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县领乡,乡领都,乡和都这两级只有名称及范围而未设统治机构,这种地方建制,至少在宋初就已经基本定型了。

饶公《潮州志•沿革》载:海阳县:(北宋)太平兴国间,领六乡。元丰间,时有七乡:永宁、延德、崇义、太平、光德、怀德、长乐。其中怀德乡领水南、秋溪、隆眼城、苏湾、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七个都。这是苏湾都在宋朝的归属。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现在遗存的苏湾都文字资料中,大多是明清两代,基本都是苏湾都划归澄海之后的,属于海阳县苏湾都的,史料有几则: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潮州知州事赵师岌任职期间主持于苏湾都建来贤驿。嘉定十四年(1221年)潮州知州事曾噩主持于苏湾都重建小江驿。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小江盐课司于苏湾都;洪武五年,大使田拂将园头课税局从海阳南桂都园头村迁至苏湾都。(《澄海县志》1992版“大事记”)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属于饶平县苏湾都的,目前查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樟林村建寨呈文》:“具呈文人饶平县苏湾都樟林村排民蓝、徐、翁……”和《潮州府准筑寨牌文》“潮州府为给贴筑防保寨事。本年十月初三日,据饶平县苏湾都樟林村排民蓝、徐、翁呈明到府……”。另有明嘉靖四十三年《潮州府抄给破寨招文》,内容也有“饶平县苏湾都樟林村……”的表述,笔者认为肯定有误,因为前一年(嘉靖四十二年)苏湾都已经划归澄海县了。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苏湾都是澄海置县时的七都之一,这个地名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其范围包括现在的莲下、莲上、溪南、东里、盐鸿几个镇。“苏湾都’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现在仍遗存有与之相关的“苏北中学”、“苏湾中学”、“苏南朥饼”、“苏南卤鹅”等地域名称或者地域特产名称。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划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揭阳的蓬州、鳄浦、鮀江及饶平苏湾共七都70156人,置澄海县,隶潮州府,县治设于下外莆都辟望村。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澄海县城的八角楼与水关亭旧影)

嘉靖四十三年,澄海首任县令周行到任,亲自订出县城建设草图,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张璿倡建县城城垣,后由知县蔡楠主持续建,隆庆五年(1571年)竣工。澄海已具备了一县应有的县城、衙署等统治权力的象征,其对苏湾都的管治,虽谈不上“伟光正”,应该也是强有力的。

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3月,成立汕头市政厅,汕头埠改称汕头市,与澄海分治。澄海县划分为:在城、中外、上外、苏南、东陇、樟林、上蓬、下蓬、鳄浦、鮀江10个区。苏湾都从此解体。

澄海苏湾都旧地名考

苏湾都从海阳划入饶平,又从饶平划归澄海,设县之后四百年来,明清的澄海县署及官吏对苏湾都的管治也是货真价实的。樟林火帝庙、樟林文庙、樟林风伯庙都是在历任澄海县令的支持下新建或重建的。但好像苏湾都的老百姓特别是依托东陇港和后来的樟林港优势,商贸和经济较发达的东陇、樟林老百姓对澄海的认同度一直不高。例证有二:其一,到了清初樟林港兴起,樟林在国内外的名气要大于澄海,过番的华侨报属地乡籍时只报樟林不报澄海,而且俗传侨批只写“中国樟林吾妻收”就能寄到。电视片《红头船时代》旅泰樟林乡亲陈耀群先生说,他刚到暹罗的时候,都有“樟林不认澄海”这种说法。

其二,苏湾都北部(简称“苏北”)的溪南、樟东、盐鸿一带,有一个奇怪的民俗现象,老人去世时,做亡斋“挨池过桥”的招魂幡上书:弥陀接引唵√√√一泗天下南赡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苏湾都某乡某村亡者故考(故妣)某某×府君(×门某某×氏妈)一位之灵。笔者一直弄不明白,既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何来“潮州府”?还更何来“饶平苏湾都”?饶平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县,而澄海则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相距不足一百年,为何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澄海的苏北一带老百姓去世时,仍然自报家门为饶平苏湾都?且民间传说必须这样写才能到阴间顺利报上“户口”。在老人去世到阴间“报户口”这种极其隆重的大事上,居然持续四百多年不承认澄海县的存在,莫非冥司四百多年尚未作行政区划的调整?但据笔者近年来了解,现在乡间亡斋专业人员大多采用汕头市澄海区这一当代地名来为逝者招魂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