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胜局已定,却被反杀的战役?

汉史趣闻


作为一个人生开挂的帝王,刘秀在昆阳创造了一个奇迹,也奠定他成为领导人的地位。

西汉末年,皇帝们一个比一个不玩活,汉元帝是个善良的文艺青年,他喜欢美人,喜欢音律,就是不怎么打理政务。国家大事被宦官把持。因为老公不着调,皇后王政君培养自家人做后盾,结果她的侄子王莽趁虚而入,鸠占鹊巢,篡夺汉位,建立新朝。

王莽上位很仓促,根基不稳,为了缓解矛盾,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改到好,一改国家更乱了。

各地纷纷起义,为了名正言顺,大多数起义军都找个原来汉朝皇帝远亲做幌子。汉宗室刘玄被立为帝,率领一支部队在河南作战。刘秀就在这个部队里。他也是皇帝后裔,属汉景帝时期刘发直系一脉,他自幼聪明,处事不惊,性格坚毅。在起义军里备受拥戴。

昆阳之战,一万对四十万的较量

起义军攻打宛城时,刘秀奉命坚守昆阳。王莽则派出王寻等人带领四十万军队前来进攻,而刘秀的守城部队不过万人。四十万对一万,怎么看都稳超胜券,王莽军将整个昆阳围合,如猛兽一般,似乎张开巨口,马上将守军吃掉。

很多起义军士兵都丧失信心,主张弃城投降,刘秀坚决不同意。他留下王凤守城待援,自己带着十三名敢死队员突围出去,调来援军。不得不说真龙天子有超乎寻常的运道,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小分队是如何从密密麻麻的包围圈冲出去的,但刘秀做到了。

五天后,刘秀调来了援兵,不多,只有两万。

因为刘秀在突围过程中摸清了敌人的情况,他先是利用敌人攻城几天不克的急躁心理,大力制造谣言,说宛城已经被起义军攻下来了,动摇敌人的军心;又用最精锐的部队上前冲锋,反复做车轮战,让敌人以为援军无数,更加惊慌失措。刘秀则趁着夜色,亲自率领三千人,对王寻的指挥部进行偷袭。

王寻是个猪对手,他没把刘秀放在眼里,竟然下令其他部队原地待命,自己带上一万人马,要去会会刘秀,结果王寻都战死了,那边战士还傻呵呵不敢动弹呢。昆阳城守军趁机突围,王莽军队群龙无首,乱做一团。此时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潮水忽涨。

王莽军队里的士兵有跑路中互相踩踏而死的,有被河水淹死的,四十万人马死伤无数,居然输了这场战争!


实说历史


玩mc起床战争,场上就我一个红的,一个绿的和仨蓝的。我苟在黄队老巢,绿队的和一个蓝的同归于尽了。我的朋友在观战(挂了),我攒了7个火球。那俩想过来,我一个火球炸下去一个。最后一个我趁他喝药一个珍珠瞬移到他后面直接人造轰炸区(6火球加2TNT)炸的对面怀疑人生,根本没有挣扎的余地



路齐ss


孟良崮战役是蒋介石和顾祝同、张灵甫料定必胜的战役,最终以国军第一王牌七十四师被华野陈毅、粟裕全歼而告终。在西北坡时,主席问粟裕: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还有一个是谁?粟裕不敢妄加揣测,主席哈哈大笑,用手一指自己的鼻子,还有一个是我毛泽东!



背景:

1947年,国军对我军的全面进攻被我军打破,被迫改为对我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月下旬,国军调往山东战场的兵力达24个整编师、60个旅、45万人,并以王牌74师、第5军、整编11师国军五大主力之三为骨干,分别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其中第一兵团汤恩伯以下辖8个整编师20个旅20万人,为主攻主力,企图先占领沂水、坦埠一线,尔后与第2、第3兵团通力向北、向东进攻,迫使我华野9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27万余人决战或北援黄河。敌军为避免部队一部被华野聚歼,采用“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

