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说他家水井能喷酒,朱元璋为何诛其九族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算是被骂的最惨的皇帝之一了,不过黑他的段子往往经不起推敲。

比如说“火烧庆功楼”,朱元璋就成了邪恶大Boss,把手底下人全部骗到一起喝酒,然后一把火烧死他们;比如说朱元璋听说徐达病了,于是送了蒸鹅过去,让徐达病发而死……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朱元璋心狠手辣,得了天下就要杀光功臣。

这个关于胡惟庸的段子,同样戏剧性很强。

说是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自己的老宅旧井里,竟然涌出了美酒,这是祥瑞,于是邀请朱元璋去看看。朱元璋很高兴啊,于是就出发了。谁知道刚走到西华门,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忽然拉住马缰绳,不让朱元璋继续走,还着急的用手指向胡惟庸家。

朱元璋觉得奇怪,于是就回宫了。登上城楼一看,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藏了很多的士兵。于是,朱元璋怒了,当天就砍了胡惟庸,后来又牵连了三万多人,这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


实际上,史籍记载的明初事件,矛盾非常多,这与当时的政局不稳有很大关系。

(胡惟庸)

这个水井喷酒的故事,一听就是编出来的段子,不可相信。比如胡惟庸若是真的想干掉朱元璋,还会让藏好的士兵到处乱跑,导致尘土飞扬?这院子都多久没打扫了……

当然,明代史学家和现代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胡惟庸谋反仅仅是借口,朱元璋的目的是收回“相权”。

关于胡惟庸案的专业分析已经很多了,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其实可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下他的“黑化”。

朱元璋出身贫寒,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能一步一步坐上龙椅,可不是演义小说里,潇洒的喊几句口号就行的。在打下天下之前,手底下这帮子人都是称兄道弟的贴心人,朱元璋一定经常搞个聚餐,大家一起掏心窝子大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好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你看刘备当年被曹老板追的四处跑时,还差点把儿子都摔死了。这些其实不是虚伪,大业未成的时候,要是不和兄弟们贴心贴肺,肯定会把自己玩死。


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该怎么对待这帮子兄弟呢?

前一天还搂搂抱抱,喝完酒一个炕上睡觉的,现在见了面都要磕头了,谁也不习惯。朱元璋就害怕这个“不习惯”,因为之前还喊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兄弟们以后会不会接着喊?

就算是这些人值得信任,那自己死了呢?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能不能压得住这帮子老臣?

所以,明初的不少冤案,都是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考虑,加强皇权。因为他担心,自己一个放牛娃都能坐上龙椅,为天下做了“表率”,太危险了。

不是人心易变,也不是朱元璋“黑化”,是人心向来都如此,处境不同表现不同罢了。


七追风


井真的能喷出来美酒吗?

怎么可能!

这天,朱元璋接到了一份奏报,这是丞相胡惟庸写的,大意是他家有一口井,这两天非常奇怪,居然喷出了甘冽的美酒来。


朱元璋看了奏报之后,感到非常惊讶,此乃祥瑞之兆啊,寡人要亲自体验一番。

朱元璋銮驾来到了西华门,这时候,突然闪出来一个小太监,挡在了车马面前,死死地拉着缰绳,口中大喊大叫:“皇上,不要在往前走,危险,危险。”

冲撞銮驾乃死罪,卫士们纷纷冲了过来,对小太监一阵暴揍,小太监眼看着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卫士们这才停手。

朱元璋下了车架,质问道:“你为何冲撞銮驾?”小太监气若游丝,用手指了指胡惟庸家的方向,摇了摇头。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调转车头,起驾回宫。到了宫中,朱元璋赶忙爬到了皇宫的最高处,用望远镜朝着胡惟庸家的方向看去,好家伙,刀枪林立,全副武装,黑压压的一片,这是要谋害寡人啊!


朱元璋惊出了冷汗,当即下令捉拿胡惟庸。捉到胡惟庸之后,二话没说就处决了他!

