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發展漢化的編程語言?

個人的一種感覺是稍微有點英語水平的人就能從事軟件開發,但是要達到高手的水準英語還是不可或缺的,其實在編程過程中英語更多是表現在翻閱國外原汁原味的文檔,英文不過關的情況下很難看明白,至於在編程的過程中的英文關鍵字影響其實很小,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關鍵字用的次數多了也就記住了,從理論上講不懂英文的人也是可以從事編程代碼的學習,但是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手還是顯得吃力一些,要比通常意義上的程序員要費勁而且在概率上也會小一些,畢竟如果英文不達標可能就是學歷層面的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英文可能還會有數學基礎。

為什麼我們不發展漢化的編程語言?

為什麼中國的漢化編程語言進展的如此緩慢?

漢化編程語言本身的意義不是很大。如果單純從替換關鍵字的概念入手來解決問題,只是在外觀上顯得好理解一些,在真正寫代碼的時候思維邏輯方式還是一樣的,而且目前計算機的架構就是基於馮諾依曼在機器碼裡面就是一堆的0和1的組合方式,而且設計者本身是基於英文體系,所以轉化成中文在效率也會打折扣,同樣是能夠編程沒有必要非要轉化成中文去編程。

為什麼我們不發展漢化的編程語言?

首先要搞清楚一點編程的關鍵是編程邏輯,就是設計上的邏輯層次,至於具體代碼的編寫可能在初級階段覺得特別的難,磨練幾年之後關注的重點就不在本身的代碼實現了,更加關注如何去實現功能或者實現的功能是不是有最優的解決方案。層次再高一些就是如何在框架上進行深層次的改進或者如何設計實現一個新的框架之類的操作,到了這個層面就是編程比較高的境界了,至於是不是漢語編程本身的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

為什麼我們不發展漢化的編程語言?

漢化語言易語言在國內的推廣並不順利。最早的易語言在推廣之初還是贏得很多的粉絲,但是大家發現易語言的使用者不是設計什麼複雜產品,大部分是用來設計遊戲外掛或者逆向的工作了,很多學歷不是很高的人覺得從事遊戲的輔助編寫或者外掛能夠賺到很多的錢,於是在投入精力到易語言的學習中去了,只能講現在的易語言的發展歷史還是非常的尷尬,本來在設計之初有著良好的民族感染力,但時間長了之後大家並不覺得這種漢化的語言有多大的優勢,現在的發展態勢只能叫不溫不火。

為什麼我們不發展漢化的編程語言?

編程語言的生態建設不順利。一個編程語言能夠發展的關鍵在於生態的建設是否跟得上時代的潮流,在全球範圍內編程語言已經超過500種真正能夠站上主流舞臺也不過幾十種,從概率上講還是非常低,中國軟件發展到今天更多是在吸取外在營養,對於創新方面還是欠缺的比較多,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擁有中文的編程語言只是時間問題,但至少不是在現在因為從技術層面的積累看還是遠遠不夠,當前階段是發展創新方面以及生態建設方面還是欠缺的相對比較多,在基礎積累到一定層次自然就開始創新發展了,但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也有給自己保持足夠多的信心,時機到了自然就會有了,希望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