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的?为何柳体在唐后几无大家?

书法影响力



柳体楷书的地位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问题,除魏晋楷书以外,可以说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欧颜柳赵四家抗行的,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我们以钟王的楷书书法和唐代以后的楷书包括魏碑书法虽然到达后无来者的高度,但比较钟繇和王羲之的楷书,只不过是突出了钟王楷书其中的某些特点而已,要说众美兼善,欧、颜、柳、赵四家仍然难以和钟繇王羲之的楷书抗衡。这样说不是因为推举钟王而排斥其他,而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更肇乎自然,然后成熟与楷书,而以后的书法的发展,始终都是以钟王为法的演绎和发展,故才有了唐人尚法的历史定位。

那么,我们的唐以后的书法,或者包括魏碑书法,都没有能超越王羲之的书法了吗?书法的发展在魏晋以后就没有发展进步了吗,有的,但不是从自然万物中汲取营养,而是从丰富的人类的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就是说肇于自然的程度越来越低,不难理解,仍然是受王羲之一脉书法的影响,特别是唐楷的发展的状况的左右。

比较王羲之的书法,更概括,更凝炼,更简洁,更规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馆阁体的出现,一些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复不得不又发出重新回归魏晋时代书法的美学思想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建议学习书法必须从古代经典书法学起的原因,从古代经典书法入门,我们现代书法的发展与创新时代特色的书法的空间更大,更广阔。


翰墨书道


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颜真卿一样重要,“颜筋柳骨”不是盖的。为何柳体在唐以后没有大家呢?这个问题要从下面两方面来探讨:一个是柳书的特点,一个是书法本身的发展规律。

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一,柳书的特点。柳书的楷法森严,差之一点则谬之千里。柳楷的特征是笔画锋利、瘦硬、险绝。柳公权把这样的用笔特征贯穿到每个字的每一笔,所以学习柳楷时稍有不对柳味就没有了。所以柳楷难入帖也难出帖,留给后人自我发展的空间较少。这对于书法家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古代的那些书法家,谁不想自成一家,流芳百世啊。

明 王铎楷书《延寿寺碑》

第二,书法本身的发展规律。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王羲之的学生互相PK的一段历史,历代不管哪个大家,几乎没有不学习王羲之的。不管每个书家的书法风格是如何演变的,基本上都是在师法魏晋的基础之上嬗变出来的(康有为等人的碑派例外)。柳楷虽然很好,在唐代的地位很高,但也没有必须学他的必要。

明 姜立纲《节录张载东铭册》

当然后世学习柳公权楷书的书家也是大有人在,不是几无大家的。只不过前面我们说过,书家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成面目,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很多书家仔细去看他们的作品,或者研究他们的学习书法的过程都能发现柳楷的影响。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

明代的大书法家王铎,他的楷书《延寿寺碑》就是浓浓的柳楷味道,与柳楷的《玄秘塔》非常相似。还有明代的大书法家姜立纲,他的书法点画雅健,体度浑厚,清劲方正,世称馆阁体。姜立纲的楷书当中就能发现柳楷的痕迹。还有当代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晚年就十分喜欢柳楷,深受影响,曾经作诗云:“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柳公权)竟体芳。”

所以唐以后不是没有人学柳楷,只是取法多少的问题而已。


翰墨今香


想想中国5000文明,真正的楷书就只有欧、颜、柳这3家。柳公权就是3个中一个,这地位如何?

个人认为要创造柳体,其实比创造颜体和欧体更加的困难,看看柳体诞生时间也知道,柳公权也是在60几岁之后,柳体才真正的成熟的,也就是说,如果柳公权没活过60岁,估计就没有柳体了(人生60古来稀),可见柳体的创立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的淬炼。

为何创造柳体会比欧体、颜体难呢? 学过书法史和欧都能感觉到,其实欧体在笔法有非常多的隋朝魏碑的笔法,欧阳询只是将其进行了优化和改造。

而柳公权在前面已有欧体、颜体两位大家横亘在面前,所以柳体只能是极尽变化之能,从点画到结构,已经把能变化的都变化了,导致后面没有发展空间。如果有学习柳体的话,话发现,柳体的字画跟欧体、颜体非常的不一样,入门也比较困难。


个人认为,假如笔有3分长,欧体用1分笔尖,所以大家看大欧体笔画都比较细,也被后世讥为状如算子;而颜体,用了3份,笔画比计较粗大,也被讥为厚皮馒头。而柳体用的2份笔,所以大家看到柳体的笔画,其实都比较均匀,不会像颜体那样,横轻竖重对比非常的明显。


