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明末清初,社會經歷著重要的轉型,這一時期文人的住宅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特別是在明朝統治不斷陷入危急時,文人們的心境也開始發生較大的轉變。文人們雖然飽讀詩書,但是面對戰火的緊張,感到無力又彷徨,在朝代發生變更的關鍵時期,文人們也面臨著時代賦予他們的選擇與挑戰。這一時期,從文人居住的建築來看,我們能從很多方面發現文人們的心理轉變。

一、當時社會發生大動盪,文人們為了保全百姓的安全,做出了自己的時代選擇,以此為轉折點,文人們的心境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當時民間的起義運動不斷興起,政權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到了崇禎皇帝執掌政權時,李自成率領著自己的部隊成功將北京攻克,情急之下逼得崇禎皇帝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統治歲月。

明朝也正式開始走向了滅亡,後來伴隨著局勢越來越緊張,清軍南下腳步的日益抓緊以及來自民間百姓的多重施加壓力,揚州最後也難逃被攻陷的下場。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當時攝政王多爾袞下詔書,要求百姓剃髮,這大大觸及了百姓長久以來所樹立的傳統的觀念。當時的人們深刻認為,身體髮膚是父母賜予他們的禮物,不能隨便的損害,因此都不太願意剃髮去順從統治。百姓們自發來進行反抗,希望藉助群眾的力量,能夠更好捍衛傳統的倫理觀念,但是沒有想到,卻遭到了朝廷無情又殘忍的大屠殺。

百姓們面對朝廷的殘暴,並沒有選擇屈服,以此當時被屠殺的百姓數量極其龐大,場面血腥。文人們看到這種局面,感慨又氣憤,但是又深知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與朝廷對抗。眼看著越來越多無辜的百姓慘遭屠殺,於是以王時敏為代表的文人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他們不顧百姓對他們的質疑,率先向清軍投降,還為清軍打開了太倉的城門,雖然百姓對於他們的這種做法並不買賬,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投降後,避免了很大一部分無辜的人免遭殺害。後來清廷也表達出了自己的誠意,積極邀請主動向他們你投降的王時敏等人去到朝廷擔任官職。

王時敏雖然主動投降了清軍,但是他有他的氣節,拒絕了清軍的邀請,開啟了他新的生活。在經歷過了太倉投降的事件之後,以王時敏等人為代表的文人階層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成為後期研究文人心路演進的一個重要的依據。

關於這一點,後面還會做出具體的闡述,雖然百姓們對於文人投降的行為予以厭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如果沒有人率先走出那一步,或許後期的傷亡,會達到一個較為可怕的數字,也並不是沒有可能性的。

二、王時敏等人開始選擇清心寡慾的隱居生活,一些明末大家族也一改往日奢華的作風,轉向較為樸素的生活

首先還是要先說王時敏,王時敏在經歷過太倉事件之後,開始不再向往於仕途,而是選擇找一塊特別安靜的地方,還自己叫自己為歸村老農,並稱自己住的房子為農慶堂,不問外界的事情,就安心的耕作勞動,閒下來時就陪著孫兒們讀讀書。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當時的王時敏表示,現在社會出現了這樣的時局,隱居是文人最好的選擇,面對江河日下的社會,倒還不如隱居山林去尋找到片刻的寧靜,去好好的修身養性才來的比較的實際,將自己的熱情寄託在美好的山河之中,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較高的嚮往。

他積極主站要從明朝的滅亡中,吸取經驗從而避免重蹈覆轍,有的人說他識大局,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有人卻說他貪生怕死,只知道勸和投降。但是就王時敏本人來說,絕不是那種為了一己私利就將國家存亡拋之腦後的人。

他有他的氣節,迴歸山林就是他對質疑的最好的回擊。然後我們再來說當時文人所居住的住宅。明末時期,不少的大家族都會聘請技藝高超的建築工匠來進行住宅的建造,不少大家族的成員中,也有很多人對建築比較的感興趣。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就拿王鑑的家族來說,對於建築住宅的要求就十分的高。追溯到王鑑的爺爺,為了追求住宅內的自然風光,就曾命人在園子中放置大量的奇珍花草石雕等觀賞品。當時類似於王鑑這一類的大家族,日常的生活可以用奢華來形容也不為過,非常注重生活的品質。

再來說王鑑的父親,王鑑的父親繼承了王氏家族的雄厚家業,但是無奈個人不懂得上進,只知道沒有限度的揮霍自己手上的財產,因此造成了很多財產的流失,就連王氏家族比較看重的弇山園也因此轉至他人之手。

後來到了王鑑,先前父親就將財產揮霍用光,家族已經走向了下坡路,再加上朝代更迭下時局的混亂,留給王鑑的也只有搖搖欲墜的空殼子了,所幸王鑑吸取前人的教訓,不沉迷於奢華的享受中,當時王鑑居住的房子就極為樸素。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王鑑當時的生活現狀就是大多數文人真實生活現狀的一個反映,不再只是片面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樸素之風盛行,主張可以去通過樸素的生活去隱居於世,更好的思索有關於人生以及時局的重大的命題。當時的文人們大都選擇避世來修身養性。

在明末清初的交替之際,文人忌憚自身力量的薄弱,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再去重新的出世進行新的探索。

三、文人們積極倡導崇尚節儉的新風尚,不主張奢靡浪費,對明朝的滅亡進行反思

文人們具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論是我們開始提到的王識敏,還是後來的王鑑,都看出了他們在思想境界上的超然物外,並非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高度。當奢侈之風在整個社會流行時,那麼肯定會對之後的統治埋下一定的隱患,絕對識不利於後期的發展的。

雖然表面上文人們清廷做出了一些程度的妥協,但是文人們的氣節並沒有因此就全盤的喪失,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文人的責任感以及擔當,自從太倉投降事件後,對於他們的打擊肯定不會比對百姓的影響小,雖然飽覽詩書,但是那種無法出世的無力感,讓文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明末清初,為何文人住宅由“奢華”轉變為“樸素”?

當時的文人們大都選擇隱居於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生活,修建簡單的居住,每日耕作勞動還原最初的生活,然後將自己的感情一併傾注在大好的自然風光之中,只有在平靜中反思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從明末清初的居家建築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文人們心境的變化的過程。

從最初的糾結,到後來毅然決然的救百姓於危亡之中,即使在之後漫長的歲月中,被掛上罵名也在所不惜。而後時局慢慢穩定,又開始反思自己,希望能夠收穫更多的智慧,去更好的幫助自己去處理世事。上面所說的王時敏也好,王鑑也罷,不過都是當時文人階層的一個普遍的縮影,除去那些誓死不願屈服,而選擇以死殉國的勇士來說,王時敏這樣糾結的群體要更常見的多。

從奢華到樸素之風的一個過渡,似乎也預示著他們思想境界上的斷舍離,混亂的時局似乎給了他們一個新的機會,去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參來歷史文獻:

《明史》

《四庫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