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義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知名博主Ben Thompson上一次藉助新冠病毒爆發探討了對信息的零信任問題,認為互聯網對信息的傳播和抗擊新冠病毒是有積極作用的。這次他又進一步探討了信息的類型(突發信息、敘事、事實、歷史)與定義的維度(敏感性、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並探討了互聯網對不同類型信息的作用。原文標題是:Defining Information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之前,我寫了一篇叫做《零信任信息》的文章。在文章裡面我稱讚了泛指的社交媒體以及特指的Twitter,稱之為迫在眉睫的新冠病毒危機的早期預警系統。幾個星期以來,各色人群(其中部分是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官員,但大多數人都不是)紛紛在Twitter上敲響警鐘,要大家警惕SARS-CoV-2的指數式傳播以及由此產生的COVID-19疾病對醫療保健系統的影響。這些預警的頂點是西雅圖流感研究所的一名成員在Twitter上發佈的一項(不合法的)測試結果。測試結果表明,華盛頓州已經出現病毒的社區傳播。就像我在那篇文章中寫道那樣:

但是一旦我們度過了這場危機,Twitter及英勇的西雅圖流感研究所的故事值得牢記:是誰阻撓他們進行關鍵性的研究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又是什麼最終讓他們的研究加快了全美個人和公司做出反應呢?首先當然是他們的勇氣和責任感,其次是互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表任何東西的這一點。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在總統發表講話,湯姆·漢克斯受到感染以及NBA停賽之後,美國其他地區終於開始醒悟了,然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Twitter變成了一個更糟糕的信息來源。

隨時間變化的信息

大家對我那篇《知名科技博主:“零信任信息”讓互聯網更美好》最大的抱怨是這張圖,一些人認為這張圖歪曲了網上的情況: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更多信息的潛在影響

儘管我用正態分佈是為了說明的目的,而不是作為相對信息量的斷言,但遊戲人從字面意義上進行解讀我可以理解。實際上,我唯一想要說明的,是這條分佈曲線(不管最後的分佈情況如何)負面的左側之所以出現增長,跟好的右側之所以出現增長的原因是一樣的。

我還要做出亮點進一步的觀察:第一,一般而言,這條分佈曲線的左側(不管其形狀如何)在數量上幾乎可以肯定會比右側的大;因為製造虛假信息的成本低廉,甚至都可以自動化(比方說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機器人)。與此同時,如果出現的是類似新冠病毒這樣的信息時,分佈曲線右側的影響力則要大得多。

不過,我在上週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妨考慮上圖的一些變化——不過這裡必須強調,所有的變化均未對具體數量下任何的結論,但我認為這方向上是正確的。

下圖是2月初時候的新冠病毒信息圖: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2月初有關新冠病毒的信息概況

Twitter上有很多很有價值的話題,有討論新冠病毒的潛在影響的,一點關於中國的媒體報道(主要還是集中在對特朗普總統的彈劾案上)以及相對較少的虛假信息。不過請注意,信息的絕對量很小。

到了二月下旬,這張圖似乎變成了這樣: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2月下旬新冠病毒的信息概括

Twitter上充斥著大量關於冠狀病毒潛在影響的討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媒體認為這只是一場“流感”(這是虛假信息的一部分)。總體覆蓋率變高了,但仍然相對較小。

三月的第一週看起來像這樣: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三月初的冠狀病毒信息概況

請注意信息總量已經出現了顯著的上升,尤其是Twitter上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媒體的報道都增多了。

然後就是上週三的情況,這張信息圖已經爆了: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上週冠狀病毒的信息概況

顯然,增加的信息幾乎全都出現在圖表左邊的三分之二處。上週瞭解冠狀病毒,在Twitter上提供了有趣的新信息的人還很少。但是,大家開始把自己手上能找到的信息(不管對錯與否)大量傳遞出去。

(計算機)病毒

如果讓你討論一種非常不同的病毒的話,不妨回顧一下2000年代,當時留言板和評論區永遠都會有這樣的爭論: Windows和Mac到底誰更安全。蘋果的宣傳是Mac上的病毒數量要少得多(準備好面對缺乏社交隔離的惡果吧)。

2006年,這則商業廣告剛發佈時,以Unix為基礎的Mac在某些方面的確比Vista之前的Windows版本更安全些,包括更好的安全模型,特權升級檢查,強制的文件系統權限,更好的瀏覽器沙盒等。不過同樣重要的是,相對而言,Mac的數量並不多。

畢竟,病毒是程序,這意味著得有人去編寫、調試以及分發。鑑於全球超過90%的PC跑的都是Windows,針對Windows寫病毒可以為那些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的黑客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動機不是為了錢(比方說為了地位),你就會去攻擊Mac。這會為你贏得頭條新聞的報道: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Mac被入侵成為頭條新聞

我懷疑,信息也具備同樣的動態,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很少會有人去製造很少人會討論的虛假信息,但是出於金錢、惡作劇、黨派之爭以及製造恐慌等的考慮,製造熱門話題的虛假信息的動力就很足。

