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鵬友程


我認為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只是他們所處時代、環境、地位和立場等不同罷了。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一下王陽明是何許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他有多種耀眼的頭銜,並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對於他的“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勵人們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用了這句話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堯舜,他們是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我想王陽明的本意並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聖明的君主,他應該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認為人人都能有所作為,甚至成為英雄或者聖人。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仍然有一定道理,並不過時。

王陽明認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有機會變成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為的人。其實這一點在今天的“抗疫”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些普普通通的醫生和護士身臨前線,成為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難道他們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嗎?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人民英雄嗎?難道他們還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嗎?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裡的“堯舜”,其實就是指平民英雄,難道不是嗎?

然後,再看看季羨林,他是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思想學說在當代也有較大影響,所以他所說的每句話,他所闡述的每一個觀點,都會被人們注意和研究的。他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一觀其實與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並不矛盾。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滿釋放回家後,仍然不思悔改,繼續做壞事,最後又被關進了監獄,甚至反反覆覆,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季羨林的觀點沒有錯。

而王陽明的觀點是一種教育和鼓勵,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無為的人,想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說人人真的都能成為堯舜那樣的人

所以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閆懷東


“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亞聖孟子給人們定的一個很高但似乎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說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說的,“聖人,人倫之至也。”也就是說成為聖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說它是可以實現的,那是因為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在於人有內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說:“仁義禮智,非由我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賦於人而生來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強加的。人之所以喪失良心,是因為後天不善於保養的緣故。孟子還認為“聖人”“與我同類。”(《告子上》)他說“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為此,他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同上) 至於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們只要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都可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

然而,千百年來真正修成正果,稱得上聖賢的卻寥寥可數。因此,後人又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不必人人皆聖賢。人皆有成賢之性,故曰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人之為人,各有其性,聖賢不時出,必有其事而後有之。也就是說,雖人人皆有成為聖賢之性,然而聖人卻須待時而出,我們只需修成聖賢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為聖人。



逗殼視頻


王陽明VS季羨林:壞人最愛聖母心,對於人性我們可能瞭解的不是太多但也有獨到的見解,但對於我個人而言人性的弱點有好有壞-人皆可以為堯舜。

王陽明先生曾說:

人皆可以為堯舜。

無論你是誰,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成就事業,成為了不起的人。

——但是,500年後的今天,看盡世事,飽經滄桑,學富五車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卻說:

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季老先生說:天下哪裡會有不變的事物呢?哪裡會有不變的人呢?我觀察的幾個“壞人”偏偏不變。我簡直懷疑,天地間是否有一種叫做“壞人基因”的東西?我但願有一個壞人改變一下,改惡從善,堵住我的嘴。

那麼,是陽明先生錯了,還是季老先生看花了眼?

——我們對人性,究竟應該持何處認知?

“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來源於孟子,成熟於王陽明。長期以來,堯舜一直被作為一個神聖的符號,“為堯舜”成為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價值目標。王陽明從理論上論證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可能性,即人人皆可通過“致良知”而成就“為堯舜”的人生價值目標。

在王陽明看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理論依據是人人皆有良知,且人人皆可致良知。良知是基於“孝”“悌”的人倫親情而推己及人的情感流露,特別是以己推人的惻隱之心。“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季羨林曾說我將近90年的經驗,我深知世界上確實是有壞人的。乍看上去,這個看法的智商只能達到小學一年級的水平。這就等於說“每個人都必須吃飯”那樣既真實又平庸。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

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有點像形而上學了。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天下哪裡會有不變的事物呢?哪裡會有不變的人呢?我觀察的幾個“壞人”偏偏不變。幾十年前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我想給他們辯護都找不出詞兒來。

可是事實上我頓悟到這個真理,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的。

我從來就不是性善說的信徒,毋寧說我是傾向性惡說的。古書上說“天命之謂性”,“性”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本能”,而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發展,這難免引起生物之間的矛盾,性善又何從談起呢?