华野几次预设围歼方案落空后,粟裕决定华野主力东移,使蒋介石、陈诚发生误判,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是在5月10日电令各部跟踪追剿,妄图逼我军在鲁中山区决战。顾祝同转令3个兵团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右翼汤恩伯一兵团立功心切,改变原来稳扎稳打战法,不等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74师为骨干,在整编25师、第83师配合下,于11日自垛庄、桃墟攻坦埠,妄图趁隙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48、第65师在左右两翼掩护。11日当晚,敌军行动计划被华野侦察部门获悉,陈毅、票裕连夜召开第1、4、8、9纵及特纵领导人开作战会议,12日晨下达以第1、4、6、8、9纵分割、围歼整74师任务,以第2、3、7、10纵阻援,决定13日发起进攻。

5月11日至13日,张灵甫74师在83师、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被9纵击退,又占杨家寨、佛山角、马牧池等地,意图14日攻占坦埠。13日上午,敌3个师进攻,至下午4时因怕被歼退至黄斗顶山、重山、马牧池。当晚我华野1纵、8纵以一部正面阻击,主力从其两翼向纵深楔进。我1纵3师攻曹庄及以北高地,逼进蒙阴,对外正面阻击敌65师;纵队主力攻占天马山等要点,割断敌74师和敌25师的联系,歼25师一部,该师大部逃回桃墟。我8纵主力占桃花山、鼻子山等要点,割断敌74师与整编83师的联系;一部占孟良崮东南横山老猫窝。同时,我4纵、9纵正面攻击,占黄鹿寨、佛山、马牧池一线,扼制敌74师的进攻,我6纵王必成由铜石地区急速北上,14日晨抵垛庄西南观上、白埠地区。13日晚,敌74师前沿据点被攻,张灵甫仍准备14日执行攻占坦埠计划。



14日10时,张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失守,为避免遭我全歼,匆忙向孟良崮、垛庄方向后退,并组织一部反击,我华野见其南撤,立即猛攻。我4纵、9纵进占唐家峪子、赵家城子一线,我6纵在1纵一部协同下,15日拂晓攻下垛庄,自此74师已成瓮中之有鳖。我8纵攻下万泉山,与我1纵、6纵一起在芦山、孟良崮地区合围了敌74师,蒋、顾虽惊,但一并不过分担心,认为74师战力五颗星,又占地利,控制高点,必能守住阵地,如左右邻军疾速增援,正好逼华野决战,一举歼灭我军。鉴于此,他令74师固守待援,以吸引我华野主力,同时严令新泰的11师、蒙阴的65师、挑墟的25师、青鸵寺的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第48师靠拢74师;调第5军自莱芜南下,整20师自大汶口向蒙阴前进,以10师在蒙阴、青驼寺地区歼我主力。张灵甫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以为74师战力超强,加之有左右二邻的全力增援,共军奈何不了他。他一面请求空投粮弹,一面布署部队防御。

15日晨,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为核心的520、600、610高地及芦山、雕窝等地,水源被全面切断,74师不仅士兵缺水难耐,连部分美式装备也因缺水而不能正常使用。13时,华野总攻,74师竭力顽抗,激战至16日上午,敌74师主阵地全部丢失。下午天阴云低,能见度差。华野以为74师被全歼,但核算人数时,发现张灵甫师应还有万人。部队捜索攻击,终将敌74师及整编83师1个团的余部全歼。张灵甫被击毙。16日16时半结束战斗,华野发现敌台行动,粟裕令第4、8、9纵对孟良崮、雕窝间的山谷搜索,至18时,共搜出敌7000余人。



战果:

我华野歼74师及所属83师l个团,计32680人,其中俘19680人。我军牺牲2043人、伤9300人,其它减员846人,合计12189人。此役沉重打击国军嚣张气焰,鼓舞我军士气;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奠基,提早敲响了国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丧钟。


苍茫大地顾炜斌


1947年8月间,华野副政委谭震林率领损失较大的二纵、七纵去胶东地区休整,临走给粟裕留下一封长信,以诚恳的语气相告:“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如果拿五仗没打好的主要原因放在乐观这点上去检讨,是不能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的”,这是来自华野内部一次罕见的批评。

