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秦朝的焚書坑儒?

江寒故人


“焚書坑儒”這個詞兒,最早是西漢的孔安國“發明”的。他是孔子的十世孫,還是司馬遷的老師。

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太相干的事情。有必要分開來說。

先說“焚書”。

“焚書”,對於秦國來說,應該算有這樣的歷史傳統,儘管以前不是“焚”。

“焚書”,是以李斯的諫議為起始,他要對此負一定責任,當然,主要領導責任在秦始皇。

這件事,從當時來講,是始皇統一天下後的一次思想領域“大掃蕩”,對於鞏固秦朝政權,有一定作用,只能說“一定”。但對於中國上古文化,是一次毀滅性的破壞。

秦,在西周,幾百年裡,都是一種被漠視的存在。直到犬戎襲周,襄公以兵相救,且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為諸侯。但在老資格諸侯們眼裡,秦,仍然不過是沒文化的“暴發戶”。《春秋》、《左傳》、《國語》中,都懶得記載秦國之事。

襄公之後,又經歷了二十二代“公”,其間大概只有秦穆公開疆掠土,還算幹了一番事業,這就到了孝公。此時已是戰國中期,諸侯爭霸愈演愈烈。

孝公效仿他國,求賢納士,經親信太監介紹,見到了衛鞅。衛鞅費了老大功夫,才明白孝公是有一番立馬稱霸的雄心的,而且不喜歡儒家的“王道”學說,也不貪圖追求前代聖王的虛名,於是,就搬出了一套法家學說。孝公遂大喜。

衛鞅,後來有功封於商,稱商君或商鞅。他的法家思想,幾種體現在《商君書》中。全書二十六篇,佚亡兩篇,尚存二十二篇。

在流傳下來的二十二篇中,超過一半的篇中,商鞅都提到了《詩》《書》,概括起來,他說了如下幾個觀點——

第一,君王如果過分喜愛《詩》《書》等古典,臣民們就會效仿,反而不會一心為君王辦事,也不再專心種地打仗;

第二,一些整天把《詩》《書》掛在嘴上的書生,其實沒有真才實學,幹不成大事;

第三,不要把熟讀《詩》《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而要選拔那些種地高手、打仗能手,總之要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

第四,《詩》《書》和儒家的思想,是六種“蝨子”,對於秦國的強盛,沒有好的作用,只有壞的作用。不要把“六蝨”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商鞅是不是說的有些過分呢?有點兒。

但總體上,他在推行自己的“重農、尚法、強兵”的治國方略過程中,這樣說也有其道理。因為,儒家的“克己復禮”,回到西周初年的思想,既不實際,也不適合秦國的國情。

秦孝公聽從了商鞅的諫議,全力支持他變法。儘管沒有“焚書”,但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學,在秦國吃不開了。

十年時間,秦國迅速強盛,實力擴大到原由魏國佔領的河東。

從秦孝公算起,又經歷了六代秦王,到了秦王政。

他“奮六世之餘烈”,併為改弦更張,繼續了“重農、尚法、強兵”的方略,“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只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完成了統一大業。

嬴政三十四年,秦始皇過生日,大擺宴宴,款待群臣。與會的七十位博士,就是儒生們,一起上前獻酒頌祝壽詞。大約是在下面商量好了,話題一轉,就提出應該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制度。

此時,李斯站出來說,陛下建立的萬代不朽功業,是儒生們不能理解的。他們說的效法古代,實際上是誹謗當世,惑亂民心。

李斯說,儒生們辦的私學,一起非議皇帝的法令,造成人們都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這些人到了朝廷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他們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抬高自己,而在民眾當中帶頭製造謠言。這種局面如不嚴加禁止,君主威勢必會下降,朋黨勢力就會形成。臣冒死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燬;不是博士官所職掌,天下有敢收藏《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給地方官員一起燒掉;有敢相互一起談論《詩經》《尚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受黥刑,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留下來不燒燬的只有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當場說:“准奏!”。

於是,六國王室和民間的所有諸子百家的書,包括上古的《詩》《書》等等,就都灰飛煙滅了。

可能博士們手裡保存了少許,但隨著秦之滅亡,也都亡佚毀失了。

秦始皇的這次生日宴會,是公元前213年。此時,他實現大一統,已經有七八年時間。然而,發生這次御前爭執,仍然有其必然性——這就是統一後的治國方略之爭,是繼續實行變法改革,還是退回到西周的分封奴隸制。

