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大将严尤为什么说在对付匈奴的问题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你觉得有道理吗?

心无止境ghyo


这样的言论无耻可笑至极,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把地处于和匈奴接壤的同胞出卖的干干净净。匈奴人天生就是要抢劫,掠夺,这个和汉人种地打粮是一样的生存道理,然而,他的生存要建立在我汉人的痛苦之上,今天他来抢走一城的粮食,抢走一城的姐妹,杀光一城的同胞,明天又如此。周而复始。可能有人说相对于天朝而言,损失这一点不算什么,和倾全国之力出兵剿之相比,那才是真正的不值。当然,,王莽的这个将军也是这个观点。那么我建议,有这种观点的人,把你家的钱,把你家的粮食,把你家的女人放在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我看你还会不会这样想。凡我天朝,皆我同胞,就不说皇帝了,但凡有血性的男人,谁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自己的姐妹被人凌辱而无动于衷?而且是这悲剧时不时的就上演一场。如果国人真的无动于衷,那还有何感情可言?匈奴要什么给他们什么,要长安也给他算了?都知道打仗要死很多人,要花很多钱,这不是你们这些投降派,软蛋派能看出来的事情,都能看出来。为何还要打?国家尊严无价,总不能一直拿着自己的姐妹送给这些有狐臭的异类随意凌辱吧。国家的安危应该让自己的军队来保护,总不以出卖自家姐妹为代价来苟延残喘吧?如果一直活在这份上,哪还有国?男儿本就是要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和敌人血拼牺牲,总好过委曲求全的活吧。有些事情,可真不是钱能衡量的了的。抛开这些民族大义不谈,只说战略,匈奴是个非常大的威胁,顶峰时期的匈奴骑兵可以毫不费力的突破到长安城下。人家把利剑悬在你头上,这个威胁难打还不够倾全国之力剿灭之?没有剿灭匈奴那是因为国力不济,如果国力军力都到了,我想哪个皇帝都会直接给匈奴打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他。


野史集001


王莽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因为他通过“禅让”的方式代汉,许多古代史学家认为他是篡位的巨奸;因为“均产”“土地国有”“废奴”三大政策,近代史学家认为他是富有远见而且无私的“改革者”;又因为“游标卡尺”、“贷款制度”等超前思维,在普通人心中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穿越者”。

王莽在位十五年,动作频频,但他的皇位毕竟是“篡夺”而来,根基薄弱,无论改制还是用人,无论是安抚百姓还是少数民族政策上都仓促而轻率、漏洞百出,几乎所有政策、计划都以失败告终。

新莽末年,王莽兴师动众的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严尤上谏:“臣闻匈奴为害。。。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其主旨是劝谏王莽改变战略战术,联合各路人马,以快速出击、速战速决,避免战线和时间过长,造成过渡内耗,致使国力衰竭进一步加剧。当然,以王莽的刚愎自用和率性而为,那是肯定不听的。结果就是百姓的税赋、徭役进一步加重,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军队也是军粮前后不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人。这无疑也加快了新莽王朝覆灭的脚步。

单从“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说法而论,严尤说的有些过于片面。周朝和秦朝不论,在新朝建立的130年前,西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一路追击匈奴远到贝加尔湖畔,打得匈奴两百年没有回过神;在新莽覆灭后的70年后的东汉永元三年,匈奴被窦宪彻底击败,更是导致这个曾经的北方最强民族从历史上逐渐消失。

把对手彻底铲除从历史上抹去,这在当今的眼光看来哪里是下策,那简直就是永绝后患的神策。


翠微剑使


严尤是王莽时代比较有才干的将领。王莽篡汉后,由于实施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原本归附大汉的匈奴复叛。王莽打算动用30万兵力,征服匈奴。大将严尤是反对王莽的计划,他对王莽说了这么一番话:““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那么,严尤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没有道理。

第一,“周得中策”,不知有何依据

匈奴的前身叫玁狁,又称为猃(xiǎn)狁,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即国人暴动后二年,玁狁就曾入侵西周的西部边境。到宣王时,玁狁的入侵更加频繁,以致于周人“靡室靡家”,靡就是没有,没了家室,妻离子散。 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为了抵御玁狁进犯,周宣王命大夫南仲筑城于朔方,又命尹吉甫率师讨伐,攻至太原一带。玁狁不敌,逃往北方。

