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看過哪些大白幕電影嗎?

貸客的伊甸園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你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這估計只能勾起70後80後的童年回憶了吧?畢竟90之後出生的人沒有幾個人體驗過那樣的生活了。

記得小時候,在我印象中我都還沒讀書吧。每年的大日子,如春節,中秋等,外面就會有人拿著設備來我們村放電影,那時候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開心,都拿著凳子非一般的跑過去了。有時候因為坐的位置不好,我還會騎在大人的肩膀上津津有味的看著電影,心裡很開心。

在我的印象中,那種機器是一種膠捲設備,如果沒記錯的話還是手搖的。每次開始的時候,在場的人很自覺的全部安靜下來,我看著一束光從機器裡面射到前面的白布上面,然後影像就出現了。印象中,雖然畫面是黑白的,有時候還不怎麼流暢,但是大家都很興奮的看著,別提多開心了。

說起這些事情,我也不由的一陣感慨,人啊,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知足而讓自己不快樂,甚至生出很多悲劇的事。其實我們人類原本的幸福就是三餐溫飽,無戰爭,無災難,一家和睦。現在回想一下,那時候的畫面多和諧,雖然大家都窮,但是村裡鄰居都相處和諧,家人幸福,但如今呢?如今這種畫面很少了。

哎呀,說著說著就跑題了,不好意思哦!話說回來,小時候大家那和諧的畫面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最美好的幸福,也是最寶貴的回憶,你們呢?


農村珊珊姐


小時候可喜歡看電影了,只要村子裡來放電影的,感覺跟過年一樣開心。放學回家飯都沒吃就跑去拿著麻袋去放映場佔地方。小孩子們你追我趕,好不熱鬧。電影雖然看了很多遍,困到不行,還是一定要堅持看完

比如鐵道游擊隊,梁山伯與祝英臺,喜盈門,敵後武工隊,朝陽溝等


馨寧微語


小時候,老家村前有一個偌大的曬穀場,足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旁邊有一排平房,那是生產隊的保管室以及糧食倉庫。孩提時代,最喜歡的就是在曬穀場上看電影,那曬穀場被人們稱之為露天電影院,在曬穀場看電影的那個場景至今還是念念不忘。

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電視機,更談不上電腦,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幸好縣裡的電影院會定期派出放映隊下鄉放電影。放映隊到了,早早得到放映消息的人們就奔走相告:“放電影囉,今晚放電影囉……”曬穀場上一塊寬大而潔白幕布在兩個杆子中間懸掛了起來,如果有風,那幕布就像水面上的波紋一樣起起伏伏。

太陽還老高,離放電影還有好幾個小時,大人們幹活還沒有收工回來,居家的老人們早早起火準備晚飯了。其實,放映隊來了放電影,那時候的生產隊長也會格外開恩,會提前吹哨子出工以方便大家早點收工回家看電影。

傍晚時分的曬穀場上,被大人們逼著睡醒了午覺的孩子們搬來自家的小板凳,像佔領自己的領地一樣,把小板凳在曬穀場整整齊齊地擺放好。孩子們精神百倍地蹦跳開了,在曬穀場上追逐打鬧,熱鬧非凡。那個時候,人們就盼著太陽早點西下,這才體會到等待是一件漫長而快樂的事兒。

天色漸漸暗下來,鳥雀也早已歸巢,月亮的影兒依稀出來了。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提前吃畢晚飯,把碗筷傢什收拾停當,搖著棕扇三五成群地來到了曬穀場。曬穀場上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有的甚至是鄰村的群眾,打著手電筒摸黑走幾里地也趕來湊熱鬧。

當夜幕驅走最後一抹殘霞的時候,放映機旁邊竹竿上的電燈亮起來了,把曬穀場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放映員打著飽嗝不知從哪個角落鑽了出來,嫻熟地搗鼓起那臺古老的放映機。他從正方形的扁扁的鐵皮盒子裡拿出一卷圓圓的膠片,掛在放映機上。鐵皮盒子上用白色的油筆醒目的寫著電影的片名。

老家那時還沒有通電,放電影靠的是柴油發電機,放電影時,發電機就安裝在曬穀場旁邊的保管室裡。當發電機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的時候,人頭開始攢動起來了,人們的目光齊聚放映機的方向,焦急地期待著。

電影開映了,屏幕上出現諸如“八一電影製片廠”或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字樣,人們屏息凝視,曬穀場可是安靜下來了。放映員照例先要放映一小段科教片,時長約摸十來分鐘,大多是一些關於科學種田方面的科普知識。

不一會兒,激動人心的正片兒這才姍姍來遲了,人們隨著字幕唸叨著片名,此時人群又是一陣小小地躁動。那時放映的都是如《地道戰》《英雄兒女》《地雷戰》《智取威武山》一類的紅色題材的故事片。一部部影片伴隨劇情的發展總是牽動人們緊張的神經,但人們依然激情滿懷,似乎百看不厭。

