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爷没有封地只有工资,如何养活王府?

尹访玉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不是只有工资。

清朝王爷的工资(俸禄)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爵位俸禄,根据《大清会典则例》,一般为10000两白银与10000斛岁米在内的实物(亲王)、5000两白银与5000斛岁米(郡王);一部分是职位俸禄,视王爷担任的具体官职、差事而不同。

这两部分工资(俸禄)相比其他文武官员是不少的,比起老百姓的收入那就更多,但是王爷本人、家属锦衣玉食,再加上府邸上下人等都要花这点钱的话,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引出了养活王府需要的另外三大收入来源:

1、如果王爷有官职与差事,会有巨额的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中有比较偏白的一部分,那就是被称为冰敬、炭敬、别敬等在内的实际上被制度认可的外官给与京官的馈赠;也有比较偏黑的一部分,那就是包括卖官鬻爵、上下其手收受的贿赂。

2、如果王爷没有官职与差事,也就是所谓闲散王爷,也不会被尿憋死,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是往往有大量入关之初与后来取得的皇庄,皇庄的存在意味着王爷拥有大量不需要缴纳赋税的耕地,耕地的所有收入都是王爷的;除了皇庄耕地,王爷还会经营产业,拥有当铺、古董店、绸缎庄等店铺,或者指使家奴进行长途贸易,因为王爷身份的背书,这些产业贸易往往也不需要缴税,而且也不太会被官吏揩油侵夺,所以入息也都是很多的。

3、此外,一般皇子受封的时候还会有一笔分府费(分家时赏赐银两),以康熙朝为例,有23万两白银之多,在皇帝特许下还可以支取官物若干年,这些也是王爷的收入来源。

总之,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是也有所占的耕地产业,并不是只有工资,所以养活王府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谈古论金


清朝时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给王公贵族封地,只有俸禄,俸禄根据等级而定。比如和硕亲王岁俸是白银1万两,禄米1万斛;多罗郡王岁俸是白银5千两,禄米5千斛。

另外亲王和群王的嫡长子在满20岁以后,经宗人府请旨以后,也有一份俸禄,亲王的世子岁岁俸是白银6千两,禄米6千斛,群王的长子岁俸是白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对比清朝时正一品的官员每年的俸禄180两银子,亲王和群王的这个岁俸其实也蛮高了。不过亲王、群王排场也大,府邸、仆人各种开销也大,而且实职的官员一般灰色收入高,所以对于亲王、群王来说,这个钱是不够花的。

实际上,王爷们主要收入也不是靠俸禄。虽然清朝时王公贵族没有封地,不过还是有赏赐的旗地和田庄,这一块收入也蛮高的。

大家熟悉的《红楼梦》里,有一章就是讲黑山村的乌进孝送田庄上的孝敬来,除了大量的实物外,还有白银2500两,这还是招了天灾,贾珍原来估计是有5000两收入的。荣府那边更是“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而贾家不过是国公,尚有这么多田地,亲王、群王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王公贵族还有一些其他收入,比如房产里有些是店铺,可以出租,门人出去当官也有孝敬,有些还有实职,这个收入就更没边了,比如清末的庆亲王奕劻,卖官鬻爵,以至被人叫做“庆记公司”,收入之丰,可想而知。

至于没什么外快的,那么混的就惨了,破败的王公贵族打肿脸充胖子的也不少,平时家里省点,出门穿光鲜点,逢年过节靠卖地啥的维持下,勉强维持。



不沉的经远


清朝的王爷亲王级别的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这相当于正一品大学士(年俸银180两,禄米90斛)的的几十倍,相当于最低品级官员——从九品文官(年俸银31.5两,禄米16斛)的几百倍,更不用说对于普通人家的收入对比了,这样的薪俸养活一个王府我认为还是绰绰有余。

清朝体制下的贵族阶层分为三类:帝室宗亲、授爵贵族和旗 人。宗亲就是努尔哈赤的直系男性后裔,从十六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末总数约有七百人。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但是也只能授予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宗亲受『宗人府』管束,宗人府的职能就是保证他们的名籍。

