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軍事將領,被洪秀全封為“忠王”

,但是根據曾國藩對李秀成的審訊,這個忠王可不太忠誠

1864年7月,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領曾家軍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忠王李秀成見局勢破敗,攜洪秀全幼子洪天貴出逃,三日之後被曾國荃部下俘獲。

曾國藩聞訊從安慶趕來南京,要求李秀成寫一份供詞

十日之後,曾國藩私自將李秀成殺害,只留下了這一份供詞。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李秀成在南京親筆留下的供詞

李秀成的這份供詞多達三萬六千字,曾國藩刪減了其中的九千多字,僅剩下兩萬七千字

李秀成的供詞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極力讚頌曾國荃、曾國藩等人,將他們稱為“有德之人,恩深量廣”

第二個方面就是極力地矮化太平天國,將它貶斥為“禍亂之劫數”,辱罵洪秀全稱其為“昏君”

第三個方面就是解釋自己為何能夠當上太平軍的首領,他極力地澄清自己是一時糊塗,而且受到了洪秀全的脅迫

第四個方面則是

誇獎清軍的英勇,尤其是讚揚湘軍,稱其“從未有過敗績”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這份供詞可以認為是李秀成的保全之舉,且不論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如何,僅僅曾國藩的湘軍敗於太平軍數次,曾國藩急得跳水這一事實,就可以證明劉秀成在胡說八道

曾國藩自然不會把這點小把戲放在眼裡,劉秀成也明白這一點,接下來的操作就令曾國藩目瞪口呆了

李秀成一面陳述自己是如何優待清兵俘虜的,一面提出自己可以投靠清軍,幫助他們打敗太平軍

李秀成提出了一個讓曾國藩想都沒想到的辦法,那就是“招降十要”,憑藉他在太平軍中的威望去致使太平軍倒戈。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曾國藩的子弟兵,湘軍

這個計劃讓曾國藩發出感嘆,“忠王不忠,太平天國完了。”

劉秀成的第一步是招安,主要針對的而是兩廣戶籍的太平軍骨幹,把他們納入湘軍的麾下。

接下來的一步就比較血腥了,以李秀成的嬸嬸作為人質,征服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賢,逐步瓦解太平軍在江浙一帶的勢力。

第三步,李秀成主動請命,幫助湘軍鎮壓江南以北的太平軍殘餘,如若不成功,願意受軍法處置。

為了獲得曾國藩的信任,李秀成還給曾國藩介紹了太平軍的實時動態,兵力部署以及人員分配甚至是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曾經驍勇善戰的太平軍,逐漸在走下坡路

曾國藩由此大為鄙視,對李秀成的稱呼也由一開始的“好漢”變成了“逆賊”。李秀成誤以為只要投降就能苟活,沒想到十日之後就被曾國藩處死。

劉秀成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高級將領,卻墮落成這樣,不得不令人深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國高層的極度腐敗,連根到葉都爛透了。

劉秀成當初投靠太平軍時不過是窮苦人家的農民,初期的他驍勇善戰,為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期他明顯失去了鬥志,尤其在被封為忠王之後,他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奢華的忠王府歷經三年仍未完工,府內的金銀多達千萬。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農家出身的忠王李秀成,最終還是徹底糜爛

忠心耿耿為了“無處不均勻,無人不溫飽”的理想而奮鬥的忠王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了慾望和平庸的李秀成。

李秀成的情況在太平軍中不是個別現象,從天王洪秀全一路向下的諸王,無不沉浸在享樂之中,當初的理想和熱血早就被他們拋到了腦後。

這些人本是出身農家的貧苦之人,在稍微有了一點成績之後便沾沾自喜,期望自己能夠爬到人們的頭頂,做著永世為王的美夢,最終走向了覆滅。

李秀成被封為“忠王”,曾國藩不以為然,“這個忠王不太忠誠”

妄想著世代為王的洪秀全最終走上了滅亡之路

曾國藩在看完李秀成的表現之後,感嘆的不僅是“忠王不忠”,更多的是欣喜。因為他知道,太平天國滅亡的時刻不遠了,如此糜爛的內部必將走向死亡。

李秀成在臨終之前還感嘆,“不如在家做一個平頭百姓”,可是後悔有用嗎?如果給他重新再來的機會,他恐怕也不會選擇做一個百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