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爱好者,你是怎样深刻理解“艺术是生命的表达,而不是概念”这句话?

影影圈圈


人们对艺术的来源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被说了一万遍以上的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意思是说艺术在表达生活的一切,还有那句“艺术本天成”,意思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还有那句“人的某项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艺术”,意思是,艺术是技术的升华,



艺术是生命的表达,而不是概念,

从艺术的风格上来理解,艺术就是一个“概念”,比如,传统艺术、抽象艺术,甚至所谓的“行为艺术”,这些都只是一个概念,而且有些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来源于生活,完全是凭借想象力来形成,所以,毫不客气的说,目前的“行为艺术”根本就不是艺术,


但是确切的说,艺术不是一个概念,“概念”这东西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没具体的含义,总是模拟两可,然而,艺术从来不是表达模拟两可的意思,它表达的是具体的人物、事物,而人物、是一个生命体,事物所发生的过程也是有生命的意义存在,不像一个石头原地不动,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神话题材”的油画艺术,它就一直在说明人的生命存在价值,而不是在表达“神”的任何意义,因为谁都没见过“神”,也解释不清楚“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只能说“神”在人们思想中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神”是一个概念,没有生命价值,那为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还要大量的创作宗教神话题材的油画呢?这不是和艺术在表达生命互相矛盾吗?其实,这很好理解,你只要睁开眼睛看那些油画作品,你就会发现画作里的都是人的样子,甚至还和自己长的有些相似,人是不是有生命呢?这就是艺术在表达生命的意义,除非你睁眼说瞎话,明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人的样子,却偏偏要说是什么宗教神话里的神。


诗夜城主


生命是重要的,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生命,把艺术当生命,只有真正的艺术家能做到,可别说什么概念不概念。

我理解把艺术当生命的表达,如同把自己的艺术当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掺不得半点假,生命是身体的命,艺术是精神的命。


生命诚可贵。艺术诚如生命,生命的血液里处处流淌艺术的精神,艺术是感情真实的表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延续。


艺术不是空洞的说教,艺术用作品说话,艺术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物像体现,艺术不是概念。很多人敷衍艺术,也可能有小小成功,但仅仅是商业上的昙花一现,艺术要长久,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才是真情实意的艺术,也才是生命的体现。

我作为专业的艺术工作者,相比艺术爱好者,更能担负起艺术的责任,做真正的艺术,让艺术延长生命,多出好的作品,与众不同的作品,让艺术变为生命,而不是概念。


陈庄水墨画家


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艺术只是一个概念,可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他们就认为艺术是生命的表达了。

举上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汪峰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在我国的摇滚乐中是占有一定席位的,像他创作的《春天里》、《北京,北京》、《怒放的生命》、都是被爱好摇滚的人广为传唱的,但汪峰的音乐之路却走的并不是很顺畅,因为他的父亲是在乐队拉小提琴的,他便让汪峰也从小学小提琴,好让他长大接自己的班,也算是有一技之长,汪峰虽然听父亲的话学小提琴,但是当他长大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拉小提琴,更不喜欢乐队演奏时的日子,他感觉这样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头,这不是他内心所渴望的生活,于是他就鼓足勇气给他父亲说了他想去北京闯闯,他想做他自己的音乐,他的父亲听完他的话后,非常的生气,他说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他,好不容易有了成绩和工作,要是汪峰真去北京的话,他就和他断绝关系,当时汪峰只想着自己的梦想,他给他父母说了一声对不起,便去北京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在追梦过程中,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当别人问他“你为什一定要去北京哪?”,他说了一句“因为音乐就是我的生命,我离不开音乐”,是的对汪峰来说,艺术就是他生命的表达,以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了。还有朴树,他当年考上了师范大学,可是,他感觉自己并不想当老师,他整天拿着自己的吉他,最终,他退学去追求他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也是在父母不支持的情况下去的,他还算幸运,写的歌被音乐人小柯赏识,并签了他做艺人,果然,他的歌一经发出,就大火了,他清楚的知道音乐就像是他的氧气,他的世界不可以没有音乐。最后一个说一说比较年轻的艺人华晨宇,他在生活中给人印象是一个比较内向没有安全感的小男生,但是只要他一上舞台唱歌,没有人不会被他的霸气和能量所震撼,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华晨宇自己也说过音乐可以给他安全感,让他无所畏惧!是的,这也说明艺术不仅是概念,还是一种生命的能量。

当然,除了我给大家介绍的这几位艺术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人不仅仅把艺术当做一个概念,他们会感觉艺术就像是流淌在自己身体的血液一样,表达着自己的生命。




