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中國式教育如何?

哲人曾經說過的話


我認為的教育目標就是:讓人有尊嚴的、有思想的活著、活下去。畢竟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非常不容易,既然來了就得有價值的存在著。

據我觀察中國式教育有如下幾個特徵

1 中國教育城市裡拼家長、小地方拼老師

城市的教育投資方式非常多樣,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校區房;沒有經濟實力基本不行,家長實力強學生就不會差。小地方受家長素質與認知的影響,對教育的投資比較差。義務教育基本靠老師,老師負責上心,學生學習會好些。

2 家長不學習,教育外包化

很多早教、興趣類班級很多家長就是把孩子一送,坐在外面玩手機;孩子在裡面學到了什麼,後續會如何發展根本不關心,因為送去了,自己就不那麼焦慮了。長期下來就會出現孩子不堅持,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彼此不懂對方的局面。我的經驗就是既然讓孩子報了興趣班就拿出時間和他做同學,自己可以通過別的方式與孩子產生共同語言。這樣才能讓興趣教育能夠走得遠一些,現在普遍都是孩子被機構一鬨就要學,一遇到點難度就放棄,家長作為投資者,花了不少錢,學了不少樣,最後有一場空的感覺。

3 目前的教育模式與內容都是面向當下的

我覺得現在孩子學到的都是工業時代需要的學科知識,學生學的知識都是為解決當下已知問題而學習的。但是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未來未知的創造是培養的目標。現在孩子們要很好的掌握課本知識要拼命刷題,通過做題強化基礎知識。這樣做無可厚非,也是中國特色,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紮實的基礎。我認為在此基礎上多增加創造性的學習形態,多用信息時代IT領域的知識培養孩子們的創客精神,讓知識用起來,而不是考起來。中國培養的更多是A型人才(面向當下已知知識與問題的應用解決能力的人才),未來需要的更多是X型人才(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4 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有點模糊

我認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更適合大多數人。比如我從事的計算機軟件開發類。可以說現在碼農比較飽和,理科知識基礎紮實、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還很缺少。所以我認為高等教育就培養高精尖,三表專科就培養高級藍領,操作性強的工作就好了。要不就會出現高不舉、低不就的就業局面。

5 巨嬰式孩子的大量出現

讓孩子們學習一下基本的生活技能很有必要,不能只吃外賣。家長包辦太多,不能讓孩子們以學習之名喪失生活的技能,這會讓他們很脆弱。


睿昕老爸


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個人覺得在當下中國,可能還是這種方式合適一些。

其實任何教育形式都有弊端,很多人一談到中國教育就覺得唯成績論,扼殺孩子天性,其實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善。我記得我97年開始上小學時,那時候農村小學,天天都是語文數學語文數學,其他什麼課都沒有,偶爾唱唱歌,下課還很晚,好像要到5點多才下課,回家很多作業要寫。現在很多家長說現在孩子壓力大,以前沒壓力,以前沒壓力我覺得是因為家長沒有要求啊,沒有期待啊,你能學出來就學,學不出來出去打工,發展的途徑很多,而現在家長都希望孩子走學習的路線,自然會造成孩子壓力較大。

現在一線城市,小學生3點多就放學,三四線以及農村學校在4點多放學,作業量也沒有很大(當然有些作業比較麻煩,比如做手工或查資料,其實也是為培養孩子的綜合發展),像我們培訓學校很多小學生作業在7點左右,晚一點八點多都能寫完。週末認真寫的話,週五晚上加一個半天也能寫完。那麼剩下那麼多的時間,來幹嘛?就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自己或者報各類輔導課程,來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育,繪畫,書法等等都是可以的。在初高中階段的確壓力是要大一些,學習任務的確是要大一些,主要是升學壓力導致的,好的學校就那麼多,而都想進去,自然形成了競爭,但這也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了,目前沒有好的替代方式,以前說過推薦制,那就勢必會出現搞關係走後門,這個形式又公平嗎?

此外往往和中國教育做對比的就是歐美教育,美國教育目前的確是比中國要好的,尤其是大學教育這塊,別的不說,你早開展大學教育那麼多年,人家比你強,也是應該的,不強才是奇怪。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反對中國家長讓孩子在美國讀中小學,為什麼呢?一個是過於放任孩子的個性,導致吸毒、早戀等各類現象出現。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如果不加以監督和引導的話,極大可能性會走彎路,就像無論哪個時期初中男生都會喜歡古惑仔一樣,覺得打架很厲害......另一個就是歐美實現的是所謂的精英教育,就是他們的精英有錢人都是把孩子送進非常好的私立學校,而這些學校很少,費用又高,而大部分學生只能進公立學校,而公立學校並不是很好。如果這類現象在中國,你覺得公平嗎?現在民辦學校都不允許掐尖了,其實不就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公平的學習機會嗎?