关于西周与玁狁的战争,史料其实非常少。据出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在周宣王十二年时,虢国的季子白奉王命再伐玁狁,取得了斩首五百,俘虏五十的战绩。季子白班师回朝时,又命属下率兵追击败退至洛水的玁狁,取得胜利。由于这次胜利,虢季子白受到了天子的嘉奖,周宣王赏赐他马匹、弓箭、彤矢和斧钺并赐予其征讨蛮夷的权力。

我们现在能查到的史料,就是这么一丁点。严尤认为周宣王对玁狁的战争,比汉、秦两代都高明。至于高明在哪里,他也没有讲,我们也实在看不出来。考虑到中国文化,常常有厚古薄今的传统,我认为严尤的这个结论,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

严尤为什么要拔高西周呢?我认为是要捧王莽。

王莽上台后,就积极改制,改成什么样子呢?主要是西周的制度。他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又改了一大堆官员,如“大司农”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等等。可见王莽对西周是极为仰慕。严尤不顾史实,拔高西周,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二,“汉得下策”,是对西汉的贬低

严尤认为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下策,这个结论也很让人怀疑。

事实上,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中原政权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表现最好的就是汉与唐,汉把匈奴打趴下,唐把突厥打趴下了。西汉不仅完败匈奴,还令匈奴服服贴贴。特别是自呼韩邪单于归附大汉后,许下为大汉守北藩的诺言。

终呼韩邪一生,都没有违背这个承诺。在他临死前,还留下遗训,要求后世子孙永远保持与汉的友好关系。继呼韩邪单于之后的复株累若鞮单于、搜谐单于、车牙单于等,基本上都遵从此遗训。大汉帝国的北方边境获得数十年的和平,史书对这段时间汉匈和平局面有如下记载:“是时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声,黎庶亡干戈之役。”

如果说这样的结果,还只是下策,那么请问还有什么更好的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严尤要贬低西汉呢?

显然,这是跟王莽篡汉有关系。

王莽篡汉后,一直想消除大汉的影响力。除了前面说改官名之外,他还改钱币,把汉代五铢钱弃用了。他对西汉忌讳到什么程度呢?刚开始时,他推行两种货币,一个是错刀,一个是契刀。后来他觉得不妥,因为汉室皇帝姓刘,“刘”字中有“刀”字旁,所以错刀与契刀两种货币也禁止使用。

因此,严尤贬低西汉,也有捧王莽之嫌疑。

第三,“秦得下策”,这个也值得商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势如破竹,一口气把匈奴人赶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在黄河沿岸修筑城池要塞。之后,蒙恬又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等地。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长城防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

秦国攻打匈奴,开疆拓地,消除北方之隐患。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匈奴人被打得不敢还击,怎么就成下策呢?

严尤为什么要贬低秦对匈奴的战争呢?

还是同样的原因:因为王莽最讨厌秦朝。

大家都知道,王莽是一个儒家的信徒,一心想建立儒家理想的天堂社会,所以整天搞复古改革,最后把国家把整完蛋了。秦是一个什么朝代?焚书坑儒的朝代啊!因此,严尤当然把秦贬得最低,称他是“无策”。

第四,严尤睁眼说瞎话,有他的目的

不过,我要为严尤说几句公道话。

他固然有讨好王莽的嫌疑,但是这只是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劝阻王莽放弃攻打匈奴。

为什么呢?因为王莽攻打匈奴的计划,完全是不切实际的。

怎么不切实际呢?王莽为了攻匈奴,下诏组建十二个兵团,征兵三十万,为了这次庞大的军事行动,作战所需的军服、兵器、粮食等,源源不断地从江淮运输到北方的边境。所征用的士卒民夫,凡有违抗者,一律以军法处置。他要求军队准备三百日的口粮,这是一个完全空想、不切实际的命令。

将军严尤是头脑还算清醒的将领之一,他上书王莽,直言这个作战计划的不切实际:

第一,作战部队已集结在边塞一年,大军长期宿营野外,生活艰辛,还没开战,士气已低落不堪;第二,边境地区的粮食必须由内地远程输送,而各地又多粮食欠收,连年饥馑;第三,一个士兵三百日的口粮,一头牛还无法负担其重,况且还要准备牛的饲料,以这种强度运输,不出三个月,牛就会活活累死,到时剩余的粮食就无法运输;第四,因为准备要长期作战,就必须要面对秋冬严寒的天气,还必须准备木柴、炭,以及必需的锅碗、水袋,这些物品运输量极大;第五,由于运输量太大,会影响大军的行军速度,行军到险要地带时,辎重有被截断的可能。

