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大家好

今天閱讀君請來了一位“閱讀家”

她就是熊瑩老師

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她將給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往下看,乾貨滿滿哦~


讓我們一起用閱讀打開視野

用閱讀提升自我


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我在教育領域工作了20年

,專注在家庭教育規劃領域,因此創辦了熊瑩家庭學院,也提出了家庭成長力理論,所以我的日常,就是幫助更多的父母使用成長型思維解決家庭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建構成長型家庭。


相信北京閱讀季的讀者朋友也都是熱愛閱讀的人,那麼今天我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大家進階到成長型閱讀者

成長型閱讀是我自己遵循也是向父母們推薦的一種閱讀模式。

那什麼是成長型閱讀?它是普通型閱讀的進階版本,是成為終身學習者的必經之路。

我總結了以下三個成長型閱讀的特點:


01

普通型閱讀能夠取悅自己

而成長型閱讀幫助突破舊我


我們愛上閱讀應該都是從悅已開始的。

不論讀的是小說故事類的書,還是非虛構類的書,普通型閱讀帶來的愉悅都是共鳴,這真得很好。但如果想要通過閱讀獲得成長,那僅僅有共鳴就不夠好了。

因為想要追求共鳴,必然會在選擇圖書的時候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選擇已知的領域和自己認同的觀點。如果是剛剛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是個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已經形成這樣的思維和行為定式,那可能就會給自己劃地為牢,沒法走出舒適圈,獲得心智成長。

這一點,對成年人的影響比對孩子更大。因為孩子常常出於好奇,自然而然會去探索新的領域,但成年人更容易被自己已經會的東西給束縛住。

拿我自己來舉例吧,我大學讀的是英語專業,所以讀的書基本都是一直喜歡的文化和語言相關的,數學或是金融類的書,我是看都不看的,一來覺得看不懂,二來覺得看了有什麼用呢。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逼著自己讀了幾本統計學入門和財報相關的書,突然發現雖然知識層面還是似懂非懂,但好像有些其它的事情用數學和財報的邏輯去思考,會有不同的結論。所以我再去書店,就會刻意去一些從來不看的類目下面翻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穫。比如金融領域常常談到的一個概念複利,其實在家庭教育領域就同樣適用,不論是時間管理,還是孩子的興趣培養,都可以通過追求複利的策略,獲得最大化的收益。

成年人的心智成長,往往是在不同的領域間獲得了新的連接,認識到自己的侷限和不足,用新的角度、方式去思考、解決了舊的問題。

這種突破舊我的閱讀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會比共鳴的愉悅更強烈,更持久,我們也更有動機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習慣,並讓閱讀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我所說的成長型閱讀的第一個特點。

02

普通型閱讀易於隨性分散

而成長型閱讀趨向集中延展


處在普通型閱讀階段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讀得比較隨性分散,不論是閱讀的時間、頻率還是閱讀的內容。

其實,有不少父母跟我坦白說,年齡越大,就越難有心境坐下來讀書。這我完全理解。我們期盼當中的閱讀時光大致應該是這樣一個場景吧,

午後,陽光正好,孩子們不在家,也沒有什麼要急著處理的事情,挑上一本喜歡的書,伴著一杯清茶,度過一段愜意的時光。

這個場景真得很美好。只可惜,這種閱讀時光對於父母是種奢侈品,很難成為生活的日常。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化,恰好適合讀書的時機越來越少,時機到來的時候,手頭又很難有恰好想讀的書,所以更多的普通型閱讀者會用其它更容易實現的方式替代閱讀來實現即時的自我愉悅,比如看劇或是網購。

進階到成長型閱讀的父母,更有可能養成閱讀的習慣。因為這個時候,閱讀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每天的閱讀,我們需要的不是愉悅,而是期待聽到不同的觀點,體會不同的態度,看到不同的世界,給自己不同的思維挑戰。而閱讀以外的方式很難提供這種體驗。

要達到這種成長目標,集中閱讀是個非常高效的辦法。

在這裡,我所建議的並不是時間上的集中,而是內容上的集中。我通常會做兩種集中閱讀,一種是主題,一種是作者。比如,前一段時間我想了解如何更好地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就會集中搜尋相關的圖書,我讀了臺灣繪本作者郝廣才的《寫作教練在你家》、世界級故事大師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維》、一位美國大學寫作教師John Warner的The writer's Practice, 甚至還包括一本聽上去和小學生寫作根本無關的寫作書,麥肯錫的前管理顧問高杉尚孝撰寫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些不同背景的作者提供給我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我所面對的問題,不論是從寫作本身,還是從思維訓練的角度,甚至是從非常具體的寫作練習,我都得到了很好的啟發。而各位作者其實從不同的角度談到寫作問題也會在一些深層次的認知方面做到殊途同歸。

