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增加你的覺察,總有一天,你會喜歡上它,會和真實的自己相遇,那一刻一定溫暖又感動。


一位媽媽領著3歲的女兒,小姑娘蹦跳著意外地被一個小木樁絆倒,媽媽嚇一跳跑上去一邊牽起孩子一邊大聲絮叨:“說多少遍了,走道兒要看路,多大了,還摔跤!”


孩子摔倒其實媽媽第一反應是擔心孩子安全,可下意識出口的語言,加上責備的語氣,無論旁觀者還是孩子都接收不到關心。


內心的表達和現實的輸出相隔遙遠,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反差?


-01-

對愛和親密的羞恥


騰訊視頻曾做過一個春節特輯,讓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碼頭工人、警察等不同年齡、角色的人說一句話給最親的人,在記者各種鼓動下,憋了半天的話才表達出口——“媽/老伴/老婆……你辛苦了!我愛你!”


電話另一端的畫面是震驚、欣喜,接著是感動得落淚、哽咽地發聲。

這個視頻很火,孫瑞雪老師在全國巡迴演講中還特意選用了這個視頻,用來引導和鼓勵父母直接向孩子表達愛。只有直接向孩子表達了,以後才會更輕易地和其他人直接表達愛。而孩子也會內化這種表達,也會更容易去表達愛。


一句大聲的“我愛你”有突破傳統文化後的酣暢,也有不易察覺地對突破文化限定的攻擊與羞恥

當直接表達激發羞恥,被禁忌和壓抑的部分帶著滿滿的能量儲存體內,衝突的內在上升到意識層面,下意識心口不一、身心不一呈現出中國式情感。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02-

對釋放攻擊的恐懼


溫尼科特認為攻擊等同於活力與動力。當嬰兒還在子宮裡就會對準媽媽“拳打腳踢”,這是一個人最原初的攻擊性也是生命活力的呈現,無好壞、善惡之分。正如溫尼科特所說,沒人能說出火在本質上是建設性還是破壞性的。

原初攻擊性是兒童生命成長的重要組成,禁止不會令其消失。當攻擊被來自成人的禁止限定;當攻擊被分為好、壞,兒童就會習得曲線、拐彎表達。為了愛和關注他們竭力展現“好”,將“壞”潛藏。背後是對釋放攻擊的恐懼,夾雜著壓抑、悲傷與失去客體愛的不安。


我是家中老小,說話總不被重視。我特別期待父母不吵架,哥哥不惹事。表達總是縮頭縮腳,生怕惹誰生氣,久而久之就習慣性地把真實想法隱藏在東一句西一句的煙霧彈式的話裡。


讀書時有一句描述散文特點的“形散而神不散”特別打動我。也許它是冥冥中對我的指引,會有“神不散”那樣一天的到來。那時我“散”到高考命題作文都能跑題。 “不聚焦”也許是一個孩童對釋放攻擊滋生恐懼的最佳慰藉和保護,“散”時也將恐懼分散


當一個人長期有太多無法真實表達的部分,會因沒有直接表達而滋生憤怒。攻擊對象直指養育者、權威、時代背景或文化。如果因為恐懼連憤怒表達也做不到,出口的語言就會不自知的不清爽。因為語言上粘連著帶著歲月記憶卻已尋不到源頭的事件所裹挾的情緒。


《甄環傳》中的華妃,因長期被嫉妒、恐懼失寵、對愛渴求籠罩,其窮盡情緒的綿裡藏刀、陰陽怪氣的表達,竟折磨有孕在身的甄環小產。


也許現實中有太多內容可以透過宮廷八卦劇情投射,劇中人物一話百音的心機表達應了經由文化滲透到血液、人格層面內心深處的“景”,才會如此熱播。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現實版吳謝宇一向聽話、不闖禍、不偏科、中考狀元、高中提前被北大錄取。翻開他的童年,當長期被禁止、限定、匯聚滿滿的直接表達不能,積攢到其人格無法承載的量時,一次“意外”致局面全線崩潰。