严尤最后得出结论:耗费民力过大,却很难有大的战果,这是极可忧虑之事。王莽看了严尤的上书后很不高兴,认为是杞人忧天,不听,依旧我行我素。自王莽兴师动众后,天下骚动,史书载:“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王莽就这样折腾了好几年,最后北征匈奴不了了之,因为耗尽国力民力之后,仍然无法凑足王莽指定的三十万大军三百日粮食。北伐匈奴计划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无果而终。


君山话史


首策是同化,走民族融合发展的路子,但基本上做不到,其次是战争加同化模式,这就是李世民采取的策略,分化打击,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代价虽有点高,但解决问题较为彻底;再就是隔离,修建长城,将匈奴隔离开,同时削弱其骑射优势,派军队戍边,但存在防守战线长与防守力量不均衡的矛盾,一点突破,全线崩溃,特别是匈奴一旦力量壮大,就防不胜防,薄弱的环节容易被突破,在王朝后期体现最明显,但较好平衡了稳定和财政压力;再就是主动出击,歼灭匈奴,但由于战线明显拉长,粮草运输发费不糜,更需装备优良马匹和优质铠甲,器械等,财政压力非常大,好处是能大量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带来一段时期的和平。再说周朝,诸侯国兵车合起来较匈奴有优势,但诸侯各自防守自己领地,没有统一协调指挥,更没有统一的策略,诸侯国各自为战,策略不一,不能形成整体力量,如赵,齐修城,秦发展骑兵,中央一旦有难,诸侯国来救,防守效率,效果都很差。如从效果和花费而言,修长城可以说是中策,但容易养虎为患;汉主动出击,效果好但花费高,说下策是不妥,也算是中策;周有力量但形不成合力,各自为战,疲于本命,可以说没有策。


用户6418987073999


对于如何对待游牧文明,应该是补一个关于最佳方案的猜想:“炎黄得上策;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

炎黄是炎帝神农氏的农耕(医药)文明与黄帝轩辕氏的游牧(工业)文明联合形成联盟关系,进行种族融合,共同征战天下。

我们一般将自己称之为“炎黄子孙”,实际意思就是“工、牧(黄帝轩辕氏)、医、农(炎帝神农氏)的子弟”的意思,提供工匠、医生、农牧民是我们民族的基因遗传,应有之义,对于民族,则必然属于上策。

黄帝部族很大可能应该是羌人(羊🐑人部落),与擅长养蚕纺纱工业的蜀人(虫🐛人部族),控制了制盐工业的巴人(蛇🐍人部族),擅长马匹饲养控制交通的周人(“凤鸣岐山”的鸟🐤人部族),擅长进行物流交易的商人(“天命玄鸟”的鸟🐤人部族)建立了一个工商业联盟的部族,将单纯的游牧文明(士)转化为顺理成章的工商业文明(工、商),使其与农耕文明(农)结合起来,就构成我们的社会阶层的“士(黄)农(炎)工(周)商(商)”联盟。

具体到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男耕女织”就有“炎(农)黄(工)联盟”的雏形,就包含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最初的融合之意。

周朝是将游牧文明驱逐出境即可,只不过缺点是治标不治本。

汉朝是对游牧文明穷追猛打,有不死不休的决心,后果不免有些劳民伤财。

秦朝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视游牧文明为野兽,只要像防备野兽攻击人类那样,让它通不过长城这个“围栏”即可。

在现代,东方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侵袭,实际上就与农耕文明面对游牧(工业)文明,或者叫“狼🐺文化”与“羊🐑文化”的碰撞,与古代面对匈奴存在类同之处:上策是“工农融合”,中策是“正本清源”,下策是“不死不休”,无策是“坚壁清野”。

而“工农融合”的思想第一步,就是必须开放思想,第二步是彻底奔向工业化,第三步是继续传承我们的工匠精神(工)、农家精神(农)、医师精神(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商人精神(商)。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上策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运动”;中策就是“太平天国”想达到的相安无事,下策就是“义和神拳”似的一拼到底,无策就是层层的“闭关锁国🔒”。


河东来


王莽篡汉建立了短暂的新朝,对待匈奴问题上比较强硬,大司马严尤劝谏王莽说了这句“周得到中策、汉得下策、秦则无策”话,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如果只是针对当时新朝的政权形式,应该是对的;如果是针对整个匈奴民族政策,这是没有道理的。