人间四月天lihuan


艺术是艺术家把自己的审美情感,凝聚到艺术形象上所表达的艺术生命力的无限魅力。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要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把艺术当成一个人的宝贵生命来重视,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艺术是生命的表达,也是认识的概念。艺术不但要有艺术生命的表达,而且还要有对艺术概念的不断地认识而进行概括。艺术不能只有艺术生命,而没有艺术概念,艺术不能否定艺术中的概念。艺术以艺术生命为主,以艺术概念为辅,它们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艺术是表达艺术家审美情感塑造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形象之美。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娴熟技法、艺术风格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审美理想,具有吸引人们视觉效果的生命力在召唤的震撼力。



艺术不但是反映社会生活,而且还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不能只表现情感,而不需要艺术手法。艺术不能只表达犹如人的宝贵生命的情感,而且还要表现艺术概念属性的对艺术创作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再经过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黄智637


把艺术公式化、概念化,是理论、书本上的,而不是现实生活及作者在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于生活,是各个方面的不限于某一领域的,把生活、工作中的普通习惯升华到经验的艺木,也是艺术。这样说艺术是现实中普遍存在,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是每位技艺大师的精心构化、巧妙设计,运用自已独道的心领神会、巧夺天工的手法创新的。也是有心之人善于总结经验,系统的去粗取臻、开门见山、去繁就简的思维创造的方法。当然艺术也就包括很多很多的种类。艺术,是真、善、美的完美体现。也是人类共同欣赏和分享的,它属于无国界的。当然也受地域、文化、水平的限制。限制,不是制度等规定的限制,而是眼界、认识、思想领域、不同文化、宗教等相仰的缺限。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有灵感的,是作者与读(观)者心灵的沟通,展示、启发美好的一面,使人怡然、怡情养性。谢谢!(我也是一知半解)


用户6275955130


生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本真,而概念是一种对某种存在的框定。由于二者的不可或缺性,艺术一直在这二者之间游动或陷于左右不是的矛盾之中。但究其根本,艺术还是生命内含的表达,它是生命的吟诵、呐喊、赞美或哀鸣。这就要求艺术要追求生命所呈现的那种本真形态,亦可以说是应该要”玩真的”。

这个真有三,一为真实,这个真实不是写实,而是来自于创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

二为真情,这个真情不是无所控制的情感宣泄,而是真情的流露融入和落实到艺术的手段中。三为真意,这个真意是对于真实和真情的把握,从而生发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愿。

玩出三个”真”来,便让生命的本真与活力释放出来,艺术对生命的表达也便完成了。而概念则是生命与艺术创作上的一种附加,顾及少了会影响艺术的品质,顾及多了,就会使艺术失去了生命本真的价值。


木华水清梦



我是艾姆布兰斯,艺术是生命并不是伪命题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首先大自然能力本来就是跟神奇的东西,人的大脑就是源源不断的灵感仓库,就像黑洞一样,艺术家将艺术品创作出来,艺术品就有了价值,但艺术品可能会保存完好,这里面是一个用生命创作的人完成的。他在这里投入了自己。

用生命艺术,这句话没毛病。很有道理性。生命就是捉摸不透的,艺术也是。

更多艺术相关请继续关注


EM2BLAMS艾姆布兰斯


简单的说艺术是通过象来表达意,用形象说话,大抵都是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参与再创作的机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表达手法上越细腻越好,深刻挖掘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把真、善、美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苏东坡的《咏卢山》、王石埔的《西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寓言故事《狼和小羊》、雕塑《维纳斯》等等。这些艺术精品无不是用形和象来表达,所以它的生命力才会永不凋谢。

抽象是把事物的形象给抽掉了,变成了空虚、模糊的概念,如善、恶,美、丑、形而上学、唯心论等,这些词没有具体的形象来证实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凡抽象的概念只能在论说文里选用。

一句话,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抽出了“象”就不可能成为艺术作了。


莫柏顺


这个问题,就提法而言,在可意会的、一般性的理解上,是勉强说得过去的。但它将生命和概念对立起来,以“是……而不是”的方式强调了艺术的非概念性,将艺术表达的中心完全地移到生命的这一边,并且看起来是以概念为敌的,却又并不是完全不成问题、不言自明的。就作品而言,艺术当然不是概念,但概念与生命,交汇于艺术领域时,依我看,并不构成对称性的对立并提的关系。或许,真要对举的话,将“概念”换成“概念化”更合适些?概念艺术、艺术概念可商榷,但艺术的概念化,则可能总是不可取的。

