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颜宁教授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会出走清华吗?

晓晓笔记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就在前两天,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名单,这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高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和洛克菲勒大学教授陈珏两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这4位都足以令国人自豪,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却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颜宁。

颜宁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国人给她贴了几个标签:“年轻”“美女”“海归”“学霸”“女神”“非主流”。前面几个好理解,“非主流”则是因为颜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在清华做出成绩之后又回到美国,这在中国目前的主流文化下是不多见的。而大多数国人对颜宁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在研究什么,不知道她取得过什么成果,甚至也不知道颜宁本人的性格特点,但很多人却能下定结论,说颜宁离开清华是负气出走,是因为清华对她不够好,是因为国家没有给颜宁中科院院士。我想,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了吧。

当然,我也并不认识颜宁,听学校几个老师说他们见过或接触过颜宁,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所以,我没法直接分析和评价颜宁本人,我仅高校人才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清华大学对颜宁是否不够好?

对于颜宁这样堪称“绝世”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相信无论是谁当清华校长,都不可能怠慢她,就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评价理念,她取得这些突出成绩,也足以引起学校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如果说十年前按资排辈图的是越老越吃香,那现在,学术圈妥妥的是年轻人的天下,所有的评价导向都是偏向年轻人的。高校在“捧”年轻人才时也是不余遗力。想一想,如果不是清华大学经常报道颜宁,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她。因此,站在清华大学的角度,只要能给的,就一定会倾囊以授。而所谓“负气出走”,在我们这些长年在高校工作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不攻自破的谣言。颜宁本人也曾说过,清华大学给她的条件和她在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都超出了她的预期,她在清华有最先进的仪器,也不需要为经费操心,她在清华大学”像个公主一样“。而她离开清华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在清华感觉太顺利,害怕浪费自己的才智。

第二个问题,颜宁是否应该入选中科院院士?

正如我上面所说,除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其余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颜宁的研究成果价值有多大,如果仅从19篇CNS论文就说她具备中科院院士资格,那我们的评价是否又陷入“唯论文主义”了呢?所以,颜宁是否具有院士资格,还必须由业内专家来评价。我们只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院士评审是否合理,二是颜宁本人是否是院士竞争的牺牲者。

在高校做人才工作多年,也参与组织了多次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包括院士),我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学术评价中确实存在很重的圈子文化,这种圈子一方面是学术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观点的认同。前者多是基于人情关系,严格说是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但由于高层次人才之间学术业绩差距本身就不大,所以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情成分实际上很难判断;而后者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如果两个圈子在同一个科学问题上有不同观点,那两个圈子之间就会产生排挤,一旦一方占优,另一方除非取得实质性成果,否则就很难翻身。以上两种圈子文化确实影响了高层次人才评价的公正性,但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每一个学术圈子里都存在,尤其是后一种。而且,我认为颜宁并没有这方面的麻烦,因为她此前已经顺利入选长江学者,获批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跨进院士门槛了,这说明她在学术圈子方面至少是没有硬伤的,只要她在清华大学再呆了2年,院士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更重要的是,颜宁本人对院士的头衔兴趣并不大,她的观点是“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颜宁

把上面两个问题说清楚以后,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去解释颜宁为什么要离开清华,回到普林斯顿,因为抛开这两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后,其他原因都是颜宁个人的原因了。颜宁今年才40岁,正是当打之年,将来一定还有更加瞩目的成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颜宁及她将来的发展呢?我认为,这很重要,我们怎么看颜宁,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科学事业。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科学家也是凡人,我们要用凡人的眼光去看他们。比如颜宁,据说喜欢微博,闲时也关心八卦,和一个普通女孩别无二致。不仅是颜宁,此前还有很多人喜欢拿女博士说事,其实,她们和我们一般人一样,甚至比我们更简单单纯一些。不神化不丑化,这是对她们最起码的尊重。

第二、科学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越顶尖的越是如此。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一到科学家那里,我们就有了民粹意识。当然,从政治立场上,科学家是有国家有民族的,但从科学本身来说,科学家应该是世界的。而颜宁就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她去普林斯顿是被请过去的,是受人尊敬的,这应该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不是嫉妒。

第三、我们不仅要继续追捧颜宁,还要不断培养更多的颜宁。在中国的学术界,确实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荣誉往一个人身上堆。实际上,颜宁已经足够有名了,其学术地位已经不需要用头衔来定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像接力赛一样,把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向前推。

谢谢大家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