總而言之,我個人的一句話,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美國如此,中國也如此,只有不斷完善的制度,而作為個體,我們只能在制度之下,不斷去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活出自己。


張老師聊學習


其實我們中國式教育是照搬借接蘇聯教育模式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是一個軍事大國,有許多先進的武器,但是這背後離不開一大群優秀的科學家

蘇聯在二戰期間不光從德國挖走了一批科學教,但是更多的科學家還是蘇聯自己培育出來的

在我們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急需一批人才科學家,但是國內人才缺口太大,所以國家當時提出科教興國政策,並且組織了大批教育學家去歐美國家學習別人的教學理念,後來一致決定採用蘇聯的模式。


現在許多人提出我們中國式教育有問題

比如學校過於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之類的,卻不注重學生的品質教育。其實這些人可以說是一些在校自身學習成績不太好的成年人,且考慮問題不全面。但凡學習成績稍微好點的人,都不會這麼說。包括那些出國留學歸來也不會說這類的話。

你去問問在國外留學的就知道了,學分不及格直接退學,絕對不會像我們國內老師,不寫作業老師會催你。國外不是,如果老師催學生交作業的話,學生是有權告老師侵犯學生正常權益的。這就是那些人所說的“M主” 呵呵


我們經常說中國唯成績作為考核標準,那麼請問,學校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考核標準,以什麼作為標準?學生的人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啊。注意,我說的是主要任務!

其實我們的教育並不是常說的“應試”教育。

比如說許多人說國內教育就是為了考試而學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應試”教育

我覺的不是這樣的,講個小故事:比如語文課,語文沒有太多技巧,全靠死記硬背,但是語文考試裡面是不是有造句和作文,這些就是為了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在比如說數理化,也是去各種公式,無非就是為了讓學生靈活應用。

但是實話實說,我們國內相對歐美國家來說,缺乏實踐課程。


賀師兄


中國式家庭教育

什麼是中國式家庭教育?

中國式家庭教育是從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等詞中衍生出來的,用來指稱中國顯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問題。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與博愛,但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願等待。

 

如果你在培養孩子某種習慣時,你需要這樣做:

首先你需要和孩子進行平等溝通,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養成某種習慣;

其次,你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適應並接受某種習慣;

最後,你需要輕聲細語,耐心地引導,更需要讚揚式的引導,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才會變得更加的積極主動。

分享一個疫情期間,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神獸德育記#

事件:

要求姐姐和弟弟參與德育體驗,

一人洗碗,一人擦桌子,兩人輪流。

過程:

和姐弟倆,溝通,講道理,立規矩,制定德育勞動表等。

第一天

姐姐不太願意

弟弟抗拒,討價還價

第二天

姐姐慢慢接受

弟弟由抗拒轉為逃避

他問:是不是不吃飯,就可以不洗碗了?

我說:你吃不吃飯,都得洗碗;只要吃飯時間一過,就收飯菜,你就得餓肚子。

第三天

姐姐完全接受

弟弟慢慢接受了

吃飯前,我問姐弟倆

請問這次誰洗碗,誰擦桌子呢?

第四天

姐姐積極主動

弟弟完全接受

吃飯前,他們主動問道:

小姑,

中午我洗碗,姐姐擦桌子,

晚上姐姐洗碗,我擦桌子 ,

對不對?

 

我們需要更多時間等待孩子們成長!





糖糖學堂


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所不能實現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對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對孩子定的目標太高,而且還要於別的小孩,同學相比,從而發生了許多悲劇,江西吉安一中學生不堪重負,跳樓自殺;某12歲女孩因學校作業太多,每天寫到12點,壓力山大,割脈自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苦了今天,贏了明天”這些有毒雞湯正一步步的侵蝕我們,在我們對孩子的夢想和期許上推潑助瀾,這些目標對我們而言,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甚至是虛幻縹緲的,但我們大多數人是無法接收我們的孩子將來是一個普通人。


在《易經》中有一個卦象叫蒙卦,說的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其中說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意思是說消除矇昧;能使一個人健康的成長。不是我求這孩子接受我的啟蒙教育,而是他感到有需求,主動來請求我幫助他消除矇蔽。第一次可以告訴他,如果就一個問題反覆再三的詢問,是對天的褻瀆,同時也證明這個人是一個缺乏實踐能力的人,一個少有魄力勇氣去單獨承擔責任的人,這樣就不應該再告訴他什麼了。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上面,要改變自己的方法,要發掘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寬容對待,讓孩子自己學,自己去實踐摸索,要相信孩子自己能把這個問題想明白,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需要我們做哪些改變呢?

