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赋分制条件下,学生选考化学有没有风险?会不会出现赋分与实力水平不符的吃亏现象?

湘中明珠Zxp


在等级赋分制条件下,考生转化后的成绩肯定和选择该科目的人数,以及选择该科目的所有考生成绩分布情况都有很大的关系。

新高考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之前高考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模式,给考生更多的自主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

但增加选考科目就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考试科目,试卷的难易程度不一样,不同考生的成绩不具有可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引入了等级分制。

等积分制,顾名思义,根据考生的原始成绩划分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

具体的操作流程是,考试结束之后,省招生考试院会根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根据确定好的每个等级的比例,来划定每个等级的具体人数,然后将考生的原始成绩转化为等级成绩。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某个省份的省招生考试院规定,等级考试科目A等级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是3%,B+等级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是7%,其中A等级的转化分值区间是91~100分,B+等级的转化区间是81~90分。

那么这就意味着你的转化成绩不仅取决于你的原始卷面成绩,而且取决于你的成绩排名,也就是,其他也选择该科目的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假设现在有一位同学叫小明,他选择了化学这个选考科目,他的高考原始成绩也就是卷面成绩是90分,原始成绩在所在的省份排名是2800名。

如果当年有10万名考生选择化学这个科目,按照规定A等级所占的人数是3%,那就意味着只要小明的成绩是在前3000,他的转化后的成绩最低是91分,和原始成绩相比,他转发后的成绩其实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如果当年有5万名考生,选择了化学这个科目,化学科目的转化成绩要高于91分,就意味着,你的成绩排名必须是在前1500名,那么此时,小明的转化成绩和卷面成绩相比其实下降了。

正是因为转化成绩,主要是以每个科目的选考人数,和事先确定的每个等级的人数比例为依据,所以在一些最早开始推行3+3的省份出现了,有些科目人数扎堆,而有些科目少有人问津的情况。

比如在浙江省高考物理是成了被弃考人数最多的科目,生物、历史成为了热门科目。

浙江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来又推出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所谓的保障机制就是,事先确定了,每一个选考科目的考试人数,如果该科目的选考人数大于该保障人数,那么就以实际的考生人数为准,来确定每一个等级区间的具体人数;而如果某个科目的选考人数,低于保障基数,那么就以事先确定的最低保障基数为依据,来确定每个等级区间对应的考生人数。

不过目前浙江省实行的选考科目保障机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因此目前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单纯以转化成绩来看,家长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如果某个科目选择的人数比较少,并且选择该科目的学霸比较多,那就会导致自己在录取中比较吃亏,可能你原始的卷面成绩还不错,转化完之后成绩比较低。

更重要的是,选考科目是以转化成绩计入到高考总成绩中,而目前高考的录取改革还不太彻底,大部分高校仍然是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录取。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选考科目人数比较少,而高分段考生的人数又相对比较集中的科目,那你转化之后,成绩与你自身实际的实力肯定是不相符的。

但要注意的是,在确定选考科目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等级分制方面的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高校,在高考录取时对于选考科目的要求。

不论是采取3+3方案的省份,还是采取“3+1+2”方案的省份,如果你同时选择物理、化学这两个科目,供报考的专业比例基本都能够达到90%以上。

特别是部分211、985院校的机械、化工、生物、医学类的专业,有可能会要求考生必须同时选择物理、化学或者是化学、生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比较中意这些专业,即便是在等级分制下,你选择化学这个科目可能稍微有点吃亏,但总比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要更划算。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升学与考试


在赋分制度下,选择哪一科都有可能吃亏,有可能赚便宜,比如我们这次联考,生物学科80分的学生,就被赋分成60多分,而政治80多分的学生,被赋成了100分,假如一个学生选择了理化生,而另外一个学生选择了理化政,那么后者就捡了大便宜了。

这就是赋分制度下,新的挑战!