严尤的劝谏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王莽篡汉后,打算兵分12路,共计30万人马出击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彻底解决困扰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威胁,而此时的大司马严尤是反对此时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用兵的。

严尤劝谏王莽的话,对当时新朝的情况来说,很有道理。周宣王时期,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很简单,直接进行军事驱赶,只要驱赶出周王朝境内,就不再对匈奴进行追击;汉朝对待匈奴问题比较特殊,前期是和亲、进贡,从汉武帝时期,就是举全国之力,动员全国之兵对匈奴进行主动打击;而秦朝则是对匈奴进行主动防范,修建长城,设立边郡,防范匈奴侵扰。

王莽建立的新朝此时的情况其实和秦朝差不多,都是新的王朝建立不久,国内极不稳定,而王莽对匈奴的策略又是采取的汉武帝时期的举国之力,这对一个刚建立起来的王朝是极其不利的,严尤的劝谏说得很委婉,告诉王莽,我们应该学周朝那样,对南下的匈奴进行驱赶就行了,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国内镇压不稳定的因素上面。

严尤的劝谏很中肯,只针对当时王莽新朝的实际情况来给皇帝出最正确的主意,当时的新朝国力远不如汉武帝时期,而整个国家局势更像是秦始皇时期那样反对势力暗流涌动,一旦国家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给了那些反对势力蠢蠢欲动的机会。

那么严尤的这种劝谏是否适合所有的时期和王朝呢,恰恰相反!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是最高明的,秦始皇是最保守的,周王朝却是最短视的。

周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太过温柔,只是希望赶走他们就行了,这对那些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抢都抢完了,本来就打算回北方草原享受胜利果实,就算不驱赶,他们自己也要回去的,难不成在中原地区过年?他们的文化、习俗、实力等方面都不允许他们长期呆在中原地区。周王朝对他们的驱赶,有点像欢送的意思,反正周又不进行追赶,回去休息一段时间,一定还会来。

秦王朝对待匈奴的办法很实际,既然秦无法对匈奴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打击,那就进行主动的边境防御,修筑高墙进行阻挡,匈奴要南下就要逾越长城,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军事行动,而驻扎在长城边的边塞军队就可以根据长城预警进行精准防御。这种非常现实的防御政策很符合中原王朝的实际情况,只是由于修筑长城太过耗费人力财力,而又恰逢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完全是个小趴菜,秦朝才迅速的灭亡。但秦的灭亡其实和修筑长城关系不大。

只有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政策是非常完美的,对待北方游牧民族那种无赖种族,其实就应该采取主动进攻,彻底灭绝的政策,在冷兵器时代,所有王朝和政权的稳定与安宁都是基于实力之上的,而保证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潜在的敌人进行主动打击,迫使对方无法达到与自己同等实力的量级。现阶段的某某大国依然是采取这种国际政策从而成为了全球唯一的霸主。

综上来看,严尤对王莽的劝谏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对他那个时代来说,那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而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有恰恰是最没有道理的!


沉墨I方之城


题主所说对待匈奴问题的策略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出自于《汉书·匈奴传》。在王莽准备篡位之时,曾经通过贿赂匈奴、乌桓等周边政权,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王莽太过于重视“名分”了,非得把匈奴改成“降奴”,把汉朝赐的玉玺改成“玉章”,这些小事让匈奴很生气,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他们开始常年入寇,甚至将雁门和朔方的太守都杀了(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而此时的王莽刚刚即位不久,手中还有前朝皇帝留下了的大笔财富,他便决定要给匈奴点颜色看看——他选了十二位将军,三十万士兵,想让他们携带三百日的粮草分十道出击匈奴。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驱逐到“丁令国”境内,将匈奴的土地并入新莽王朝。

将军严尤因此上谏:“匈奴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边患之一,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却只有三位,分别是周宣王、秦始皇、汉武帝。周宣王之时,猃狁入寇制泾阳,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讨,收复了被侵占的周朝国境就班师回朝。周宣王将猃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们驱赶走了姓了,所以后世都称颂周宣王的圣明,他对待猃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长驱直入讨伐匈奴,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连三十多年用兵,中国和匈奴两败俱伤,汉朝也是从此时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汉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说是下策。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而动用数十万民力修筑长城,弄得民不聊生,长城修完之后秦朝也灭亡了,所以秦始皇对待匈奴完全没有使用任何计策。”