換句話說,社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效用與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人數成反比: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社交媒體上的效用與興趣(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

這具有直觀意義:社交網絡往往跟家人朋友有關,所以對你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任何其他人就不是這樣了,因為他們也只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不用說,馬其頓的那幫孩子散發的不會是Virgina姨媽或者Robert叔叔的小道消息。

他們也不會談論冠狀病毒,但關心此事的人會討論。

信息的類型

取名零信任信息是零信任網絡的一種類比。在零信任網絡裡面,需要對個人進行身份驗證,而不是依賴於護城河+城堡的安全模型,後者關心的是設備是否在防火牆的後面。通常,個人必須具備有效的密碼,且設備是經過驗證的,才能從互聯網上的任何位置(包括企業網絡上)訪問敏感信息和應用。我的觀點是,信息驗證也必須在個人的層面上進行,但什麼才是密碼和經過驗證的設備的等效物呢?

我認為,通過了解信息的不同類型,以及信息的分發方式,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

  • 對於突發信息,比方說二月份的冠狀病毒,你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並且對不確定性的高度容忍。

  • 對於事實,比如說現在的冠狀病毒,你所需要的敏感性和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就要更低些:要麼是可驗證的事實,要麼就不是。

你甚至可以兩兩對應: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敏感性與不確定性,事實與突發信息

順便說一句,再看看另外兩個象限的適用範圍也挺有趣的: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信息的定义

四種類型的信息

關於持續進行中的故事的敘事有賴於高度的敏感性(試圖找出敘事線索)以及對不確定性的低容忍度(試圖兜售這種敘事)。另一方面,歷史需要有較低的敏感性(記錄重要的事情)和對不確定性較高的容忍度(我們回不到過去)。

信息的商業模式

關於信息的不同類型還有一個商業模式的維度。回到《互聯網與平民階層》:

印書跟人工抄寫的經濟學有根本的不同。後者純粹是一筆運營支出:產出完全由投入的勞動力決定。但前者主要是資本支出:首先,你得造印刷機,然後,確定書的類型。支付這一大筆前期費用的最好方法,是儘可能多地生產可出售的某一本書的副本。

那麼,怎麼才能更最大限度地增加可以出售的副本數量呢?答案是用特定語言使用最廣泛的方言來印刷,這反過來又會激勵大家採用這種方言,從而在歐洲範圍內對這種語言進行標準化。相應地,這又會加使用共同語言的深城邦國家之間的親和力,尤其是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圍繞著書籍以及後來的報紙形成了共同文化。

對於需要低敏感度的信息(事實和歷史)來說,這種模式很理想。製作報紙或書籍需要大量的開支,而最大程度地利用這筆開支的方法,就是生產對大多數人來說有價值的東西。

不過互聯網把生產側的成本公式也給改了:

互聯網跟印刷機有何不同?一般來說,當我在寫這種主題的文章時,我會重點關注邊際成本:書刊和報紙的製作成本也許要比人工手抄便宜得多,但仍然不是零。與此同時,在互聯網上發佈的內容可以覆蓋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從而極大地增加了供應量,併為內容發現提供了溢價;經濟的力量也從出版物被轉移到了聚合者。

不過同樣重要的是(尤其是在對社會的影響方面),固定成本大幅度降低了。不僅原先的發行商可以跟任何人聯繫,而且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發行商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甚至都不需要出版物:社交媒體為每個人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廣播的手段。

這使得突發信息和敘事不僅在財務上可行,而且事實上比事實或歷史都更有利可圖。突發信息可以來自任何地方,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都可以發佈,而且大家必須要說的大部分內容實際上只有他那一小圈的家人朋友圈感興趣。但是,這一點跟互聯網的免費分發正好完美搭配,可以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然後在將其出售給廣告商。

至於敘事,這類信息的吸引力頂多在於人類對故事所固有的渴望,以及我們想要尋找意義的渴望。但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對故事感興趣的是確認偏見和群體天性。不管是哪種方式,敘事都趨於兩極化,這對於前期成本固定的世界來說是個壞消息,但是當生產成本低廉且注意力稀缺的時候,這正是你想要的東西。

同樣地,無論是突發信息還是敘事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是,這兩個都有可能會導致不良的結果:突發信息很容易就會被虛假信息淹沒,尤其是在激勵措施不對的時候,敘事本身也可能會破壞事實。或者,就像我上週所說那樣,也可以揭示出本來不會被髮布出去的有價值信息。

冠狀病毒與信息

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次的討論感覺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現在有很多人正在受苦,每個人都感到害怕。有人會被感染,有人會死,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受到破壞。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新冠病毒在定義信息時的作用顯得如此清晰的原因所在。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突發信息都凸顯其重要性,但與突發信息的成功對應的,則是讓敘事模糊了事實的失敗——無論這些敘事是“這只是一場流感”,還是暗示這是媒體的陰謀,或者在Twitter上嘲笑容易激動的那幫技術派。而籠罩這一切的將是這個事實,那就是這一刻將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