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贫富差距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深切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这些中下层关注的问题。这个话题在电影中也经常被作为主题来探讨。去年5月26日,奉俊浩导演的《寄生虫》斩获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弥补了韩国电影在金棕榈奖上的空缺,并且在今年再度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意思的是,前年与金棕榈一步之遥的李沧东导演的《燃烧》和《寄生虫》一样,都是反映贫富差距的题材,而《寄生虫》则显然更胜一筹,一经上线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好评为主。

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奉俊昊,韩国著名导演,执导第一部影片是《绑架门口狗》,凭借《杀人回忆》出名,此后的《汉江怪物》、《雪国列车》、《母亲》等均获得广泛好评。他的作品善于描绘下层社会人物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整个韩国社会的缩影。《寄生虫》延续了他的风格,影片的主题放在了韩国下层人物与上层社会之间无法逾越的阶层鸿沟上,或者简单的理解为贫富差距。

影片的主角是两个家庭,代表下层贫民社会的金基宇一家四口人和代表富人阶层的朴社长一家。

先来说说金家,一家人生活在街道下面的地下室当中,阴暗潮湿,又脏又臭,空间狭小,抬头便能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街道,同样混乱不堪,整个这片区域都是韩国贫民区的写实。如何表现金家人的贫穷呢?除了上述的画面语言,情节展示的也很到位,一家四口人全都失业在家没有工作,靠给汉堡店加工餐盒获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屋子里的常客:一只蟋蟀常来光顾;一家人蹭个WiFi要找遍整间屋子,蹲在马桶盖上高举着手机。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家子腿脚方便还聪明的人为什么要守着地下室,而不去谋生呢?就业压力只是其次,他们也曾努力过,比如后面细节里提到的金爸爸曾经开过台湾古早蛋糕店,当时这种奶茶店很火,女管家的老公也开了这家店,但却都尝试失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基宇一家丧失了上进心,所以沦为了后来的寄生虫。

反观朴社长一家,住着宽敞豪华的别墅,有着高居人上的职业,锦衣玉食,高枕无忧,与基宇家形成鲜明的反差。贫富差距到影片这里已经看出,但是这个题材也不是第一次被搬上荧幕,《寄生虫》的出彩之处在哪里呢?

最大的出彩之处莫过于奉俊昊来展现贫富差距的镜头语言。

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这样的两家人在韩国社会中本来应该是无联系的,但这是电影,如果真的是毫无联系的话,奉俊昊又怎么去表现韩国社会的阶层感呢?剧情从基宇的好友敏郝的到来开始转折。敏郝声称来看望好友,给基宇介绍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为什么找基宇,因为敏郝爱上了家教的对象多慧,称只有基宇这个好兄弟才不会挖墙脚,会帮他守住多慧,事实是这样吗?不是,事实上敏郝也是看不起基宇的,为什么这么说?细心的你会发现,在后面基宇家被大水淹了之后,本该沉底的石头却慢慢地飘了上来,由此可见这是一块地摊买的人造石头,并非什么名贵奇石,敏郝找基宇的原因也很简单:多慧才不会看上你们这样的穷人。

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影片出彩之处在于充分地用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举个例子,基宇一家雨夜狼狈逃回家中时的路线和富人家中的路线,一个呈上升,一个呈下降,寓意着两个阶层之间巨大的差距,富人回到家中悠然自得,而基宇一家像蟑螂一般狼狈逃窜,明明拍的是人,却好像看的是蟑螂一样,这就是寄生虫的影像表达。

影片中,多次提到了"味道",片中的味道指的不仅是基宇一家身上的味道,更是整个韩国穷人身上的味道。在影片的结尾处,朴社长在面对女管家老公尸体时下意识的捂住鼻子,流露出上层人士对下层人打心眼里的厌弃,以及插在尸体上的那串烤肉,仿佛把烤肠、虾和人串在了一起,如此讽刺的镜头,大概只能在奉俊昊的电影中看到了。

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另一出彩点是影片中的对白,不仅仅因为是"影视金句"的原因,同时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如基宇妈妈在他们在朴社长家狂欢的时候说"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基宇爸爸在球场时说"最好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人永远无法跟着计划前行",也就是基宇爸爸提到的关于不作为的计划,让基宇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了实施,同时也讽刺了韩国社会无力改变这种贫富差距的状况。

其实,看完《寄生虫》,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沧东的《燃烧》,同样的主题,为什么《燃烧》没有获奖。不妨来看看《燃烧》是怎么表现贫富差距的。生存环境的刻画不用多说,拥挤狭小的穷人出租房和富人的别墅,负债累累的和衣食无忧的,对白的描绘也一样。《燃烧》对主题的诠释过程中有一处精彩的地方,就是哑剧的表现手法,惠美吃橘子的表演,只要心里想吃,手里就会有橘子,且味道很唯美,她的精神并不空虚,相反的,本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但是精神却很空虚,《寄生虫》中的两家何尝不是如此。同样的手法在《小偷家族》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烟花,他们只听到了远处的声音,烟花只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和《寄生虫》不同的地方在于,《燃烧》更加注重文学性的刻画,在富人眼里,穷人就是玩物,富人本的哈欠、盖茨比、塑料棚和烧仓房的隐喻、精神饥饿和肉体饥饿的描述,以及最后烧掉本的保时捷,整部影片着重从文学的角度去讲故事,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镜头语言的作用,可能是其角逐金棕榈失败的关键原因。从风格上来说,"文有李沧东,武有奉俊昊"的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寄生虫:镜头语言来展示贫富之间的差距

再与前年同题材金棕榈奖《小偷家族》相比,导演是枝裕和的讲述是委婉含蓄的,《寄生虫》中各种类型元素加在一起,戏剧情节丰富,但象征贫穷的符号描写则太过于刻意。不容置疑,贫富差距是个赤裸裸的现实主义题材,虽然《寄生虫》把商业类型片做的淋漓尽致,大获成功,但在票房和口碑以及获奖情况成了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的情况下,《寄生虫》成功的背后好像也缺少了一些东西。

整个韩国电影市场好像都热衷于拍摄这种极度现实的影片,虽然在影片质量和现实的反应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可能大多数电影都有意避免了去阐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正好以《寄生虫》为例,故事讲得很好,但是然后呢,这种滋生贫富差距的根源如何去解决,曾经有朋友说,韩国电影本身就是失败品,他们在痛斥自己对所处社会的不满,但却很少有人去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建议。相比于影片本身所取得的成就,我更希望,影片背后的问题整治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寄生虫》中的贫富差距问题有社会制度政策的不足,但也有些事生来就注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