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太監手裡要拿個帶毛毛的棍子?

手機用戶64603105510


影視劇中常見太監手中拿著一把帶毛毛的棍子,這東西叫佛塵。

佛塵的主要功能就是拂拭灰塵,轟趕蚊蟲,類似於雞毛撣子。

佛塵現在基本啥沒幹成了影視劇中太監的標準性道具了,基本上太監人手一把,但是有趣的是,好像身份越高的太監越要拿佛塵,小太監反而一般不會拿。

歷史上真正的太監會拿佛塵嗎?會的!比如《紅樓夢》中描寫元妃省親的時候,說前面開路的“值事太監捧著香珠、繡帕、漱盂、拂塵等類,一隊隊過完。”

但是,我們看清代的太監照片,沒有一個太監拿著拂塵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實際情況是,有權勢的太監是不拿拂塵的。

前面說個,拂塵是清潔工具,一般是下層做雜役的太監才會用到。在儀仗隊列中拿拂塵也是很低等的,還要排在拿漱盂的後面,所以一般的太監不會有事沒事抱著一把拂塵的。

那為什麼現在的影視劇中都要讓太監拿拂塵呢?這很可能來源於戲曲舞臺。傳統戲曲中,為了便於區分人物形象,一般會讓扮演太監的拿一般拂塵,以象徵其宮廷雜役的形象。而早期的古裝影視劇常常會借鑑戲曲人物形象,所以就把拂塵象徵太監這一標誌物給繼承了下來。


留史君


古代的太監手裡經常都會拿一個帶毛的棍子,就是傳說中的拂塵。也許有人看著拂塵這個東西似乎很高雅,會疑惑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處呢?事實上,拂塵這個東西剛開始是用來驅除蚊蟲叮咬的。

拂塵這個東西是印度人發明的,因為在印度天氣比較溼熱,當時的人們就發明了這種東西來,去除蚊蟲的叮咬。印度又是佛教的發源地,當時有很多印度的高僧長期打坐,遇到蚊蟲叮咬的時候,不可能經常起身去驅趕蚊蟲,就用拂塵這個東西隨手取出,效果很不錯。

後來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而拂塵作為很多僧侶常用的法器,也跟隨一起傳到了中國,中國的很多和尚平時在做法事的時候,也會帶著這個東西,久而久之,拂塵就成了佛教的一個專用的法器。到了兩晉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在中國盛行,當時的皇帝甚至都對佛教文化非常崇敬,因此拂塵這種東西最後也傳到皇宮大類中。

當然皇宮中跟隨皇帝的太監,有事沒事也會拿著這個拂塵,雖然也有的時候也用這個浮塵驅趕叮咬皇帝的蚊蟲,但是大部分時間是無所事事,純粹作為一個裝飾的物品,看起來顯得非常的高雅。當然皇宮大內的拂塵都是比較精緻的物品所制,和那些苦修的和尚的拂塵,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帶毛毛的棍棍?好吧,請允許俺先樂一會。說真的剛一開始瞅著這題目,俺先是一懵,跟著就是一愣,扣著腦門想了半天,才琢磨出這帶毛毛的棍子是什麼東西來!

慚愧啊!不過題主說的還是挺形象的,這東西確實是一根棍子上邊捆了一小撮毛毛。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部分小夥伴,還懵圈呢:“說了半天,到底是啥玩意?後槽牙都要掉了!”

這東西不是別的,是拂塵。正宗咱大華夏出產的特有物品。

話說這拂塵在大傢伙的印象當中,這應該是道家的東西。瞅著電視劇裡邊,那些個道法高深的老道,一頭銀白色的長髮,再配上一把亮白色的大鬍子,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這懷裡必定抱著一把拂塵,沒事還得晃兩下。

其實大傢伙的印象是不對的,這拂塵最早是民間的一個物件,他不是道家的專有東西。

秦漢時期拂塵就已經有了,只不過在後來的應用中,得到了推廣,道家將他納入了法器的行列,那麼後來走入咱大華夏的佛家入鄉隨俗嗎?也將這拂塵納入了法器的行列。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發問了:“那麼這拂塵為嘛又被太監使用了呢?”