秦國,在戰國中期開始,農業上率先使用鐵器工具和牛耕,生產力水平大大領先其他諸侯國家。而且,商鞅變法開始,到範睢為相,建立常備軍,封建生產關係也成熟於其他六國。但是,秦國也有一個短板,就是長期偏於西部一隅,文化相對滯後,始終沒有自己的知識分子隊伍。

商鞅、範睢,都是招聘而來。還有一些,始終沒有大的起色。

歷代秦王,直到嬴政,大約都是能打仗的多,始終未見有關他們讀書的記載,應該都文化水準不高。

嬴政連戰連勝,一路高歌。特別是剪滅六國之後,眾多學士投奔秦廷。其中絕大多數是齊魯而來的儒生,而且很快形成了一股勢力。

秦始皇逐漸開始聽儒生們的諫議。最典型的,就是接受了齊國鄒衍弟子們提出的“五行終始說”,改制秦為“水德”。

李斯,和韓非是同學,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緊密結合在了一起。李斯的才能,應該遠不及韓非。如果韓非能夠輔佐秦始皇,做出的決策,大概會是“法術勢”的一套——法於治國;術以御臣;勢為集權。

李斯最大的問題,在於心胸狹窄。韓非也到了秦國,李斯就跑去秦皇面前挑撥,致使秦皇把李斯投入監獄,廷尉又逼迫李斯自殺,背後是不是李斯搗鬼已無可查證。

李斯提出“焚書”諫議的“心思”大概很複雜——既有對商君禁《詩》《書》思想的繼承;又有維護始皇集權的考慮;也有與眾儒生爭寵爭權的意味。

但對於好大喜功、文化不高,且無太多治理新型國家經驗的秦始皇來說,無疑李斯的諫議最對胃口,於是准奏說“可以”。

立馬,全國上下“焚書”之火就大燒起來了。


“焚書”有無正面作用呢?開始說了,有點兒。但作用不大。負面的作用,則大了去了,以至於到了西漢,不僅極難見到先秦的古籍,從牆裡挖出幾本還看不懂,於是催生了東漢許慎編寫《說文解字》。

唐代章碣詩曰:“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此說極是。

西漢初年,高祖到文景,其實一直在摸索嘗試統治的路數。到了漢武帝,終於形成了一套辦法,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實質上是“外儒內法”,後來的封建王朝,大致都實行的是這種辦法。

“坑儒”,就不多說了。秦始皇“坑”的四百六十多人,大多是方士,就是算命先生。一些方士說能找到長生不老之藥,騙財騙物,始皇覺得不對,一怒之下,就全活埋了。


一老沈一


水一白簡單描述一下“焚書坑儒”的過程,大家應該就瞭解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焚書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的宮裡舉行大PARTY,70個博士官前來給他祝壽,其中,博士的頭兒名叫周青臣,他上來給捧了一頓秦始皇,什麼當初秦國沒多大地盤,要不是靠著陛下,怎麼有如此這一統的江山,陛下真是功德無量啊。


聽他這麼一頓吹,下面有個叫淳于越的博士官就不爽了,馬上站出來,說了一大通,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商、周時代都是搞分封的,現在陛下卻搞郡縣,我可從來沒聽說過不依古法就能長治久安的。周青臣他心裡明淨的,卻不給陛下指出來,擺明了是個奸臣啊。

淳于越說得是義憤填膺、激昂慷慨的,結果,把丞相李斯給惹得不高興了,

李斯馬上跟秦始皇指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怎麼能還搞以前那一套。我看啊,這幫書生一天到晚學那些古文經典都學愚了,一點兒跟不上時代,陛下不如把他們那些經典什麼的都燒了,自然也就沒有這麼多亂七八糟的雜亂思想了。

於是,在李斯的主持下,一場“焚書運動”展開了。

秦始皇還在李斯建議下,下達了命令:私下討論百家經典的,斬首;以古非今的滅族;三十天內不燒書的,臉上刻字做苦力。與此同時,秦朝還開展了一場大家都來學法家的運動。

民間很多諸子百家書籍都在這之後被燒了,史書這方面除了秦紀,也都燒了。當然,一些膽大的、行動快的,還是把書都藏起來了,另外,醫藥、卜筮、農業書籍之類的書籍都不在焚書之列。


