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役可以称得上是曼施坦因的神操作,那到底“神”在哪里?

历史长流水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役是曼施坦因的封帅之战,也是曼施坦因指挥过的经典战役之一。在这场历时将近一年的攻坚战中,苏军在兵力上一直占据着优势,最终曼施坦因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才得以将数十万苏军赶出半岛。因此曼施坦因在克里木半岛上所取得的战绩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波神操作,这也一举奠定了曼施坦因的军事地位。

虽然克里木半岛对德国而言是一处战略要地,但希特勒显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克里木,因为此时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莫斯科。曼施坦因名义上有着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但实际上他手中的第11集团军满打满算才有9个师。尽管希特勒非常大方地将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拨给了曼施坦因,可谁都知道这些盟友根本靠不住。不仅如此,曼施坦因的麾下没有一支装甲部队,尽管半岛上非常适合坦克作战。苏军在半岛上不但部署了两个集团军的兵力,还掌握着黑海的制海权,所以曼施坦因要征服的目标非常庞大,第11集团军的兵力严重不足。

当曼施坦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成功突入克里木半岛后,苏军滨海集团军迅速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撤退,企图依靠要塞内的坚固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如果让滨海集团军成功逃进要塞,那么第11集团军将很难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坦因对苏军的企图早已心如明镜,他指挥第30军(下辖两个师)实施了一次大胆的突袭计划,成功截断了苏军的退路,最终岛上的苏军大半被歼,仅俘虏德军就抓了10多万。然而就在曼施坦因即将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之际,一场巨大危机突然出现在第11集团军的背后。



苏军的两个集团军突然在刻赤半岛实施登陆并成功占领了费奥多西亚,而此时德军在刻赤半岛仅有一个步兵师的兵力。虽然曼施坦因成功挫败了苏军切断第11集团军后路的企图,但是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计划也被迫停止。1942年5月,曼施坦因再次来到克里木,为即将实施的“蓝色方案”作准备。根据新的行动计划,曼施坦因需要尽快拿下克里木半岛,然后节省出来的兵力投入到即将发起的新攻势之中。

曼施坦因依旧没有得到太多的增援,而苏军为了将第11集团军牵制在克里木,调集了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堵在了帕尔帕奇地峡(刻赤半岛的门户)。曼施坦因要想拿下萨瓦斯托波尔就必须先解决刻赤半岛的苏军,而他手头可用的兵力却只有五个师外加一个装甲师。经过慎重分析后,曼施坦因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他故意在刻赤的北部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吸引苏军主力北调,而后暗中将主力集中在南部实施突破。曼施坦因依计而行,苏联人果然中计,德军的装甲师突破苏军南部防线后迅速向纵深穿插,最终德军的六个师仅用了八天时间便将二十万余人的苏军彻底击败。这招声东击西之计用得相当漂亮,从中也足以看出曼施坦因杰出的军事才能。

总之,曼施坦因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接连击败苏军五个集团军,这本身就是一种神操作!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曼施坦因作为二战中德国最有才华的将领,堪称机动作战大师,作战中从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崇尚机动作战歼灭敌人力量,特别擅长把握战机,多次险中求胜、拥有十分广阔的大局观。曼施坦因赖以成名的3场战役,“曼施坦因计划”“克里米亚战役”“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足以让他载入史册。而克里米亚战役确是曼施坦因为数不多的攻坚战,这场战役也充分体现了曼施坦因军事才能的全面性。

图1 视察前线的曼施坦因

1941年9月17日,曼施坦因因战功以及作战需要受命担任德军是11集团军司令,主要作战任务是攻占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但是曼施坦因到达第11集团军时才发现,这次的战役他面临的困难实在是不小。

摆在曼施坦因面前的难题以及曼施坦因的第一次“神操作”

第一个难题:罗马尼亚军队战斗力低下

首先所谓第十一集团军实际上只有一个被扩大的军,而且还要管辖战斗力非常低下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罗马尼亚军队在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人员素质方面都与德军存在这巨大的差异,罗马尼亚军队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的战争意识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站的水平上。此外由于罗马尼亚人内心对斯拉夫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感觉,他们在面对苏联人时往往非常害怕,往往一被苏联人攻击就要溃退。

图2 二战中的罗马尼亚军队战斗力较弱,甚至在内心上存在对苏联人莫名其妙的敬畏

曼施坦因的对策:

为了增强罗马尼亚军队羸弱的战斗力,曼施坦因不得不将德国的一些主力师与罗马尼亚军队进行混编。同时在每次作战前要亲自给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司令详细交代作战任务,甚至在作战时还要将作战指挥部靠近罗马尼亚军队,严防罗马尼亚军队的溃退。

