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呢?

知愈心聲


昨天孩子又拿起了手機玩小遊戲,我忍不住衝她吼了一句,不能老玩遊戲!她馬上來一說“小佳也經常玩,人家媽媽怎麼不管?”我條件反射到”玩遊戲也 去比嗎?“

這下孩子的口氣更大了。“怎麼不能去比了?你不是經常拿我和別人去比較嗎?”

一下子說的我氣焰上竄了半截,又給滅回去了。不禁又惱又氣。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自己不也是從小被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反面教材嗎?今天我又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別人家孩子的反面教材了。

仔細想想,認為父母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去比較有以下3個心理:

一、苛求完美心理。

追求完美心理不僅僅表現在拿孩子去做比較。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都可看到。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但比較和攀比依然是個“頑疾”。從小我們會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學習。長大後會比較考學校,畢業後會比較找工作,找對象,…………所比之處不甚繁舉。比較的背後是,人的完美心理。人本來就會與生俱來有自我優越感的因素。如果通過和別人比較,發現自己被“比”下去了,那種挫敗感嚴重的話會產生羨慕嫉妒恨。更嚴重的會導致產生自卑情緒。甚至自暴自棄,妄自菲薄。

因此,人難得的是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此事古難全,幹嘛要那別人來為難自己呢?

二、慣用激將法來反表達。

我們上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一定要謙虛。放在今天的話就是低調。孩子如果表現的不錯,父母多半不會直接表揚孩子,而會表面上冷淡的說一句,嗯,還不錯,還要繼續努力啊。

再或者,孩子考試考砸了,父母會說,就知道你考不過人家誰誰誰。父母的本意是,希望你下次一定要超過誰誰誰。但是偏偏要用這個反語來激將。血性大的孩子,一定發誓下次要給父母好好瞧瞧自己究竟能不能考過那個誰誰誰。如果是敏感懦弱的孩子,就此心理會有了陰影和負擔。後面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做啥啥不行,做啥啥不對。算了,反正自己也不行,管他呢,瞎混唄。

父母的錯誤表達不知道害了多少孩子,多少孩子成年後心底留下了,自己永遠是別人家孩子的反面教材這個巨大陰影。導致成年後和父母之間溝通交流產生隔閡。

三、孩子代表自己的希望和未來。

每個父母都會孩子當作自己的希望和未來,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父母會把自己未完成的夙願和心願強加到孩子身上,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延續到孩子身上。

的確,有的孩子會沿著父母的規劃和期望軌跡去發展。最後父母和孩子都皆大歡喜。但是多數家庭和孩子的未來發展是起初的設想規劃是有嚴重脫節的。因此導致了好多父母最好對孩子失望。孩子也對父母產生怨言。

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孩子是自己的希望,但不是全部。孩子可以代表自己的未來,但是也不是全部。父母要有父母自己的生活和規劃。孩子也要有自己的意願和主張。尊重孩子的選擇和發展。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希望孩子最後長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要去渴望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一模一樣。正是因為有差異才完美,正是因為孩子的獨特才會是自己的驕傲。

我是紫藤媽媽,分享親子成長。感謝您的關注,祝生活愉快!


瑨瑗


說說我的經歷!

我就是從小被爺爺、爸媽和別的孩子對比比較中成長的。

我的父母和爺爺就經常拿我和別的孩子比較,這樣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或者親人總是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對比,這是心態的一種扭曲、不滿足於現狀的體現。父母的教育方式嚴重影響了我,我現在也老是和別人對比,對比除了徒增煩惱證明自己沒用之外,一點意義都沒有。

這種心態久而久之還是非常有害的,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想想老是對著自己家的孩子講,“你看看別的小朋友多乖,你怎麼這麼調皮……”“你學習怎麼這麼差啊,看看別人的成績都是滿分了……”經常這樣說的話還是就認為自己是這樣了,無法改變了,產生自暴自棄的情況,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還是要多鼓勵孩子,不要總和別人的孩子比,和他自己比就可以了,多些鼓勵,多些理解。