太監使用拂塵,他是按照最初秦漢時期的功用來使用的,不是小夥伴們認為的為了裝飾一下,給自己的主子添加那麼一點不同的裝飾,不是的。

那麼這拂塵最初的設計是用來幹嘛的?

說出來您都不信,最開始的時候,這拂塵他是用來驅趕蒼蠅,蚊子的或者用他代替抹布之類的,在坐下之前,用這拂塵打掃一下要坐這地,免的把衣褲弄髒了回去洗。

所以他兼有驅趕蚊蠅,掃把和抹布的作用。

畢竟古代那會,山好,水好,空氣好,主要原因是那會原始森林他也多,花花草草的過濾一下,那啥氧氣因子的含量槓槓的。

但結果是,花花草草不僅提高了氧氣的含量,他還外帶一個負面效果,蒼蠅咱就不說了,蚊子賊多。

如果您坐一涼亭裡邊,喝喝茶,弄盤殘棋和老友逗樂,你還得防著蚊子這幫傢伙往你肉皮上叮,煩不勝煩,所以咱古人就發明了這東西。

時不時的晃悠一下手裡的拂塵,這蚊子就沒法下口了。

估計說道這裡,有小夥伴不相信:“拉倒吧!你是體驗過,還是咋得?就這東西能擋住蚊子的進攻?”

您還別說,俺還真體驗過,當然用的不是拂塵,但這原理應該是一樣的。

想當年,俺還是出生社會的小年輕,仗著自己身強力壯,白天在單位上班,晚上兼職做下夜的老大爺,所以晚上咱就得在單位了睡覺。

但好巧不巧,這單位的門口,種了一排的大樹,有俺大腰子那麼粗,而且不遠的馬路對面,有老大一片湖水,其實說是湖水,也是一人造的坑,灌了一點天然水,沒有活水來源的死水坑而已。

大傢伙也知道,這種環境是最容易產生蚊子的。

而俺這地生的蚊子,有大拇指頭那麼大,叮你一口,不起個大拇指頭那麼大一包,他都對不起你。

頭一晚上,俺就哭了,那是夏天啊,您要是把身子用被子包起來,熱不死你,但不包,它咬不死你,二選一都是非常扯的選擇題。

哎呦!睡不著不說,撕心裂肺的癢啊!那耳邊嗡嗡的轟炸機的聲音壓根就沒有停過。

熬了三天,俺終於嗆不住了,賣了一個小個的電風扇,把那電風扇打開之後,對著俺自己個吹,然後把身子包起來。

神了,大半夜俺把被子踢開了,這蚊子都沒落下來啃一口,俺是安安穩穩的睡到了大天亮。

就這電風扇和俺熬了一個大夏天,但這東西有個毛病,第二天,總得跑會肚子才成,但比睡不著,還被蚊子咬,這都是小事。

所以這蚊子他在叮咬你的時候,你時不時的揮動一下那拂塵十有八九他不會咬你。

畢竟蚊子他也膽小,怕你一不小心把人家給拍扁了,得不償失不是。

好了,不小心插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有助於大傢伙理解。

那麼這拂塵最開始也就是士大夫階層使用,平民老百姓用的比較少,或者基本上就不用。

這東西既然能在士大夫階層流行起來,也算是時尚所在,後來被道士接過來使用。

總結一下

那麼為什麼道士會接過來呢?難道就是因為流行?時尚?

