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我還可以“啃老”嗎?

今年因為“疫情”,店不能開,哪兒都去不了,呆在自己市裡的家過得苦悶無趣、壓抑,心裡藏著千愁萬緒,有種“世界末日”的危機感。

就在我一愁不展該如何度過這“漫長的疫情”,何去何從時?大年初一、初二,老爸陸陸續續來幾個電話,電話裡除了提醒關心,更多是遊說我回家住:村裡空氣好,有自己養的“雞鴨”、有自己種的菜、自己家又有食雜店、家門口又有超市,吃啥都方便出門購物也安全,一直擔心我在呆市裡不安全。

於是在父母一再催促下,趁出入還可以“正常出門”時,大年初二早上,簡單收拾行李帶著小孩,匆匆回到農村的老家,看到年邁有段時間未見的父母,有種心落下、很真實很安心的感覺,也有種想哭的衝動:回家真好!對於父母我何曾不在心裡擔心害怕著,必竟他們已經不再年輕,生活裡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而父母日漸衰老的身材也是一大薄弱之處,唯有看到父母平安健康,在外拼搏的心才有依靠和動力。

回到家的前半個月,我幾乎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奶奶生活,每晚刷手機、追劇、看新聞折騰到半夜,白天睡到過中午,彷彿睡眠嚴重不足,努力“睡覺補覺”彷彿要尋找回缺失的睡眠似的,永遠睡不夠。起床吃好老媽煮好的飯菜,陪小孩做作業後,傍晚的菜香又飄來,又開始吃飯了,吃好又繼續過“後半夜生活”。。。。。。。

就在我逍遙自在、心安理得享受父母的“照顧”時,我卻在心裡升起一股“愧疚感”:爸媽倆人加起來都已經141歲了,我這樣是否很不孝?

可是“疫情”期,回到家裡的兒女哪個不“啃老”?不理所當然享受父母的照顧呢?可誰又體諒過父母生活裡的辛苦和不易呢?日漸年邁的他們有大部分人沒有退休金,兒女沒給錢,老人家也不敢也不好意思開口給兒女拿錢,只能在老家靠自己那雙飽經風霜、蒼老、摺皺、辛勞的雙手找點力所能及的散活賺點小錢;或是靠家裡的田地種點菜,賺點微簿的收入維持生計。凡是他們感覺自己還有力氣,還有能力養活自己,絕不給兒女添亂,不給兒女伸手,就絕不開口。而他們在靠自己能力養活自己時,除了操心家裡,操勞地裡的,有的父母還要幫兒女帶小孩,而年老父母如此辛苦的付出,對那些心存涼薄,不懂感恩之人卻覺得理所當然,沒什麼,這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他們只是在有生之年再發揮“餘熱”。

“疫情”期宅在家裡的我們,和父母“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重溫家庭親情之際,可以為父母偶爾做點活、聊聊天、關心他們的日常起居等等,做點我們做為兒女應該做的事情,讓老人家的心裡感到欣慰和自豪。

出門在外,我們虧待父母的精神世界和晚年生活,沒有陪伴照料、沒有關心問候。回家,我們又成“啃老一族”,成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啃老”。彷彿是我們一直在“啃老”,而父母不曾要我們回報,只是希望兒女的關心問候、兒女的平安健康、還有常回家看看。

成年的我們已經長大了,也已經“為人”父母,更容易體驗父母的偉大和不易,更容易感觸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啃老”。請好好愛我們的父母,關心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已經年邁、因為他們肩膀已經簿弱不再堅硬、因為他們內心孤單不再強大、因為歲月已不再年輕,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再那麼多啦!

“子欲孝而親不在”,別給自己和父母的人生留下太多遺憾:因為他們只當我們一世的父母,來生可能不相見!

父母老了,我還可以“啃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