第二个难题:地势、兵力即不占优势,又没有坦克还没有空军

克里米亚的地形是一块酷似马铃薯形状的半岛地区,它与大陆之间隔着一片人力很难通过的泥臭沼泽。克里米亚有两个重要的门户,彼列科普地峡和一条狭窄的颈部,苏联已经在这两个门户加强了防御力量,除了修建坚固的战地工事,增加了大口径火炮力图封锁这两个地域外,还埋设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这些防御措施将使攻方付出更大的损失代价。既使德军突破彼列科普地峡,他们还将遇到一个叫“依雄”地峡的狭窄地域,这个地域的诸多湖泊又增加了德军进攻上的困难

图3 红圈表示彼列科普地峡所在的位置

曼施坦因领导的第11集团军兵力与苏军相比也不占优势,曼施坦因的兵力主要有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国第30军(22师、72师和一个党卫军师)第49山地军(第一、第四山地师和170步兵师),德国第54军。但是除了第54军正在进攻克里米亚之外大部分部队不是在休整,就是在第聂伯河附近追歼溃退的苏联军队,所以曼施坦因手里只有1个54军可用,要知道对面的苏联军队至少有6个师的兵力,并且苏军仍不断从海上调集援军。此外德军在克里米亚没有航空队的支援、同时曼施坦因的军队中没有任何坦克部队而克里米亚附近确是一片草原,毫无掩体。

曼施坦因的对策:

面对占据地势占优的苏军,自己又无海军可以绕后,曼施坦因只能选择攻坚!但是在没有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兵力再占劣势基本就毫无胜算,曼施坦因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舍弃第聂伯河扩大战果的机会,并冒着第聂伯河的苏军可能会发起大反攻的风险,从追歼苏军的德军中抽出大部分兵力增强对克里米亚作战的攻击力量,利用罗马尼亚集团军混编部分德军在第聂伯河与苏联对峙。

第一阶段战役经过:

1941年9月24日,经过充分炮火攻击准备后,德军开始硬攻彼列科普地峡,德军依靠异常激烈残酷的进攻,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拿下了彼列科普地峡。此战德军俘虏苏军1.35万人,缴获苏军163辆坦克和203门火炮。

图4 德军突破彼列科普地峡

此时能阻止曼施坦因进攻的只剩下苏联的“依雄”防线了,苏联又往该防线增派了大量部队和大量武器装备,并集中力量对德军发动了反击。苏联的反击抓住了曼施坦因的软肋,德第30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的防区,虽然第30军顽强抵抗住了苏军的攻势,但是罗马尼亚军队却出现了崩溃,面对危险的战局,曼施坦因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战场应变能力,首先果断指挥手中唯一能打的牌,已经调往第聂伯河的第49军调回来帮助罗马尼亚军队稳固防线,然后果断把自己的指挥部向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防区前线转移,稳定军心,由于他坚决果断的指挥,罗马尼亚军队的溃败被及时制止了,第49军发起了迅猛的攻势击退苏军,然后第30军和罗马尼亚军队也加入反攻,而苏军只顾进攻严重缺乏面对敌人突然发起反攻时的应急措施,导致损失很大。曼施坦因渡过了这次危机,成功指挥德军俘虏7.1万人,坦克210辆,火炮568门。

在得到了希特勒后续部队支援后,曼施坦因又发动了进攻,但是依雄地峡地势平坦,苏军的飞机给予德军巨大的杀伤,曼施坦因对于参战德军的损失感到忧虑和不安,截止到10月25日德军已经无力进一步发动更大的攻势了。曼施坦因也清楚谁坚持到最后就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激励部队

你们要发扬日耳曼民族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伟大的元首(希特勒)正在看着你们,他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德意志战士!

德军部队士气大增,他们向苏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苏军溃败。随后德军除了黑海舰队基地塞巴斯托波尔尚未攻克外,克里米亚都落到德军手中。曼施坦因指挥第11集团军重创苏联2个集团军,俘虏苏军达10万人,缴获816门火炮和221辆坦克。

图6 德军攻克除塞巴斯托波尔要塞的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第一次进攻塞巴斯托波尔要塞,由于种种原因失利,曼施坦因冷静分析局面,止住败局

第一阶段获胜后曼施坦因由于部队连续作战需要休整,而冬雨使得道路泥泞延误了弹药补充,错过了攻击要塞的最佳时机,此时苏联反而获得了喘息,虽然苏军陆军已经溃退但大部分都逃到了要塞里,而且苏军仍掌握着制空权,苏联还能通过海上补给使他们获得战斗力。曼施坦因在容克-87俯冲轰炸机的帮助下开始了对要塞的第一次进攻,但是由于苏联人的顽强抵抗,延缓了曼施坦因的推进速度。同时苏联调来大量的援军部队在刻赤半岛和弗多西亚登陆,意图从南北夹击德军,由于曼施坦因手中的预备队部队很少,曼施坦因一方面组织攻城部队加紧进攻,另一方面要求阻击部队趁苏军立足未稳之际进行猛烈反击,将他们全部消灭。