那么,选择化学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吃亏?这在“3+3”模式和“3+1+2”模式下,是不一样的。

在“3+3”模式下,物理是最有可能被放弃的学科,这在浙江省已经非常明显,虽然在山东省并不明显,实际上,即便是重点高中,选择物理的人数也比原来文理分科时少了不少,普通高中就更加严重了。

化学相对物理来说,并不难,很多学生放弃理科,是因为物理而不是化学,在“3+3”模式下,给学生提供了20种甚至更多的组合,选择化学的学生人数不少,尤其是很多学生放弃物理的情况下,还想选择化学,以后学理工科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赋分的偶然性减少,选择化学的风险不大。

但是,“3+1+2”模式下,“弃化学”会比较严重,因为这个模式只是拯救了物理,把物理救上岸,却把化学推下水。因为理工科必选物理,那么选择历史的同学,在选择化学,意义就不大了。由于理化生整体难度较大,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可能会保物理,然后选择另外两科来提分,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绩差的不会选化学,成绩中等的不敢选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出现“尖子生互掐”现象,选择化学吃亏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两类学生会坚持选择化学:一类是以后专业要求必选化学,比如化工类、生物类、制药类、食品类等,但是这些专业基本上都不是热门专业;还有一类学生是化学成绩特别好,学习化学非常自信,自己处于“分子”上,而不是“分母”中,也可以选择化学,即便如此,也会出现和下面这个学生一样的情况。

化学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成绩好的学生不选化学,对于国家是一个损失,这种后果可能会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体现出来,所以如果学生出现明显“弃化学”现象,高考就必须进行进一步改革,未来会走向何方?“3+2+1”模式也许更好些吧!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刚刚认真看完了赋分制,我个人意见不代表大家意见,新制度下一个学生化学满分100分考了95分感觉还不错,对不起你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一,因为人家都是99/100分,按赋分制你的化学成绩是45分不及格啊😄

另一个学生选了地理,100分卷子考了59分,在江苏省排名第12万名,按赋分制打分66分,竟然及格了,还超越了班里的化学课代表的化学分数,最后加总分,学渣竟然和班长总分一样,班长气的吐血


芦苇陪你生活


非常有可能,如果选择化学的话,非常有可能出现赋分和实力水平不相符的情况。

一、什么叫赋分制

新高考规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设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

简单的说,就是对考生卷面成绩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成绩所排的等级区间,赋予其对级等级的分数。

这个表格就详细的说明了对应区间,比如说你选择了化学,一般数理化都是尖子生喜欢选的三科。化学可能打了90分,但是却排在了20%的区间。那么你的赋分只能是相对应的85分。和实分就差了五分。

我们来看这个区间,三分一个段,这就意味着一个档差三分,也许实分当中只差了一分,但是对应区间就差了三分。

二、赋分制主要特点:

1、卷面满分为100分

2、总共分为21个档,三分一个档

3、以排名为主

其实不光是化学这一科,其他科都有这种可能。同样的其他科也有考的分低,有可能赋分成高分的可能。这主要就看选的科目人数得多少,成绩的好坏。排名的多少。

比如小明历史成绩80分,但是他排在了1%的档,那么他就可能被赋分100分。所以赋分制最重要的在于排名。

从这样的例子当中,我们得出结论,原来的高考重点是分数,新高考重点是排名。

三、赋分制有哪些优点?

1、抹平学科难度不同的分数差异

因选科太多,不能用卷面分直接比较。因为有的科目难,有的科目简单。只看卷面分是不公平的。举个例子,大家就清楚。

小明考了物理+化学+历史,小刚考了物理+化学+地理,二人的差别就在于历史和地理,假如历史简单,地理难,难的那一科分数有可能很低。那么对于这场考试加实际分数,那就是不公正的。而用他们的排名赋分,就是比较公正的。

2、抹平试题不同难度的差异

同一学科两次考试,每次的难度也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成绩也不是用于记录卷面分。按照成绩的排名高低梯度才能表现出学生的水平差异。三年多考促进了高考的公平。

每年的学考时间安排在一月和第二年的六月份,学习完才能考,这意味着高中三年,比以往更注重科学规划和策略备考。同时也说明在新高考下,促进了文理兼修,避免偏科,鼓励学生自我选择与规划,在制度上给予了肯定和保障!

相对于原来的实分制,新高考的赋分制度,更公平,更合理。同时也要求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赋分制度,做好科目的选择。


云梦谈教育


赋分制下选考化学学科,风险肯定是有的,吃不吃亏要看学生的化学成绩及本省选考化学人数的多少!

首先,要看学生对化学有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即使之前化学成绩不错,但缺失兴趣的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走的太远!