(六纵司令员王必成)

此前的6月29日,华东野战军接到了西柏坡的电令,要求陈粟大军多路出击牵制山东战场的蒋军,以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根据这一指示,华野决定兵分三路出击,以叶飞和陶勇率两个纵队组成“左路兵团”挺进鲁南,以陈士榘和唐亮率三个纵队组成“右路兵团”直插鲁西,陈粟亲自掌握四个纵队及特纵在鲁中拒敌,这就是华野历史上有名的“七月分兵”。

陈粟首先选歼的是进犯鲁中根据地的整编第11师,即胡琏率领的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由于山东战场兵力已不充足(调出部队去大别山),胡琏电请徐州方面转攻为守,从鲁村转进到南麻地区构筑工事,在此停留了20多天不再继续推进。7月18日,华野三个纵队在大雨中包围南麻开始攻击,以第7纵队负责阻援。

(七纵司令员成钧)

然而在这大半个月时间里,胡琏督促部队构建了非常完备的防御工事,南麻周围五公里范围内,整11师修筑了以数百个子母堡为核心的工事群,缺乏思想准备的华野指战员在进攻中付出重大伤亡,仍然进展缓慢。胡琏为了负隅顽抗,当场枪决了临阵脱逃的整编18旅一名工兵营长,逼着各部队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

即便如此,华野依靠优势兵力和官兵们的浴血奋战,历经三天反复争夺,仍然将胡琏所部压缩至很小的区域,攻击部队已经全面接近敌核心阵地,看起来胜利在望,而“土木系”老本整编第11师则在劫难逃。陈粟首长希望全歼整11师再来一次“孟良崮大捷”,以实际战果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而胡琏则拼命地向徐州和南京发电,要求增援。

(华野陈粟首长)

然而由于暴雨倾盆,华野用来攻坚的炸药几乎全部受潮,无法对敌核心阵地进行爆破攻击,爆破手冒着敌人火力送到位后能爆炸的不足十分之一,垂死挣扎的胡琏则不停派出部队实施反冲锋,战局一时陷入僵持。在外围,黄百韬担任指挥官的敌人援军正在赶来,援敌由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64师的四个整编旅组成,孟良崮战役的处分,让黄百韬不敢偷奸耍滑,率领部队疯狂进攻我7纵阻击阵地。

1947年7月21日凌晨,黄百韬所部已突破华野阻击线,接到消息的胡琏搜集所有剩余弹药,组织部队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反突击,部分华野部队被迫后撤。当晚,陈粟为避免全军陷于被动,下令撤出战斗,南麻战役就此失利。战役中我军歼灭整编第11师5000余人、增援的两个整编师4000余人,但华野四个纵队伤亡近万,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斗。

(整11师师长胡琏)

南麻战役绝对是一场恶战,华野伤亡较大本应转入休整,但是蒋军李弥的整编第8师此时突然占领临朐,阻断了我军向胶济线以北转移的通路,粟裕侦知李弥部队刚刚到达临朐,防御工事仓促不坚,遂决心乘其立足未稳将其歼灭。于是再次命令第2、第6、第9共三个主力纵队转而围攻临朐城,同时继续以7纵阻援,各纵队于7月24日遵令同时发起战斗。

至7月26日下午,华野二纵5师已经突入临朐南关,并对城墙多处实施爆破,可惜暴雨再次使炸药失效,第5师一个突击连连续五次爆破,炸药包居然一个都没有响。当夜5师再次组织突击,将城墙炸开缺口后所属第14团迅速冲进去七个连。但是由于突破口被敌军火力封锁,14团突入城内的部队被敌军包围陷入困境, 李弥以两个团进行疯狂反扑,我军七个连的干部战士奋战3小时后弹尽援绝,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整25师师长黄百韬)