蜕变的空间


平心而论,柳体的产生,难度要大于颜体。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顶峰时期。楷书中各种字体的产生,时间越往前,越具有“先发优势”,这就如同长跑时,占据了内道,后来的超越者,需要付出更多汗水与“弯道超车”的技巧。

身处晚唐的柳公权,楷书发展的各条道路上,都已有了诸多先辈的身影,而他,却在欧颜之后,取颜楷之体势,弱化颜体横竖笔画的粗细对比,创造体势开张,内实外虚,中宫紧收,外围舒展的柳体,实属不易。

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其影响深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初学书法,由颜体入门者多,而由柳体入门者少。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柳体法度森严,对中锋要求严格,不容一笔拖沓,过度强调骨力雄健,较少含蓄,入帖较难。

二是柳体变化较少。其作品虽多,但碑与碑相近,字与字相同,不如颜体,一个碑有一个碑的面目和风格。故柳体出帖较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柳公权是唐代末期中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并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至于为什么后来学柳体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再难出大家,其实原因有二。

第一:之所以柳体被认为是楷书里难以超越的巅峰,难就难在一个神韵的理解。柳公权一身经历7个皇帝变更,从没因动乱而乱了自己的分寸,这种严谨,谨慎的处世能力非常人能及,而且此人一生性格正直,心正则笔正,我认为此话是绝对正确的。

第二:后代学习柳体大多从时刻临摹入手,但只是在刻板临摹并没有跳出来认识柳公权,没有分析这种字体是怎么来的,没有太多感悟性,于是耗费半生精力也不能出帖,于是纷纷半路离开,再也不敢学习柳体。这也是后世很难出大家的原因。

综上所述柳体达到楷书登峰造极的水平有历史的偶然性,后世再难超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希望能帮到你。





鸿轩壁画


这个问题,你得明白柳体为什么高。

首先是柳体笔法,一般人只知道颜筋柳骨,再深究就不知所云,放在那个时代才会搞明白这笔法怎么来的,柳公权学书时,欧体与颜体已经被社会公认为楷书经典,人人都在学。柳公天资勤奋,悟性高,将二人字体融为一体,创造出来了柳体,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柳公权的笔法应该取法魏碑,很多人不了解魏碑,我临学魏碑后感觉,柳体笔法近魏碑,而不近颜楷,欧阳笔法近隶书,所以我感觉柳公是将魏碑的笔法融入了颜体欧体的字体 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柳体,实乃天才。

柳体字体瘦劲,刚强,开阔还带有清秀感,给人爽心悦目地舒服感,还有刺客出刀一般的锋利感,确实实至名归,流芳千古。

字如其人,柳公权为官一辈子,活了八十几岁,一直未有污名,刚正忠孝。

柳公字体从创造性艺术性上已经超越颜,欧,但是从实用性和开放度上比不上,笔法柳最难,颜欧差不多,柳体书写是比较繁琐的,不利于大规模普及和临习,从实用性上是不行的,古人写楷书不是为了追求最漂亮,更多的是追求书写速度兼并漂亮。所以学柳的人至古就少,现在也如此。

综合看,颜欧柳在唐三家的排名是合适的。









扬州八怪爷


本人认为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见识来恒定柳公权这样的大家,实在是高山仰止,他的成就自唐以后的名家大家皆有定论。

就楷书本身而言,他不仅吸收了欧的方刚之美,还容纳吸收了颜的柔和之韵,把唐朝的楷书推向高峰,说明他的书法之路何其艰辛。

就其性格而论,有颜鲁公的豪气冲天、正义凛然、毫无畏惧、同时具有欧阳率更的坦荡、憨厚率真,以至于能向皇帝笔谏,表明他与乎寻常的胆识和谋略,也显示其超乎想象的博学和自信。

后人没有超越他是古法尽失,笔法和心法皆没有得到全面的传承,故有人言唐后无大家直说,细想起来不无道理,以至于当今书法教育还在教错误的笔法,这给当今的书者敲响了历史的警钟,如此以往,书法这一中华伟大的国粹将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希望有志于书法传承的书友们老师们,能正视书法的传统性,正心、正人、正气把书法国粹好好发扬光大,以慰藉先人,无愧于心。

一己之言,望各位点评拍砖!