以上就是严尤说出“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论点。其实,若要对严尤的言论做出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王莽刚刚篡位,手中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但是发动三十万大军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出征万里之外,即便是在现在看起来也是有点欠考虑的。再说了,当时匈奴本来就是臣服于汉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钓誉,惹得人家不高兴了才逐渐入寇的。

所以,严尤这三句话的重点不是在评价周宣王、汉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劝王莽,对于匈奴的入寇,稍微用兵驱逐一下就行了,重点还是在于好好安抚他们,别让他们整天来中国惹是生非。大举发兵的话对中国实在是弊大于利,干嘛非得弄得百姓不得聊生呢?王莽没听,还是发兵出击匈奴了,后来果然得到了一个“天下骚动”的结果。


国史通论


严尤是西汉末年大将,他自比乐毅、白起,与王莽曾是同学,深受其器重,曾任王莽的大司马,掌管天下军事。 严尤所说的“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指的是在如何对待匈奴等外族的问题上,周朝的做法勉强及格,汉朝的做法不值得效法,秦朝更是值得鄙视。

01 严尤的话什么意思?

先说周朝,周宣王时,外族内侵,而周朝的做法时,直接将他们打出去。到了汉武帝时,虽然深入北境,驱逐鞑虏,使得匈奴受到重创,但是30多年的战争,也让汉朝的国力耗得差不多了。而秦始皇则直接用修筑长城的办法,抵御匈奴,这种做法耗尽民力,最终掀开秦末乱世的序幕,所以是为“无策”。

严尤说出上述这番话,是要力劝王莽,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否则过度消耗国力、民力,反而引火烧身,后院起火,影响新朝内部的统治。可是,对于严尤的意见,王莽并未听从,从而引起了天下骚动。


02 严尤说的有道理吗?

严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 对于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直接深入漠北草原征讨,肯定是有极大风险的,而且因为后勤补给困难,将会造成极大的国力消耗。相反,秦始皇的做法有合理之处。

严尤看到了修长城的巨大代价,但没有看到,相对于出兵匈奴,长城的“长尾效应”,以后凭借着长城进行积极防御,代价就要比出兵漠北小得多。


秦始皇修长城属于一次性投入,以后就可以凭借着长城,用中原王朝所擅长的方式积极防御,可耕可战,可以自给自足。而匈奴等游牧民族,无论是进中原抢劫,还是抢完了离开中原,都需要翻越长城。

而且,游牧民族一旦发生内部分裂或遇到大的天灾,就是其最为弱小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出兵攻打,才是上策。


深夜聊斋


我觉得严尤说的话没道理,目光太过短浅。除恶不尽,必受其害。

周宣王对侵略者驱而不剿,只是博得了一个虚名。猃狁彻底降服了吗?没有。后来的西周就是亡于犬戎。相反,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政策虽然短期内消耗了国力,但却在长远的意义上守护了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正因为有他们的“穷兵黩武”,才有后世辉煌的汉文化和汉文明。

世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靠打出来的,一味的妥协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要知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内”。

汉灭匈奴,奠定了中国人自信的风范,奠定了汉文化豪迈的气度。

唐灭突阙,开启了盛唐的大门。

宋示弱周边诸国,却略遭侵犯羞辱。

要和敌人谈仁义,前提是对方放下刀剑。


散文小箱子


都别抢,我来答。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篡汉以后,把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从“王”爵降为“候”爵,此外还收回匈奴单于的玺印,把“匈奴单于玺”改为“新匈奴单于玺”。当时他针对这些属国搞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这些属国就不满意王莽的新朝,公开表示拒绝臣服于新朝。

在这一样一种背景下,王莽在篡汉以后的第二年发动了针对匈奴的战争,以彰显新朝的国威。

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罪当夷灭。命遣立国将军孙建等凡十二将,十道并出,共行皇天之威……讨秽将军严尤出渔阳,奋武将军王骏、定胡将军王晏出张掖,及偏裨以下百八十人。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天下骚动——《汉书·王莽传》

大家可以看到,当时严尤是以讨秽将军的名义出兵出渔阳,此外还有其它分兵前进的将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呢,严尤认为不应该发动针对匈奴的战争,所以就向王莽上了一道奏章陈述出兵匈奴的种种弊端。

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那么先来看看严尤是怎么分析周汉秦三代针对匈奴的政策的?