由于外线阻援的7纵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被追敌和援敌多处突破,难以保障攻城部队的侧后安全,加之华野已连续作战半个月,伤亡较大部队疲劳,同时受山洪暴发影响,粮食、物资前送及伤员后运等均极困难,考虑再三,陈粟首长再次下决心撤出战斗。 临朐之战,华野虽然歼灭李弥整8师7000余人,但未能达成预期的歼敌目的。

整个1947年七月份华东野战军连战不利,都是在几乎锁定胜局的情况下遭敌反扑而功亏一匮,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无法在局部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战后,粟裕将军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是在西柏坡和陈毅的鼓励下,粟裕率领部队很快走出失利的阴影,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休整后,1947年9月初即挥师鲁西南,取得了全歼敌整编第57师的重大胜利。


度度狼gg


这种战役很多,但是最让人惋惜,影响最大的战役应该数滑铁卢战役了。直到今天,我们说某个人失败,还说他是走了滑铁卢。

滑铁卢战役是西方最有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拿破仑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谁知道在最后一刻,他失败了。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法,他在儒安港登陆向巴黎进军,于3月20日进入四黎重新成为法国皇帝。3月25日反法联盟在维也判会议上宣布拿破仑为非法,他们再次宣展行其共同的诺言,并开始集结兵力以入侵法国。

1815年3月到6月,为了应对联军的入侵,拿破仑再次显示出其令人惊奇的巨大号召力,他立即征召了188000多人的正规野战军,另有10万人驻防要塞和军需仓库。同时还有30万新兵在受训。拿破仓亲率北方军124000人,集中于巴黎周围,其他军团则把守边界。

到了1815年6月1日,联军组织了庞大的军队。其中集结于法国边界在比利时有两个军团,由惠灵顿指挥的英荷军团计95000人,由布歇尔指挥的普鲁士军团计124000多人(不包括在卢森堡由腓特烈·埃米尔·克莱斯特率领的一个军计26000人)。

在莱茵河上游地区,从曼哈姆至巴勒,驻扎着由施瓦岑贝格指挥的奥地利军团,计21万人。在意大利北部,驻有75000人的奥地利军团,由弗里蒙特指挥。在德国中部地区,由巴克莱指挥的俄罗斯军团计167000人正慢慢向西移动。

拿破仑针对联军的部署,决定在联军兵力还没有集中之前,主动出击。他首先的目标就是驻扎在比利时的两个联军军团。他决定插入两个军团之间,割裂两者的联系,各个击破敌人。

这一计划十分有力和大胆,也充分反映了拿破仑的才华。但他在用将上却犯了一系列错误。他错误地将达武留守巴黎以负责其防务;而当缪拉要求担任野战指挥官时遭断然拒绝;颇有野战能力的苏尔特被错误地任命为参谋长;而虽然勇敢却反复无常的内伊及格鲁希却被选拔为其左右手。

1815年6月11日,拿破仑离开巴黎,走上战场。6月14日,拿破仑将其军队秘密集结于沙勒罗瓦附近,准备进攻惠灵顿和布吕歇尔。然而惠灵顿和布吕歇尔还蒙在鼓里,仍以为法军刚刚离开巴黎附近的军营。1815年6月16日,在利尼及卡特尔-布拉斯之战中,拿破仑首战告捷,击败了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团,迫使它撤退。然后,拿破仑派格鲁西率领33000人追击布吕歇尔,自己率领剩下的军队进攻惠灵顿军团。

于是,在1815年6月18日爆发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本准备于18日上午向英军发起进攻。可是由于炮兵军官的建议,18日上午,拿破仑将总攻时间推迟了几小时,以待地面干燥,以加强炮兵的杀伤力。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不是这样,拿破仑就会在布吕歇尔到来增援惠灵顿之前就击败了惠灵顿军团。

与此同时,布吕歇尔已从利尼战败中解脱出来,并重新组织起其军队,这一情况法军指挥官并不知晓。布吕歇尔不顾格奈瑟瑙的劝阻(后者担心英军会抵挡不佳法军的进攻)向西运动以增援惠灵顿,距惠灵顿仅14公里远,同时留下部分兵力阻击格鲁西。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之战18日中午,拿破仑以72000人的兵力向惠灵顿的67000人发起进攻。到下年4时,尽管进行了顺强的抵抗,英荷联军仍不得不沿阵地后撤。

