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顏寧教授當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她還會出走清華嗎?

曉曉筆記


大家好,我是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關注高校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就在前兩天,美國國家科學院公佈了最新一批院士名單,這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高福;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鎖志剛和洛克菲勒大學教授陳珏兩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可以說,這4位都足以令國人自豪,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卻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顏寧。

顏寧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國人給她貼了幾個標籤:“年輕”“美女”“海歸”“學霸”“女神”“非主流”。前面幾個好理解,“非主流”則是因為顏寧從美國回到清華,在清華做出成績之後又回到美國,這在中國目前的主流文化下是不多見的。而大多數國人對顏寧的瞭解也僅限於此,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她在研究什麼,不知道她取得過什麼成果,甚至也不知道顏寧本人的性格特點,但很多人卻能下定結論,說顏寧離開清華是負氣出走,是因為清華對她不夠好,是因為國家沒有給顏寧中科院院士。我想,這個結論下得過於草率了吧。

當然,我也並不認識顏寧,聽學校幾個老師說他們見過或接觸過顏寧,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所以,我沒法直接分析和評價顏寧本人,我僅高校人才管理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清華大學對顏寧是否不夠好?

對於顏寧這樣堪稱“絕世”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相信無論是誰當清華校長,都不可能怠慢她,就算用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才評價理念,她取得這些突出成績,也足以引起學校從上到下的高度重視。如果說十年前按資排輩圖的是越老越吃香,那現在,學術圈妥妥的是年輕人的天下,所有的評價導向都是偏向年輕人的。高校在“捧”年輕人才時也是不餘遺力。想一想,如果不是清華大學經常報道顏寧,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認識她。因此,站在清華大學的角度,只要能給的,就一定會傾囊以授。而所謂“負氣出走”,在我們這些長年在高校工作的人看來,根本就是不攻自破的謠言。顏寧本人也曾說過,清華大學給她的條件和她在清華大學取得的成績都超出了她的預期,她在清華有最先進的儀器,也不需要為經費操心,她在清華大學”像個公主一樣“。而她離開清華大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她在清華感覺太順利,害怕浪費自己的才智。

第二個問題,顏寧是否應該入選中科院院士?

正如我上面所說,除了相關學科的專家,其餘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顏寧的研究成果價值有多大,如果僅從19篇CNS論文就說她具備中科院院士資格,那我們的評價是否又陷入“唯論文主義”了呢?所以,顏寧是否具有院士資格,還必須由業內專家來評價。我們只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院士評審是否合理,二是顏寧本人是否是院士競爭的犧牲者。

在高校做人才工作多年,也參與組織了多次人才計劃的申報工作(包括院士),我可以肯定地說,高校學術評價中確實存在很重的圈子文化,這種圈子一方面是學術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學術觀點的認同。前者多是基於人情關係,嚴格說是屬於學術不端的範疇,但由於高層次人才之間學術業績差距本身就不大,所以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情成分實際上很難判斷;而後者則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如果兩個圈子在同一個科學問題上有不同觀點,那兩個圈子之間就會產生排擠,一旦一方佔優,另一方除非取得實質性成果,否則就很難翻身。以上兩種圈子文化確實影響了高層次人才評價的公正性,但這個問題並不只存在於中國,在全世界每一個學術圈子裡都存在,尤其是後一種。而且,我認為顏寧並沒有這方面的麻煩,因為她此前已經順利入選長江學者,獲批傑出青年基金,基本上半條腿已經跨進院士門檻了,這說明她在學術圈子方面至少是沒有硬傷的,只要她在清華大學再呆了2年,院士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更重要的是,顏寧本人對院士的頭銜興趣並不大,她的觀點是“不論是否當選,我還是我,既沒有更高明,也沒有變差勁”。

第三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顏寧

把上面兩個問題說清楚以後,我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解釋顏寧為什麼要離開清華,回到普林斯頓,因為拋開這兩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後,其他原因都是顏寧個人的原因了。顏寧今年才40歲,正是當打之年,將來一定還有更加矚目的成績。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顏寧及她將來的發展呢?我認為,這很重要,我們怎麼看顏寧,就是我們怎麼看待科學事業。我是這樣看的:

第一、科學家也是凡人,我們要用凡人的眼光去看他們。比如顏寧,據說喜歡微博,閒時也關心八卦,和一個普通女孩別無二致。不僅是顏寧,此前還有很多人喜歡拿女博士說事,其實,她們和我們一般人一樣,甚至比我們更簡單單純一些。不神化不醜化,這是對她們最起碼的尊重。

第二、科學家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越頂尖的越是如此。我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一到科學家那裡,我們就有了民粹意識。當然,從政治立場上,科學家是有國家有民族的,但從科學本身來說,科學家應該是世界的。而顏寧就是世界級的科學家,她去普林斯頓是被請過去的,是受人尊敬的,這應該讓我們感到驕傲,而不是嫉妒。

第三、我們不僅要繼續追捧顏寧,還要不斷培養更多的顏寧。在中國的學術界,確實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喜歡把榮譽往一個人身上堆。實際上,顏寧已經足夠有名了,其學術地位已經不需要用頭銜來定義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像接力賽一樣,把中國的科學事業不斷向前推。

謝謝大家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