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礼、分、名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写这个系列文章,是为了以鄙人粗浅的目光,以文章为媒介,跟藏龙卧虎的网友们做一个交流,争取能窥到一点资治通鉴的堂奥,能借鉴到哪怕一丁点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指导今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非常欢迎不幸读到此系列文章的读者提出质疑,反对,抬杠,无所不可。

资治通鉴,以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开始。一句带过,紧接着就是臣光曰,是司马光对这件事情的论述。司马光学术上是大儒,政治上高居庙堂,他的论述当然处处体现着他编纂资治通鉴的初心,而且以他的学术水平和入世经验,臣光曰的道理必然是很有水平的。

他选择这件事做为开篇之作,真可谓煞费苦心,其论述开宗明义,道尽儒家文化的精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是礼。那什么是礼?我们先简单科普一下礼。孔子尊周礼,周礼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周朝统治华夏达八百年之久,这套哲学应用之深之久,对华夏民族影响之深远,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老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故地,我们当地土话对什么人什么事不服气叫不服周。这个方言的成因,说法之一是因为最开始的楚国爵位低、地盘少,地处蛮荒又和周王室没有血缘关系,一直被中原诸侯看不起,谓之南蛮。楚人血性,从此筚路褴褛,艰苦创业,在南方逐渐坐大,成为地盘最大的诸侯国。但周天子一直没有在礼制上给予楚国与实力相匹配的爵位。楚人不服周,你不封我,我自己封自己为王。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其他国的国君都称为公,齐桓公,晋文公,只有楚国是王,楚武王,楚庄王。所以我认为其实后来的独尊儒术,不是平白无故的,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宿命。

扯远了,说回影响深远的周礼,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乐进行仪式上的强化。所以礼是实打实的制度,乐是仪式,用于加强制度的威仪,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们的行为。

我们今天看这个礼,不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礼仪,这是一整套逻辑自洽的体系,是一整套维持社会运转的秩序,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资治通鉴是写给天子看的,天子的职责无非就是维持统治,确保整个体系稳定,秩序井然。所以,礼就是体系,就是秩序。孔子在周朝末期,把这个秩序重新总结出来,到了我们今天的时代,我们无须细究两千年前的秩序如何运转,但体系和秩序如何发挥效用,如何与周围的因素互动,相互作用的机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就像我们掌握了乘法原理,我们就不必苦记两数相乘的结果,拿起笔来会算就可以了。

司马光的原话,何谓礼?纪纲是也。纪纲这个词相比礼已经好理解很多了,我今天把他解释为秩序,想来跟温公的本意虽不中亦不远矣。

礼最重要的是分。那什么是分?君、臣是也。作为一本给天子看的书,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君臣,就是皇上与臣民的关系。但用更宏大一点的儒家视角来看,天子与公侯是君臣,诸侯与大夫也是君臣,卿士大夫与庶人平民也是君臣,小至一家一室,父与子也是君臣。礼的重要特性是等级,上一等级和下一等级之间最终都落在君臣关系这个模型中,君臣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是所有关系的元关系。那君臣关系该如何相处,这就是分,用现代语境来讲,这是伦理,更浅显一点说是原则(但是原则不如伦理那么准确)。伦理指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一种体系架构,包含了等级,分工,角色,职责,权利与义务,原则等等,是一种共识,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我们自己也设想一下,要想让一个体系稳定运作,秩序井然,首先你得让所有人达成一种共识。没有共识就是乱,就谈不上礼。所谓非分之想,就是超出伦理的一种想法,是违背大众普适价值观的想法。分内之事,就是这是我该做的,您不用客气,是一种谦辞。所以这里的分用现代的语境来解释就是伦理。

分最重要的是名。那什么是名?温公说:公、侯、卿、大夫是也。这里更难理解一点,摆了一堆爵位在这里,很有点雾里看花。我一开始理解这里的名指的是一种命名权,当我们对一样事物拥有命名权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我在宣示主权,这个东西属于我,他人休想染指。热恋男女给自己的心上人另起个爱称,其实就是在宣示主权,这个大猪蹄子是我的;西方社会婚后女性改冠夫姓,无一不是在行使稍微隐秘一点的命名权。命名权在这里解释的通,但总有点隔靴搔痒,总是欠点火候,后来又读了读臣光曰,突然闪过一个词,合法化权。我们讲现代社会如果一个政权失去合法性基础,必然导致崩塌。但只要他的合法性在,经由这个政体的政治运作方法产生的领袖和官员必然都是合法的,是受民众承认的。其实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何种制度,一个政体的合法性都是他存在的基础,是根本。放在一两千年前,合法性有且只有一个来源,就是天子的认可。你是我这个系统内的零件,你应该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一目了然,整个系统运转自如;混进来一个不是我体制内的,这里不认你,那里对接不上,必然导致停机。

换个角度,按照上面对礼与分的分析逻辑,当所有人都认可了这个体系,达成了共识,那组织就形成了。如何让组织正确运作起来,体现所有人的意志,把共识具象化,靠的就是合法性。所以名即是合法化权。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了天子手上威力无边的工具就是合法化权,这是国之重宝。这个名只要还掌握在天子手上,那礼制就还在,正统还在,仍可以“配天”。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名,“先王之礼于斯尽矣,社稷无不泯绝”。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任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以三家分晋作为开篇,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失去名分的事情。

资治通鉴的礼、分、名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赵魏韩三家本是晋国的大夫,其分内之事是向晋国国君尽忠,维护国君的统治,但是三家公然瓜分晋国公室,作为天子应该号召天下共诛悖逆,但是天子竟然将这样的行为合法化了,既然合法化了,那谁还能去征讨呢?所以,这是天子自坏名分,自毁一国之根本。作为今天的我们,谨记,不能坏了伦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