嘻嘻麻麻1314


這是我們大部分父母的通病。當父母的對自己的孩子總有很多的期望,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所以總是盯住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拿來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作比較,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發現自身的不足,激發孩子學習別人的優點,卻不知道這樣往往會傷害了孩子。


經常這樣拿孩子來比較,有些甚至在很多人面前拿來比較,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的爸爸媽媽喜歡別人不愛自己,就會產生自卑和恐懼的心理,然後就會越來越不自信,不敢大膽的表現自己。我在我兒子四年級的時候犯過這樣的錯誤,我一次跟兒子說“你看你同學誰誰誰那麼懂禮貌,你就不能像人家一樣!”“他好,你叫他做你兒子吧!”兒子立馬回我一句,當時我還挺生氣。過了幾天遇上那位懂禮貌同學的媽媽,她說:我跟我兒子說你兒子寫字好,成績好叫他向你兒子學習,臭小子居然頂我說“那你叫他做你兒子啊!”聽完想笑,同時也陷入了反思……

我們的孩子各有優點,我們不應該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也根本就不應該比。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況是孩子。我們應該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激發他的潛能,經常鼓勵孩子,在孩子每取得一點進步就要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優秀。


詩情a畫意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叫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中國孩子成長教育中父母常提及的一句話,如“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上學時,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的是成績;畢業時,比的是證書;而工作後比的則是職業、收入;退休後,比的是孩子。


人總是喜歡比來比去。

大多愛比來比去的人,心中多半是看不慣別人的好或者是自身的自卑心作祟。每個人都會有他們獨一無二的特質,而自己本身也會有優、缺點。聰明的人,不需要比較,而是懂得去學習對手的長處,改善自身的缺點。

教育注重的是「人格」健全的發展,但現在社會價值觀的偏差,把受教育只看成了功成名就的階梯,大家都注重成績與學歷,沒人關心應該如何教導孩子們發展健全的人格,讓孩子們用正確的生活態度去成長。

改變環境,不如改變心境。改變心境,真的很重要!每一個人都會想改變自己,但每一個人也都會想:「只有我改變有什麼用!因為世上不可能沒有壞人。」

可是,如果把它反過來想:「如果每一個人都想我自己先不想別人,先把自己變好,那世上不也就沒有壞人了嗎?!」世上很多事,都被人認為 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不是因為別人,而是自己的「心」的想法。

懂的學會放下「分別心」、「比較心」,就是放下煩惱與痛苦。這些感覺再加上平常從環境中學習到的主觀(指自己的觀感),便產生了這樣的心態。


餅藏2


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就經常拿他認識的某個人家的孩子跟我和幾個哥哥比較,內容無非就是人家的孩子學習多好,多愛學習,聽話,考上了什麼樣的學校等等。那個時候,我不懂事,聽到父親這樣說就不愛聽,一聽就煩。心裡想,人家學習好,跟我有啥關係,跟你有啥關係?那又不是你的孩子。父親只要一開口嘮叨這個,我雖然不敢不讓他說,但是根本也沒聽進去。

現在自己也做了父親,雖然沒有像父親那樣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去比較。但是想想以前父親這樣做,至少現在理解了他的用心。

做父母的,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本事,有個好前途,少些生活的壓力,活的開心快樂。拿別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肯定是覺得別的孩子哪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做的好,才去比較。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會說你看誰誰誰家的孩子多有出息,都住了幾回監獄了。比都是比長處,他們拿出來和自己孩子比較的對象在年齡上必然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這才有可比性,比較是為了鼓勵孩子,激勵孩子,目的並不是貶低自己的孩子,打擊自己的孩子的自信,相反是想讓孩子有個眼前的學習的榜樣,用榜樣去激勵孩子好好學習,上進,有出息。我們應該感恩父母,理解他們的用心,不要辜負他們的期望。


一言難話情


一、有一種嘮叨,叫“別人家的孩子”。

世上有一種優秀孩子,他們聰明能幹、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優異,考試成績永遠第一。在父母的口中,叫"別人的孩子"。

每當你考試失利的時候,每當你犯錯誤的時候,"別人的孩子”就會從父母的嘴巴脫囗而出。

“你看王叔叔家的兒子,成績多久好,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

“你看李阿姨的閨女,多懂事,放學主動幫忙做家務!”

