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在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張春財


雅魚成為王后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她的才能氣魄足夠當一國之母,但最終卻也沒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從越王勾踐帶兵打仗,雅魚駐守城池,不卑不亢,到陪勾線一起去吳國遭受他國的羞恥,又或是回國後陪著自己的丈夫一起“臥薪嚐膽”,夫君負責富國強兵,她則帶領全國的女性勞作耕織,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在大事上她和勾踐一樣忍辱負重,小事上又親自勞作,作為一個王后無疑她是合格的,至少國民是認可的。可是身為一國王后不僅要人民承認,還必須讓自己的夫君滿意。對於年輕的勾踐來說,雅魚是完美的,但對於復國後的他來說,雅魚是多餘的,而雅魚的死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勾踐的緣故。


一,忠臣范蠡和文種的死讓雅魚有所警醒,越王勾踐不會輕易放過見證他恥辱的人。

  • 每個人在心中都會幻想自己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帝王也毫不例外。不過越王勾踐是註定不會沒有黑歷史的人,但他堂堂一個有權利的君王自然容不得知道他黑幕的人存在,萬一人家哪天藉此威脅他呢?而且一個這樣的人呆在自己的身邊彷彿無時無刻不再提醒自己曾遭受著無法磨滅的侮辱。范蠡正因為了解帝王的心性所以才會在國家強大之際選擇隱退,而文種並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後來被誣陷,並以謀反的罪名被殺害。雅魚在看到兩個功臣的下場以後也自然的聯想到了自己,況且她還是距離勾踐最親近的人,知道的也就更多一些。

二,王后雅魚年老色衰,對勾踐來說沒有吸引力了,勾踐也不再用王后之禮對待她。

  • 勾踐在成功以後就有些飄了,對和自己曾經一起共患難的妻子置之不理,轉嫁開始喜歡其他貌美的女子。此時的雅魚經過歲月的蹉跎已經不再年輕,也不再吸引人,而獲得強大國家的勾踐此時山珍美味,佳餚美人無所不有,也逐漸忘卻了雅魚對自己的好。雅魚因此心灰意冷,已經提前料到了自己的結局,與其等待著被廢黜,還不如自己了斷,保留著自己唯一的尊嚴。

三,雅魚曾被迫侍奉晉國使者。

  • 雖然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但是吳國憑藉如此給他帶來的恥辱卻讓人無法接受。另一方面來看,雅魚的存在對於勾踐來說是自己懦弱無能的體現,因為他的軟弱,沒能保護好國家,更沒能保護妻子,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很恥辱的,而他又不能夠忘卻,因為妻子隨時都會出現在自己的身邊,提醒著自己的窩囊,所以勾踐對雅魚應該是害怕見面的,所以就想著儘可能的去迴避,夫妻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無論如何是無法彌補的。

四, 勾踐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可以同患難不可共享福的人。

  • 不論是勾踐無法容忍見證他恥辱的人繼續存活下來,還是處於某種無奈的狀況,都可以理解為他無法和別人共享福。他害怕,害怕對自己有巨大幫助的人哪一天反過來會背叛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