那倒不是,最為主要的是,道家建立的廟宇這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山腰或者山頭上。

這些地方最為突出的地方,就是蚊蟲比較多,所以這佛塵就被道家拿過來使用了。

而且他們在整理書冊的時候,還能用這佛塵清掃灰塵,這就成了道家的必備之物,這也是為嘛道家的人出去遊歷的時候,總是喜歡拿一柄拂塵出去。

這樣慢慢的就變成了道家的法器,而且還具備了武器的功用,拂塵屬於奇門兵器的軟兵器。

過去都有一種說法:手拿拂塵就不是凡人。

咱這裡在插一段小知識。

道家收徒是相當嚴格的,新收的這徒弟,你必須得幹滿三年雜活,這期間師傅就會傳授你一些基本的典籍功夫之類的。三年期一到,師傅就會給你最後一項考驗,讓你出去雲遊歷練。

在雲遊歷練的過程中,有那心志不堅的就會一去不回頭了,但云遊歷練是道家的一個根本,必須得去。

所以師傅就給你三件東西,一個是腰帶,意思是把你那小心思收一收,別一天想別的。

另一個就是這拂塵了,這就是藉著拂塵有著清掃的意思,一旦和俗世有了瓜葛,記得清掃一下,清掃這瓜葛。

第三就寶劍,一個是防身,另一個就是斬斷世俗的瓜葛。

那麼拂塵因為具有清掃的功用,所以佛家也引入了這拂塵,在佛家裡邊這拂塵還有一個功用,當時佛家幾個派別的人相互爭論一個問題,如果一方將手裡的拂塵放下,這就代表甘拜下風。

那麼到了宋元明清的時候,這拂塵又被宮裡邊的太監使用,他基本上恢復了他最初的功用,但這拂塵使用的頻率可不高。

最為常見的是,在戲曲舞臺上,演太監的人物會經常拿著。

那麼到了現在,咱瞅電視劇的時候,他就把這形象給引了進來,給大傢伙的印象是,太監似乎經常使用這拂塵,其實不是那麼回事,使用的機會少。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古代太監手裡的那個帶毛毛的棍子叫拂塵,又稱拂子、麈尾。功用是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添加到一根長柄上,用來打掃灰塵之用。這個東西本來是倒角的聖物,就人們所熟知的道教那些神仙,隨手所帶的也有這種拂塵。拂塵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見東西,可以說間接地代表了中華的文化。出了道教的一些高人拿著這些拂塵,那些太監也會拿著這些拂塵,而他們那這些拂塵之用當然不是為了相信這些東西的文化底蘊,而是為了打掃皇帝后妃所到之處的灰塵。

太監是來服侍後宮之用的,為了杜絕他們對後宮妃子的非分之想,故而將他們去勢。他們幾乎是貼身跟在皇帝后妃的左右,貼身服侍他們。而這些皇帝后妃索道之處當然會有一些灰塵之類的雜物,這時太監手中的這柄拂塵就起作用了,他們可以利用拂塵打掃灰塵。

久而久之,這些拂塵就有了另外一個作用——一種象徵。太監用拂塵,拂塵也成為了太監的象徵(當然仙風道骨的道士除外),這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太監職位雖低,但是靠近權力的中心,這樣一來,低職位的太監也顯得不低了,別看在紫禁城中,太監是最低的存在,但是到了地方上,那些地方官巴結還來不及。就拿清朝末年的大太監李蓮英來說,他雖然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慈禧也上次給了她許多東西,但是相比於地方官員非他的賄賂,簡直是九牛一毛而已。李蓮英最後將慈禧所贈之物傳佈歸還給隆裕太后,出宮之後照樣逍遙快活,完全不缺錢。李蓮英出宮之後,連同拂塵也一起交了上去,從某種程度上講,拂塵也代表了太監的權力。


心說歷史


別看太監整天手裡拿個帶毛毛的棍子,這使得很多人認為拂塵就是我們先民的特產,其實還真不是。

拂塵這玩意兒最早不是太監用的,而是和尚用的,關鍵還不是咱中國的和尚用的,而是印度的和尚用的。


就像佛教在整個東亞開花結果,而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現在卻基本很少看到佛徒了,拂塵也是一樣。