在内伊指挥下,法国骑兵冲进英军阵地的中央,如果能得到帝国步兵的支援的话,惠灵顿的中央阵地就很有可能被撕裂。但拿破仑担心的普鲁士军团已经出现在其右翼,所以其步兵按兵不动,得不到支援的骑兵不能击散庞大的英国步兵方阵。

尽管早在下午1 时,普鲁士军团之前卫部队已到达战场,格奈瑟瑙仍然担心英军可能被击败,因此老谋深算地推迟普鲁士军团的进一步进军。

但到下午约4时左右,布吕歇尔的军队进入交战,乔治洛博军慌忙转而阻击普军,被击溃。拿破仑遂发起最后一次进攻,企图攻克惠灵顿的防线。在没有骑兵保护下,近卫军进攻惠灵顿之中央,取得一些进展后,被英军击退。

此时布吕歇尔将全部兵力(共53000人)投入战斗,重复进攻法军之右翼。当近卫军后退时,惠灵顿发起反攻。法军崩溃而大乱,被迫逃离战场。在普军的追击下,混乱达一夜之久。最终法军除了格鲁西的33000人以外,大部分都逃散了。

这场战役,双方均损失惨重,惠灵顿损失15000人,布吕歇尔达7000人。而法军损失则高达25000人,另有8000人被俘。

在这场战役前,拿破仑信心十足。他宣称说,此战必胜。而他的老近卫军的背包里也装着准备在布鲁塞尔检阅时穿的军装。

在战役中,拿破仑也确实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他的对手惠灵顿后来说,“在我有生以来,都不曾经历过这样的焦急不安的生活,因为我必须坦白的承认,我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如此的接近失败。”

由于格鲁西的援军没有及时到达战场,内伊的指挥错误百出,在惠灵顿和布吕歇尔的夹击下,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虽然拿破仑失败了,但是他的名字让大家永远记住。现在的滑铁卢,到处都可以看到拿破仑的名字,却找不到惠灵顿的名字,这也是一种象征。


历史笑春风


“淞沪会战”是以日军大胜开局,当时,日军在上海击溃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然后乘胜追击,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表面上看,这是日方一场大胜、速胜。但这也恰恰也是日军被反杀的开始。



正是因为“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的战略格局被强行改变了。会战之前,中日军队在“七七事变”中,已经在芦沟桥发生了冲突,双方已经正式宣战。当时,日方的战略进攻势态是“由北往南打”,这个战略格局对中方很不利。

首先,相比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而言,日军的机动化力量很强,沿着中国的东部铁路线,可以迅速机动,自北向南压过来,中国军队很难正面抵挡。

其次,中国东部的海岸线太长,很难全线防守。当时的日本海军又实力超强,陆地上打得胶着之时,日方可以随时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选一防守薄弱处登陆,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淞沪会战”中,日方的杀手锏就是杭州湾的登陆,抄了中国军队的后路。



但是,“淞沪会战”之后,这种战略格局就彻底改变了。日方原来的“由北向南打战略”,打成了“由东向西打战略”,变为沿长江向中国内陆进行攻击,这个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在河流湖泊网状交叉的长江流域,日军就失去了陆地上快速机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强大的日本海军也开不进长江内陆地区,原先沿海岸线进行快速补给和切断国军后路攻击能力也消失了。

这么一打,抗日战争就从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从这一刻起,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中国倾斜了,中国军队的反杀就开始了。


