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學會拒絕外界的“標籤”

“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傳習錄》


王陽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學會拒絕外界的“標籤”

針對王陽明曾說的“聖人可學而至”,門人蔡希淵認為,伊尹和孔子的智慧、貢獻皆不可等量齊觀,如何能將他們都放在同一條聖人的“起跑線”上進行推崇?

對此,王陽明先以純金比喻聖人,認為“聖人之所以為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就像沒有摻雜銅鉛等元素的金塊都能稱為“純金”,所以,伊尹和孔子都是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的聖人。但是,正如純金有重量體積上的不同,聖人的才力亦可以有大小之分,所以“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有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


在上面的那段對話裡,王陽明雖然承認聖人才力有大小之分,但卻極不倡導“比較分兩”之心,因為修行只是自家事。個人資質當然有高下之分,資質高者可修成較高的聖人才力,資質較低者也有其聖人才力可以達成;無論高低,只需於良知上著實用功,自會修成個人的“聖人之心”。


王陽明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在某一個時刻,總是容易被世俗的眼光套上種種物質性的“標籤”。這會讓個人本來內在的品質因為外在的一些“標籤”而產生改變,失卻“純乎天理”的良知本體。所以,當弟子德章又執著於“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時,王陽明只要他除去“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其實,王陽明真正想說的是,在試圖給成功套上一種物質性的“標籤”之前,它本來是內在品質的一個結果,就好像太陽因為內部的核聚變才釋放能量一樣。如果當一個人僅僅用物質標準去衡量成功時,他感到的不會是快樂,只會感到無止境的鬱悶和狂躁。

王陽明:修身只是自家事,學會拒絕外界的“標籤”

成功固然是外部的物質條件,但必定源於內在的精神品質。如果一個人的人格和品質得到完善,它所投射出來的成功才是健全長久的,也是真正值得擁有的。而一旦品格出了問題,成功的性質也會跟著變化,並且反過來也會傷害主人。所以,成功就是人格的“鏡像”。

正如孔子曾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道就是做人的品格,術則是做人的技巧。現如今,大多數人都更注重做人的技巧,希望通過技巧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忽略了做人的品質。而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是求道不求生計;真正的君子考慮的是個人品格是否完善,而不會為了填飽肚子就出賣自己的品格。

誠然,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也是需要物質基礎的,如果連生命的正常維繫都成問題,那品格修養也只是“空中樓閣”。但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後,當你擁有不低於社會正常水平的生活保障後,就應該注重自我的人格修養,而不是一味追求更大的物質成功。

事實上,當你開始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時,你會發現生活質量也在隨之提高,你自身也越來越有幸福感。如果能越來越有精神上的滿足感,此時再取得外在成功,也會同時獲得內在的一種幸福和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