拂塵的梵語(古印度語)叫vyajana。在東漢的時候跟著第一波佛教傳入到中國,第2波是唐玄奘去西天取經。

印度的天熱悶熱潮溼,所以蚊蟲也特別多。一般人有蚊蟲咬你的時候,啪一巴掌上去。但是比丘(和尚)們可不能隨便殺生。


所以一幫比丘們被蚊子差點都咬爛了,也不敢伸手去打,因為世尊不允許。但是有一個比丘,用眾寶(別問我是啥,我也不知道)作柄,白犛牛尾做拂,用來驅趕蚊蟲叮咬自己。你還別說效果真好,既可以趕走蚊蟲,又不殺生。雖然世尊責備他還有凡心,但是還是通過了允許用“捻羊毛、麻、細裂布、故破物、樹枝梢”來做拂塵,就是不能用寶物來做。

但是傳到東土以後,我們本土的道教覺得這玩意兒挺不錯,值得借鑑。所以基本上一直到了唐朝,我們道教先賢的形象都是人手一個拂塵。


所以如果說哪部影視劇裡說,趙高拿著一個拂塵,那完全是扯的。趙高不但沒有拂塵,甚至可能連“眾寶”還留著。

不過我們的先民沒有印度佛教徒那麼多禁忌,我們喜歡用獸尾,特別是麈尾。我們除了實用性,還要講究美觀。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後來浮塵這個玩意兒在印度消失了,而在我們傳統社會里會被繼承下來的原因。

其實現在是無法考證太監什麼時候開始用拂塵的。但是太監用拂塵的目的和和尚、道士還真不一樣。

他們絕對不是為了不殺生,而是皇上、皇后、小主們萬一被蒼蠅蚊子叮了,是上去打一巴掌呢?還是遠遠的用拂塵趕走呢?


炒米視角


題主所說的那個“帶毛毛的棍子”名叫拂塵,又稱塵拂、拂子、塵尾,是用馬尾、麈尾之類的獸毛或絲狀麻布紮成一束,再加上一個手柄製作而成的工具,一般用作掃除灰塵或驅趕蚊蟲。

古代影視劇裡,時常有這樣的情節:皇帝身邊的太監,手裡總要拿著一個拂塵。只是很多人不理解:太監手裡拿著一個拂塵,起到什麼作用?

其實,太監拿著拿拂塵的作用有兩個:

一、太監經常跟著皇帝,當皇帝走到一個地方之後,太監就用拂塵先幫皇帝將座位打掃一下,也就是拂塵的第一個作用:清掃灰塵。

二、如果皇帝身上沾了灰之後,也可以用拂塵拍去。因為在古代,如果直接用手接觸皇帝的身體,可以治一個“大不敬”之罪!

只有伺候在皇帝、太后等身份高貴的人身邊的大太監才有資格拿著拂塵,這也是身份和特權的象徵。

所以古代的太監手裡要拿個拂塵!


大江侃歷史


帶毛毛的棍子,說的是雞毛撣還是拂塵?

如果是太監拿,估計說的是拂塵,宮女拿,有可能是雞毛撣,不過它們作用都差不多,就是撣拂灰塵,只不過一個是用禽毛做的,一個則是用獸毛做的。有道是人有男女,物分獸禽,宮裡頭規矩又多,同樣的撣拂灰塵,宮女用雞毛撣,太監嘛,則是拂塵

開個玩笑,不過講真,無論是雞毛撣還是拂塵,遠祖都是麈尾,不相信看看唐朝畫家畫的高逸圖,阮籍手中拿的就是麈尾

是不是很像雞毛撣和拂塵祖宗?