宗人府:掌管宗亲从生到死的一应记录, 包括婚姻、爵禄、赏迁惩黜或其它一些事情。宗人府也开设学堂, 为宗亲举行单独的科考(宗子试),审理他们的忤逆行为,对他们 的活动进行总的监督。皇帝封赏田地、府邸和每年的银粮津贴给 宗亲。但宗亲或多或少被隔离起来,好像不准结交外藩,也不被 委任为大学士或后来的军机大臣等要职。这种规定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严格执行,极少例外。当然在清朝最后几十年中,此类限制就变得比较宽松了:比如,恭亲王在 1853 年就被任命为军机大 臣。

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分别是:

 1、和硕亲王 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年俸银5000两,禄米5000斛

 3、多罗贝勒 年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4、固山贝子 年俸银1250两,禄米125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

 5、奉恩镇国公 年俸银625两,禄米625斛

 6、奉恩辅国公 年俸银312两,禄米312斛

 7、不入八分镇国公 年俸银156两,禄米156斛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年俸银78两,禄米78斛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常棣tandy


清朝吸取了“藩王”割据的教训,不再给王爷封地,王爷没有皇命是不允许离开京城的。所以清朝的王爷多是在京城居住,并没有像明朝王爷那样拥有封地。


清朝的王爷按照爵位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朝廷每年都会发给亲王一万两的俸银和一万斛的禄米,而郡王,每年朝廷发放的俸禄是亲王的一半。


看似很多的俸禄,可是较王爷那一大家人的花费,还有各类的应酬来说,是不够的,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俸禄不够用,那王爷是如何养活他那一大家子人的?

首先,有掌握实权的王爷,会“卖官”,例如庆亲王,他便公开卖官鬻爵,各种官位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再有,朝廷有时也会给这些王爷发“双俸”。这些王爷除了有爵位的俸禄外,他们还会在朝廷担任官职,所以也能拿到官职岗位的俸禄,也就是岗位津贴。

其次,那就是下面人的孝敬了,什么冰敬啊碳敬、别敬等,这些都是很大的一部分收入,王爷毕竟是王爷,是皇亲贵族,那是很多人巴结的对象。


最后,那就是来自皇帝或者皇后啊太后的赏赐了。

所以,清朝的这些王爷虽然没有封地,但是他们通过贪污受贿、各地孝敬等等,总是能拿到很多的俸禄,完全可以很轻松的养活起他们的王府。


智帝辉煌


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家“长史一名;管事官一至二名;庄员处五至六名...”按溥杰给出的人员配置,一个王府最少有150多人的服务队伍。清王公没有封地,拿什么给仆从发薪水!

王府内有“庄员处”,这庄园处主要替王爷收取租金——王府在全国各地都有庄园,以保证王府内的正常开销。

虽清王爷们没有实权,但受封为王是项莫大的荣耀,清廷上下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不同的爵封,又采用金册、镀金银册、纸册、诰命来区分,这金册和镀金银册可是货真价实,按照规定“亲王、亲王世子、亲王福晋银质镀金册四页,每页重十五两七钱九分(约为450多克)。凡银质镀金金册,每页用赤金一钱九分(将近10克)。

对于每一个受封者,皇帝还要给与封号,如睿亲王、勤郡王、定郡王等,那么多王,见皇帝的时候,到底谁在先,谁在后。为解决这个麻烦,《清会典》规定:首礼亲王、次睿亲王、次郑亲王、次豫亲王...

既然受封为王,就是”国家公务员“,朝廷要出钱帮王爷修王府,还要拨款给王爷,以保证王爷过得舒坦。甚至王府内的后勤人员都是带品级的政府人员,如长史是内务府直接委派过来的,管事官具有三、四品的官衔,庄员处的人员则是四、五品级的官员。可以说一个王府相当于一个政府单位。


本草百晓生


清朝的和珅,有官没封地,成了巨额财富的主子。怎么来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不是空隙来风。

历朝历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削尖脑壳要去当官?

有官位还怕没财路?

封地算个屁。孟尝君有封地还养不活手下门客,只好麻烦冯瓘去催讨高利贷。而高利贷以外还有门路呀。

所以,古代大官僚有没有封地沒关系,因为他占据了那官位,还怕没财没家沒女人么?

