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看到他的課本上畫滿了,畫的還挺好,專門給他報個美術班如何?

褪夜材遣


針對孩子在課本上畫畫,而且畫的還挺好,該不該給他報個培訓班。

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是我家孩子可能對畫畫更感興趣,我該不該支持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有主動自發學習的意願,孩子往往也更能堅持,走得也更長久。

家長的眼中看孩子,孩子充滿著無數的可能性這是好事,建議家長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再決定是否給予孩子支持。

一)與孩子交流

家長與孩子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孩子在課本上畫滿畫的動機是什麼;孩子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上是否遇到困難;孩子是否對其他課程提不起興趣;孩子天性散漫不好學習等等。瞭解這些的原因是幫助家長明確孩子畫畫背後的動機是興趣使然還是無意為之,也使家長對孩子的其他課程學習有一定的認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孩子交流是否對美術真的感興趣,是否有意願更深入的學習美術知識,並向孩子提出送去培訓班學習的想法,看看孩子的心意。

二)與老師交流

家長對孩子的作品可以拿去與美術老師交流,諮詢美術老師的意見,並向美術老師瞭解孩子在美術課堂的表現情況,通過美術老師的反饋大致可以瞭解孩子的美術水平與興趣程度。

三)等待等待

著急將孩子送去培訓班,可能會加重孩子的負擔,興趣的發展不是隻有送去培訓班才是興趣,給孩子一些時間來適應與確認自己的興趣。孩子接受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之後再送去也為時不晚。

畢加索曾說:他花了一生的時間,才學會了像個孩子一樣畫畫。世界上很多頂尖的畫家終其一生,都希望自己像個孩子一樣畫畫。

綜上所述:現在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興趣也挺好。


xiao小熊


恭喜你發現了孩子的天賦,孩子能在課本上畫畫,而且畫得很好,說明存在一定的天賦天賦。

但至於要不要給孩子報美術班,我覺得還得看孩子的興趣吧,如果他比較喜歡畫畫,很樂意學,那我覺得應該給他報班,多關於美術方面,好好的培養一下,因為天賦也需要開發、打磨和歷練,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才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學美術可以鍛鍊孩子的感知能力,美術是孩子觀察世界最直接的一種活動,美術學習會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學美術可以鍛鍊孩子的手腦協調性,用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在美術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專注力和創作力,學美術需要自己準備教材,顏色的搭配,各方面美感的審視度,充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情感態度,提高動手能力,增加對美的喜愛。

因此,我覺得孩子就應該被發現更多的特長,加以培養,若在發展高峰期對孩子的優勢沒有拓展,過了這個高峰期,孩子的發展就會規於平衡,就此埋孩子的天賦。


墨染青衣顏拂容


【給孩子亂報興趣班,純屬瞎折騰!】


家長們似乎都有一種這樣的“幻覺”:自己的孩子肯定天賦異稟,有特長,只是暫時沒發現罷了。上個興趣班,挖掘下潛質?

作為一個老博士,我給家長們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別瞎折騰,沒什麼用!

看到孩子課本畫滿了,就認為孩子喜歡美術,這是非常片面的。

孩子天性活潑,對任何事物都會多多少少有點興趣,但大多數興趣都不會持久。這是正常的事情。

有些家長又要問了:“那怎樣才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持久的興趣愛好呢?”

我通過研究發現,孩子持久性的興趣愛好基本來源於兩個驅動力:

一是家庭傳承。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父母的興趣愛好最能打動孩子,也最容易長時間持續性地保持孩子的興趣。

二是自我發現。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閱歷增加,會自然地對不同的事情產生興趣,進而保持精進,就像學鋼琴一樣,雖然不一定必有所成,但足以伴隨一生,解憂排閒。


作為家長,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強迫孩子上興趣班,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強迫孩子在家練習,自己卻坐在客廳看電視。不做好表率,只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嚴於律人,寬於待己。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種做法,基本就是耍流氓。