回到问题的实际所问上来。问题中的“概念”,是不是也可以用“观念”代替?另外,说到概念或观念,与另一个词“抽象”,是不是也常常混在一块儿谈、且不易谈清?其实,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既不否定观念,也不反对抽象:可以有观念艺术,可以有高度抽象表达的艺术,而即使是观念艺术、或艺术的抽象表达,事实上,也并不因其是观念的或表达上是抽象的,就是非“生命的表达”。

看起来,概念是思维的事情,尤其是抽象思维的事情:经由概念或表达观念时,人们做着的,是智力性的分析、推理、演绎……而艺术工作,似乎不在这一极活动。想当然地,也很可以理解地,人们常常会说,艺术家不同于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表达着与生命相关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艺术家使用更直接的材料,更为生动、具体、直接地表达感觉,诉诸情感、情绪,总之,是通过各种直观、直达的艺术手段,表达着与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感、生命力、生命之悟等等有关的东西。乍一看,似乎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很可能是成问题的。

真实的情况也许是,如果思想家只会从概念到概念,那他就不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思想家;如果一个艺术家只会以生命作生命式的打滚,高度欠缺抽象、概念表达的能力,不能在观念的层面上有所作为,那他的艺术,很可能就不会留下痕迹,更不要说,产生影响了。简言之,如果一个人,哪怕只是普通人,如果他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生活范畴之外的其他许许多的存在、范畴,那他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生命、生活,更不要说,了解和理解其他生命、生活,成为艺术家或思想家了。

我的意思是:说艺术是生命的表达,这话固然没错,但却并不意味着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就一定是非概念、不在观念上有所作为的。当我们说艺术是“生命的表达”的时候,依我看,其真正的重点不在非观念,而在于,它强调了其他三个与生命、生命感关系密不可分的,极为重要的,并能在根本上决定艺术品质的东西:1、真实;2、自由;3、个性。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表现对象无穷丰富,光是艺术家本身,也是才华各具、个性纷呈的,真正的真实而自由地、个性化地表达着生命的艺术,必然是多样性、差异化的,又正是在多样性、差异化之中,艺术才有可能实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样看来,艺术的敌人(对立面)——如果有的话——就不是概念、观念,而是不真实、不自由、无个性。当我们经由审美,评价、衡量某种艺术的艺术价值的时候,第一需要关注和评估的,是它在自由表达、真实呈现前提下,达到了什么样的个性化的艺术高度。而当我们认真地做着这样的评估工作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现,一流的艺术,必然有一流的观念,而当它产生影响、且影响很大的时候,也必然会引起观念的更新。

另一方面,当我们说艺术是生命表达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是指,无论哪一种艺术,只要是真实、自由、个性化的,我们都在其中倾注了最虔诚、最真挚、最深刻而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感性,是生命的极致性的情感表达。又,生命,因其是生命,也只有在生命中而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固然诞生于艺术家本人的真实而自由的生命感悟,但本质上又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来自大众生命、通向总体生命力的,它必然地是对其他生命的关照、呼应、吁请。这样,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大众的审美,本质上,都是一种生命交流……

这里,我想说的是,表达既可以是热表达,也可以是冷表达,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有我,也可以相对地无我⋯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可能产生好艺术。比如抽象表达,虽然高度抽象了,却又并不等于概念化,抽象本身,抽象艺术的生命感,也可以很强烈,可以做到深切动人、震撼灵魂、达至审美巅峰的。