①周代

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

严尤认为周朝针对匈奴只是采取“驱而不打”的策略,就像驱赶苍蝇一样,把它赶走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兴师动众的去打击匈奴,所以他认为这是中策。

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在经过汉武帝穷兵黜武的发动打击匈奴的战争以后,虽然匈奴是被赶跑了,但是一直没有被打服。表面上看匈奴是臣服于汉朝的,但在某些时候他们往往都会背叛朝廷,但是你不能一背叛就发动战争,这对于自己国家的消耗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严尤觉得中策就是“驱而不打”,如果他来侵扰边境,把他赶跑就行。其实这属于一种“重防守,轻进攻”的思想,也就是说我守住自己的边境就可以了,匈奴来了把它赶跑就行。这样一来,自己的损失也最小。


②秦代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

其实严尤的这种说法是极为矛盾的,像秦始皇为了把匈奴拦在外边,就修了军事设施“万里长城”,虽然说并没有什么卵用,游牧民族该来还是会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万里长城还是对阻拦北方匈奴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既然秦始皇也算是“重防守,轻进攻”的策略,你看他修长城,还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其手段远比周朝要高明。但严尤却认为这是无策,显然是一种比较矛盾的说法。

其原因在于,严尤认为修建万里长城耗费了太多民力,结果还没有把匈奴挡在外边,最重要的是因为修建万里长城,搞的国内民怨沸腾,最后起义不断,把自己的帝国都葬送了。所以严尤说这是无策,其实就是批评秦始皇修了等于没修,还把自己折腾死了。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去看,万里长城在历代取得的效果确实不佳,并没有有效的挡住匈奴和其它游牧民族。倘若说五胡乱华是因为汉朝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导致的结果,那么像明朝时、宋朝时蒙古人和女真人照样还不是越过长城灭亡了中原朝廷。

在这一点我倒是比较认同严尤的分析,长城的作用确实没有那么大。


③汉代

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贲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对于汉武帝打击匈奴的行为,严尤认为他穷兵黜武,使得战争持续长达三十年,耗尽国力,虽然收获了成果,但是自己也损失不小。其实不难发现严尤有一个重要的分析原则,那就是不能让自己受到损失。

它之所以认为周代还算中策,就是因为周代“驱而不打”,赶走了敌人,而自己相对损失最小,对国内民众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而像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调动大量的军队、民夫去修建长城,深入漠北打击匈奴。

结果一算下来,自己的损失比匈奴还大,整个国家都被掏空了。这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只要想想经过汉武帝这么一打击,汉朝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当时严尤之所以会向王莽这么建立,是因为国内刚好发生了饥荒,而王莽在这个时候还要发兵三十万长途跋涉去攻打匈奴,完全没有必要,人家只是拒绝臣服你,又不是带着军队要来亡你的国。你自己搞的这么兴师动众干什么,而且在那样一种非常时期,发动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可想而知将给国家带来多么巨大的负担。

所以他当时就提出了打击匈奴的五大难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当时严尤身处的社会正处于饥荒之中,再来搞这么一场战争,这不是要拖垮自己吗?

①今天下遭阳九之厄,比年饥馑,西北边犹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
②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
③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
④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鍑薪炭,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
⑤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

当然严尤也不是完全反对这场战争,但是他建议速战速决,用“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击溃匈奴,力求自己不能过长的陷入战争泥潭里。

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

但是王莽最终没听,依然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搞的怨声载道。

其实如果按照严尤的这个思路,针对匈奴的上策无疑就是“和亲”,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要求和唐朝和亲,最开始唐太宗没有同意。结果这个松赞干布发兵一直打到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太宗虽然派兵击败了松赞干布的先头部队。

但是也不愿长期和松赞干布对峙,因此同意和亲,于是一个文成公主就解决了双方之间的矛盾,算是短暂开启了双方之间一个友好的时期,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话,吐蕃也不会趁机浑水摸鱼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和亲也需要建立在双方实力的一个平衡之上,毕竟像面对高句丽,中央朝廷从来没有和亲过。因此只能说严尤的建议是基于当时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民众流离失所的背景下,希望王莽不要发动这种耗费国力的大型战争。

其实这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他评论周朝为中策和汉朝下策我倒是不认同,因为别忘了西周直接被犬戎攻破镐京,接着亡国。当然了,从另一方面说,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降服敌人,这肯定是上策,但这种事情恐怕很难发生。

所以就现实来看,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手段都算中策吧。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