對孩子的教育,自古以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薰陶。

我給你一箇中肯的建議吧。想讓孩子有興趣學習美術,那您就應該從您自己抓起,哪怕從零開始,也要千方百計學習一些美術和繪畫知識,最好把業餘時間都擠出來,全力以赴,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等到孩子對美術形成了濃厚穩定的興趣之後,再考慮上興趣班或輔導班的事。


馬博教育


孩子開始在書上進行塗畫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有創作的萌芽意識了,在這個時候,家長要注意去保護孩子的天真和想象力,絕對不能揠苗助長。

一位媽媽這樣跟我說:

“孩子在家很喜歡亂塗亂畫,若沒人管她,她自己能坐在那裡畫上好幾個小時。於是,我就想帶孩子去上美術課,課堂上,老師在上面示範,別的小孩都跟著一步步地做。只有我們家小孩,拿上筆,要麼根本不聽指揮,自己亂塗亂畫;要麼就盯著老師老,自己不動手,急得我恨不能抓著他的手畫了兩筆。”

我問:“孩子多大?”媽媽回答:“3歲半。”我從心裡感到很痛。

在大人看來,孩子畫的東西無非就是一些點、線或圓,但對孩子來說,不同的點、線、圓都代表著不同的形象、有著不同的意義。如果問孩子他畫的是什麼,可能他會告訴你這是媽媽,那是爸爸……


課程設置不科學的美術班,會扼殺了孩子的繪畫想象和創造過程。所以繪畫班的選擇一定要慎重,用美術寶1對1來舉例子吧。繪畫之於孩子意義重大。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畫家,畫畫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就是創造的過程,是鍛鍊手部肌肉的過程,是手眼協調的過程,是智力發育、表達情感的過程,甚至是與人交往的過程。

美術寶的老師尊重孩子的思維模式,用他們的想象力去發揮應有的創造力。

一歲的孩子畫出來的一歲孩子的所思所想,兩歲孩子的畫帶有兩歲孩子的視角,表達的是兩歲孩子獨特的看法和觀點……每個“小畫家”不是在畫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在用畫呈現他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

因此,繪畫應該成為父母瞭解孩子、認識孩子的一種方式、一個通道,而不應只關注於是否畫出一個東西、學到了哪種技法等。

父母要戒除用成人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畫畫和孩子的作品,否則,父母不僅會錯失瞭解、認識孩子的機會,而且還可能會扼殺孩子的繪畫天賦和想象力。

關於孩子繪畫的那些事,父母有必要知道如下幾點:

1、孩子的畫是用來“聽”而不是用來“看”的。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專心致志地塗塗畫畫時干涉或打算甚至詢問,不妨等孩子畫完之後或孩子畫煩了停下來再問孩子,“這是什麼呀”,聽聽孩子怎麼說,對於大一些的孩子(4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再問問:“他們在做什麼呀”,通過傾聽孩子對所畫內容的描述,來探究孩子的感受。

2、孩子的畫不是教出來的,是孩子的創造和表達,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

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孩子興致勃勃地舉著自己的畫讓媽媽分享,得到的卻是媽媽的打擊,“這都是些什麼呀,亂七八糟的。”一次兩次之後,孩子不僅對繪畫失去興趣,還可能因此變得不自信。

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兩歲的孩子拿上筆就能畫,確切地說很果斷、行雲流水,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被限制住,那時的父母對待孩子繪畫的態度是,沒有過多期望,而是給他一支筆,讓他隨意畫。

而不管孩子畫得如何,我們大都保持鼓勵和欣賞的態度,對孩子說:“畫得真棒/真有意思/真美呀……”相反,孩子越大,父母的要求越多,“貓怎麼長得一點兒也不像呀,頭應該是這樣畫的,腳應該怎麼怎麼畫……”可以想見,孩子對繪畫的熱情會直線下降。

所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尊重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尤為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注意的點,這是孩子未來創造力的必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