曼施坦因对战争局势的判断和指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不足以支撑他的设像,进攻要塞的部队由于苏联的顽强抵抗已经拼尽全力无法更进一步,而在刻赤半岛担任阻击任务的42军军长却由于苏联在弗多西亚的成功登陆,担心自己被苏联包抄后路反被包围,不顾曼施坦因不允许他撤退的命令,擅自率军撤离了刻赤半岛,这样攻击要塞的部队的后备完全暴露给了苏联红军,曼施坦因在了解前线的严重战局后,只能下令停止进攻要塞,优先解决背后的威胁,他下令集结预备队将弗多西亚的苏军全部歼灭后,与苏军在刻赤半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进入短暂的中场休息时间。

图7 由于苏联从弗多西亚登录,在刻赤半岛最东部防御的42军担心被包抄撤除了刻赤半岛,曼施坦因只能选择消灭弗多西亚的苏军

曼施坦因面对三倍于己的苏军,采用战术欺骗,出其不意进攻苏联南部防区,切断苏联后路,完成对苏军17万人的大歼灭

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平静,但是这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的来临。苏联也派出了大量的援军,仅在刻赤半岛兵力就增加到了3个集团军将近17万人。2月27日占绝对兵力优势的苏联率先发动了大规模反攻,由于德国良好的侦查和情报,挫败了苏联的几次攻势。不死心的苏联又在3月13日,集结了8个师另加2个坦克旅发动进攻,同时作战地点在刻赤半岛的最窄的腰部,苏联兵力优势根本展不开,但是此时曼施坦因期盼的援军终于到了,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快师以及德军鼎鼎大名的第8航空队,德国的新作战力量给了苏联迎头痛击,双方战斗的异常激烈,激战到4月11日,苏军的最后一次反攻作战失利了,丢掉了大批装甲车辆后,苏军退到了刻赤半岛的北部地区。

曼施坦因经过艰苦的防御作战后,终于赢来了战场上的主动进攻权

此时先看一下战场兵力对比,德军只有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罗马尼亚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

苏联军队在刻赤半岛有1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又2个骑兵旅和4个装甲旅

虽然兵力严重占劣势,曼施坦因确成竹在胸,制定好了自己的进攻计划

苏军在刻赤半岛的防御体系是,在南部建立了坚固的工事,但只放了20%的兵力,因为他们知道德军的装甲力量不足,无法突破坚固的防御,如果德军在这里进攻将损失惨重。

同时由于曼施坦因的战术欺骗,频繁的北部地区调动部队,使得苏军误以为他的主攻方向在北部,所以在北部苏军集结了80%的兵力,并集结了大量的作战预备队,但是由于刻赤半岛狭窄的地形限制,将近一半的部队无法展开部署。

图8 曼施坦因的战术欺骗了苏军,曼施坦因从南部攻破苏军防线,并包围了刻赤半岛的大量苏军

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此时的曼施坦因以3个师的优势兵力进攻苏军南部战线,然后用第22装甲师穿越苏军南部地区工事,整个30军猛烈攻击苏军重兵集团后方,并于42军合围刻赤半岛北部的苏军,为了干扰苏军的判断,曼施坦因还命令一直德军部队准备在苏军后方实施登陆作战,此外这次德军的攻势还得到了著名的第八航空队的支援。

容克-87斯图卡轰炸机狂叫着冲向了苏军部队,几个小时后苏军的南线就被德军攻破并占领,随后德军猛插苏军背后,将刻赤半岛的苏军全部包围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苏联人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多次拼死抵抗试图突围,但是曼施坦因又命令炮兵用各种轻重火炮向仍在顽抗的苏军进行猛烈的轰击,最终德军彻底占领刻赤半岛,苏军被俘17万人,被缴获火炮1325门,坦克362辆,曼施坦因战术 运用得当、作战计划缜密精湛,官兵训练有素,促使这场以弱胜强的大胜。

吸取经验,在集中绝对优势火力掩护下,险中求胜,从所有人都不敢攻打的要塞正面偷袭要塞

德军攻克刻赤半岛后,德军士气高涨,同时要塞已成一座孤城,但是考虑到要塞的坚固,苏军抵抗顽强,曼施坦因并没有急于进攻,直到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量火炮,曼施坦因将整个11集团军的火炮都搬了出来,甚至南方集团军群也为他提供了重炮,这次作战德军至少动用了230个炮兵连,甚至连德国800mm口径的“多拉”重炮也拉倒了前线,在整个苏德战场期间,也没有那次战役所用的炮兵力量能与这次攻坚战相比了。