坑儒

“焚書”過去一年,冒出來兩個方士侯生、盧生,他們聽說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這麼好個冤大頭,還不能騙就騙,一會說有老神仙、一會說有靈芝、奇藥的,把秦始皇忽悠得團團轉。時間一長,這二位也擔心秦始皇哪天發現了他倆是騙子,再把他倆斬了,騙來的錢可就沒地方花了,於是倆人腳底抹油溜了,還找了個理由,說了不少秦始皇剛愎自用、好殺之類的壞話。

秦始皇這個火啊,心想你倆忽悠我這麼長時間,跑也就跑了,還到處誹謗我,於是就到處抓捕他倆,結果自然是沒抓到。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命人前去調查,看看咸陽城這些書生,還有沒有說他壞話和擾亂民心(誹謗皇上、妖言惑眾)的。這一查不要緊,直接查出來了460多人。

前面說了,“焚書”就是要讓這幫書生不要亂說、亂學,現在還沒控制住,所以,秦始皇一聲令下,就以他們觸犯了“焚書令”,把他們都給埋了。


水言水語

很顯然,坑儒是焚書的後續,而焚書的目的是樹立法家思想一家獨大、打壓其他諸子百家的手段。從行為上來說,比較激進,雖然讓諸子百家經典不見天日三十餘年【漢惠帝四年(前 191), 明令廢除】,但由於秦帝國的覆滅,並沒有真正意義地實現法家獨大,相反給了後世一種秦朝法律苛刻的壞印象。

但是,不得不說,雖然名為“焚書坑儒”,實際上針對的並不僅僅是儒生,這個儒字是後世“獨尊儒術”才加上去的。

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大概有80年左右的時間,正是由於這段時間儒家經典的空缺,導致了儒生們“無據可依”,反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將儒家思想演繹得符合統治階級的口味,將儒家思想塑造成為一種更加迎合統治者的思想。

此外,在“漢承秦制”的大環境下,秦始皇、李斯等人留下的法家思想,也在漢朝得以保留。所以漢宣帝將漢家治國之法稱為“霸王道雜之”,即是說霸道(法)與王道(儒)兼具,這都跟儒家與法家的“碰撞”脫不開關係。


總而言之,“焚書坑儒”是歷史上較為常見的治國思想之間的碰撞,只是因為後世儒家獨大,而被扭曲和誇大了。它可以算作是秦始皇的一個黑點,但並沒有對秦帝國的滅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水一白聊歷史


歷史一直以“暴君”來稱呼秦始皇,就是因為他滅掉六國,消耗了大量人口,對各國的文化造成了嚴重影響。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與儒家治國相反,其中“焚書坑儒”(應該說是焚書坑方士,其中可能有儒士)是對後來的儒家持否定態度,加劇了史官對其“暴君”肯定。

歷史背景

秦始皇滅六國後,由於各國之間的文字,錢幣,度量工具不一,造成國家辦事效率低下,各區域之間歧視嚴重。為增加辦事效率和統治思想,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同時始皇帝在享受無盡權力後,開始怕死,所以便思想長生不老之術,得到了方士侯生,盧生等人支持。

過程

秦始皇在改革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當時各儒家博士覺得應遵照周朝實行分封制,請求皇帝下旨分封諸子於各國故地,但法家李斯持否定態度,要求廢除,實行中央集權,進行郡縣制。

但八年後秦始皇又在皇宮“師古師今”的辯論會,博士淳于越再次主張分封制,始皇帝便交於群臣討論,李斯在此提出焚燬古書的建議:1,除規定的史書,農,醫,卜等書籍,其餘書籍由官府焚燬,若有不交者,收嚴重處罰;2.談論《詩》《書》者處死;3.有願意學習法家的法令者,以吏為師。

同時在第二年,由於方士的長生不老藥不能兌現,按秦律必處死,因此侯生,盧生等人逃之夭夭,並誹謗秦始皇。始皇得知後勃然大怒,並將其同黨460人盡數活埋。

結語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修長城,建馳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都是我們所看得到!同時焚書坑儒使國內非規定書籍在月內盡數焚燒,統一了國家思想,建立了中國“一統”的格局,但毀掉了“百家爭鳴”思想,將法家的“帝王心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禁錮了人們的專研熱情。