鹿代表大德安康,麈(zhu)則為百鹿之長(甭管鹿為啥有百種)

相傳麈那根尾巴很重要:一來可以趕蠅驅蚊撣拭塵灰,具體可以參考牛尾巴;二來則可以指揮鹿群前行,號稱麈尾所轉,群鹿隨之。功效如此之大,不知道哪個先輩達人的心中所動,就仿造麈的尾巴,做成了這麼個玩意,命名麈尾,和人家交流時,拿在手中左搖右晃

漢代李尤還專門做一篇《麈尾銘》

捅成德柄,言為訓辭,鑑彼逸傲,念茲在茲

意思是說麈尾那根棍子代表大德,拿在手中發言講話,有教化功效

這一傳十,十傳百,到西晉時,崇尚清談,這麈尾幾乎成為仕人必備

成也西晉,敗也西晉,西晉清談成風,士族官員不再務實發展,終於釀成了大禍,晉末大亂

所謂清談誤國,清談仕人標誌性麈尾遭到了唾棄,形狀由此發生改變,一部分進化成雞毛撣,一部分則進化成拂塵

進化成雞毛撣形狀的隱藏了捅成德柄象徵,表面看來就剩下一個撣拭塵灰作用,後來捅成德柄的隱藏功效也被髮掘:教育小孩效果蠻不錯的

進化成拂塵的呢,仍然保留了這兩大作用,不過“麈尾所轉,群鹿隨之”這個意義太過強大,於是隨著皇權發展,這佛塵成為皇室儀仗一部分,由太監持有。皇帝是麈,佛塵就是麈尾,額,皇帝自己拿尾巴不好看,太監自然代勞……

清會典圖·輿衛二·鹵簿二

皇帝鹵簿拂塵,朱犛為之,長二尺,結於木柄,柄長二尺一寸二分,圍一寸五分七釐,通髤以金,上飾鏤金龍首二寸五分,銜小金環以綴拂,下飾鏤金龍尾三寸三分,末屬金環,垂朱緌

至於佛道人士持有的拂塵,則是撣拭塵灰作用的昇華表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嘛

以上連編帶猜,應該可以解答題主疑問了


靈石蘊珠寶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宮裡的太監,都有拂塵作為道具。

拂塵是古代用以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器具,後來做為封建時代皇室鹵簿儀仗之一,同時也做接風洗塵之用。

拂塵是一種於手柄前端附上馬尾、麈尾或絲狀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掃除塵跡或驅趕蚊蠅之用。據介紹,拂塵也是漢傳佛教法器,象徵掃去煩惱。





正義說事


題主所說的古代太監手裡的帶毛毛的棍子,名叫拂塵。在大量的清宮劇中作為影視道具經常出現。



《辭源》載:“拂塵,拂子也,所以去塵及蚊蟲者。古用麈尾為之,今多用馬尾。”

拂塵也是道派的一種有名的武器 ,在武當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門兵器,拂塵即是其中一種,俗話說:“手拿拂塵不是凡人”,拂塵在道門中有拂去塵緣超凡脫俗之意。

而在佛教中,拂塵亦作為比丘使用的法器之一,為佛像撣去塵土,更深一層意思,則是捨棄塵世間的六根: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種又稱五根。五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

所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深香味觸法。拋棄俗世,拂塵亦是修持自律的象徵之一。




佛教禪門中,唐代以來盛持拂塵,或以之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時,持之為大眾說法,此稱“秉拂”。


根據《清會典圖·輿衛二·鹵簿二》記載:

“皇帝鹵簿拂塵,朱犛為之,長二尺,結於木柄,柄長二尺一寸二分,圍一寸五分七釐,通髤以金,上飾鏤金龍首二寸五分,銜小金環以綴拂,下飾鏤金龍尾三寸三分,末屬金環,垂朱緌。”

而太監持拂塵,常常為皇帝撣去身旁的灰塵,佛塵代表六根清淨,正應了太監無根。遂成為太監持有的一種工具。


子非魚


這個東西叫“拂塵”,是做為藏傳佛教的法器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原的。據記載,佛陀在打坐修行的時候,印度夏天蚊蟲特別多,佛陀很難受,他的弟子比丘就用牛毛編成一個撣子為佛陀驅趕蚊蟲,佛陀很滿意。後來這個就成了佛教法器。取名拂塵有掃去俗世煩憂的意思。

後來有些朝代皇帝信佛,就用一些佛教法器以示虔誠,清朝皇室也信佛教,太監拿著這個象徵為皇上掃去煩惱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