图9 朵拉重炮

1942年6月7日总攻开始了,德国的火炮和空中打击对要塞进行无情轮番轰炸,虽然苏军损失很大,但是苏军仍然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他们甚至还对德军展开了疯狂的反击,凡是苏军阵地都出现了惨烈的白刃格斗和肉搏战,苏军经常打到不剩一个人为止。经过数天的血战,德军终于从要塞北面攻入了要塞,到6月26日,要塞外围阵地全部被占领,苏军退入要塞内层防线继续抵抗。

图10 曼施坦因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占领外围后,曼施坦因立即感到要塞外围一个非常好的制高点,曼施坦因观察战场地形后突发奇想,曼施坦因决定从塞瓦斯托波尔湾的水面上对要塞进行正面攻击,这样定能取得“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战果,虽然大部分人都反对这个方案,因为要塞正面的水面都被要塞火力覆盖,即使度过水面,岸上的道路只有狭窄的小道,而且小道还在苏军火力封锁下。但是曼施坦因坚持认为,正因为认为不可能,才能打苏军措手不及。

图11 炮火覆盖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为了掩护德军进攻意图,第八航空军对要塞进行了不间断的轰炸,然后经过充分准备后,在两翼部队的掩护下,德国的突击队在夜幕和轰炸的双重掩护下,悄悄登陆上岸从正面攻入了要塞内部,一举成功拿下要塞。

至此历时9个月的克里米亚战役宣告结束,德军供俘虏苏军45.5万人,各种火炮3577门,坦克1153辆,而德国仅付出了5.21万人的伤亡代价。曼施坦因也因这次战役作战成功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综上所述,整个克里米亚战役期间,依靠着曼施坦因的三番五次神操作,先是冒险从第聂伯河撤回大量主力,集中优势兵力鼓舞士气第一次拿下克里米亚半岛,然后在进攻第一次要塞失利后,冷静分析,果断撤出刻赤半岛的兵力,稳住防线,在援军的支援下,以艰苦顽强的防御守住苏联红军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后转入反攻,以战术欺骗,从刻赤半岛南部突破苏军防线,完成大包围,一举歼灭17万苏军,自此克里米亚半岛大局已定剩下的要塞进攻就是时间问题。第二次进攻要塞时吸取教训,准备充足后发动进攻,以绝对优势火力轰击要塞,然后从敌人认为不可能进攻的要塞正面水面上奇袭要塞,完美收官。

总之曼施坦因冷静分析,战术应用得当、善于把握战机、敢于险中求胜,同时上下齐心,才艰难获得了克里米亚战役的胜利。


小油瓶侃历史


克里米亚对于曼施坦因来说,是一个福地,因为他凭借占领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最终在1942年7月1日晋升为元帅。让我们回顾一下将近300天的作战

空中俯瞰塞瓦斯托波尔


1941年9月24日,德军第11集团军(辖有7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1个步兵军(2个旅)开始向克里木半岛的北部通路彼列科普地峡展开进攻。9月26日,德军宣布占领彼列科普,还俘获了1万名俘虏,112辆坦克和135门火炮。

10月20日德军第11集团军突破苏军伊顺阵地 ,直逼黑海舰队主基地塞瓦斯托波尔。10月30日,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打响。苏军守军共有5.2万人,装备火炮170门、飞机100架,将整个防区分为东南扇形区(即第一区,由步兵383团防守)、东部扇形区(即第二区,由步兵第172师2个团防守)、东北扇形区(即第三区,由夏伯阳步兵第25师与海军步兵第7旅防守)和北部扇形区(即第四区,由步兵第95师和海军步兵第8旅防守),协助作战的海军有海岸炮45-105门、高炮194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示意图

此时苏军在刻赤半岛的保卫战一败再败:11月1日,德军第30步兵军占领辛菲罗波尔;4日,第42步兵军占领费奥多西亚,迫使苏军第51集团军和滨海集团军分别退守到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16日,第42步兵军占领刻赤,此时整个克里木半岛只有塞瓦斯托波尔还在苏军手中,德军宣布俘虏10万人以上且缴获火炮700门和坦克160辆。苏军自身统计从10月18日-11月16日损失63860人(纯减员48438人),另外第51集团军纯减41653人。

11月11日,德军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出动4个步兵师和1个加强摩步旅,在坦克150辆、飞机300架掩护下,主攻方向是第一扇形区的巴拉克拉瓦一线,但未得手。16日,由于第51集团军刻赤的丢失,德军进攻兵力又得到增强,调来了第170步兵师。德军的第一次进攻维持了大概10天,只是在北面的杜万科伊楔入苏军防御纵深3-4公里,德军个别师的减员达到60%。

德军轰炸机准备出动


12月17日,德军发动了第二轮进攻,第11集团军得到了第24、73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第1、4山地步兵旅的加强,有坦克150辆、飞机300架以及一些超重炮连担任掩护。德军出动第23、24、132步兵师与2个罗马尼亚步兵旅对第三和第四扇形区接合部实施主要突击,另各出动1个步兵师进攻第一和第二扇形区。