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大学专业选择,如果想选

医学、药学、农学、化工制药、材料科学、地质类、环境类、生物科学类、航空航天类、能源动力类、海洋类、生态保护类、草学类、大气科学类等专业,那化学就是必选!

第三选择化学的风险还在于无论“3+3”还是“3+1+2”模式,化学都实行赋分制,赋分能不能占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你的学科成绩及选考本学科的人数!所以,如果你的

化学成绩优异(基本属于化学学霸级别的),就果断选择,赋高分就没问题!如果你的成绩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那就要谨慎选择了,因为赋分制下大多数学霸级的学生选科基本都选择了化学,你的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你必然会成为炮灰,赋分上必定吃亏,当然会赋出与你的实力水平不符的分数来,另外,好多化学成绩中等的同学都逃离了化学,化学的选科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赋分就越不合理,赋高分就更没有优势。所以这正是风险所在!





金马高考志愿


笔者所在的江苏,化学高分扎堆,平时的大型的模拟检测,达B线都70多分,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选择化学。今年一位学生,高考的语 数 外分数过了清华线,可选修科A+ 和 B那个 B就是化学,除了惋惜外,也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不选化学。

现在新高二实行的是3+1+2模式,这情况下 选择化学还是推荐的 但得有个前提。个人认为,就化学本身性质而言,化学分为有机和无机部分理解占一部分,背诵占一部分。所以物理——化学—— 政治是个不错的选择,政治是背诵为主的学科 一般来说高校没要求。

要学比如制药,化工食品等,你真心地需要得选化学。还有就是你喜欢化学,对化学有信心,也推荐你学化学。可以预见以后选化学的学生一定会变多,但选化学仍有成为分母的风险——成为赋分制的牺牲者,可是如果你喜欢大学指定化学为必选学科的专业的话 你也喜欢它,有信心,建议选择。


江苏考英语


江苏现行的高考实行的3+2政策,语数外+两门选修,选修是根据分数排名评定等级,和赋分制异曲同工。所以,江苏的选修积累的经验还是可以作为赋分制参考的。

大家都知道,化学是理工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很多名牌高校对江苏考生选修化学有明确要求。但是化学作为选修课,这么多年下来,选修的孩子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原因:

  • 化学和其他选修学科相比(物理除外),难度比较大,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有畏惧心理,造成选修化学的学生总数很少。
  • 同理,选修化学的学霸扎堆,由于选修的等级是按比例划分等级,满分100的卷子,即使你考到80,但是如果100以上的人数很多的话,你还是可能只得到B,按现在赋分制赋分,肯定是比80分要低很多。

综上所述,我建议你客观评估一下孩子的实力,如果在化学方面确实很有兴趣并且很有实力,就勇敢地选择化学,只要能考到一定的名次以内,赋分还是能占便宜的。否则就对化学敬而远之吧。

毕竟物化生这个组合是学理工科的每位学生心中的梦幻组合,不要轻易放弃!


小猿谈教育


不建议选化学。化学难。学渣早就弃选,学民做了分母,赋不到高分,也开始撤离。所以接下来就轮到二等学霸做一等学霸的分母了。问题是:学霸对自己说:凭什么我做分母赋低分?逃吧!

其实,这种结局参照江苏的现行模式就可推测出来。其实,要不是物理必选,学生也早就全弃了!参考浙江


冬061629


您用全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乘以单科选考的人数,看看被“弃考”的物理或化学的有多少人报考。

基数越大,单科报考率低也只是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该科目的总体报考人数对于赋分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

有人提到了之前的浙江高考,是指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

3+3模式,再加上当年第一年新高考,大学本科专业对物理的必考要求太低,才导致了弃考。

17级的山东3+3,物理选科比例看似只有39%,乘以基数也得21万人。

如果只看选科比例,最后的政治岂不是更该逃了。

只是相对于其他科目,化学在学习时间上,可能多一些。可是,只要您方法对了,一切都变得简单。


玖抒教育


弃选化学的考生多,是因为大家对这个赋分制度的不认同,用脚把票投了而已。我觉得各位家长要是不想在赋分制吃亏又想占点便宜的话,最好问问班里后十名的学生是怎么选的,跟他们选的一样就行。在大环境下,赋分制说实在的不是比谁哪科学得好,而是比的哪门学渣多,哪门学渣扎堆,你哪门就容易赋出好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