有一种情况显得比较吊诡:当吕佩尔兹强调着“艺术是生命的表达而不是概念”,并且他本人不屑于解释他的作品,无意与观众交流他个人的或作品中的思想与感情,不在乎人们是否理解他的作品,从而实际上将艺术的认知与审美交给了不可知论的时候,对他本人的作品,出于文化背景、立场、艺术信仰和审美水平的不同,事实上,在理解方面其实也是很成问题的。在有人认同、接受、被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并从中获益的时候,不理解、反对、批判他作品的观众,也大有人在——这里,起码就出现了一个艺术标准的问题:倒底什么样的艺术,是好艺术?反概念的艺术家,如吕佩尔兹本人,做出来的艺术,就一定是非概念的、好的艺术吗?必然地,这里就留下了问号。综观吕佩尔兹的所有作品,在他以为他的作品是生命的表达,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时候,说不定,其中隐藏着的那个主导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概念化了——哪怕是“吕佩尔兹”式的概念化。刺激,引起尖叫,引起相同类型的观众反应,看起来是生命打动,但为什么不可以是概念、主导动机在起作用呢?这里的打动,如果不是慑于具体的艺术魅力,而是与有特殊信念和经验的信徒们在特殊的宗教活动中的模式化的反应相类似的话,那么,实际上,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概念-观念-信念在根本上起作用(联想一下吕佩尔兹的德国背景,联想一下国人在爱国热情下观看某些美术、雕塑作品的反应⋯国家背景,很可能就已经悄悄地将某些艺术、某个时代的艺术国家式地概念化了)。另一方面,以美国诗人阿什伯利的作品为例,当读者抱怨他的诗歌抽象、不知所云、象牙塔、观念的时候,他本人,很有可能看法正好相反:他会坚持他的作品所写就是现实生活,甚至就是琐碎的日常生活,而且,其中充满着具体丰富但又不可完全言传的细节,他会说,如果能够读懂,如果不误解的话,他其实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的。而如果他也不要求理解、不屑于向读者做任何解释,那么,这与吕佩尔兹的态度不是完全一样的么?面对此情些景,读者、观众怎么办?依我看,最好的办法是,别理艺术家自说自话的那一套,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你也大可以自顾自地独对艺术,既不要被所谓的生命感动骗了,也不要丧失自我感觉于概念或非概念之中:有些反概念的艺术家很可能骨子里是概念的,而有些观念艺术家、抽象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倒有可能是相当贴近现实,在生命的意义上,相当地丰富多彩的。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不能不说到一种现象、一个现实问题:现当代艺术,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有明显的概念化、观念化倾向的——我相信,提问者很可能也正是针对着这个,才有所发问的。而且,很有可能,提问者对现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观念化倾向和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心有隐忧,因为真实地看出了某种生命力、艺术感枯竭的倾向,所以才有此思考。确实,艺术界,特别是在绘画界、装置行为艺术界,若干的抽象表达,实际上是刻意的人为扭曲,是先入为主的主观概念的产物,艺术界中的现代艺术骗子和骗子式作品,不在少数,他们的作品故弄玄虚,看似风格化,甚至也有某种个性,但其实,骨子里是僵死的,教条化、制式化的,一句话,没有生命力的。一味地玩观念、概念,在其一玩再玩地概念化、僵死化之后,所有的玄虚、高深不过是空洞,它们的意图,或者很容易道破,或者因故弄玄虚而根本无法落实——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他们的多数作品,作成之日、展出之日,很可能也就是作废之日,所谓各路收藏,不过是商业炒作的噱头,不过就是入废物入仓,最终存个编目而已。

好的艺术,无论哪种艺术,无论在哪个民族、哪种观念下,都必须是、必然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尤其是总体生命经验的积淀,其价值,一言以蔽之,就是植根于生命的。人类生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委托艺术、经由艺术来实现的,将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人文标志,就是艺术——生命的艺术。几天前,巴黎圣母院被火,全世界惋惜,其所惋惜者,就是它的八百年的生命史,人们要重建它,就是要延续它活着的艺术生命。同此,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那些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珍贵,就珍贵于它们是生命——艺术家以其生命、生命感,表达着生命,当它们是艺术,它们就是独特生命,具有了等同于、甚至高于生命的价值。为什么人们心心念于梵高极其作品?因为人们热爱生命、心疼生命……为什么人们也极赞比如说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因为它们同样表达着生命、生命感的另一面……

就艺术而言,说生命之树常青,说艺术是生命的表达,永远没错,而艺术,其实又不是反观念、不是与观念势如水火的。假如在一般性的层面上说,艺术要求生动,要充满生命活力,要有第一现场感,要能打动人心,要能……而不可以概念化、程式化、教条化,不能僵死、空洞……那么,题主所问,就变得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回答了……


支衣文


艺术是生命的表达。通俗的讲是一幅画.一件雕塑或动物或人物凝固的一瞬间,是片断.是定格.是凝炼的表现方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艺术都不能完全的表达生活与生命。艺术的魅力在于对生命的表达,使人产生共鸣.感悟.启迪.联想。概念是什么?概念是一个轮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口袋,慨念不是生命它沒有艺术的感染力。打个比方说一幅画中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它有可能是受到惊吓为了躲避灾害而飞离,也可能是看到伙伴欲要一块玩耍,或者是发现了食物欲要捕食。总之这一画面一百个人看了会产生一百个联想,会得到一百个感悟。而不是鸟的从生到死的概念。生命的瞬间是艺术魅力的根本,概念不是生命更不是艺术,所以它没有艺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