠。大意是說:小麥還在生長,大麥已經成熟,在田間收割的只有婦孺。家裡的男人在哪裡?男人都在西北胡地服兵役。基層官吏自備車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訴無門,只能含淚吞聲,私下論議。

國家有邊患,男兒服役從戎、保家衛國,本來是尋常之事。可是,東漢後期的西北兵役為什麼會讓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聲載道呢?

這主要是因為戰爭給東漢王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漢安帝時期(106—125年),為平息羌亂,花費二百四十多億。漢順帝時期(125—145年)的一場戰爭,又耗資八十億。而當時,東漢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大約八十億。這無休無止的龐大軍費,自然都出在百姓身上。

曠日持久的對羌戰爭,成為東漢王朝始終無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給黎民百姓帶來無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邊關;婦孺勞作田間,還得負擔鉅額軍費和多如牛毛的雜稅。戰爭之外,東漢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愈演愈烈,“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加上連年災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乞食,成為流民。

太平道:

早在西漢成帝時,一個名叫甘忠可的人,從濱海齊地千里迢迢來到京城長安,向朝廷獻上了一部名叫《包元太平經》的書。朝廷認為他假借鬼神欺上惑眾,將他關進大牢。東漢順帝時,齊人宮崇向天子奏上《太平清領書》,被沒收封存在帝國的書庫裡。桓帝時,著名的方士襄楷又向皇帝提到這部書,皇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也沒有追究他的過失。到了靈帝時期,張角接受並宣傳《太平清領書》的思想,創立了一個宗教組織——太平道。

張角的太平道,並不是當時唯一的道教組織。位於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風景秀麗。相傳,東漢人張修曾在這裡創立了“五斗米道”,在百姓中收徒傳道。百姓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組織,“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張修在徒眾中建立起嚴格的管理組織,儼然成為一個與地方政府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

太平道用符水療疾,給老百姓治病,正是當時廣大生活在死亡線上的老百姓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一種需要。太平道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與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廣大人民群眾困苦不堪有很大的關係。

黃巾舉事: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道發動起義的戰鬥口號,也是他們起義前的輿論準備。“蒼天”,代表腐朽的東漢政權;“黃天”,則代表新生的太平道理想社會。“甲子”,是184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為農曆甲子年。實際上,“蒼天已死”的口號並不是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才發明的。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地發現了一塊墓磚,上面赫然刻著四個字:“倉天乃死”。“倉天”,也就是“蒼天”。“蒼天乃死”,與張角太平道宣揚的“蒼天已死”口號如出一轍。這塊墓磚有明確的紀年——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比張角起事早了十幾年。這說明,早在張角起事之前,下層百姓中間就普遍瀰漫著絕望和仇恨的情緒,這也是太平道迅速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時代背景。一旦有星星之火,就會形成燎原之勢。

總之,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發動的全國性農民暴動。它雖然沒能推翻東漢政權,但是使這個老邁腐朽的封建王朝遭受重創,奄奄一息。第一,東漢政府的統治秩序受到巨大沖擊,國家財政出現了巨大危機,宦官與士大夫群體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更加黑暗。第二,黃巾軍開啟了一個持續動盪的時代。在邊疆,漢族豪強與羌人、烏桓、鮮卑勢力聯合,邊陲再無寧日。在中原,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官軍疲於奔命。第三,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軍閥,他們逐漸由帝國秩序的維護者演變為東漢王朝的掘墓人。後來開創了三國鼎立局面的曹操、劉備及孫權的父親孫堅,都曾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


小染學歷史


漢朝末年,戚宦鬥爭、豪強割據,農民失地、民不聊生。通常一個朝代走到盡頭,會有各式各樣的亂象,農民起義只是其中的一種。

農民由於其文化素質、見識格局、軍事組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起義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會被打壓或者消滅。它對一個王朝也能起到流血割肉的作用,但是力量有限。

縱觀中國歷史上力量特別強大的幾次農民起義,比如黃巾起義、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它們當中都有文人的參與。有了文人的出謀劃策,其起義力量和持續時間都厲害了許多。

沒有文人參與的農民起義,例如陳勝吳廣起義、赤眉農民起義、陳碩真起義等,都是來勢快,去勢也快。這與他們缺少專業的軍事組織能力和小農思想決定的。

農民起義最後少有成功者,一般都被地主豪強、官僚階級奪取了勝利果實。即使暫時勝利了,也是能打不能守,農民在政治上是沒什麼遠見的,農民起義也沒怎麼推動社會發展。

漢末的黃巾起義算是一次比較有水平的農民起義。帶頭大哥張角信奉道教,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他藉助傳教佈道,廣泛發展信徒。

而宗教在亂世能慰藉人心,張角的武裝力量因此一度發展到一百多萬人。人數眾多,地域分佈廣泛,張角的黃巾軍讓很多州郡失守,官吏倉皇逃命。

由於農民起義本身的性質,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軍事訓練,一群烏合之眾打起仗來結果可想而知。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張角病死,張梁、張寶被殺,黃巾起義被鎮壓平息。

黃巾起義是漢末諸亂象中,對朝廷很沉重的一次打擊。漢朝廷為了儘快鎮壓起義,將權力下放至地方,這也為後來的豪強割據、軍閥混戰種下因。

農民為什麼要起義?因為窮,吃不飽飯。錢都在誰手裡?豪強地主。朝廷咋不管他們?管不了,沒能力管。

土地都悄咪咪私有化了,壓榨和剝削就會隨之產生。朝廷中央權利的弱化,地主的崛起,都預示著這個王朝的根基不穩了。

這就是漢末農民起義的原因,起義對於推翻舊王朝有點作用,但不明顯。真正推翻舊王朝的還是有野心的將領和官員。也就是說,誰組織能力強、誰能匯聚天下的財產,誰就能建立新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