在主要突击方向,德军集中重兵进攻苏军海军步兵第8旅、步兵第95师步兵第241团与夏伯阳步兵第25师步兵第287团。苏军虽然英勇抵抗,但因为寡不敌众只能被迫撤退。之后苏军出动预备队骑兵第40师和步兵第388师投入战斗,依然没有扭转局面。20日,苏军在主要防御地区的步兵第25、95、388师以及海军步兵第8旅均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苏军随后出动舰队运来援军3.4万人。

为了扭转局势,苏军在1941年12月26日实施战争以来最大一次规模的登陆战:刻赤-费奥多西亚战役,战役目的是支援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消除德军入侵库班河和高加索的威胁,并为尔后收复克里木半岛和乌克兰南部创造条件。

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


苏军投入登陆兵力41930人(装备坦克43辆、火炮454门、汽车与牵引车348辆、马匹

1802匹),参战舰船259艘(其中黑海舰队巡洋舰2艘、驱逐舰6艘、炮舰3艘、扫雷舰5艘、护卫艇24艘、辅助船2艘、运输船14艘;亚速海区舰队炮舰3艘、扫雷舰5艘、鱼雷艇20艘、护卫艇8艘、扫雷艇2艘、运输船3艘、其他上陆工具162艘),飞机661架(舰队航空兵飞机161架)。

当时德军在半岛守军有第11集团军的步兵第46师、1个罗马尼亚骑兵旅等,加上1月初加强的步兵第73师,总兵力约2.5万人,装备坦克118辆,可得到400架飞机的航空支援。防御重点是刻赤港,半岛东南的奥普克角和科甫塔克尔为次要防御方向;费奥多西亚港有1个师,但未设置抗登陆工事障碍。

巡洋舰红色克里木号


到1942年1月2日,苏军肃清了刻赤半岛德军,而德军第46、47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步兵师集中在费奥多西亚以西,迫使德军不得不从塞瓦斯托波尔抽调第132和170步兵师前来增援。这样就牵制了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一部分兵力,从而消除了德军经塔曼半岛入侵高加索的可能。苏军在一周作战中参战部队损失达41935人,损失坦克35辆、火炮133门、飞机39架、轻武器1.12万件,2艘巡洋舰被炸伤。

1月15日,苏军尚未做好进攻准备,而德军第11集团军却在2个步兵师加强下,展开反攻,伺机再次夺取费奥多西亚, 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形势急剧恶化。1月18日费奥多西亚再次失守,苏军被迫后撤。

战壕中的曼施坦因


2-4月,苏军克里木方面军多次向刻赤半岛北部发起进攻,但损失重大,没有结果,消耗了进攻能力们只能完全转入防御。

5月8日,德军发起对刻赤的攻势(德军代号“鸨”Bustard行动),苏军第44集团军当天就被突破5公里宽纵深8公里的地段。5月11日,德军已经合围了第47和51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苏军在抵抗8天后于5月16日刻赤失守,苏军尽管有优势兵力(笔者注:克里木方面军当时共有24.98万人,装备火炮3577门、坦克347辆、飞机400架;当面德军约20万人,装备火炮2472门、坦克180辆、飞机近400架)却不堪一击,仅坚持一周,损失高达176566人。德军宣布俘敌169198人,击毁和缴获坦克284辆、火炮1397门、飞机323架;而凑数的罗马尼亚第7军与第8骑兵师也宣称俘敌30800人,仅损失988人。

苏军被炸毁的海岸炮阵地


1942年6月7日,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发动了第三次攻势(代号StÖrfang “捕鲟行动”)。苏军此时拥有10.7万人,装备火炮606门、迫击炮2000门、坦克38辆、飞机109架(可作战仅53架);认为当面敌军有20.4万人,装备火炮670门、反坦克炮655门、迫击炮720门、坦克450辆、飞机600架。进攻之前,5月20日-6月7日,德军进行了长达18天的炮兵与航空兵火力准备,平均每天投弹近6000枚,特别是6月2日-6月7日,德军共发射炮弹1.3万多发,投弹5.8万枚。

经过半个月激战,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在7月1日失守。在整个保卫战中,苏军损失200481人(纯减员156880人);舰队为此损失了1艘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8艘驱逐舰和10艘潜艇;仅在6月份,舰队就损失了驱逐领舰1艘、驱逐舰3艘、潜艇4艘,使得舰队元气大伤。而德罗军的损失是35559人-其中罗军8454人(笔者注:按照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有学者判断德军实际损失6.6万左右,而罗军损失约0.9万人)。

苏军被缴获的武器


综上所述,曼施坦因仅凭1个集团军就击败苏军1个方面军(克里木方面军)和1个集群(滨海集群,相当于集团军),属于以少胜多,而苏军确实打得很糟糕,曾经有过有利局势却不会利用,所以失败在所难免。


荣华之武器堂


甩锅帝在克里米亚战役中有甚神操作存在吗?那是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和偷鸡摸狗的屑小行为!