临时客


三峰山之战

公元1232年正月,拖雷率领5万蒙军精骑与15万金军在禹州城外三峰山展开了蒙金战争中最为惨烈一次主力决战。战役之初,金军仰攻山上蒙军,连战连捷,将蒙军逼入两山之间的金沟之中。金军于是将蒙军包围。金将张惠率1万骑兵从山上冲杀蒙军,蒙军损失惨重。随后金军在蒙军四周掘沟,意图困死蒙军,蒙军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全军覆没。正月15日晚天降大雪(史料载拖雷命人祈雪),气温骤降,16日再次下雪。金军始料未及,战力大减,然蒙军极善于严寒中作战,蒙军士气大振。拖雷抓住战机,命令蒙军四面出击,全面突围。突围成功后与及时赶到的窝阔台援军将金军反包围,形势瞬间逆转。后蒙军围三阙一,留出禹州城方向。金军中计,向禹州城撤退。蒙军乘胜追击,金军全面崩溃,禹州城外血流成河。金军名将杨沃衍、樊泽、张惠、高英战死,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百骑逃入城中。蒙军随后破城,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残军与蒙军展开巷战,全部阵亡。移刺蒲阿被俘后拒降被杀,只有武仙成功脱身逃往新密。至此,金朝最后的名将团队几乎全灭,精锐丧失殆尽。蒙军反败为胜且大获全胜。金朝灭亡进入倒计时。


焱翎玦


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粟裕以60万军队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是大兵团作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共约80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1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被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徐州以东)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12个师,生俘黄维。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被歼灭。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杜集团围而不歼。第三阶段,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西起商丘,东至连云港,北起薛城,南至广大淮海地区,是一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

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5万人。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黄维兵团10余万人。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为李延年部,冯治安部,刘汝明部,周岩部部)。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起,我华野主要任务是歼灭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黄兵团。

第二阶段:中野和华野(华野部分纵队)联手,收拾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土崩瓦解。

第三阶段:中野和华野集中全力围困邱、李、孙兵团。对他们围而不打,一方面我们暂时还没这个能力,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战役休整事情,以逸待劳。最后在1949年1月10日将杜聿明集团歼灭。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也充分体现了粟裕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粟裕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粟裕的战神风采在淮海战役中彰显无疑。


燕山永固


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黄天荡之战吧。

梁红玉大家肯定都知道,巾帼英雄,在“黄天荡”之战中,亲自击鼓为宋军助威,和丈夫韩世忠一起大败金军,在民间的传唱中广为流传。

可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呢?宋军的水师被烧死、淹死的将士不可胜数,韩世忠和少数将士丢下船,落荒而逃,可以算是一场战术上的大败了,事后梁红玉还要求皇帝治罪自己的丈夫。

不是说大胜吗,怎么又会大败呢?起初呢韩世忠正确判断敌情,先占有利地势,凭借长江天险,充分发挥水战之长,把金军打得丢盔卸甲,千古流传的胜利片段也是在这个时期的。把金军逼到“黄天荡”这个死水港后,金军的统帅完颜宗弼害怕了,就派人向韩世忠求饶,韩世忠就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

这主帅一看不行啊,自己一直被困的话,肯定会被活捉的,于是就重金求人,看有谁能有啥妙计啥的。诶,还真有一个福建人王某,教金军把土填在船上,并且放置船桨,以便可以稳定船身并且机动做战,还要金军做火箭,以便可以火攻。

第二天,天气很好,一点风都没有,好了,宋军惨了,动不了,只能活生生的被金军用火箭烧死,几个水师将领战死了,金军乘势追杀70余里。“舟军歼焉,世忠仅能自免”。

真是有点可惜啊,如果没有这个贪财的人献计的话,黄天荡之战可就是一场大胜利了。不过为什么说是战术上的失败的呢?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战略上其实是胜利的。

这个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刚开始是个彻彻底底的主战派,为此还把主和派的一些官员给杀了,宋高宗的话也一直被他打得落荒而逃,多亏张公裕南宋朝廷才能苟延残喘。可是呢经过此战之后,这个宗弼有点后怕了,开始不再主战了,金军也不敢轻易渡江了,而韩世忠也因此战使南宋军民人心大震。