那麼,什麼又叫做“壞人”呢?記得魯迅曾說過,幹損人利己的事還可以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幹不得。我現在利用魯迅的話來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幹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幹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

相比這句話可能你會看出一絲道理。 比起希望你成功的人,希望你不能成功的人更多。你要知道,希望你成功的人,是因為愛。希望你不成功的人,大多數卻不是因為恨。 各人有各人的特性任何事物都不是有絕對性的。

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新青年文學讀者


王陽明說人皆可成為堯舜,我想他的意思是眾人都可以和堯舜學,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而不是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


堯舜是誰?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堯舜,那還了得,別的人先不說,王陽明自己成堯舜了嗎?也沒有,他最多說我具備了堯舜那樣的品格。其實這也是有疑問的。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個話大概是賭氣說的,就是對壞人失望之極,覺得他們骨子裡就壞掉了。其實這涉及一個壞人的標準問題,如果壞人只是做了壞事,那麼改正了,就不是壞人了。如果壞人的標準是德性,品性壞才算。那季老師這個話就是對的,因為骨子裡壞的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要改,也就說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說,壞人誰來認定,根據什麼認定也是個問題,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將相,那個沒殺過人,有的還殺了很多,可是好像沒有人說他們是壞人,還整天研究他們的成功經歷和使用的謀略呢。


其實很多人可能想,王陽明和季羨林在討論人性問題,王陽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類。而季羨林是代表認為人性惡的一類。這樣想,就把問題複雜化了,而且討論不出個結果。

人性這個東西怎麼說呢,說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說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天真無邪,人性善啊。但是就會有人不服氣,說你把倆個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為爭著吃奶是什麼個表現。


人這個東西吧,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第一想活著,那就得基本生活條件滿足,滿足不了,就得想轍,往往想出來的就是不好的辦法,逼急了,賣兒賣女,易子而食,歷史上這些事都是發生過的。但是這不能證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沒辦法,他得活著。


活著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資源有限,就有競爭,早先的時候,競爭比較直接,就是誰厲害誰贏,達爾文的弱肉強食。但是老虎再厲害,也抵不過群狼,架不住狼組織起來。但是組織起來也不容易,組織起來需要有規則,規則的建立就是文化的開始。


有了規則以後,想活的好,不靠強力了,靠學習,靠對規則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對規則吃的透,要麼就是作弊,不遵守規則,但是讓人抓不住,這就是所謂的權謀,鬼谷子那些。


總之,人就是要活著,還想活的好,被慾望驅使,被利益左右,這就是人,其實堯舜也沒有那麼好,大禹的爹是被誰殺的,還不是堯舜嗎?


總之人不可能都成堯舜,而壞人呢,有利益的獎勵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這就是老話說的,放著有大米飯吃,誰去搶別人的窩頭啊。也像更古的人說的,倉廩實知禮節。餓著肚子讓你當堯舜你幹嘛?


你肯定是不幹的,因為堯舜是不餓肚子的,堯舜如果餓肚子,他也不當堯舜了,就去當壞人了。


扯了半天,總要總結一下:不要讓王陽明忽悠了,也不要跟著季羨林一起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證自己不被別人害,在規則的範圍內努力奮鬥,對於破壞規則的人,最好就是訴諸法律,遇到惡人撥打110.然後平安的過幾十年,結果你知道,總有一天,蹬腿,撒手,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吳公子燎


世人皆可成聖,是一句相對而言,首先你發問的那句,用《中庸》和《易經》的思維去理解,兩個說的都沒錯,都在於他們當時的認知水平以及哲學思維去評判。

王陽明的心學,也被稱之為與孔子同名的聖人,相當於哲學家,教育家,他的認知裡結合《易經》,世事無常,一切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壞可以好,好可以壞,看接觸人事物。

而說壞人是不會改好,就太絕對,世上永遠沒絕對,就像意料之外,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這就是無常!



