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有工資,如何養活王府?

尹訪玉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但不是隻有工資。

清朝王爺的工資(俸祿)其實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爵位俸祿,根據《大清會典則例》,一般為10000兩白銀與10000斛歲米在內的實物(親王)、5000兩白銀與5000斛歲米(郡王);一部分是職位俸祿,視王爺擔任的具體官職、差事而不同。

這兩部分工資(俸祿)相比其他文武官員是不少的,比起老百姓的收入那就更多,但是王爺本人、家屬錦衣玉食,再加上府邸上下人等都要花這點錢的話,顯然是不夠的。

這就引出了養活王府需要的另外三大收入來源:

1、如果王爺有官職與差事,會有鉅額的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中有比較偏白的一部分,那就是被稱為冰敬、炭敬、別敬等在內的實際上被制度認可的外官給與京官的饋贈;也有比較偏黑的一部分,那就是包括賣官鬻爵、上下其手收受的賄賂。

2、如果王爺沒有官職與差事,也就是所謂閒散王爺,也不會被尿憋死,他們雖然沒有封地,但是往往有大量入關之初與後來取得的皇莊,皇莊的存在意味著王爺擁有大量不需要繳納賦稅的耕地,耕地的所有收入都是王爺的;除了皇莊耕地,王爺還會經營產業,擁有當鋪、古董店、綢緞莊等店鋪,或者指使家奴進行長途貿易,因為王爺身份的背書,這些產業貿易往往也不需要繳稅,而且也不太會被官吏揩油侵奪,所以入息也都是很多的。

3、此外,一般皇子受封的時候還會有一筆分府費(分家時賞賜銀兩),以康熙朝為例,有23萬兩白銀之多,在皇帝特許下還可以支取官物若干年,這些也是王爺的收入來源。

總之,清朝王爺沒有封地但是也有所佔的耕地產業,並不是只有工資,所以養活王府一般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談古論金


清朝時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不給王公貴族封地,只有俸祿,俸祿根據等級而定。比如和碩親王歲俸是白銀1萬兩,祿米1萬斛;多羅郡王歲俸是白銀5千兩,祿米5千斛。

另外親王和群王的嫡長子在滿20歲以後,經宗人府請旨以後,也有一份俸祿,親王的世子歲歲俸是白銀6千兩,祿米6千斛,群王的長子歲俸是白銀3千兩,祿米3千斛。

對比清朝時正一品的官員每年的俸祿180兩銀子,親王和群王的這個歲俸其實也蠻高了。不過親王、群王排場也大,府邸、僕人各種開銷也大,而且實職的官員一般灰色收入高,所以對於親王、群王來說,這個錢是不夠花的。

實際上,王爺們主要收入也不是靠俸祿。雖然清朝時王公貴族沒有封地,不過還是有賞賜的旗地和田莊,這一塊收入也蠻高的。

大家熟悉的《紅樓夢》裡,有一章就是講黑山村的烏進孝送田莊上的孝敬來,除了大量的實物外,還有白銀2500兩,這還是招了天災,賈珍原來估計是有5000兩收入的。榮府那邊更是“八處莊地,比爺這邊多著幾倍”。而賈家不過是國公,尚有這麼多田地,親王、群王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王公貴族還有一些其他收入,比如房產裡有些是店鋪,可以出租,門人出去當官也有孝敬,有些還有實職,這個收入就更沒邊了,比如清末的慶親王奕劻,賣官鬻爵,以至被人叫做“慶記公司”,收入之豐,可想而知。

至於沒什麼外快的,那麼混的就慘了,破敗的王公貴族打腫臉充胖子的也不少,平時家裡省點,出門穿光鮮點,逢年過節靠賣地啥的維持下,勉強維持。



不沉的經遠


清朝的王爺親王級別的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這相當於正一品大學士(年俸銀180兩,祿米90斛)的的幾十倍,相當於最低品級官員——從九品文官(年俸銀31.5兩,祿米16斛)的幾百倍,更不用說對於普通人家的收入對比了,這樣的薪俸養活一個王府我認為還是綽綽有餘。

清朝體制下的貴族階層分為三類:帝室宗親、授爵貴族和旗 人。宗親就是努爾哈赤的直系男性後裔,從十六世紀後期到十九世紀末總數約有七百人。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級,但是也只能授予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宗親受『宗人府』管束,宗人府的職能就是保證他們的名籍。