博约古今


15万vs2万,国军占尽优势、胜局已定为何还是被反杀?这两人是罪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两年时间,国民党军队节节抵抗节节败退,除了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局部胜利和武汉会战败得不是特别难看之外,基本上就是被日军赶鸭子。其中最为可惜的一次战败,便是兰封战役。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胜利,歼灭日军2万余人(后人修正之后认为是1万,今天不具体讨论)。于是国军内部弥漫着“速胜论”的说法,徐州战场直接增兵20多万,清一色的中央军,想要中央军复制第五战区李宗仁杂牌军的胜利。

日本军队正发愁找不到国军主力,现在送上门来咋能放走。于是日军10个师团30多万人南北夹击徐州。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有30万国军,当然不敢就此抛掷,于是奉命撤退。

就在此时,日军第14师团孤军冒进,成了第一战区的肥肉。第十四师团是日军的甲种师团,师团长是土肥原贤二。为了炫耀武力,土肥圆把300辆战车一字排开在豫东平原的麦田上,看起来简直就是找打!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如何能放弃这个最好的战机,迅速集结12万兵力叫吃掉土肥圆这块肥肉。

一开始战斗十分顺利,第74军和71军收复内黄县,日军且战且退,目标瞄准了兰封县。如果兰封县能够坚守一段时间,土肥圆绝对会被快速集结的国军彻底围歼。然而中央军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杂牌军,仅仅3个小时就逃跑了。

兰封县的快速失守与台儿庄战役的滕县保卫战、临沂保卫战形成了鲜明对比。守卫兰封的是黄埔一期桂永清带领的27军,有2万多人,而滕县保卫战的川军王铭章师只有3000多人,临沂保卫战的庞炳勋也只有13000人。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苦战三天三夜,整个师全部阵亡,庞炳勋则是在临沂两次抵抗日军,第一次打了6天,第二次打了8天。都不曾放弃。

而桂永清,仗着黄埔一期天子门生的名头,仅仅做了3个小时的象征性防御,就弃城而走。对土肥圆的第一次围歼,以失败告终。

即便如此,国军对日军占领的兰封县城已经形成了合围,参加战斗的军队有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指挥俞济时第74军、李汉魂第64军、宋希濂第71军、桂永清第27军,由东向西,以及第17军团长胡宗南部。

薛岳带领军队与5月25日对兰封的14师团发起猛攻。据战史记载,当天黄昏“兰封城垣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声尤为猛烈,守城日军进行反扑。激战两小时,枪声渐稀,日军已向西北方向逃窜”,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击毙日军10余名,缴获步枪、轻机枪10多支及军马10余匹,留在城内作掩护的20多名日军全部被击毙”。

25,26,27三天时间,74军、64军和71军协同下,兰封县收复。土肥原贤二带着军队一路东逃,目标商丘。

土肥原贤二在豫东的遭遇,很快得到了外围日军的侧应。日军第10师团混成第3旅团,5月28日正向涡阳进攻中;第16师团及混成第13旅团,26日攻占虞城,同时向商丘外围阵地进攻。程潜命令守卫商丘的第八军军长黄杰,务必死守,在围歼土肥圆之前,决不能撤退!

黄杰也是黄埔一期的天子门生,对程潜的命令不屑一顾。在与日军遭遇后,不战而逃,28日当天第40、第24师退向柳河、开封,29日拂晓第187师也撤走了。日军本以为在商丘城下有一场恶战,结果连国军的影子都没见到!

土肥圆的援军到了,停下不跑了,直接调转头东进打国军。于是,整个豫东,成了日军肆虐的地方,不久后,为了阻挡日军西进,国军炸开花园口,89万人直接死亡,500多万人失去家园。而日军,却提前得到消息,撤回了徐州一带。

而黄杰和桂永清这两个临阵脱逃的人呢?不仅没有被枪毙,反而官越做越大!

6年后,黄杰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参加滇西反攻,还混到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后来败退台湾后,黄杰甚至还当上了国防部长、台湾省长,妥妥的“抗日名将”。

桂永清更过分,任“战干团”教育长,抗战胜利后担任了海军总司令,成了二级上将。现在的台湾当红影视歌明星桂纶镁,就是他的孙女。

这样的军队,一点纪律都没有,不失败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