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在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2020.3.20上午)


贾康:在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2020.3.20上午)

贾康:谢谢主持人!我抓紧时间,讲三层看法。

第一层,在当下,我认同已有专家说到的“中国卷入战争可以防止”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而且我认为中国是有望成为此次全球战胜疫情中表现最好的大国的,或者说最好的经济体之一的,但局面一定是在麻烦不断的过程中演变。我认为应该特别注意大力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思路,这对于中国既是战略,又是策略,也是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的“软实力”和“感召力”。那么反思一下囗囗囗捅的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在网上说成为战略分水岭,非常值得反思。

第二层基本看法,我对于巩固疫情收敛后的成果,怎么把短期和中长期合理紧密衔接,有这么一个基本的意向考虑,就是在二季度一定是要开两会的,两会上的引导性的目标怎么树立,非常有引领的意义。刚才余永定教授的观点,正是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我现在看到的,乐观的还有看到6%之高的,比如林毅夫教授,悲观的当然有4%和4%以下的观点。我现在粗线条的倾向看法,是能不能提争取5%以上,那就必须伴随着下决心,像当年朱镕基同志正式出任总理以后启动一个比较大力度的有效投融资那样做。中央已经有了“新基建”这样的概念,这类有效投融资在中国确实有空间、有潜力,当然也要加上改革攻坚实质性推进——相关要点都已经明确化,就是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政府配套改革(扁平化和精简自身等)、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准入等等。有效投融资和改革啃硬骨头这两个方面必须呼应着,而不是对立的,来把这个我们年度的事情处理好,又衔接着未来怎么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战略目标。

第三层看法,我觉得我们的会议涉及到的反思,是不是可以再稍微放开比较直率地说几点:第一我认为现在非常值得举一反三来考虑为什么这一次疫情,多少亿元建设的直报系统失灵,不能再遮遮掩掩。今天早上在凤凰台上看到国家卫健委的吴姓专家又是把这个延误说成是一个必然过程,好像不可避免,这已完全交代不过去,老百姓也哄不了了,那个致命的20天的问题,是实际上有了17年前的SARS以后,一块石头又把我们绊倒了第二次,非常值得举一反三,亡羊补牢。这个并不否定我们封城以后的处理相当不错,对前面的问题是一定要反思的。

第二点,昨天晚上公布的囗囗囗调查我觉得做的不好,至少市级的书记都已经调整了,而且省级的书记都调整了,怎么只能让一个小片jing来背锅呢?老百姓看到这样以后,你这是公信力提高了,还是公信力降低了呢?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嘛。

第三,大家讨论的优势劣势的问题,从制度视角上的优势、劣势,我们都应当承认,观念的视角上的优势劣势,也要深刻反思,全面认识。我举一个可说劣势方面的例子——昨天晚上我看到网上人民日报资深专家写的《1978,一个国家的春天》,是重温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相当正面,而且确实让人看了以后很感动,没想到这样一篇文字竟然在新浪上遭到封杀,你说这是什么优劣势?对我们的基本大政方针,要自我否定吗?现在中国社会中的“社会撕裂”、“两个舆论场”这个形势怎么形成的?我们自己的N个自信在哪里?怎么样走向现代国家治理?这个视角上非常值得反思。谢谢!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曾受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