這樣的嘮叨怎麼那麼耳熟呢,我們小時候最煩父母這樣的嘮叨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嘮叨聲中長大。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又將這種嘮叨,延續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二 、有一種激勵,叫“別人家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千百年來父母的共同心願。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各方面都優秀,長大後能出人頭地。他們的目的,也無可厚非,可以理解。自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和別人家的的孩子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住往被他們無端發大,甚至可能拿自家孩子的不足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比,從而忽視了自家孩子的優點。

其實,別人家孩子就沒有一點缺點嗎?顯然不是。他們指責孩子的毛病,是希望孩子努力奮發,不斷進步,做一個完美的孩子,而“別人家孩子”是自家孩子的完美追求,是自家孩子發展的完美“幻影”。卻在無意中對自己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傷害。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有一種傷害,也叫“別人家的孩子"。

1.有損自尊,產生判逆心理。家長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指責自家孩子、夸人家的孩子,無形中傷害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不滿,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影響家庭和諧。

2.喪失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家長多次指責孩子,也可能讓該子喪失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孩子心智還不能成熟,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時,孩子有一種默認心理。父母經常指責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孩子慢慢地會在心裡默認,真的認為自己不行。

3.失落壓抑,產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失落,生活壓抑,對父母口中的"別人的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甚至因心懷不滿仇視報復別人。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現很多問題學生都會不自覺地仇視優秀學生。


四、少一點“別人家的孩子",多一點“自家的孩子”。

1.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應得到父母的包容和關懷。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容易,父母養育孩子更不容易。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包容和關懷。當然,包容不等於放縱。父母要靜下心來,與孩子溝通交流,誠懇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並表達希望他改正的願望。讓孩子在父母的關懷下,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

2.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應該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因先天和後天的因素,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作為父母,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指出孩子不足之處的問時,對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鼓勵孩子,相信他能通過努力克服自己的毛病。孩子取得了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我們都要及時肯定。

既然我們小時候都曾無意中受到"別人家孩子”的傷害,為什麼還要將這種傷害延續到下一代身上呢?

與其作無謂的比較,還不如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這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

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燁驍楚說教育


多多少少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吧,從小開始不管是小到幼兒時候,還是讀書,出來社會,哪怕工作組建家庭以後都還是會有這樣的經歷喔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小時候讀書雖然在班上進步了前5,但還是前10,父母就老是拿前5來比較,那時候就特別委屈,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到了出了社會,父母又開始比較,“誰誰家的工作多體面啊,多掙錢啊,叫你讀書認真你不認真現在後悔了吧”

到了結婚的年紀父母又開始比較“誰誰領了女朋友回家,誰誰又生了小孩啊”

反正我父母就是這樣的一直會這樣比較,不過我還是能想得通吧,

我相信父母也是希望你更加優秀一點吧,很多時候拿你和人家比其實也並不是說你比人家差,或者做的多不好,他們只是希望你能更加的優秀或者比人家更優秀一點;

其實很多時候也不要傷心這個問題,父母這樣的為了你好,讓你更近一步王好的方面去想吧,所以的父母我相信都是為了孩子,包括我也是為人父母了,多往好的去想多去理解吧;

如果實在無法接受這種行為的話,還是要及時的和父母去溝通協調儘量避免中間不必要的誤會,至少把你心中所想要讓父母知道,你知道他們的好意,只是不太喜歡他們這樣的行為方式難以接受就好;


小陽vlog


這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期望太大,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實中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曾經也有這樣的行為,但是回來我慢慢體會到這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較。沒有可比性,因為每一個孩子的特長不一樣,有的孩子特長體育,有的孩子特長音樂,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向別人家孩子學習,取長補短。這樣孩子不會逆反的心理,孩子也能接受。不要走入誤區,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希望能夠幫助到走入誤區的家長。謝謝!