蜀山精靈


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術士的事件。

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

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不利於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且手法殘忍,殘暴。 荀子學派法家學派與孔孟正統派儒學的鬥爭,集中表現在中央集權(地主政治)與分封諸侯(領主政治)的爭論上,終於爆發了焚書坑儒的大破裂。前二二一年,初並天下,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都主張在離秦較遠的燕齊楚等地分封皇子為王,獨廷尉李斯反對分封。秦始皇從李斯議,確定行施郡縣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齊人淳于越倡議,主張學古法,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記以外,別國史記一概燒燬;除了博士官所藏圖書,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一概送官府燒燬。下今後三十天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罰築長城四年。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只有醫藥、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以吏為師。秦始皇從李斯議,實行了焚書法令。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術士四百六十餘人。這個焚書坑儒的野蠻行為,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極端尖銳。李斯主張中央集權,是適合時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學派(與韓非派法家合流)卻是一種極端壓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綰、淳于越主張分封諸侯,是違反時宜的,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統派(包括陰陽家與神仙家)卻是講仁義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學派上的鬥爭一直髮展到大慘殺,把孟子學派的儒生大體殺盡(東漢趙岐說),李斯算是取得了勝利。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秦始皇實行李斯的主張,皇位的當然繼承人長子扶蘇,替孔孟派儒生說話,秦始皇發怒,使扶蘇到上郡(在陝西綏德縣)監蒙恬軍。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蘇繼位,自己不得寵信,與宦官趙高用陰謀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秦二世,偽造遺詔殺扶蘇、蒙恬。不久,胡亥趙高又殺李斯。秦失去頗得民心的扶蘇與擁有威望的大將蒙恬、丞相李斯,政權落在胡亥、趙高手中。胡亥厲行督責,昏暴無比,是完全的獨夫,秦崩潰的條件全部成熟了。 趙政的極端做法,導致的是秦王朝的短祚,僅持續了15年。晚唐詩人章碣在其《焚書坑》一詩中寫道:“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造就了中國大統一格局

“焚書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後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以至於現在某些人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仍然耿耿於懷,恨不能掘墓鞭屍,恨不能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敲骨吸髓。這種仇恨實際上是後來的文人們潛意識裡面的集體恐懼,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從感情上來說,老僧也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手段過於激烈,對當時的儒生們的確是太過殘酷,他完全可以採取更緩和的一些方法。不過如果要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最好從該事件產生的效果來評價,而不要採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標準。那麼焚書坑儒的歷史效果是什麼呢?我認為通過這件事情之後,造就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格局。

實質

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權、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而當年秦始皇由於沒有認識到可以儒學是可以利用的,所以採取了激烈手段。焚書坑儒這種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它毀滅了古代許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




緣禦寒


一先秦注重法家,摒棄儒家,儒生無辜,可憐。

二由於統治者的執拗,讓許多優秀的文獻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絕跡,可惜。

三先人尚未察覺群經之首《易經》所包含的道理,卻將之評定為末技,從而保存下來,可喜。

四始皇剛愎自用,甚至以為自己可以千秋萬世,強姦文化,可嘆。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燬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現在有很多學者在探討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其實從很多方面理解,把不好的書燒掉,留下好的書,有什麼過呢.


locj浮魚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同時秦始皇焚書並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

看事情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首先,剛剛結束了動盪的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都處於高度的自由與開放狀態,各種思想的書籍更是充斥大街小巷,如果不加以管制,剛進入大一統的國家可能很快就會分崩離析。“坑儒”說的是把天下的讀書人尤以儒家為代表的全部活埋,其實這只是一個契機,這些儒生還有其他的派別的讀書人,就相當於是反對派,這是秦始皇消滅政敵的一個手段而已,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從側面統一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消滅了好多思想派別。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打牢了基礎。

另一方面來說,使中國好多的優秀的思想文化就此斷流。




fightwolf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焚燬書籍,坑殺儒生四百六十人,史稱“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僅從名字上來看就令人不寒而慄。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誹謗朝政”的建議,下令燒燬《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並限期上交私藏的《詩》《書》並燒燬。

晚年的秦始皇,感到體力每況愈下,將來終會有一天離開人世。想到要死去,秦始皇的心裡肯定說不出的難過,自己一手打下的壯麗山河,從此與自己再無關係,假如有一種靈丹妙藥能讓自己長生不老,那將是另一番景象。於是,便派人四處尋找。