小孩子總喜歡擠到電影機的旁邊,看著放映員熟練地操作那會發出聲音和圖像的玩意兒,覺得特神奇。那時時變幻莫測的光束,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常常引得人們的陣陣驚呼。

一卷膠片播放完了,放映機旁的電燈亮起來了,趁放映員換膠片的間隙,人們在交頭接耳,津津有味地小聲議論起剛才電影中那精彩的一幕,為戰爭場面的慘烈而唏噓不已,為命運坎坷的主人公而潸然淚下。有調皮的後生藉著放映機的光束在屏幕上比劃著各種手勢動作,常常惹得滿場的人們開懷大笑。

如果天公不作美,遇到電影剛放映到一半,一場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水澆溼了幕布。可是觀眾仍不肯離開,放映員只好撐把雨傘,用塑料布遮擋好放映機,繼續把電影放完。此時,人們即使被淋得像個落湯雞,還是興奮不已。

當時一部故事片《小花》很是感人。故事發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兩個都叫“小花”的女孩參加了革命,最終與自己的血緣至親相認,並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並肩去迎接新的勝利。《小花》的出現,讓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人們由此記住了演員唐國強、陳沖,還有劉曉慶;從電影裡,人們還學會了主題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而且是競相傳唱,風靡一時。

隨著銀幕出現“劇終”兩字,電影放完了,放映員在收拾放映器材。曲終人散了,大人呼喚小孩的聲音是此起彼伏,手電筒晃動掠過天空射出無數的光柱。人群向四面八方散去,點點的手電熒光流向各個村口,拋灑在一路上的依稀是一陣陣歡聲笑語。露天電影院——鄉村曬穀場又迴歸了沉寂,此時的夜空依舊是月光如水,遠處傳來的還是蛙聲蟲吟的此起彼伏……

電影謝幕的那一刻,年少的我常常會抬頭仰望鄉村繁星點點的夜空,回味起電影裡呈現的色彩紛呈的境界,往往有一種神秘、清新而有著無法拒絕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心中湧動。看露天電影的場景伴隨著我度過了童年最純真的時代。

就是這個露天的電影院,那一部部影片打發了人們度過了那個難忘的歲月,豐富了人們枯燥的精神世界。露天電影院如一朵絢麗的煙花,綻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燃放過後的燦爛,已經飄逝在歲月的天空中,再無蹤跡,只留下一份悠遠的記憶。



錢史金生


剛上小學不久,村上通電了。之後的好幾年每到農閒時和臘月裡,村裡總要請來川區的放映員放電影,算是給父老鄉親增添一點娛樂。

剛通電時,電視機還是 比較昂貴的東西,即便有,也是黑白電視居多,因此每逢放映的臘月的寒夜裡,不大不小的打麥場上總是擁擠著裹著大衣皮襖的大人和穿成包子的小孩。

現在,在電影院看電影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快樂,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們,他們沒看過露天電影,實在可惜。一年超不過兩次,一次超不過三場。對於文化娛樂非常貧乏的山區小村莊來說,足夠讓村民珍惜,讓小孩子歡呼了。

打麥場邊高處的兩棵樹,掛起了白底黑邊的幕布,同樣掛在樹上的音響滋啦啦播放著聽不出好聽還是不好聽的音樂,因為大家的心思都不在音樂上。這,算放映前的吆喝,很有儀式感。音樂響起,場上小孩子們抱著板凳好奇地圍在放映機的周圍,等待那一束光從放映機射出。回想起來,那是的電影沒有太多新片,大多是老片子,但還是百看不厭。

等大人小孩該坐的坐定,該站的站穩並且場上氣氛莊嚴起來的時候,電影便開始了。“八一”廠標一過,內心激動,但似乎不正襟危坐都又覺得有點不適宜,於是只好一本正經等待正片開始。

跟今天影院不同,臘月裡的露天電影,一點都不老實,老是“凍手凍腳”的。於是,站著的人跺著腳左右搖晃,坐著的人想縮脖子,可又怕被別人擋住視線,索性立起領子,也跺著腳。最可憐的便是小孩子了,對電影的好奇勝過了對寒冷的防禦,往往是被凍得吸溜鼻涕,被凍得手心發燙。

放映結束,已是深夜。回家的路上,要經過一座被保留下來的小墳。領居家的小孩又和我臭了關係,早早地就撤回了家,膽小的我只好拿著摺疊馬紮,打開一下猛地合上,讓這種聲音驅散內心的恐懼。一路小跑,說來也巧,怕什麼就會來什麼,正當經過那座小墳的時候,一隻白貓從腳邊竄過,它叫我也叫,它跑我也跑。當我氣喘吁吁的時候,我媽和我姑打著手電筒在和我臭了關係的鄰居家門口的打麥場上等我。看見那一束光,倍感溫暖。