假設一個人平日裡就可以真實、不帶恐懼的表達攻擊,也許所謂的惡性情緒或事件都會在可接受、可控範圍內。


-03-

集體潛意識再現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


我們的文化教育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憤怒是不好的,而恥於表達真實感受和需求。即使真實的情緒出現也要竭力壓制。


小長假一結束,朋友媽媽就病了,剛剛落地的她連夜返程。見到女兒的第一眼,老母脫口而出:“誰讓你們把她叫回來?她多忙啊!”家人面面相覻;陪護中,家人明顯感覺只要小女兒在場,老母病情就會看起來更嚴重,老人常說的話是“你那麼忙,快走吧”,可哪怕女兒打個電話的功夫,都要過問一下怎麼這麼久還沒回來…..


長假剛過生病、小女兒在場病重、隨時確認家人是否都在……不能直接表達的未盡事宜透過身體表達——孩子們,真希望長假不結束,你們一直都在我身邊,有空常回家看看。


然而,真實、溫情的話語是我們內在深深的渴望並不是現實應用的語言,心口不一,言不由衷才是我們熟悉的集體潛意識表達方式


-04-

內在匱乏的外化


鋼是某大公司的部門經理,單位安排部門自行發福利,他按照隔壁部門負責人告訴他的標準發放,當妻子得知他的部門比別的部門發得少後,張嘴就來的鄙夷、指責將原來善意的提醒、關心覆蓋......


按鋼的話說,妻子從來不知道好好說話,恨不得一句話把人懟死。這令我想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類人“好好說話不能”的人。


開篇媽媽內心最關切的是孩子的安全,可下意識出口的語言暴露了她潛意識的識別――是自己沒看周全才令孩子摔倒,我不是好媽媽。滿滿的自責、自我攻擊。


當內心無法承受“不好”,就將對自己的攻擊外化,投給孩子,這也就是當孩子接收到媽媽下意識的語言會覺得是自己不好的原因。其實那個不好來源於媽媽內在的投射。


這極有可能是在沒有被抱持、關愛環境中長大的媽媽,她下意識的出口 “說多少遍了,看路……”是她習得、內化了自己父母的語言。她背了這麼久,終於可以“甩包”給自己的女兒,製造一個最理解她的人了……

一個人無法給出他沒有的東西,當內在不曾被愛包裹、滋養就會匱乏,無法承受的自我攻擊終將外化。那一刻,自己是好的,別人是不好的;她們不是媽媽、妻子,而是曾經的小女孩;表達的是指責,背後是擔心、關懷,內心是兒時對媽媽愛的渴望。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05-

學會真實的表達情感


1、發出“我”信息


不管以前如何,試著從現在開始放下評判,客觀描述,發出“我”信息,真實的表達感受和想法。


“請小點聲說話,我希望平靜的交談。”

“我很擔心你,真希望你能早點回家,醫生讓你注意休息。”

“我希望也給我媽媽安排同樣的旅遊……”


也許你原來是這麼說的

“幹嘛說話那麼大聲,怎麼這麼不尊重人。”


“醫生都說了讓你注意休息,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你是不怕死嗎!”


“憑什麼你媽就可以,我媽就不行?”


2、親子交流法


開篇的場景媽媽看到女兒蹦跳走路被絆倒。


① 打開耳朵,閉上嘴,傾聽孩子。走上前觀察,確認安全,聽孩子哭一會兒(哭,可能是痛,可能是被嚇到了)。

② 描述你所看到的。“寶貝,媽媽看到你摔倒了。”


③ 描述你的感受。“媽媽很擔心。”


④ 給一個提示或提供一個選擇。以後怎麼能不摔跤?什麼地方不能亂跑?如果想跑,在哪兒最安全?

也許真實地表達自己,你還不習慣、還要慢慢地去熟悉……沒關係,增加你的覺察,總有一天,你會喜歡上它,會和真實的自己相遇,那一刻一定溫暖又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