南州修江


柳公权的楷书书法是唐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七分颜三分欧、自创一格,人称“柳体”。

据说柳公权小时候字写的很差,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柳公权为此练习了整整一年,这时候柳公权的字大有长进,和一起的小伙伴相比之下,略胜一筹,柳公权也因此常常炫耀。有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在一起比较书法,自己的书法在小伙伴中独占鳌头,这时候过来一个卖豆腐的老人,柳公权让老人欣赏自己的书法,不曾想老人却把柳公权批评一顿!

这时候柳公权很不高兴,让老人写一下,老人说: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出什么书法,可是有的人用脚都比你写的好。老人告诉柳公权去城里看看人家用脚写的书法,第二天柳公权就去了城里,找到了老人所说的用脚写字的奇人,柳公权大吃一惊,跪在写书法的老人面前。要拜老人为师,老人说,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写字方法,就是多练习,在柳公权苦苦哀求之下,老人用脚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书法与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柳公权把这些要求牢记在心,后来终于称为一代书法家。

唐推崇王羲之,宋推崇颜真卿,明清推崇欧阳询,民国推崇赵孟頫……,但是历朝历代为就是没人推崇柳公权, 历史上学柳体的确实远少于欧、颜、赵,如今书法展也很难看到柳楷踪影。

其中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客观原因。社会主流引导的结果。在书法界,唐推崇王、宋推崇颜、明清推崇欧、民国推崇赵,这些原因在客观上促进了王、欧、颜、赵的发展。

2.主观原因。柳体较难入门。学柳体,需要较好的掌握欧体、颜体以及王体,方能表现其精神。初学者很难掌握这点。如果较好的掌握了欧体、颜体以及王体,则尽可不必费劲不讨好的学习易学难精的柳体了。许多有成绩的书法大家,在研习柳体后,也知难而退。

3.社会原因。在效果上,楷书柳体的墨迹效果不如王、欧、颜、赵的墨迹效果具有冲击力,这点大家可能有争议,但确实存在这点;但是,柳体楷书的碑刻效果特别好,这也需要承认。


牛歌536


在书法当中,从古至今,自从王羲之之后,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颜真卿。这不单单是他的字写得好,除了他的字写得好之外,还有他的人格魅力。他忠实于唐朝皇室。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颜真卿遭到奸臣的陷害,派他去劝说叛军首领李希烈降唐。颜真卿明知道,此去有去无回,但是皇帝听信谗言,依然派他前去。最终导致颜真卿被叛军杀死。颜真卿明知道有去无回,却毅然赴死。源于一颗忠心。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然而柳公权能够与颜真卿并驾齐驱。合称:颜筋柳骨。不单单是在书法方面,而在气节上不畏强权,敢犯颜直谏。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他曾经借书法来劝谏皇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一段劝谏被后世称为笔谏,而津津乐道传诵千年。无论是书法界和非书法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柳公权在世的时候,他一字千金,但凡是王公贵族,如果家里面有先人去世,必须要请柳公权来书写碑文,否则被称为不孝。可见柳公权当时在世人的影响力。柳公权的书法,流传千年,哪怕你没有学习过书法,也知道柳公权这个书法家。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哪怕在当代在国际上,最起码在汉字文化圈比如韩国,朝鲜,日本,柳公权的大名依然能被他们所熟悉。他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不单跨越当时,也跨越国际,而且跨越时空,影响当代,经得起千年的考验。柳公权是唐代最后一位书法名家。

柳体在唐后,学的人虽然也很多。但是学习欧阳询的更多。这是因为欧阳询的楷书比较秀丽,更受士大阶层的宠爱。因此欧体成为了科举的考试字体,而柳体字被排除在外。这也导致了学习柳体字的人少。再加上柳体字非常难学。一旦写不好就非常丑陋,这又令一部分人望柳体生畏。而且柳公权之后,后世学柳体者,再也没能出一位与他功力相当的书法家。学的人又少,后人的功力又达不到。所以柳体在唐后几无大家的原因。


xiang古


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柳体和颜体并称“颜筋柳骨”,柳体还和欧体、赵体并称为“四大楷书”。这两点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么柳体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呢?


唐代是楷书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一点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相媲美的。而柳公权则是这个伟大的楷书时代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柳公权将唐楷发展到极致,柳体之后再无楷书大家。赵孟頫楷书虽然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特点跻身“四大楷书”之列,但始终无法和唐楷相提并论。

为何柳公权之后几无楷书大家?柳体将楷书的笔法、字法发展到极致,楷书已经在没有发展空间,再难出大师。赵孟頫楷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加入强烈的行书笔意,似楷似行,其实已不完全是楷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