村上放電影,總是在晚上,我們老師跟放電影的人熟悉,白天便把他請到家裡,用氈、被褥堵住門窗透光的地方,幕布太大,家裡又沒法懸掛,又將大白紙貼在牆上充當幕布。於是,我們在大白天就看著其他人在晚上才能看到的電影,貌似還是比較新的片子。

有一年,老師讓大家凌晨五點就來學校,放電影!高興壞了的小夥伴們第二天來的比五點更早,可遇到學校停電。看電影,這麼大一件事就這樣被耽擱了。這是我記憶裡第一次被放鴿子,當時尤其難過。後來被放鴿子的次數多了,事也比看電影大,才發現因看電影被放鴿子而難過完全是自找沒趣,後來的因放鴿子而難過,也是。


中國人在柬埔寨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舉手在小學建了一個溫室,然後在裡面看了《舉起手來》。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主角是劉煒、潘長江和郭達。這是作者母親的母親,作者《姥姥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總結都讓人開懷大笑。例如,電影中的兩個小男孩,泰俊,讓他們安裝新鮮的泉水。你能猜出他們安裝了什麼嗎?讓我給你答案。他們把自己的尿液打包,放走青蛙。哈哈哈。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日本鬼子煞費苦心偷走中國珍貴的金菩薩——的故事。為了偷這個寶貝,電影裡有很多笑話。但最終中國贏了。

  在電影中,我覺得最放鬆的事情是這個——。當叔叔被兩個孩子救出時,他又走到驢車前,拿起女孩(作者的祖母)的衣服,藏在箱子裡。碰巧驢車啟動了。太君見了,便不要管那麼多。他一手拿起石桌上的白酒,津津有味地喝著。喝了幾杯後,他回到了房子裡。藏在樹上的孩子鉤住了酒,不知道里面放了什麼“調料”。但是當太君再次拿起酒來喝的時候,他的嘴裡開始生起了火。看起來他真的是馬戲團裡的小丑。如果你看看叔叔,他還在驢車上。可以看出,驢正要走向“石村橋”——,因為“石村橋”是被魔鬼種下的。別擔心,別擔心。叔叔不會死的,好戲還在後頭!當驢子來到炸彈前。看到叔叔要被殺死,惡魔們笑了。但是炸彈被驢尿“解決”了。當惡魔們看到這些,他們非常憤怒。他們雙手叉腰,眉毛直立。讓八路軍開懷大笑。哈哈哈。看來驢子也會“急中生智”!

  這部電影太有趣了,它給了我無盡的回味。我喜歡這個讓人發笑的《舉起手來》。我喜歡。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和見解,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祝大家每天工作開開心心,生活快快樂樂,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清影小君


那時候的影片多為黑白片;記憶中《小兵張嘎》《奇襲》《英雄兒女》《渡江偵察記》《南鎮徵北戰》《偵查兵》《上甘嶺》《野火春風斗古城》…彩色影片較少。

夏天的晚上,秋天的晚上,冒著蚊蟲叮咬,早早的去佔好地方…

一般七點,八點上映這些戰鬥片,反特片。每次觀看都是樂此不疲;坐在磚頭上,馬紮凳上,興高采烈的,津津有味的,觀看這些老電影!有事還高興的拍手叫好。


用戶909633445963孫曉


大白電影是農村7一8十年代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那時期當人們聽說有放電影的,不管幹活有多累,大人小孩都走十里八村的去看,那個高興的勁就別提了。

那個年代受十年動亂的影響,"破四舊,立四新",許多的影片被打入冷宮,只演一些樣板戲,或"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等影片,把人們固索在及小的娛樂環境中。可受當時傳播途徑的影響,農村連廣播都沒有,別說現在各家普及的電視了。正因為在那種娛樂的匱乏狀態下,農村看場大白電影真是高興至極。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看大白電影的事,真的是記憶猶新。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科技的發展,電影已走入各戶,但還是思念那小時候看到的大白電影,真的值得留戀。


實言誠信為本158


看過,村裡和學校都會放的。

在學校二樓走廊掛一個大幕布,然後在樓下用投影機把膠帶上面的影像投射到幕布上,視頻和音響是分開的。

我們這邊放的比較多的是《地道戰》,《地雷戰》,《給爸爸的信》,《揹著父親上學》之類的


布茨Bz


晚鐘、 歡樂英雄、 陰陽界、 棋王 、 大喘氣、 山水情、 瘋狂的代價、 開國大典、 哦。香雪、 庭院深深、 白色起義 等等還有很多經典電影。


花樣垛莊農人兄弟


沒在農村看過,在廠區裡看過,平原游擊隊,三進山城,平鷹墳,漁童,驕傲的將軍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