楚王好細腰,天下夫妻不成雙。秦始皇想長生,天下仙丹四處飛。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候生為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術失敗後,跟身邊的人八卦秦始皇的私生活,特別是對這位始皇帝的治國理政能力評頭論足,對秦國的政局說三道四。被人舉報後,盧生、候生恐懼於秦始皇的手腕,於是兩人攜帶鉅款潛逃。本來就觸逆了龍鱗,這一逃就更加激怒了唯我獨尊的始皇大帝,進行京城大搜捕,禍及無辜方士,將抓獲的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鞏固秦王朝的封建集權專制,試圖通過這種極端的手段殺雞儆猴,統一人們的思想,達到全國步調一致。焚書並不是對所有書籍都焚燬,對於醫學、農學、天文曆法等有實用價值的書,秦始皇是不可能焚燬的,因為這些書能促進經濟繁榮,只會有利於秦王朝的統治有利。坑儒也主要坑的是要妖言惑眾的方士和崇尚空談指摘朝政的儒學辯士。

焚書坑儒的確在短期內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文人儒士噤若寒蟬,不敢輕易發聲,使得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順利進行。但是,這種崇尚法家鐵血統治,是不可能長期持久下去的。秦朝僅歷二世,短短几十年,就是很好的證明。


原度拾趣


你見到了?


圈子不同別硬處214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歐洲就那麼大點地方,為什麼會產生多種語言”的問題,我在回答中提到了秦始皇的“書同文”,假如沒有“焚書坑儒”,中華民族是不可能象現在這樣大一統的,秦始皇為統一天下,殺的人以百萬計,區區數百阻礙歷史前進的腐儒在他眼裡還不和幾隻雞一樣?楚國儒生堅持用楚語楚文,齊國儒生堅持用齊語齊文,趙國儒生堅持用趙語趙文,語言五花八門,文字也五花八門,而那些人又仗著自己識文斷字,不能與時俱進,要抱殘守缺,強力阻礙中華民族一統江山,擱在我手裡也會一刀殺之。倘若當初秦始皇一念之仁放過了那些不看天下大勢不識大體的腐儒,中國很可能形成多種語言文字,國家必不能統一。我認為“焚書坑儒”是中國古代對民族文化分裂的一次有力打擊,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歷史的正確選擇。


深圳鄭海洲


秦朝焚書坑儒的焚書:受了成語“焚書坑儒”的影響,都會認為焚書和坑儒是一件事,是兩件事,發生在兩個時期。焚書不是秦始皇主張的。歷史上有商鞅和李斯主張並最終促成了焚書。這兩次焚書都發生在秦。

第一次發生在秦孝公時代的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其改革內容其中一條就是“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但是《韓非子》的記載很簡略,沒有具體記載怎麼焚、焚哪些。

第二次發生在秦始皇時代的是李斯。這次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李斯列傳》都有提及,比較詳細。所以重點聊聊第二次焚書。焚書的緣由是一次爭論。爭論的主角一個叫周青臣,一個叫淳于越。爭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優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該實行哪種制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宴席宴請大臣。在敬酒的過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馬屁,說陛下“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完非常高興,誇讚了周青臣。這時淳于越坐不住了,他站起來反對說:“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一旦有事,誰來相救?況且以前從來沒有搞過郡縣,從來沒聽過國家大政方針不學習古代而能長久的。現在周青臣又在您面前阿諛奉承,可見不是忠臣。”分封制與郡縣制優劣的爭論,並非二人一時興起,自從統一六國那一天起,爭議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統滅六國。。秦始皇並沒有就兩人的爭論進行評判,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宴席上的其他人,問:“你們都有什麼看法?”這時,丞相李斯站了出來。李斯一貫主張郡縣制,他信心滿滿,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李斯說的的確很有道理。如果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倒好(中央下個文,全國都學習李斯的精神)。可事情到此還沒完。李斯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他從大臣們的爭論中聞到了國家分裂的危險味道。他很清楚,要維持帝國的“大一統”,必須統一思想、統一文化。所以他瞅準時機提出了焚書的建議。秦始皇絲毫不猶豫,當場拍板,“就按你說的幹”。

我的看法是通過以上歷史故事說明李斯的思想前衛,是秦始皇的左幫右手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臣,說明為了國家統一焚書沒有坑儒,反而使國家變強大了,是一個大家庭不再零零散散,統一了國家就會新的有統一思想;有統一制度;~所以要重新制定,這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焚書過程。(圖片Cr瀏覽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