这件事明明白白地记载于《明太祖实录》里面,然而此事疑点重重,令人大呼不解。

其一,小太监去哪儿了?小太监阻拦了车架之后,自此不知所踪,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按理说,他救了朱元璋一命,怎么着也得提拔重用一下吧!

其二,小太监为何不提前预警?小太监住西华门附近,对胡惟庸谋反早已察觉,既然如此,为何不提前几天告发呢?偏偏等到迫在眉睫,才阻拦车架呢?假如卫士一刀杀了他,这不坏了大事了吗?

其三,处死胡惟庸为何如此匆促?既然抓到了胡惟庸,应该好好审讯一番,看看有没有同党,或者幕后大佬,未经审训就匆促处死犯人,实在不合常理。


其四,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早在四天之前,大臣涂节控告胡惟庸“谋反”,看来,朱元璋早在四天前就已知晓胡惟庸要“谋反”,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练胆吗?

其五,既然胡惟庸家刀枪林立,为何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捉住了胡惟庸,为何未遭遇抵抗?

可见,此事根本经不起推敲,看来整件事就是朱元璋编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杀了胡惟庸。

胡惟庸死后,案情不断发酵,前后株连长达十余年,有三万多人遇害,成为了明朝初年第一谜案。

朱元璋为何要杀胡惟庸呢?因为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度。


自古以来,相权和君权是一对矛盾体,朱元璋做了皇帝以来,时时刻刻感受到相权的压力和威胁。这个国家,不是自己一个人说话管使,有时候丞相反倒比自己说话还要好使,这让朱元璋十分不爽。

朱元璋害怕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新上演一遍,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压制相权,可是每次都失败了!

朱元璋前后杀了四个丞相。

第一个被杀的丞相是杨宪,第二个李善长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暂且饶了他的命,不过最后也处死了他,当然这是后话了!第三个被杀的丞相是汪广洋,第四个就是胡惟庸了!

朱元璋眼见杀一个两个丞相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索性在杀了胡惟庸之后,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

胡惟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一半秋色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向朱元璋报告说他家的井里喷出了美酒,请朱元璋前来欣赏这一奇景。

在朱元璋的车驾走到半路时,突然有个叫云奇的太监冲了出来,死命地拦住朱元璋,不让他继续走,在被锦衣卫打个半死后,那云奇还是不肯离开,只是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府邸,然后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事态严重,所以登上了城墙,发现胡惟庸家里隐隐有刀兵之声,派人前去查看后,回报说胡家暗藏军队,图谋不轨。朱元璋于是下令锦衣卫立刻捉拿胡惟庸,当天就立刻处死了,灭九族。

此事出于《通纪》,不过按照这样的说法,那朱元璋在捉捕胡惟庸后,为什么立马就把他杀了,而不是慢慢审,看背后还有什么人吗?再者,朱元璋给胡惟庸定的罪名中并没有谋反的说法,而是“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放着人人皆知的“谋反”不说,却扯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这又是什么情况?所以此事大抵也野史一类,看看就行了。


既然如此,胡惟庸为何被杀?

曾任朱元璋帐前黄旗先锋的俞本,他写过一本叫《纪事录》的书,详细地说明了胡惟庸被杀时的场景:“是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支解于市,纵犬食之。录其家资,以妻子分配军士,子弟悉斩之”。

杀了还不解气,还要把尸体挖出来喂狗,朱元璋为什么对重臣胡惟庸这么狠呢?这其实是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和刘伯温开过一个会议,要选出丞相的人选,最后决定由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四人分任左右丞相和左右丞。几年之间,徐达解职,专门负责军事、李善长退休、杨宪被杀、接任的汪广洋唯唯诺诺,胡惟庸已经是名义上的丞相,实际上的一人之下了。

而且胡惟庸此人也有点像朱元璋,聪明有能力之余,又刻薄阴鹜,传说刘伯温就是被他害死的,就因为他说过胡惟庸一句“坏话”。史称胡惟庸此人“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一个独断专行的丞相,遇到同样独断专行的皇帝,这两方的冲突,只能以其中一方万劫不复而告终。