宗人府:掌管宗親從生到死的一應記錄, 包括婚姻、爵祿、賞遷懲黜或其它一些事情。宗人府也開設學堂, 為宗親舉行單獨的科考(宗子試),審理他們的忤逆行為,對他們 的活動進行總的監督。皇帝封賞田地、府邸和每年的銀糧津貼給 宗親。但宗親或多或少被隔離起來,好像不準結交外藩,也不被 委任為大學士或後來的軍機大臣等要職。這種規定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嚴格執行,極少例外。當然在清朝最後幾十年中,此類限制就變得比較寬鬆了:比如,恭親王在 1853 年就被任命為軍機大 臣。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級分別是:

 1、和碩親王 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

 2、多羅郡王 年俸銀5000兩,祿米5000斛

 3、多羅貝勒 年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4、固山貝子 年俸銀1250兩,祿米1250斛

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

 5、奉恩鎮國公 年俸銀625兩,祿米625斛

 6、奉恩輔國公 年俸銀312兩,祿米312斛

 7、不入八分鎮國公 年俸銀156兩,祿米156斛

 8、不入八分輔國公 年俸銀78兩,祿米78斛

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裡住。

  9、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

  10、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

  11、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

  12、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

  


常棣tandy


清朝吸取了“藩王”割據的教訓,不再給王爺封地,王爺沒有皇命是不允許離開京城的。所以清朝的王爺多是在京城居住,並沒有像明朝王爺那樣擁有封地。


清朝的王爺按照爵位分親王和郡王兩種。朝廷每年都會發給親王一萬兩的俸銀和一萬斛的祿米,而郡王,每年朝廷發放的俸祿是親王的一半。


看似很多的俸祿,可是較王爺那一大家人的花費,還有各類的應酬來說,是不夠的,那問題就來了,既然俸祿不夠用,那王爺是如何養活他那一大家子人的?

首先,有掌握實權的王爺,會“賣官”,例如慶親王,他便公開賣官鬻爵,各種官位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再有,朝廷有時也會給這些王爺發“雙俸”。這些王爺除了有爵位的俸祿外,他們還會在朝廷擔任官職,所以也能拿到官職崗位的俸祿,也就是崗位津貼。

其次,那就是下面人的孝敬了,什麼冰敬啊碳敬、別敬等,這些都是很大的一部分收入,王爺畢竟是王爺,是皇親貴族,那是很多人巴結的對象。


最後,那就是來自皇帝或者皇后啊太后的賞賜了。

所以,清朝的這些王爺雖然沒有封地,但是他們通過貪汙受賄、各地孝敬等等,總是能拿到很多的俸祿,完全可以很輕鬆的養活起他們的王府。


智帝輝煌


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長史一名;管事官一至二名;莊員處五至六名...”按溥傑給出的人員配置,一個王府最少有150多人的服務隊伍。清王公沒有封地,拿什麼給僕從發薪水!

王府內有“莊員處”,這莊園處主要替王爺收取租金——王府在全國各地都有莊園,以保證王府內的正常開銷。

雖清王爺們沒有實權,但受封為王是項莫大的榮耀,清廷上下予以高度重視,對於不同的爵封,又採用金冊、鍍金銀冊、紙冊、誥命來區分,這金冊和鍍金銀冊可是貨真價實,按照規定“親王、親王世子、親王福晉銀質鍍金冊四頁,每頁重十五兩七錢九分(約為450多克)。凡銀質鍍金金冊,每頁用赤金一錢九分(將近10克)。

對於每一個受封者,皇帝還要給與封號,如睿親王、勤郡王、定郡王等,那麼多王,見皇帝的時候,到底誰在先,誰在後。為解決這個麻煩,《清會典》規定:首禮親王、次睿親王、次鄭親王、次豫親王...

既然受封為王,就是”國家公務員“,朝廷要出錢幫王爺修王府,還要撥款給王爺,以保證王爺過得舒坦。甚至王府內的後勤人員都是帶品級的政府人員,如長史是內務府直接委派過來的,管事官具有三、四品的官銜,莊員處的人員則是四、五品級的官員。可以說一個王府相當於一個政府單位。


本草百曉生


清朝的和珅,有官沒封地,成了鉅額財富的主子。怎麼來的?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不是空隙來風。

歷朝歷代,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削尖腦殼要去當官?

有官位還怕沒財路?

封地算個屁。孟嘗君有封地還養不活手下門客,只好麻煩馮瓘去催討高利貸。而高利貸以外還有門路呀。

所以,古代大官僚有沒有封地沒關係,因為他佔據了那官位,還怕沒財沒家沒女人麼?

這問題……提得此地無銀哈。


劉一千五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各種封建體制都達到了極致。比如在中央集權方面,前朝歷代多有分封諸侯的慣例,即給予皇親國戚或者有功之臣們,爵位,封地!

