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如何向公众普及?

纯蓝瀚海


其实甲骨文很好普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甲骨文非常有趣,一个字就是一副简笔画。夸张得体,形象生动,展赏不倦,启发良多。

先来欣赏“麋"字,(麋是一种鹿),用简练的线条,几笔就刻画出来,前腿跃起,后腿蹬直,首部向后顾盼。长角高竖,曲线优美,姿态劲健,呼然欲出,生动致极。

再欣赏一下“燕”字。就象是一只凌空飞舞的小燕子。头部上仰,呢喃细语。双翅伸展着,尾羽轻轻摆动,像是在呼朋引侣,活泼可爱的身影,令人着迷。

再来看“饮"字,就是画了一个酒鬼,伏在酒坛上狂饮,连酒杯都顾不上拿,直接弓着身子,头部下倾,舌头伸的老长,一幅贪婪的样子,令人捧腹不已。

最妙的就是“乳"字,造字手法已登峰造极。一位母亲把孩字揽在怀里,让孩子吃奶。母亲身体半蹲,双臂合拢,婴儿张着嘴。画面温馨,让我们动容。

总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又极其完美的艺术。是所有书法的源头,我们有必要传播,让更多人去了解它,欣赏它,学习它…






杨志勇68


甲骨文作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成系统的文字,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记载,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人对它的产生、特点、用途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无可厚非。但要去普及它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字,因为离得太远,且早就已经停止了使用,让人们因为难解而倍感神秘莫测。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它因此就具备普及的价值。现代的文字虽然是以甲骨文为源头,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数次简化,已经很完美了。比如,从字数来讲,远远多于甲骨文。从字形来讲,远比甲骨文简单。甲骨文和现代汉字属于同一种象形文字的不同版本,同时学习和使用,如果定力不够,容易造成混淆,特别是对初学汉字者。

其次,

甲骨文虽然是成系统的文字,但并没有形成甲骨文字典流传下来。人们发现它就很偶然,认识它又很零碎,通过考古挖掘,一点一滴的拼凑起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是否已经发现了全部或者差不多全部的甲骨文字。而且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字大约有5000个,能够被辨别出来的还不到1500个,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还有一点我认为应该谨慎的是,我们辨别出来的那一千多个字,会不会存在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判断?

甲骨文创造于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3600多年。在我国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被使用。因被刻画于龟甲和兽骨之上而得名“甲骨文”。因为在殷商王朝的首都废墟(殷墟)上被大量发现,而又被称为“殷墟文字”。因上面记载的多为占卜卜辞,所以又叫“甲骨卜辞”等。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而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金文,也称钟鼎文。


画月成眉


甲骨文,没必要普通民众都认识,只要专家认识就行了。郑州商代亳都正在复原,建议修建文明之源走廊,其中刻上甲骨文增感官


嵩山道士


甲骨文可以作为汉字源头,汉字从其逐渐演变而来。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似乎这种说法不严谨。汉字构造和在外构型发生了演变,主线是便于书写和认识,是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

由于甲骨文还有很大部分不能被识别,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辨认文字含义,以进一步查明甲骨文记载的历史、艺术或者古代生活,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是否及如何在现在生活中体现或者延伸其文化价值,即所谓普及,其实这仍然是一个市场原则起作用的问题。学术或者社会组织团体和高校,甚至企业都可以去开拓,但是否有效,还要看市场需求。不是在衣服或者墙壁上书写几个甲骨文就是普及了。

社会中,我们把很多问题庸俗化理解和解决,只是徒有其名无有其实,对事物发展没有实质注意。



北京三闲


当艺术品欣尝吧!考古者的立场才是去研究字的辩认,从而考究文化的传承。


广州王振中


为什么传统前面一定要加一个优秀?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不是也是优秀的爷爷?文化发展的必经路经和优秀与否无关,甲骨文作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载体,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今天它只有考古价值,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为什么要去学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