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3月16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发布2020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全文,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根基方面的有益经验被写入该文件,“邳州经验”在全省被推广。近段时间以来,邳州以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鼓励引导村民参与治理过程中,大家的公共意识与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强化,由“小家”到“大家”,从“被动清理”到“主动参与”,主人翁意识的共治共享,让农村基层治理在悄然间有了新的变化。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在陈楼镇大顾村,村民顾二威家门口的旱厕正在进行拆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拆除自家旱厕的想法,是顾二威一家人商量后,主动向村里提出来的。“现在疫情防控期间,又是春天,把露天厕所拆了也是对我们有益。拆完之后,村里在北边建了公厕,公厕有专人打扫,环境比自家旱厕好多了。这块地清理出来后,就养养花、种种草,改善环境。”

随着天气转暖,部分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工作,陈楼镇全面开展以“清洁乡村、清理田园、清扫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专项行动,向环境卫生“顽疾”发力。而这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化“被动”为“主动”,从最初的挨家挨户做工作,到现在主动要求整理环境,老百姓公共意识的转变让村集体在开展工作时,也更加得心应手。目前,陈楼镇共清理乱堆乱放6000多处,清理破败的厕所、猪圈2600个,整治河塘200多个,清理集体土地800多亩。

陈楼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丁召虎说:“我们会继续发动老百姓,利用喇叭、广播向大家宣传,让大家认识到美化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打开公共空间,直通人民心间。新河镇袁场村过去在推进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重点清查被强占、侵占的集体资产资源,将被村民们私自占有的300多亩中运河段河滩地全部清理出来,打造了十里桃园。今年,桃树即将进入盛果期,每亩地可为村集体带来近2000元的收入。

新河镇袁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兆良回忆:“一开始收回的时候,老百姓工作确实很难做,通过多次入户做工作,最终老百姓的思想还是通了,成功收回这片土地。”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增收之余,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深入推进,在基层重塑了公平公正。公环境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思想上有了转变,有了主人翁的“家园意识”。袁场村村庄部分路段原本种植了1000多棵杨树,近来,正值植树的好时节,考虑到村民们的健康安全,经民主协商后,袁场村决定将杨树统一换成了桂花、广玉兰等绿化树种,为村民们带来宜居环境的同时,也美化村庄环境,村民们表示支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村庄治理共建者的责任。大家纷纷带着铁锹、水桶等,自发帮助村里种树,赵西瑞便是其中之一:“换成其他树种,这是一件好事,正好现在是植树的时候,在家里的人都过来给村里帮个忙。”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同样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出来的还有银杏湖景区,近两年,官湖镇授贤村以“党建+”为统领、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切入点,摸索出了因地制宜的“旅游+”模式致富新渠道。

官湖镇授贤村党支部书记王峰介绍:“我们结合银杏湖以及玻璃栈桥等景点,提高村民收入,也提高村集体收入。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70多万元,景区下面小吃一条街有100多个摊位,每一户一年能多收入15万元到20万元。”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如今,随着春天的到来,银杏湖迎来了花期。为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景区管理工作,授贤村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许多党员、群众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作为治理成果受益者、共享者的同时,也自愿肩负起维护责任,成为家园的守护者。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官湖镇授贤村党员志愿者郭照荣正在疏导景区游客,她说:“现在疫情相对稳定,景区的人流量也增加了。我经常到堰上、景区引导游客,维护好秩序。”

“小家”到“大家” ,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有了新变化

公共空间治理小切口,谱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邳州在以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治理,从“公家的地方被侵占”到“我的家乡我来守护”,思想意识的转变,让百姓们更有了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更加有了归属感,在公共资源得以“共治共享”同时,实现了环境与思想双提升,让村民们有了稳稳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