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圖片 © edhoradic on unsplash

當我們說到稍後閱讀,實際上是給“閱讀”這件事,加上了時間維度。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款即刻上手的工具,能夠讓你用得稱心如意,而且行之有效。但在編輯部列出 5 種不值得推薦的稍後閱讀工具之後,我在這裡推薦 4 種比較個人的稍後閱讀方式。相信一定對你有幫助。

01. 迴歸紙張。

它需要你準備一臺價格一般的打印機,以及足量的紙張。個人使用級別的平價打印機價位在¥300~500 即可,而 2500 張打印紙只需要¥100。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圖片 © joshuafuller on unsplash

免費可閱讀的內容隨處可見,甚至信息過載,且大多數人並沒有為高質量內容付費的習慣,這樣人們失去對內容的價值判斷。將可閱讀的內容直接打印出來,可以達到兩個非常直接的效果:

第一,設備、紙張和墨的可見支出會讓你更加有意識地判斷,誰更有價值,我該打印誰。久而久之,打印出來的內容質量會越來越高,你對信息的判斷力也會越來越強;第二,對於已經打印出來的價值信息,因為數量少、質量高,你能獲得的閱讀效果更好;

那些不值得打印,但仍然值得閱讀的怎麼辦呢?要麼當下跳讀,要麼乾脆忽視。你永遠都在錯過這個世界精彩之處,把注意力放在打印好的 20% 上,而那剩下的 80% 再也不會像收藏夾中永遠不讀的“冤魂”,每天向你招手吐舌頭,讓你覺得總有事情沒做完了。

02. 重設標準。

人們收藏文章或者使用稍後閱讀工具,一方面認為,文章能夠解決當下問題(包括好奇心)、對工作有用或提升個人能力;另一方面是覺得 “值得收藏”。前者是一種硬需求,後者大多是一種 “感覺”。這種 “值得收藏” 在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標準。在沒有網站書籤、沒有收藏功能、沒有稍後閱讀前,甚至在沒有互聯網之前,收藏成本足夠高。如果不遇到足夠好的內容,想必也不會做如下圖這樣的剪藏。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上圖為出差時,在一位民國詞人家屬家中偶然翻閱到

在這個緩慢而相對值得珍惜的過程中,閱讀這件事也就完成了。說不定你旁邊會有一個知心朋友幫你一起做這件事,和你聊一聊和這些剪藏相關的種種。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此刻剪藏,此刻閱讀,稍後閱讀時,就是一種回味和鞏固。

而如今有了各種功能的現在,收藏是一個動作,一個符號,一個控件:一串躲在後面的 CSS 代碼把按鈕變成另一種顏色,或者帶動整個界面的元素在你眼前跳一支舞,似乎在告訴你說 “耶!收藏啦!”。

雖然你可能意識不到被符號化了的生活,但你至少感覺到,收藏變得更加容易了。然後,你的收藏標準也就因此降得更低了——“這篇文風有趣,收藏!”、“這篇講的好有道理,收藏!”、“這篇可以學到好多呢,收藏!”……在你不斷點擊收藏的時候,你可能沒有發現,

有的需求在某些功能不存在之前,是沒有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僅僅因為覺得值得收藏而收藏,至少多想想,沒有這項收藏功能存在的情況下,需要你拍個照、打印下來甚至貼標籤、編號、排序的情況下,你是否還願意收藏。這個時候再收藏,也不遲啊!

03. 第三種,帶入項目

對於特別看重自我提升的人來說,當你重新設置自己的收藏標準,大概率會發現,真正值得收藏的內容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和學習、工作有關。同時,你很想讓你的這些收藏能夠被 “稍後閱讀”,甚至希望它們體現出價值。但你總是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好像不太會整理,這些東西好像不成體系,而且,越是零散,我越是學得糊里糊塗”。

建立體系是個腦殼疼的大問題。與其一直腦殼疼,不如好好想想,將你的“稍後閱讀”帶進具體的項目當中。

經得起考驗的書本和具體的項目當中,往往擁有最好的體系。通過書本的學習大多情況下要比東一篇西一篇來得更有效。而具體的項目實戰,能帶給人較快速的成長,畢竟學習所需要的三個過程——習得、保持和應用——在短時間內都讓你經歷了。

不過這裡的 “把稍後閱讀帶入項目” 不是讓你給一堆收藏的文章找項目。而是反向運用整個流程。如果你之前收藏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也別整理了。先分析分析,自己想學什麼,有什麼具體的項目要做。如果你已經工作,處處是項目;如果你還在學校,自己找找校內外的實踐。在你的收藏清單分類當中,給項目留一個位置。看過的文章裡匹配度高的,收藏;匹配度低的,忽略。即學,即用。

04. GTD+OneNote/印象筆記。

OneNote 和印象筆記作為筆記應用可以做的事情遠超我們的想象。要做到稍後閱讀,事先在瀏覽器上安裝擴展,手機或 PAD 上安裝好它們的應用。通過擴展來剪藏截屏、收藏文章或書籤,你也可以把你的微信或其他應用內容保存在兩個筆記中的任意一個。

要解決“稍後不閱讀”的問題,要用到的並非什麼實體工具,而是 GTD(Get Things Done)的一部分。之所以選擇 OneNote 或 印象筆記,是因為它們既能夠支持 GTD 的部署,又能夠收藏多平臺、多終端甚至多應用內的內容。並且,都是兩款經過多年考驗,非常值得信賴的應用。

以我自己的 OneNote 為例,在基礎 GTD 的情況下,做了些個人化的調整,把筆記本分為:事件收集、待辦事項、圖書資料和回收站四個。

其中,事件收集分為快速筆記和微信保存,微信中收藏的內容自動保存到微信保存,電腦瀏覽器上的收藏自動保存到快速筆記。另外,在快速筆記當中,新建了一個“新增事件” 頁面,按照 GTD 法則,收集事無鉅細的大小事件、任務、靈感。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圖片 © Topbook

在待辦事項筆記本當中,實際上基於 GTD 只需要做執行清單、等待清單、願望清單、可能清單、項目清單。

但由於項目清單大多時候需要更多頁面來處理,所以單獨為一個分區,其他幾個清單綜合到一個清單當中。再新增一個書目閱讀,用於專門閱讀喜歡的 PDF 電子書籍,配合平板勾畫學習。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圖片 © Topbook

圖書資料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類繁多,暫時就不展示了。所有的分類都基於下圖:

4 種稍後閱讀的基本方式,專治收藏不讀的問題

圖片 © Topbook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根據實際情況,以每天和每週為頻率,過一遍整個筆記,每次進入“事件收集”當中,看到收藏的文章,讀完覺得還要收藏的,分類到自己的“圖書資料”當中;讀完覺得毫無意義的,扔掉並嫌棄自己的眼力一次;讀完猶豫要不要刪的,先放進“回收站”。根據 GTD 的法則,永遠不要把已經丟到其他分類的東西放回收集箱,並且定時整理,那麼收藏不讀的問題,就不會出現。

如果到這裡,你仍然覺得麻煩,就耐心等待下一個幫你解決稍後閱讀問題的應用出現吧,雖然近五年到十年,它出現的概率幾乎為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