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 王穎)近日有報道稱,位於京西古道峰口庵附近的“蹄窩”遺蹟,被6輛越野車碾壓,碾壓者還拍攝了“京西古道穿越”的視頻,在網上傳播。3月25日,記者赴峰口庵“蹄窩”探訪,發現“蹄窩”遺蹟的兩側,攔路放著兩塊大石頭,石頭擋住了車輛通行,只有行人仍可通過。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蹄窩”遺蹟處被大石頭擋住,但行人仍可通行。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蹄窩”遺蹟處被大石擋住

沿門頭溝九龍路一直往西,至峰口庵附近,九龍路因施工暫時中斷,路邊有一座小小的月亮門,直通山上的一條石路,這裡屬於京西古道的一部分。


卵石鋪就的山道,陡峭難行,大部分道路都是“之”字形的。一路上行,兩邊樹木茂盛,山桃盛開,路邊的樹上,不時能看到愛護古道的提示牌。據悉,該提示牌為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所設。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卵石鋪就的山道,陡峭難行。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兩邊樹木茂盛,山桃已經盛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一路上行,時不時能看到愛護古道的提示牌。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沿著古道上山,峰頂處也有一處月門,月門前有值班的保安,保安告訴記者,他們是受僱在這裡值班,主要任務是防火,幾天前確實有越野車從另一邊上山,越過“蹄窩”遺蹟,後來志願者就搬了石頭擋住了遺蹟。


穿過月門大約200米,就是“蹄窩”遺蹟所在地,記者看到,遺蹟前有一塊大石頭橫放在路中間,但行人仍可通行,大石頭旁邊,立著一塊提示牌,上寫“愛護古蹟蹄窩,留與後人觀摩”。


大石頭後面,就是“蹄窩”遺蹟,記者看到,這是一段只有幾十米長的山路,山路在接近山頂的地方,兩米多寬,靠近懸崖的一半是正常的山路,靠近山壁的一半,則是光滑的岩石,岩石上佈滿凹坑,凹坑大多呈圓形,不少凹坑一側還有角度稍大的“斜坡”。這些凹坑,就是大名鼎鼎的“蹄窩”。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這些凹坑就是大名鼎鼎的“蹄窩”。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幾位慕名而來的遊客,在“蹄窩”遺蹟處觀察、留影。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蹄窩”遺蹟附近,記者還遇到了幾位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和記者一樣,也是徒步上山,在“蹄窩”遺蹟處觀察、留影,之後又返回山下。

“蹄窩”還是“壺穴” 成因意見不同


京西古道歷史悠久,道路眾多,是多條位於京西群山中古道的統稱。峰口庵所在的古道名為“玉河大道”,資料顯示,這條古道最晚在唐末時已經存在,至今已逾千年。因古道難行,那時只能用騾、馬、毛驢、駱駝等馱運貨物。


據瞭解,在古道附近煤窯眾多,明清時代這裡更是向京城輸入煤炭的主要路徑,千百年來鐵蹄踐踏,遂形成特殊的“蹄窩”奇觀,類似的蹄窩,在京西古道上,還有多處。


不過,這些凹坑是否真的是騾馬長期踩踏而成,也有學者提出異見,認為凹坑並非踩踏而成,而是一種名為“壺穴”的地質現象。


所謂壺穴,是長期急流漩渦夾帶礫石磨蝕河床,形成的圓形凹坑,多見於瀑布、河道湍急之處。也因此,有學者認為,峰口庵地處山頂,並無激流旋渦,也缺乏雨水常年沖刷的條件,因此並非“壺穴”,確為騾馬踩踏形成的“蹄窩”。


京西古道千年“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目前道路已封堵

也有學者認為,這些凹坑並非騾馬長期踩踏而成,而是一種名為“壺穴”的地質現象。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其實,類似的現象並非京西一處,有考證顯示,在我國多地,都有“蹄窩”,此外還有長城上的“足跡”,以及河北井陘縣秦皇古道上的“車轍”,也都是人類活動留在磚石上的印記。

保護歷史遺蹟 需要更多措施


3月25日,新京報記者聯繫了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的志願者,志願者表示,他們在3月13日得知有越野車碾壓“蹄窩”遺蹟的消息,當時他們上山清理垃圾,有驢友告訴他們這件事,驢友還拍了照片。照片顯示,當時足足有6輛越野車從“蹄窩”遺蹟上碾壓過去。此外,峰頂的保安也向他證實了這一消息。


志願者向記者表示,雖然“蹄窩”是在岩石上,不易損壞,但仍有損壞的可能,事實上,由於車輪多次碾壓,也確實使得部分“蹄窩”的邊緣破損。


而且,此次越野車碾壓“蹄窩”並非首次,志願者告訴記者,以前就有人騎摩托車碾壓過“蹄窩”。


多年來,該志願者團隊一直致力於保護“蹄窩”遺蹟,經常勸解登山遊客在“蹄窩”處放下手杖,以防手杖損傷遺蹟,古道上多處提示牌也都是他們所設。此次越野車碾壓“蹄窩”事件發生後,他們和專家商量,但尚無更好的解決辦法。目前,他們暫時用大石頭將路堵住,只容行人通過,“作為臨時防護”,等待更好的保護措施出臺後,“再把石頭搬走”。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