企業經營哲學


一方面從陽明心學觀點來看,人人可以經過磨練成為聖賢,也符合人性善的理論。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根性淺薄不一,所處環境千差萬別,成長曆程中所形成的習性迥乎不同,所受的人文教育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有高低之分。致良知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追求,對自己成長進步,乃至於成功名就是最好的歸宿。




另一方面從季老所認為的“一個壞人不會變好”來說。在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要從道德層面與法律層面來衡量。我認為壞人可以變好,要善於做轉化工作。一是自我轉化,這要有良知,知道做個壞人後果嚴重,影響一生的幸福。二是社會轉化,靠大眾的道德評價和信息引導,激發內心良好的操守,迴歸理性的言行。三是法治轉化,法律法規是最顯性的轉化尺度,“畏法者最快活”、“法律是把刀,誰碰誰流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單有道德自律是不夠的,還要法治利劍才會斬斷藏利的私心雜念。



可以說,信息化社會的深入發展,讓我們的言行統統置於朗朗乾坤之下,群眾雪亮的眼睛也會照見是非,分清良莠!記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共勉共警!


易蘭亭


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是本自具足的思想,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有善的種子,只要不斷挖掘,完善,向善,確實可以做到人皆可為堯舜。只是過程比較艱辛。


季羨林的也有其道理性在,是因為影響一個人很難,改變他就更難,但大部分人都沒有改變他人的能力,所以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人是一個複雜糾結的動物,難以一概而論,因為是動物所以有私心,但同時是人,所以有善根。連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裡都揭露,人都會有謊言,謊言就是地獄,所以人間即是地獄,但最後還是對人性抱有希望的。


我也同樣如此認為,人是動物,有私心,但同時具有善根能變好。


浪花先生


王陽明的心學很多觀點來源於佛學,佛經上說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陽明先生說的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內心都存良知是一個道理,這個觀點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從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受到凡塵所有慾望的沾染,雖具佛性,如果不斷舍離清修內心,最後只能陳垢越積越厚,終至於佛性不見,良知無存,堯舜不在。所以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其實跟佛家說的修行幾乎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陽明老師說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還宣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說只要你一念證悟了,前一秒是個強盜,後一秒都可以成佛。




星河歷史觀


【回答:從古至今,又有幾個人可以醍醐灌頂之後,立地成佛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的金庸老爺子的《射鵰英雄傳》。在《射鵰》這部小說中,有一個人物的刻畫與題主的問題重合度很高,這個人就是裘千仞。在裘千仞拜一燈大師為師之後,要說到立地成佛的話,恐怕是裘千仞臨死前的最後一霎那。

因此,陽明同學的論斷,與季老的論斷,不矛盾,只是說了不同的人而已。就像佛教的禪宗一樣,有漸悟與頓悟。陽明同學說的人皆可為堯舜,屬頓悟;季老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屬漸悟。沒有什麼好與不好,對與不對,僅僅是不同的人罷了。

那麼。剩下的問題就簡單了,如何讓季老論斷中的壞人成為向堯舜一樣的聖人呢?

這個是有相當的難度的,但是,有難度不代表著沒有這個可能性。

一個人看問題的深度與廣度,與這個人的智慧有關,與這個人的學識、性格、經歷、社會地位等無關。這裡的智慧,是特指能夠理解並感受到宇宙終極奧秘。舉一個例子,慧能大師字都不認識幾個,就能吟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明心見性的見解。

話又說回來,就是因為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季老才有此語。


老祖宗的智慧


王陽明和季羨林都是我們的大哲先賢。他們二位的話一點也不矛盾。

王陽明說: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這是出自孟子的“性善論”,每個人本性是善的,人人都可以有作為,成為堯舜。但關鍵是“作為”,你怎麼去“作為”。作為的前提是認識,你能認識到“好”“壞”。

季先生的: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一個壞人為什麼不能改好呢?是因為它不知自己是個壞人或者它選擇了當壞人。換句話說,壞人從它成長的環境起就認為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或者因為生活、工作選擇了這條道路。它又怎麼會變成“真好”呢?

堯舜難當,所以才叫聖賢。但不表示我們就不作為,不然何來社會進步?

壞人易做,但從來不長久啊!

做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在美好和醜陋的臨界層生存。那些高尚的人,也並不是沒有“醜陋”的思想,只不過他們的行為沒有被“醜陋”所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