01:43

搜索

6-8歲兒童叛逆期教育

孩子自控自律培養

多和孩子說這5句話

最嚴重男孩叛逆期教育

孩子叛逆期怎麼溝通

怎樣和兒子溝通


飛魚沒腳丫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吧,身為社會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很容易會和自己相當的人進行比較,而孩子作為對每個身為父母的人最重要的一份子,更是會忍不住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至於比得過比不過還得另說。

  • 好勝心:其實人人都有好勝心理,沒有任何人覺得我就不行,即便這麼想,在心裡的角落裡還是有個聲音希望自己是行的。如果自己比來不去沒什麼可比的,有了孩子也會和人比,小時候比身高、比重量、比吃飯好不好、比聰不聰明,長大了比成績、比學校、比大學、比工作、比結婚生子,然後繼續比孩子。

  • 比得過還是比不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點,我倒覺得很多時候是比得過的,尤其是比孩子這件事上,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好的。你家孩子聰明?我家孩子憨厚啊;你家孩子長得高?我家孩子長得壯實啊;你家孩子乖巧?我家孩子活潑啊;你家孩子學習好,但是體育不行;我家孩子運動細胞好,還會彈樂器。總之一樣的東西比過時,可以用你之短和比我之長啊,你有矛我有盾,總是可以較量一番的。在不好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眼裡還是能夠發現閃光點的。

  • 適可為止:有時比較也不是壞事,就像開頭說的,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不是獨立於社會存在,難免同身邊的參照物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有時也是動力,激發人的潛力。只要不是盲目攀比,也無傷大雅。

其實歸根到底,是很多孩子反感父母的這種比較心理,不妨和爸爸媽媽說出你自己真正的想法,也許你會發現父母能夠理解你,而你也開始明白父母究竟是怎樣想的。

鑫喜閱


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大多的人都知道,也有感觸,畢竟我們就是在這種種的比較中長大的。我們最不喜歡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反感父母總拿自己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完全看不到我們做的好的地方。

然而當我們也是成為父母時,會不會也不自覺地嘴裡也有了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呢?

競爭是永恆的主題

我們所處的社會就是競爭型的社會,我們要為升職加薪而競爭,孩子也要為升學擇校而面臨競爭。有競爭就有優劣,就自然有了比較。這種競爭和比較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血液,不是刻意壓制,是一定會表露出來的。

孩子還可以更好

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集所有優勢與一身,看到別人家孩子的任何的好都想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擁有。父母對孩子有美好期望和無限的愛,不加控制就會變成貪婪和過激。因此,有些父母在比較的時候完全忘了孩子的感受,完全忽略了對孩子成就的讚揚。

糾錯心理佔了上峰

不少父母並不是看不到孩子的好,但是他們卻被糾錯心理佔了上峰,總以裁判自居。他們認為幫助孩子成長的法寶就是能發現孩子的錯誤,並予以指導。但他們忽略了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不想在否定中長大!” 

善意的讚揚是一種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資,是一股催人奮進,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在鼓勵和讚美聲中成長的孩子,他的天空是明朗的;在貶斥和批評聲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天空是陰暗的。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人家的讚美。”拿破崙說,“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卡耐基也曾指出:“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美和鼓勵。”

作為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我們首先要自我教育,瞭解兒童成長規律,放棄錯誤的教育理念。對於比較的衝動,多些控制,多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