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禮、分、名對今天的借鑑意義

寫這個系列文章,是為了以鄙人粗淺的目光,以文章為媒介,跟藏龍臥虎的網友們做一個交流,爭取能窺到一點資治通鑑的堂奧,能借鑑到哪怕一丁點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指導今天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所以非常歡迎不幸讀到此係列文章的讀者提出質疑,反對,抬槓,無所不可。

資治通鑑,以命趙魏韓三家為諸侯開始。一句帶過,緊接著就是臣光曰,是司馬光對這件事情的論述。司馬光學術上是大儒,政治上高居廟堂,他的論述當然處處體現著他編纂資治通鑑的初心,而且以他的學術水平和入世經驗,臣光曰的道理必然是很有水平的。

他選擇這件事做為開篇之作,真可謂煞費苦心,其論述開宗明義,道盡儒家文化的精髓。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天子的職責最重要的是禮。那什麼是禮?我們先簡單科普一下禮。孔子尊周禮,周禮為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周朝統治華夏達八百年之久,這套哲學應用之深之久,對華夏民族影響之深遠,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的老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故地,我們當地土話對什麼人什麼事不服氣叫不服周。這個方言的成因,說法之一是因為最開始的楚國爵位低、地盤少,地處蠻荒又和周王室沒有血緣關係,一直被中原諸侯看不起,謂之南蠻。楚人血性,從此篳路襤褸,艱苦創業,在南方逐漸坐大,成為地盤最大的諸侯國。但周天子一直沒有在禮制上給予楚國與實力相匹配的爵位。楚人不服周,你不封我,我自己封自己為王。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春秋時期其他國的國君都稱為公,齊桓公,晉文公,只有楚國是王,楚武王,楚莊王。所以我認為其實後來的獨尊儒術,不是平白無故的,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宿命。

扯遠了,說回影響深遠的周禮,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樂進行儀式上的強化。所以禮是實打實的制度,樂是儀式,用於加強制度的威儀,在潛移默化中規範人們的行為。

我們今天看這個禮,不可簡單地將其理解為禮儀,這是一整套邏輯自洽的體系,是一整套維持社會運轉的秩序,歷經幾千年流傳至今。資治通鑑是寫給天子看的,天子的職責無非就是維持統治,確保整個體系穩定,秩序井然。所以,禮就是體系,就是秩序。孔子在周朝末期,把這個秩序重新總結出來,到了我們今天的時代,我們無須細究兩千年前的秩序如何運轉,但體系和秩序如何發揮效用,如何與周圍的因素互動,相互作用的機理,卻是亙古不變的。就像我們掌握了乘法原理,我們就不必苦記兩數相乘的結果,拿起筆來會算就可以了。

司馬光的原話,何謂禮?紀綱是也。紀綱這個詞相比禮已經好理解很多了,我今天把他解釋為秩序,想來跟溫公的本意雖不中亦不遠矣。

禮最重要的是分。那什麼是分?君、臣是也。作為一本給天子看的書,可以理解為狹義的君臣,就是皇上與臣民的關係。但用更宏大一點的儒家視角來看,天子與公侯是君臣,諸侯與大夫也是君臣,卿士大夫與庶人平民也是君臣,小至一家一室,父與子也是君臣。禮的重要特性是等級,上一等級和下一等級之間最終都落在君臣關係這個模型中,君臣關係是所有關係中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是所有關係的元關係。那君臣關係該如何相處,這就是分,用現代語境來講,這是倫理,更淺顯一點說是原則(但是原則不如倫理那麼準確)。倫理指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可的一種體系架構,包含了等級,分工,角色,職責,權利與義務,原則等等,是一種共識,一種傳承,一種文化。

我們自己也設想一下,要想讓一個體系穩定運作,秩序井然,首先你得讓所有人達成一種共識。沒有共識就是亂,就談不上禮。所謂非分之想,就是超出倫理的一種想法,是違背大眾普適價值觀的想法。分內之事,就是這是我該做的,您不用客氣,是一種謙辭。所以這裡的分用現代的語境來解釋就是倫理。

分最重要的是名。那什麼是名?溫公說:公、侯、卿、大夫是也。這裡更難理解一點,擺了一堆爵位在這裡,很有點霧裡看花。我一開始理解這裡的名指的是一種命名權,當我們對一樣事物擁有命名權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我在宣示主權,這個東西屬於我,他人休想染指。熱戀男女給自己的心上人另起個愛稱,其實就是在宣示主權,這個大豬蹄子是我的;西方社會婚後女性改冠夫姓,無一不是在行使稍微隱秘一點的命名權。命名權在這裡解釋的通,但總有點隔靴搔癢,總是欠點火候,後來又讀了讀臣光曰,突然閃過一個詞,合法化權。我們講現代社會如果一個政權失去合法性基礎,必然導致崩塌。但只要他的合法性在,經由這個政體的政治運作方法產生的領袖和官員必然都是合法的,是受民眾承認的。其實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何種制度,一個政體的合法性都是他存在的基礎,是根本。放在一兩千年前,合法性有且只有一個來源,就是天子的認可。你是我這個系統內的零件,你應該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一目瞭然,整個系統運轉自如;混進來一個不是我體制內的,這裡不認你,那裡對接不上,必然導致停機。

換個角度,按照上面對禮與分的分析邏輯,當所有人都認可了這個體系,達成了共識,那組織就形成了。如何讓組織正確運作起來,體現所有人的意志,把共識具象化,靠的就是合法性。所以名即是合法化權。

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了天子手上威力無邊的工具就是合法化權,這是國之重寶。這個名只要還掌握在天子手上,那禮制就還在,正統還在,仍可以“配天”。而一旦失去了這個名,“先王之禮於斯盡矣,社稷無不泯絕”。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任命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以三家分晉作為開篇,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失去名分的事情。

資治通鑑的禮、分、名對今天的借鑑意義

趙魏韓三家本是晉國的大夫,其分內之事是向晉國國君盡忠,維護國君的統治,但是三家公然瓜分晉國公室,作為天子應該號召天下共誅悖逆,但是天子竟然將這樣的行為合法化了,既然合法化了,那誰還能去征討呢?所以,這是天子自壞名分,自毀一國之根本。作為今天的我們,謹記,不能壞了倫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