更可怕的是,胡惟庸结党营私,和退休的李善长、领兵的吉安侯陆仲亭、平凉侯费聚等都有往来。对朱元璋来说,即使文官势力再庞大也不需要担心,杀了就行了,反正读书人天下有的是,可要是这文官中再渗进几个领兵的将领,那就可怕多了。

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朱元璋,对武将的顾忌比任何人都要严重,只是因为当时大明王朝还不是很稳固,所以他没有去处理那些日益骄奢的武将。事实上,在懿文太子朱标死前,朱元璋对武将是很好的,因为他确信朱标可以制住他们,而朱标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发疯似地铲除武将,也是因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朱允炆年仅十六岁,他没有能力和威望去压制住那班功臣宿将,只好把他们全部杀了。

胡惟庸被杀的时候,朱标也还活着,朱元璋决定放武将一马,只处理胡惟庸,反正把领头的杀了,底下那些人也就成不了气候。所以朱元璋要杀胡惟庸,不是因为他在府中埋伏甲兵啥的,而是因为胡惟庸太过专权了,还把手触及到了军权方面,这是朱元璋的底线,谁碰谁死。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朱元璋:你们黑吧,反正我都习惯了。

关于朱元璋的黑段子太多了,大部分是满清的太监文人编的,这个段子也毫无例外,是个段子。

胡惟庸确实被朱元璋处斩,但却可以说的上是咎由自取,多次假传圣旨,比如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就是死在胡惟庸之手。

废话少说,咱们说说这个段子。胡惟庸有一天上朝说,自己家发掘出一个水井,可以喷出醴泉,所谓的醴,其实就是酒。

段子里的朱元璋肯定智商和那帮太监文人一样不够用,这也太神奇了!当即表示,准备车马,要去胡惟庸家里看看这会喷酒的井。

喷酒?当然是胡惟庸扯淡的?那位问了,敢在朱元璋面前扯淡,不想活了么?

没错,胡惟庸的智商确实被太监文人也拉低了,他就是想用“神迹”诱朱元璋到他家,然后埋伏几千刀斧手,朱元璋一进门,他就摔杯为号,刀斧手上前,把皇帝砍成肉酱。

段子手是真敢写,接下来到了黑朱元璋的时候了。

这时候,有个叫云奇的太监发现了胡惟庸的阴谋,就赶紧跑到朱元璋鸾驾前,告知皇帝,胡惟庸府不可去,有埋伏。

哪知道云奇跑的太快,拽住了朱元璋马车的缰绳,大气喘不匀,一时说不出话来。

满清太监写的段子里,果然太监都是好人啊!

朱元璋急着看会喷酒的井,一看你个死太监拦路,当即让锦衣卫用瓜锤给锤死了,好吧,我也快让段子手的智商锤死了。

但太监云奇死前还是指着胡惟庸的府邸,然后就停止了呼吸。

朱元璋立马就觉得不对了,就登上胡惟庸府附件的城楼往他府里望去,全是刀斧手,我说胡惟庸,你就算是要暗算皇帝,也让刀斧手藏到屋子里啊,院子里呆着算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的故事就比较简单了,胡惟庸的府邸被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然后就是个满门抄斩。

大家看完了就知道了,这个就是个胡扯的段子,而且还是个不怎么高明的段子手为了黑朱元璋而创作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先简单的来看这个问题,据说当时是因为朱元璋走到半路的时候被一个叫云奇的太监拦住了,然后太监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然后面色紧张也不说话,朱元璋觉得不对劲,就跑到了宫楼上远眺胡惟庸家的方向,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有士兵。认定胡惟庸要谋逆,所以半路返回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就把胡惟庸处死,受此株连的约3万余人。

胡惟庸死后,造反的迹象都没完全显露,真的是演技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实际上关于这个事件,对于胡惟庸是否谋逆?当时便有人怀疑,包括明代的史学家郑晓、王世贞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

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一个云奇的太监阻止朱元璋进入胡家。云奇太监这个人物也仅仅是正史捏造出来的。朱元璋要杀胡惟庸,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这句话也表明了直到胡惟庸死了以后,他要造反的迹象也没完全显露,如果胡惟庸真的要造反,还能再死了以后都让人查不出来,那他演技估计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了。