1941年9月26日,甩锅帝刚抽调梅利托波尔地区的德第30军部分兵力,北部防线就被苏第18、9集团军打开宽20公里的突破口,甩锅帝手忙脚乱下不得不又让第30军回防,来来去去、兜兜转转这种行为实在是浪费元首宝贵的石油资源!还亏得第1装甲集群从北翼给了苏军重重一击,方解甩锅帝之困,也让他终生不忘亚速海会战,寻求重温亚速海会战第二!



突破伊顺地峡后的追击行动,甩锅帝面对苏军大规模溃退,迫不得已采纳参谋长奥托·韦勒的建议,集中所有可以使用的车辆组成快速机动战斗群,在摩托化侦查、高炮和工兵配合下攻击扫荡,占领除塞瓦斯托波尔外的整个克里米亚半岛。

此时的甩锅帝信心膨胀,以为凭手中的兵力就能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在11月突袭碰了一鼻子灰后于12月17日发动对该城的围攻。但德军即使有包括380毫米榴弹炮在内数百门炮助阵,也仅在要塞的外墙上啃下一层泥皮。



12月26日苏军登陆刻赤半岛,甩锅帝还不以为然的认为攻击行动毛毛雨而已,执着于继续进攻要塞。29日苏军突然登陆费奥多西亚,迫使德第46步兵师为避免合围采取撤退措施。甩锅帝闻知大怒,这种破坏他想象中胜利指日可待之举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上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好基友赖歇瑙,第42军军长施彭内克被判7年监禁,最后死于希姆莱之手。此时的甩锅帝全然忘了自己11月17日始违抗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抽调他两步兵师的命令。

此后一段岁月,甩锅帝忠诚履行看家护院职责,千辛万苦阻挡住了苏军的“斯大林攻势”。1942年5月8日甩锅帝开始他的猎鸨行动,从海面偷渡一个营到苏军防御阵地奇袭,一举突破苏军防线。这也得仰仗苏克里木方面军白痴司令科兹洛夫和梅赫利斯的愚蠢之举—16公里正面放了三个集团军,三个司令部还扎堆斗地主被一锅端。



6月7日在清除刻赤苏军对其侧翼威胁后,甩锅帝放心大胆投入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这次他吸取教训,800毫米古斯塔夫和615毫米卡尔不得清闲一起上阵,加入到670门大中口径火炮、 655门反坦克炮、450辆坦克强击炮行列中对要塞持续炮击,到战役结束4.6万吨炮弹就让甩锅帝挥霍掉了。而德国空军第8航空军更是不遗余力,以日平均1000架次出动频率、超过不列颠空战的2万吨投弹量,让苏军没日没夜生活在呼啸的死亡阴影中。



无论6月28日夜德军是否偷渡谢韦尔纳亚湾,此时苏军早已失去城外大部防御要点和重炮阵地,雪上加霜的是丧失制空权,潜艇只能输送少量弹药粮食,要塞的失守已成必然。甩锅帝吹嘘德军伤亡为2.5万,战后德、英两国历史学家认为德军伤亡应为7.5-8万,死亡就超过2.5万人。

而甩锅帝为何施展所谓偷渡计谋呢?还是得佩服下他的坦诚,第8航空军要调回大陆支持蓝色方案的行动,甩锅帝病急乱投医,侥幸而为罢了。纵观甩锅帝东线战事,行险偷袭是他一贯作风。胜利则战略家的眼光独到,失利则怨天怨地怨希特勒!


历史扒粪机


克里米亚,这个地方现在的话,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得到大家的关注,在这儿之前,克里米亚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军事要塞,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位于黑海,黑海是什么地方?黑海是当初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分界线,这个克里米亚半岛就是沙皇俄国从奥斯曼帝国手里面抢过来的,这个地方作为军事要塞,时间已经很长远了。

不仅如此,此地还是沙皇俄国,或者是前苏联一个重要的港口,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出的所谓的通过土耳其海峡支援。撒谎,俄国的一个最终的终点站,也就是这个克里米亚半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更是通过这一个点接收到了西方国家的援助,所以说攻下克里米亚半岛刻不容缓,对于南线整条战场上来讲,克里米亚半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副本。

可是难现战场上面工资也就那么点儿人数,大部分军队要在正面作战,只有少量的德军精锐部队,再加上一部分的罗马尼亚部队一起去进攻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上面拥有众多的玩被军事要塞,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大型炮塔,这两个大型炮塔位于制高点,而且炮塔上面大炮口径超过300mm,这种火炮的射程可以说完全覆盖了克里米亚半岛,而且由于占据的制高点,德国的军队的火炮无法对该型火炮产生危险。

