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3月9日晚,浙江海寧13歲少吳某某甩下一句“自殺”後奪門而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警方找到他時,人在蒙努大橋附近,距離悲劇僅一步之遙。

無獨有偶,近日,上海一位阿姨半夜跳河輕生,被救後,幾十歲的人拉著消防員小哥哥嚎啕大哭,說:“你別救我,我太累了!”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你以為文中的少年和母親,以身犯險去擁抱死神,是因為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難題?非也非也,這兩起自殺事件,都是是因為孩子寫作業和父母起了衝突。

學習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可現實中往往是家長打著罵著哭著鬧著求孩子學習,各種掏心掏肺的“媽媽為你好”,換不來孩子的理解,反而把彼此逼成了仇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中西合璧的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在《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以下簡稱《學習的格局》)一書中,給我們解開了謎題。“被動式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無趣而辛苦,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最終導致孩子和父母都跌入“低水平勤奮”的困境之中。

而只有避開無效勤奮、不能犯錯、正面管教,這三個老觀念帶來的陷阱,把學習的價值感和使命感還給孩子,才能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打開生命的格局,成為優秀的一流人才,輕輕鬆鬆把北大清華這樣的目標踩在腳下。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01陷阱之一,越勤奮越退步

提起學習,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寒窗苦讀、鑿壁借光、程門立雪、螢光夜讀、頭懸梁錐刺股等系列典故,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當然,到了現代,勤學苦讀已經穿上了“洋裝”,化身為刷題、上補習班,或者可以概括為,簡單地套用“一萬小時定律”。該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黃靜潔深入研究中西教育20年,融合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實踐建立起獨特的親子教育方法。目前已成功幫助30000名父母解決了養育的困惑。作為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的夫人,為家庭孕育出了兩位非常優秀的公子。

在《學習的格局》中,黃靜潔提供了208個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分享了89個翔實生動的案例故事,結合65個世界前沿的學習理論,徹底否定了那種靠“低水平重複”的傳統學習認知。而是旗幟鮮明地告訴家長,真正讓“一萬小時定律”起作用的,是孩子的興趣。

真正的學習沒有立竿見影的回報,卻是一趟艱難困苦的探險。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動力,最後都會不了了之。

——摘自《學習的格局太低是硬傷》

因此,要想讓孩子持久地獲得好的學業表現,就必須先從學習方法入手,確認孩子採用的學習方法沒有錯;其次,避免孩子停留在低水平區域裡重複苦練;最後,還要挖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愛,這樣孩子才會學得有趣,學得高效,學得有意義,並在強大內驅力的作用下,主動擁抱“一萬小時定律”。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02 陷阱之二,孩子不能犯錯

“孩子犯錯可能是陷阱,媽媽不讓犯錯是更大的陷阱。”

——摘自《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

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是世界頂失研究型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早在2006年,卡普爾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和無效成功;把失敗分成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有效成功就是真正有所收穫的成功,而無效成功就是對未來沒有起到任何推動意義的一種所謂的成功

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孩子直接上網搜出最佳搭建方法,結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還有的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搭出了一座獨一無二的塔,然而設計中卻存在許多錯誤和瑕疵。比起交出完美作業的孩子來說,後一種孩子花了更多的時間思考,但他可能只拿到了較低的分數。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可是在卡普爾看來,完美作業是“無效成功”;相反,低分作業卻屬於“有效失敗”,因為這個孩子學到了更多知識收穫了更多思考,在未來的設計中會有更多的突破。

日常教育中,家長往往重視孩子的正確率,卻會忽視在一些失敗中,埋藏著孩子的思考、主動嘗試,大人的每一次批評,都會消耗孩子的主動性。

當我們抱怨現在的孩子都缺少創造力的時候,其實正是家長自身的錯誤觀念,扼殺了他們創造的苗頭,把家裡那些小小愛因斯坦的才華,都扼殺在了萌芽階段。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能衝動,而是應該首先在大腦裡盤算一下,孩子這次犯錯屬於“有效失敗”還是“無效失敗”。明確向孩子表示出,對你這次犯錯過程裡的“有效”部分,媽媽是非常認同的,然後才對孩子的錯誤或失敗做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反饋,督促他們下次有所改進。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03 陷阱之三,只懂正面管教

孩子不愛看出怎麼辦?家長關掉電視,放下手機,拿起書本,以身作則。

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家長請名師,發獎金,天天表揚鼓勵,甚至陪寫作業。

可憐天下父母心,陪王子公主讀書有錯嗎,當然會起到部分積極的作用,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帶孩子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所以,教會孩子從學習困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才能幫助他們真正逆襲成功。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以陪寫作業為例。在6-8歲期間,孩子幼升小,初次接觸家庭作業,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把作業做到十全十美,我們可以幫孩子讀懂老師的作業要求,分門別類指導他們如何應對,比如拿出合適的本子和筆,比如合理安排時間。

隨著年級升高,父母就不要再亦步亦趨帶著孩子寫作業了,代之以孩子有需要時的幫助,以及寫完作業後的檢查和討論。這些培養,都是為了讓孩子逐漸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去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方法。

包容、忍耐和共情:傾盡所能去愛,並不是“無條件的愛”

——摘自《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

有這麼一個採訪調查,一位記者問孩子:“你們會給媽媽打幾分?”所有孩子都不假思索地打了滿分。記者又問家長:“給你孩子打個分數吧,十分是滿分,你會打幾分?”大部分家長只給孩子打了一個及格分。

可見,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盲目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則附加了很多價值判斷和個人好惡。其實這樣並沒有錯。欣賞孩子身上那些顯而易見的閃光點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天性,可愛絕不是一味包容甚至縱容

,因為溺愛是要出浪子的。

當然反過來說也對,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該有“附加條件”,不綁架、不交換,才是接納孩子的開始,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全部,對他們始終如一。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04 以主動愛上學習為階梯,打開學習的格局

“以前學習成績還可以,每天起早貪黑學習,但是,一次次考試,成績提升卻很少很少,自信心也逐漸離我而去。”

很明顯,這樣的孩子因為過分關注成績,導致了學習恐慌,所以陷入“低水平勤奮”的泥潭不能自拔。怎樣才能帶領孩子走出桎梏,主動向高效能的學習邁進呢。

還在幻想孩子上清華北大?你3個誤操作,正逼得他越勤奮越退步

在《學習的格局》一書中,黃靜潔從自己教育兩個兒子的日常事件為例,結合中外名目繁多的教育理念,給我們介紹了“知識留存率”、“主動式多維學習”、“向外輸出學習法”等各種方法,每個章節,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工具箱”,認真研讀這些錦囊妙計和科學方法,幫助孩子走出恐慌區,克服學習的低效能現象將不再是難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作者沒有把教人教養孩子的目標放在清華北大上,而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告訴我們家長,除了幾項在考試時經常被用到的硬技能以外,孩子還需要另外三個維度的學習能力組合,我把它們稱作打造“軟實力”的核心能力組合

第一個維度是與學習效率相關的六項能力的組合,其中包括記憶策略、時間管理、學習策略、提問力、理解力和分析力。

第二個維度是關於學習自控力,其中包括責任、自律、專注力、批判思維、閱讀力和內驅力。

第三個維度是關於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其中包括適應力、情商力、協作力、抗挫力和交友力。

我國近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理學家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結語:

這是最好的時代,藉助互聯網、智能通訊,在認知和學習機會上,人人平等。這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大部分人迷失在海量信息的汪洋裡,沒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擁有讀北大清華的成績,而是為他們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打開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去經歷風雨、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