因為這一次集中閱讀,我對臺灣作家郝廣才的認知,從一個優秀的繪本作者擴展到一個優秀的作者,所以也集中搜集了他其它的一些圖書來看,包括《好繪本如何好》、《今天》和《創意-就是沒有標準答案》。這幾本書和我熟悉的他的繪本風格有相似,又有不同,看到了一個作者面對孩子和成年人不同的狀態。這三本書,看起來完全寫的是不同的領域,但我在其中讀到了很多和寫作的關聯,比如在《好繪本如何好》這本書裡,看起來郝廣才在講成人如何為孩子創作繪本,但裡面談到的“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想象與邏輯的並存“、“兒童式語言的運用”,都讓我對前面提到的小學生寫作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而這正是成長型閱讀者所追求的新的連接。

相信通過這個例子,大家現在已經理解了集中延展這種更高效率的成長型閱讀方式,不妨可以儘早試試。

03

普通型閱讀傾向個人行為

而成長型閱讀形成共同記憶


我在我的《好媽媽就是家庭CEO》這本書中談到一點:孩子是你永遠的隊友,也談到設定家庭教育原則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願景共築”,這個願景共築,不僅僅需要你的家人,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也要身在其中。


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好媽媽就是家庭CEO》

實際上,常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大了,根本不聽父母的話,不要說願景共築,就是想跟他站在一隊,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很難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語言。

這是一個在家庭發展中一定會出現的問題。因為父母與孩子的身體和心智成長都不同頻,大家不在同一個頻道,當然很難對話、溝通以至於相互理解。

這個問題,對於成長型的家庭,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就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不同頻的問題怎麼解決?很簡單,有一方想辦法去到對方的頻道,閱讀其實是搭建這種同頻渠道的最佳途徑。

首先,成長型閱讀可以達到行為上的同頻。不少愛讀書的人常常會傾向於把閱讀當作一種相對私密的個人行為,我其實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讓我的孩子記住,哪些書媽媽非常喜歡,不要弄髒弄破。事實上,閱讀可以是個人行為,但在成長型家庭中,閱讀更可能成為一個家庭的共同行為。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很重視親子閱讀,特別是啟蒙階段的閱讀,不少父母會每天給孩子讀很長時間的書,但其實只要在這個基礎增加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哪怕只有十五分鐘,父母會坐下來看自己的書,或者週末有一天晚上是讀書之夜,就像電影之夜、遊戲之夜一樣,這一天晚上父母和孩子都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書,願意分享的話也可以分享。這種和父母做同樣的事情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們往往不會聽父母怎麼說,而是會自然地重複父母常做的事情。閱讀這一行為的同頻對於父母和孩子都會有深遠的影響,所以這其實是成長型家庭的一個典型行為特徵。

在行為同頻的基礎上,父母和孩子更容易形成認知上的同頻。有不少父母在孩子上小學之後,會不再繼續親子閱讀,或者會追求讓孩子儘快過渡到自主閱讀。但其實親子共讀這件事,一直可以延續下去,因為通過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父母能夠有機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藉此機會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而減少和孩子在某些問題上的正面衝突。今年的疫情期間,我就在和我的孩子共讀《查理的巧克力工廠》這本書,他現在讀小學三年級。我們藉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討論了父母應該對孩子怎麼做才不算溺愛、電視對孩子有哪些正面和負面影響,孩子們為什麼那麼愛吃糖,糖對身體到底有什麼樣的傷害。我也是第一次讀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有孩子,我很可能就會錯過這個精彩的故事,或者就是看一下小說改編的電影,那就會錯過羅爾德達爾妙趣橫生的語言。正是因為和孩子的共讀體驗,讓我和他有了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也擁有了只屬於我們倆的共同語言。

通過閱讀構建親子的共同頻道,形成家庭的共同記憶,構建共同成長的家庭,這就是我推崇的成長型閱讀的第三個特點。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體會到成長型閱讀的樂趣和意義,成長成就家庭,願更多的家庭能通過閱讀的助力進階為成長型家庭。

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個關鍵點幫媽媽“扛起”家庭閱讀大旗

添加北京閱讀季小助手(bjydjxzs),獲取熊瑩老師的主題閱讀書單~

這份書單是熊瑩老師

提供給熊瑩家庭學院的父母

用來幫助他們建構成長型家庭的思維工具

可以幫助你進階為成長型閱讀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