就这样,在所有人都看不好曼施坦因这一次作战行动的时候,曼施坦因率领着德军和少量的罗马尼亚军队一起投入到战场之中。

罗马尼亚部队就快要溃败之际,曼斯坦因选择自己用指挥部贴近罗马尼亚部队,让二者之间取得联系,并且派出自己的精锐力量之源,罗马尼亚军队,你挡住了前苏联的进攻,在双方士气低迷的情况之下,曼施坦因又选择鼓励不对,提升士气的方式来增加部队的战斗力,使得前苏联第一阶段的作战完全以失败告终。德国完全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外围的作战阵地。

在克里米亚半岛陷入到危机的时候,斯大林命令自己的增援部队约30万人进攻曼斯坦因所率领的集团军群,那是躺赢在做过正确的分析以后,留下少量不对牵制萨瓦斯托波尔要塞里面的前苏联军队自己率领主力力量直接拦截登陆作战行动的前苏联不对,全捐前苏联增援部队,前苏联增援部队损失约18万人以后选择撤退。曼施坦因此时留下来重点照顾萨瓦斯托波尔要塞里面负隅顽抗的前苏联军者。

就这样嘛,曼施坦因在野外作战的情况之下,以少量部队击溃了数倍于己方的前苏联军队,不仅大大缓解了德军在南线的作战压力,而且还使得萨瓦斯托波尔要塞孤立起来。

就这样,重头戏来了,那是塔应打算进攻萨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时候得均面临的很大的作战难度,尤其是萨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一个纯军事化的要塞,要想进攻下来,没有强悍的作战部队的支援,是不可能拿下来的。

德国人的意思是用飞机大炮,尤其是古斯塔夫巨炮揍开一个缺口,让德军部队沿着缺口进攻进去,曼施坦因觉得这样的进攻方法太过于消耗时间精力,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求自己精锐作战力量编成小股部队,沿水路突袭萨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后方,总之,再一次完成一次漂亮的突袭作战。

在航空兵和火炮的支援之下,德军部队在仅仅只瘫痪掉敌人两个巨大炮塔的其中一个的转动性情况之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部队成功拿下了萨瓦斯托波尔要塞,德军部队,可以说单刷了克里米亚半岛,整个一条副本。

在这场战役结束以后,德国最高统帅部给予了曼施坦因元帅军衔,而且曼斯坦因在德国军队内部获得了萨瓦斯托波尔要塞征服者的称号。

曼施坦因的军事成就和军事名誉达到了一个巅峰。

其实我们去整个仔细看一下整场战役,曼施坦因遇到的困难,第一点,军队本身已经到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地步,曼斯坦因到达军队指挥部队作战,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如何持续的作战下去。

第二点,军队内部本身还存在着大量的罗马尼亚不对,这些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较于德军军队来讲,战斗力低下,那就不提了,甚至战斗意志都有点不可靠,很多军队都是逃跑逃干净了。

第三点,萨瓦斯托波尔本身就是一个强悍的军事要塞,而且经过前苏联和奥斯曼帝国以及沙皇俄国三个时期不同的建设,这个地方已经可以说得上是一只刺猬,能够拿下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要塞,已经对于自己本身的军事能力的一种认可。

第四点,萨瓦斯托波尔要塞,围绕着它,前苏联集结了大量的军队,最终战役结果德军损失4万多人,而前苏联损失了几十万人,由此可见,前苏联在这场战役之中集结的军队人数之巨大,曼施坦因这场战争战果之辉煌。

第五点,曼施坦因本身的战争能力在这之前是受到质疑的,因为他都是配合别人进行作战,比如说,曼施坦因的最佳好搭档。龙德施泰尔,但是这一回他是单独作战,单独领军刷副本,可以说这是对于他本身军事能力的一种考验,很显然他经受住了这次考验。


漩涡鸣人yy


曼施坦因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所谓乱世出英雄,战火纷飞中世界各国涌现出无数优秀将领,隆美尔、古德里安、巴顿、朱可夫等等,相比于其他个性鲜明的将领,曼施坦因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但曼施坦因可以说是德国陆军中的最强将领,没有明显的弱点,既能在后方进行紧密的战略策划,又能亲临前线进行天马行空的战术指挥,运动战、攻坚战、防御战样样精通,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总能找到敌人的要害进行打击,而克里米亚战役可以说是曼施坦因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