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極大的權力,制官、收稅甚至於可以擁有私兵,總管一方,當然不同的朝代規矩不同。但地方威脅中央的情況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顛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併土地,橫徵暴斂。

所以,入關後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歷代的經驗,對於王爺公爵們,只給地位榮耀,不會給與封地實權,將王爺們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爺分親王和郡王兩種,沒有封地,無國可就。受封之後,若沒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內。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曆史中,沒有王爺作亂這樣的事情發生。

那麼這些留在京城的王爺們,是如何養活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爺們是有工資的,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俸銀一萬兩。排在親王之後的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此外,他們還有和爵位品級相對應的俸米補貼。親王是1萬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這些可不是小數目,親王這一年的俸銀相當於當時數百個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曾出使中國,他記錄下一個北京普通四口之家當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兩銀子,支出是35兩銀子。)

當時清朝文武官員每年俸銀分別是: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這就是公務員和貴族們差距,這也是清朝前期官員貪腐現象嚴重的問題根源之所在。

當然了,富人們的價值觀和咱們肯定不一樣,畢竟王爺手下需要養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護衛、丫鬟、謀事等等,這麼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銷已經是比不小的數目。何況王爺還得經常處理人際關係,參加各種場合,這俸祿也並不能說寬裕。這點錢在一些王爺們眼中絕對是不夠用的,他們需要更多的收入來源。

比如皇族的賞賜,逢年過節的,都會收到來自皇上太后的紅包,那可不是小數目。還有王爺們大都會在朝中任職,他們除了爵位俸祿之外,也還有職位俸祿。當然,這背後更多的是職位所帶來的斂財之道。

由於王爺們職務和地位的關係,他們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慶親王為了創收,甚至幹起了買官賣官的勾當。這來錢怎麼不快?


白話歷史君


清承明制,但有一樣清朝的做法與明朝完全相反。那就是明朝的王爺們都要去外地做藩王,而清朝的王爺們則一直留在京師。那麼清朝這些沒有封地的王爺們靠啥來養活一家子呢?

清朝的王爺分為兩種,一種是親王級,一種是郡王級。朝廷會每月發給他們不菲的俸祿,親王級每年一萬兩奉銀,郡王級每年五千兩的奉銀。那時,一品大員也不過是每月180兩的奉銀,七品芝麻官就更少了每月僅33兩奉銀。相比較起來,王爺們薪水都高到天上了。但是,一個王府上下多則上百口人,少則也有幾十口人,花銷也不算少,再加上王爺們出手闊綽,動輒就是一擲千金。所以,每年一萬兩的奉銀根本不夠他們揮霍,弄的他們生活常常是捉襟見肘。當然,大清的皇帝是不忍心看著這些王爺們“忍飢挨餓”,幾乎讓每個王爺都拿兩倍的奉銀。



此外,清朝的王爺不同於明朝的王爺,他們都可以在朝廷外做官的。在清朝當官可是個肥差,一個七品小縣令,尚能做到“三年十萬雪花銀”,堂堂的王爺能摟多少銀子,恐怕他自己都數不過來!最重要的是:王爺們貪汙受賄不會有牢獄之災,掉頭之患。可以放心大膽的幹,皇帝最多是睜隻眼閉隻眼。到了清朝晚期,王爺們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 大肆買官賣官,賺的盆滿缽滿。慶王爺就是通過這條路,成為王爺們中的首富。


清朝滅亡是有多種原因造成,其中有一個就是皇帝對王爺們的毫無原則的放縱。大清滅亡後,王爺們也是樹倒猢猻散,好日子終於走到頭了,很多王爺為了能夠維持奢靡的生活,先是買古董字畫,再買傢俱,後來把王府都買了。最後改名換姓,融入平民中。


洛水清風


清朝王爺工資高,這是其一,其次,滿清入關前期,有圈地活動,掠奪漢民土地,王爺們的先祖,整了不少土地。比如鰲拜整死蘇克薩哈就有點這個原因,反對停止圈地活動。再有,滿清八旗制度是個公有制度,作為旗人的王爺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孩子有錢,孩子出生有錢。另外,滿清王公作為特權階層,更容易獲得很多特權進行經營或者在商業活動中獲得額外保障,一個是自己幹,另外一個是合夥幹。都有不菲的收益。


江琯


王爺 那叫祿,不叫工資,不需要做工的。

清朝皇族 在朝代滅亡時,安全的退出歷史舞臺,沒有和明朝皇族一樣遭到 大規模屠殺,還是要歸功於 清朝 皇族 剛發貨幣 和實物,不佔資源的 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