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01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想进来的人,也许是想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想出去的人,也许是厌倦了婚姻里的鸡飞狗跳,身心疲惫。

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始终在城外徘徊,有的人想进去,却始终被拒之门外;有的人还不想进去,却被人从背后推着往里面挤,最后仍然很难进去。

这一类人,社会给了他们一个标签:“剩男”和“剩女”。

一个“剩”字,多少让人感到一丝凄凉。

纪录片《中国剩女》,就讲述了来自3个家庭,年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不一样的未婚女性,在各种催婚压力下的纠结矛盾,痛苦挣扎,甚至是逃离。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她们最终的结局看起来是“继续剩下”和“走进婚姻”的区别,实际上是“忠于自我”还是“忠于他人”的区别。


02

片中的第一个主人公叫华梅,35岁,在北京做律师。老家在山东农村,父母、姐姐们的思想都很传统,认为只有结了婚的生活,才叫幸福的生活。为此,华梅每次回到老家,都会因为结婚的事情,和家里人发生争吵:

“法律规定20岁就到结婚年龄了,你到30多岁还不结婚......你不想结婚,国家为啥要定这个法律?”

“你受了这么高的教育,比你差的你看不上,比你好的人家看不上你,像你这样情况的很少有,不正常。”

“你一天不结婚,爸妈都不放心,心里总是挂念你,整晚睡不着觉。”


每当这个时候,华梅从一开始的辩解,最后都会陷入沉默。她疑惑的是,难道只要不结婚,我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了。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华梅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不想将就。在婚介所里,即使婚介人员说她不算是美女、年龄大、在婚恋市场没优势、会成为高龄产妇......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她也依然坚持,希望将来的那个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尊重女性,可以接受不生育孩子。

现实生活中,不少过了适婚年龄的女性,被这些人为营造出来的焦虑所困扰,甚至深陷其中、自我怀疑。

“女人不结婚生子,人生就不算圆满。”于是,相亲“鄙视链”出现了,只要能嫁出去,就算庆幸了;

“不结婚生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于是,有人因为不结婚,被父母威胁要脱离亲子关系;

“女人读再多的书,始终还是要嫁人的。”于是,女博士被标签为“黄金剩斗士”。

重压之下,有的人和一个差不多的人匆匆结婚。结果婚后两人各种三观不合,最终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两个人互相消耗,却无力走出困境。

华梅说:“(婚姻)现在就像是小一号的鞋子一样,无论脚多大都要钻到里头,可能对于心小的,有婚姻就满足的女人来说就刚好合适,但是对于像我脚大的,对自己的未来还有好多梦想的,穿进去就夹脚。”

华梅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此,她选择了出国深造,在学习中收获更加自信和快乐的自己。

蔡康永说:“把别人对我们的期望,跟自己的愿望划分开来,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第一步。”

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只有我们清楚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才不会在旁人的指点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03

片中的第二个主人公叫徐敏,28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台播音员,北京户口。形象、职业、个人素质都很好,但是她仍然不得不去参加各种相亲活动。

原因是她以前每次要交往的男生,都被妈妈以各种原因否决了。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她说出了自己的心结。原来在她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上街,因为不听妈妈的话,被妈妈抛弃在街上。

这件事从此在她心里留下了阴影,她内心一直有着对被抛弃的恐惧,她害怕不听妈妈的话就被抛弃,因此养成了事事都听妈妈的习惯。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她曾经交往过一个男生,两人相处感觉挺好的。但是妈妈觉得对方条件不好,坚决不同意他们交往,甚至在开车过程中发生了争吵,妈妈下车摔门而去。

她坦诚,妈妈的意见对她婚姻的决定因素占到了80%-90%,只要妈妈说交往的男朋友不好,不同意他们结婚,她就不会违背妈妈的意愿。

她在向心理医生讲述小时候的故事时,仍然泪流满面,难掩激动。可想而知,这件事对她的性格养成,及至现在的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惜直到现在,她也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消解这个影响。

刘同在《向着光亮那方》里说:“过不去的事情要过去,放不下的事情要放下。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这样,人生才能慢慢变成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脆弱一直主导着自己。要学着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

04

片中的第三个主人公是一位大学教师,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但是父亲在47岁的时候就得了帕金森病,不久后就过世了。

这样的经历影响了她的婚恋观,她不够自信,生怕自己配不上别人,配不上更好的生活。

在决定和男朋友交往之前,她担心俩人是否门当户对,担心对方的父母能否接受自己年龄比男朋友大,这些顾虑导致她一直不敢主动联系对方和推进关系。

后来她想通了,婚姻就是一场不早不晚的遇见,既然遇见了,就勇敢地迈出去。最终他们结婚了,生了小孩,去了广州工作和生活。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在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她说:


“我们要承担和男性一样的义务,就要有一定的职业成就,去支持自己获得一个更平等的生活,并不是把买房,买车,养家这样的责任全部推给男生。”

“结婚之前,我的生活是很有趣的,结婚之后,我的生活就不是有趣了,但是更幸福,更美好了一些。”


豆瓣高分记录片《中国剩女》:让我们“剩下”的,绝不是婚姻​

有人说,婚姻是否幸福,在于你对它有着什么样的期待。

有的人牺牲感情为了金钱而结婚,却羡慕别人可以嫁给爱情;有的人爱得炽热,却终究抵不过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

如果我们习惯把别人的幸福,误当成自己的期待,而忘记去修炼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那么等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和它失之交臂。

诚然,婚姻只是我们人生众多选项中的一个,面对选择,我们会迷茫,会纠结。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当还没有合适的人出现的时候,就先把自己过好。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记得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一定能遇到所有美好的事情。

05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个标签会给我们强烈的心理暗示,使我们想成为、或者被迫成为标签那样的人。

一旦我们默认了贴在身上的标签,就等于失去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而只有我们勇于打破传统、突破自我,我们的人生才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在这部片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婚恋关系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歧视。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真正能让我们“剩下来”的,从来不是婚姻,而是我们放弃去做更好的自己。

在婚姻的压力下,华梅遵循自己的内心,追寻梦想,收获快乐;徐敏始终走不出妈妈所控制的人生,只能亦步亦趋;大学教师突破传统观念,迎来人生转折。

因此,无论现在你是否受到婚姻的困扰,是否处于人生的逆境,请不要慌张和焦虑,问一下自己,真正让自己焦虑的是什么?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是自己对此无能为力的恐惧?

克服恐惧,解除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坚持去做的事情,你将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承认并正视自己的软弱并不丢人,克服它,你将获得更强大的内心和勇气。

坚持学习,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某种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知识和思想的边界,让自己充实起来。

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无所谓是否被“剩下”,唯有更好的自己是不可舍弃的。



清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