(1)激勵引導,誇讚孩子的時候,有意識地側重這些亮點,改變原來的模糊籠統的“寶貝你真棒”“寶貝真厲害”,變成“寶貝你真是太有創造力了”“寶貝你學習的態度和能力真讓我欣賞”等。

(2)場景試煉,想要提升孩子的協作能力,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帶孩子多參加親子互動,或者素質拓展;想提升孩子組織領導力,多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口才演說班等;

(3)榜樣樹立,從家族中尋找標杆,或者在歷史社會中尋找值得學習的榜樣,最好的榜樣其實是父母自身,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自己整天抱著手機玩遊戲,卻指望孩子認真看書學習”。二者一切,都是為了去建設孩子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正的,那多半孩子的未來不會走歪。


建戈說教育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沒有統一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論的。

我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做過調查和統計,所以沒有數據支持,不過僅以我教學當中接觸到的孩子和家長來看,大多數家長還是偏傳統的教育方法,即上學+課外班,重知識學習輕核心素養,極度看重外部教育環境諸如城市、學校、老師等,卻忽略培養孩子最核心的內在素質,比如學習習慣、學習動力、興趣愛好、道德素質、獨立能力等。

另外,現在的家長普遍分為四種情況,一部分家長通過某種渠道瞭解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養方式,認為應該給孩子自由,於是盲目推崇“快樂教育”,認為自己在給孩子自由但其實是在放縱孩子。一部分家長認為對孩子要嚴格要求,甚至不惜使用暴力使孩子屈從,他們往往孩子在這樣的高壓下必將成大器。還有一部分家長比較搖擺,沒有自己堅定的立場,總是焦慮,於是天天盯著別人家教育孩子的方式,然後拿來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另外一種家長是偏中立的,既不過於高壓,也不過於放縱,他們較為理性,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論,並且能夠認真的執行下去。

然後還有佔比很小很小的第五種家長,他們普遍比較年輕(孩子都很小)且文化水平較高,因為能夠意識到自身教育知識和經驗的匱乏,於是積極的向外界尋求幫助,積極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閱讀教育類書籍、參加教育類課程或者專家講座,他們能夠對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和知識進行理性篩選,然後應用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中,並且能夠理性的分析這些教育方法的適用性,進而總結出適合自己孩子的一套方法。

我個人認為前四種家長的教育方法弊端很大,第五種家長是最理想的,然而現實是第五種家長少之又少,不過以我接觸的家長來看,年齡越小的孩子的家長中第五種家長佔比越高,換句話說,第五種家長的數量是在逐步增加的,相信假以時日,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會發生很大改變,中國的教育環境也會日漸好轉。當然了,還有一個我們不能避免的問題始終存在,而這個問題,正是決定我們的教育環境能不能真正改變的關鍵。









小行家233


目前中國式教育需要改革,雖然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但不少地區還不同程度上出現“分數論”,沒有好的學習成績仍然上不了好的高中和好的大學。國家應該從學生時代起建立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甚至可以從幼兒園開始,綜合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結合文化水平測平,最後確定學生上高一級學校就學。


用戶淮河鄉音


只說結論:中國式教育是目前最適合中國的教育方式。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中國的教育只會隨著時代發展越變越好,所以大家也不用過多擔心。

請大家把握一點:教育中的漏洞和不足,提出來,改掉,才能讓教育越變越好!


芝傑說教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6729630e68d47a7802786884cf4e9b2\

最強大腦趙老師


從大的方向上說,教育的取向必然有兩種:一種是集體主義,另一種是個人主義的。表現形式,以大多數人為服務對象的就是大眾教育(普及教育,國民教育),以小部分人為對象的就是精英教育。

中國教育經歷過傳統教育,非常強調“德育”,崇尚個人責任,這是我們民族代代相傳的法寶。

中國有14億人口,過分強調“精英教育”,利己主義,將是人類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