沦陷后的塞瓦斯托波尔

克里米亚半岛是黑海地区的战略要冲,为了得到这里,俄罗斯人在17世纪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19世纪中叶还和英国、法国、土耳其、奥地利联军打了一场“克里米亚战争”,可见其重要性。特别是位于半岛上的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苏联部署在这里的飞机可以随时攻击到黑海沿岸各国,给倾向于纳粹德国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造成压力,更是直接威胁到了德国生命线“普罗耶什蒂油田”,希特勒视其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苏联自然也明白克里米亚半岛的重要性,多年来以塞瓦斯托波尔为中心,依托山地、河流建造了大量暗堡、火力点、壕沟,配合12个永久要塞群组成了4重防御线;作为防线核心的12个要塞装备有战列舰用双联装主炮,火力强劲,炮塔由300毫米厚的装甲板保护,外层包裹着厚达4米的混凝土;要塞和要塞之间用地道和地下铁路连接,使得防线成为一个整体。

德国进攻克里米亚半岛最好的时机应该是1941年9月基辅战役结束的时候,当时苏联在乌克兰地区的部队遭到重创,65万人被俘,克里米亚半岛防御空虚。可惜当时德军正要开始进攻莫斯科,精锐装甲力量被调往中央集团军群,只派出了7个步兵师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行动迟缓、攻坚力量不足,被增援来的苏联海军陆战队击退,第一次攻防战德军全面溃退。苏联趁机调整部署、整顿防御,以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为核心的10万苏军防守塞瓦斯托波尔。

德国超级巨炮

1942年1月,德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损失惨重,苏德战场陷入僵局,希特勒改变战略方向,让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共5个师的兵力)进攻克里米亚半岛。

曼施坦因的高明之处首先就表现在进攻方向的选择上,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12个永久要塞并不是平均分布,南部及西部仅有3座要塞,表面上看防御相对薄弱,德军1941年第一次进攻也是走的这里,但实际上苏联黑海舰队及部署在刻赤半岛的空军都能很方便的提供火力支援,并且塞瓦斯托波尔南部及西部地形复杂,不利于德军装甲部队及炮兵展开,德军在火力上占不到便宜。

曼施坦因接到命令后没有着急进攻,而是征调了德国的超级巨炮“刚玛”、“卡尔”、“古斯塔夫”,配合203个炮兵连要从苏联最强的北部防线打开缺口,正面摧毁苏联要塞。这么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避开苏联强势的海空军(相比于固定的要塞,飞机、舰船属于移动靶,短时间难以消灭);另一方面北部防线处于平原地区,便于德国超级巨炮和炮兵集群部署,突破防线后便于德军装甲部队进攻市区,而且苏联剩余的要塞主炮因为布置方向问题也失去作用。

塞瓦斯托波尔

其次曼施坦因能够时刻在激烈的战局中保持冷静,不会因为胜利在望就热血上头。比如苏德战场的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统兵作战的德军将领往往专注于攻击目标城市,而忽略外围增援包围过来的苏军,这可以说是德军几次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横扫克里米亚半岛,打到塞瓦斯托波尔城下的时候,苏联第44、51集团军穿过刻赤海峡支援克里米亚半岛,曼施坦因果断放弃攻城,转而进攻来援的苏军,在苏军享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迅速击溃3倍于己方的敌军,俘虏苏军17万人。

最后曼施坦因抓住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精髓,逼迫苏军撤退、投降。塞瓦斯托波尔是一座要塞都市,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在市区地下拥有庞大的空间,苏联军民撤入地下后能够继续生活,有地下兵工厂为守军提供武器弹药,再加上错综复杂的迷宫暗道,可以说德军真想全歼守军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逼降是最好的选择。围城战中支持守军防守信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源源不绝的外援,二战中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苏联军民在150万人死亡、深陷德军围困的情况下能够坚守900天,就是因为德军难以切断列宁格勒所有的外援通道。

曼施坦因突破苏军北部防线、打退苏联援军之后,没有第一时间攻击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而是从侧后方攻破苏军设在东西南三个方向的防御要塞,扫清城市周边全部苏军,断绝了苏联从海上援助塞瓦斯托波尔的通道;之后大规模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市区,摧毁市区全部建筑,逼迫苏联守军全面转入地下;最后展示德国“古斯塔夫”巨炮能够摧毁塞瓦斯托波尔地下设施的能力,在物资日渐短缺和生命威胁下,1942年7月3日苏联守军同意投降。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

曼施坦因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在兵力、空军、海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仅以2.4万人的伤亡,给苏军造成24万人的损失,攻克了号称“不败”的塞瓦斯托波尔,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个奇迹,一将功成万骨枯,曼施坦因以征服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的功绩,在巨炮轰鸣中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当狗容易做人难


在战场变化中发现机会,是真正的指挥官,不是计划好准备好信号弹一放开打,军校指挥官。


大厨216365658


不要过于神话 克里米亚只是一个侧翼战场 苏联的主要精力在西线 就象北非无论对于德国还是英国都是次要战场 隆美尔和蒙哥马利的战绩都被拔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