这问题……提得此地无银哈。


劉一千五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各种封建体制都达到了极致。比如在中央集权方面,前朝历代多有分封诸侯的惯例,即给予皇亲国戚或者有功之臣们,爵位,封地!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制官、收税甚至于可以拥有私兵,总管一方,当然不同的朝代规矩不同。但地方威胁中央的情况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着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颠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并土地,横征暴敛。

所以,入关后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历代的经验,对于王爷公爵们,只给地位荣耀,不会给与封地实权,将王爷们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爷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没有封地,无国可就。受封之后,若没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内。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没有王爷作乱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些留在京城的王爷们,是如何养活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爷们是有工资的,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此外,他们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亲王是1万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这些可不是小数目,亲王这一年的俸银相当于当时数百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曾出使中国,他记录下一个北京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

当时清朝文武官员每年俸银分别是: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这就是公务员和贵族们差距,这也是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当然了,富人们的价值观和咱们肯定不一样,毕竟王爷手下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护卫、丫鬟、谋事等等,这么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销已经是比不小的数目。何况王爷还得经常处理人际关系,参加各种场合,这俸禄也并不能说宽裕。这点钱在一些王爷们眼中绝对是不够用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源。

比如皇族的赏赐,逢年过节的,都会收到来自皇上太后的红包,那可不是小数目。还有王爷们大都会在朝中任职,他们除了爵位俸禄之外,也还有职位俸禄。当然,这背后更多的是职位所带来的敛财之道。

由于王爷们职务和地位的关系,他们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庆亲王为了创收,甚至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这来钱怎么不快?


白话历史君


清承明制,但有一样清朝的做法与明朝完全相反。那就是明朝的王爷们都要去外地做藩王,而清朝的王爷们则一直留在京师。那么清朝这些没有封地的王爷们靠啥来养活一家子呢?

清朝的王爷分为两种,一种是亲王级,一种是郡王级。朝廷会每月发给他们不菲的俸禄,亲王级每年一万两奉银,郡王级每年五千两的奉银。那时,一品大员也不过是每月180两的奉银,七品芝麻官就更少了每月仅33两奉银。相比较起来,王爷们薪水都高到天上了。但是,一个王府上下多则上百口人,少则也有几十口人,花销也不算少,再加上王爷们出手阔绰,动辄就是一掷千金。所以,每年一万两的奉银根本不够他们挥霍,弄的他们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当然,大清的皇帝是不忍心看着这些王爷们“忍饥挨饿”,几乎让每个王爷都拿两倍的奉银。



此外,清朝的王爷不同于明朝的王爷,他们都可以在朝廷外做官的。在清朝当官可是个肥差,一个七品小县令,尚能做到“三年十万雪花银”,堂堂的王爷能搂多少银子,恐怕他自己都数不过来!最重要的是:王爷们贪污受贿不会有牢狱之灾,掉头之患。可以放心大胆的干,皇帝最多是睁只眼闭只眼。到了清朝晚期,王爷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 大肆买官卖官,赚的盆满钵满。庆王爷就是通过这条路,成为王爷们中的首富。


清朝灭亡是有多种原因造成,其中有一个就是皇帝对王爷们的毫无原则的放纵。大清灭亡后,王爷们也是树倒猢狲散,好日子终于走到头了,很多王爷为了能够维持奢靡的生活,先是买古董字画,再买家具,后来把王府都买了。最后改名换姓,融入平民中。


洛水清风


清朝王爷工资高,这是其一,其次,满清入关前期,有圈地活动,掠夺汉民土地,王爷们的先祖,整了不少土地。比如鳌拜整死苏克萨哈就有点这个原因,反对停止圈地活动。再有,满清八旗制度是个公有制度,作为旗人的王爷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孩子有钱,孩子出生有钱。另外,满清王公作为特权阶层,更容易获得很多特权进行经营或者在商业活动中获得额外保障,一个是自己干,另外一个是合伙干。都有不菲的收益。


江琯


王爷 那叫禄,不叫工资,不需要做工的。

清朝皇族 在朝代灭亡时,安全的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和明朝皇族一样遭到 大规模屠杀,还是要归功于 清朝 皇族 刚发货币 和实物,不占资源的 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