胡惟庸权利的日益增大,其实只是朱元璋的刻意放纵的结果罢了

我们来看看胡惟庸这个人,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其实丞相这个岗位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不是好干的差事,擅权不行,皇帝得想你是不是想当权臣,尸位素餐不行,没能力干嘛还让你做宰相,所以不论是放权还是抓权都不行,很难把握。

同时朱元璋对丞相的存在是很反感的,影响了皇权,所以他没法容忍,有人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而胡惟庸在任时一点也不低调,独断专行,在位七年当中擅权专政,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独揽丞相大权,当时各地所上的奏章,胡雍自己要先看一下,对自己不利的,说自己不好的那就不上报,还任意提拔自己党羽,处罚官员,俨然成了第二个皇帝。

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胡惟庸之所以权力慢慢变得这么大。应该也是有朱元璋纵容导致的,因为一个开国皇帝经过那么多苦难当上皇帝了,他的手腕,他内心的城府怎么可能这么简单,所以说这个事情是朱元璋用来清除这些人的一个手段。他需要一个好的时机将分走皇帝中央集权的丞相制度一举废黜。所以别看胡惟庸那么嚣张,实际上在朱元璋看来可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他早已胸有成竹,等待最佳的猎杀机会。

后来也便有了问题上所说的,走到一半,回去拟诏将胡惟庸一家株连九族,并且将他身后所属的势力连根拔起,也把传承了千年的丞相制度一举废除,将大权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月古史话,欢迎大家一起多角度畅谈历史文化,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月古史话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件事情八成就是朱元璋搞的鬼,只不过朱元璋既然说胡惟庸家里面有鬼,那就只能把所有的责任统统都推卸到胡惟庸的身上了,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井里面能喷酒反而把胡惟庸给诛九族了。

事件回顾

这件事情的起因非常有趣,有趣的关键节点在于并不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而是胡惟庸主动挑起的。

在某一日朝廷上散朝之后胡惟庸留了下来,并且神神秘秘的告诉朱元璋,我家里面有一口井,能够喷出非常甜的酒来,希望皇帝能够赏光,有时间的时候到我家里面去坐一坐。

朱元璋自然也是非常稀奇,毕竟当皇帝当的久了,每日只是去做一些国家大事,久而久之也会觉得无聊,所以就答应了胡惟庸,第2天将会到他的家里面去做客,顺便品尝一下这个非常甜美的酒。

第二日皇帝的御用马车在皇宫当中还没有走出来的时候,突然之间来了一个小太监,小太监死活拉着朱元璋的马匹,就是不让他往前走,当朱元璋细细询问之下,小太监可能因为太过于惊吓,或者之前就已经遭受了毒打,反而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指向胡惟庸的家的方向,并且一直点头。

这一系列行为挺多让朱元璋生了疑,于是派遣锦衣卫前去调查,不调查不要紧,一查之下,在胡惟庸的家里面发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且人员非常的多,他们都在有序不紊的操练起来,朱元璋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去胡惟庸家里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杀掉。

于是朱元璋灵机一动,直接命令大军和锦衣卫把胡惟庸给抓了起来,并且把他的家给抄了,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不说大家也能够明白一二,毕竟胡惟庸被抄家之后被诛杀了九族,与之有牵连的官员达到了数万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如果这个记录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胡惟庸即将造反,可是当我查明了整个明朝与胡惟庸相关的历史记录,尤其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的十大理由当中并没有找到谋反或者蓄意这几个字眼,反而找到了胡惟庸秉持朝政,拉拢大臣等这些字眼,换句话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只能引申出两个结果:

第1个结果是这个整个历史记录完全是民间野史,没有任何可信性。

至于第二点则更加微妙,那就是朱元璋有意隐瞒了胡惟庸的谋反事件,为什么会有隐瞒呢?这是其中还涉及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胡惟庸究竟是怎样当上丞相的?以及朱元璋想要做什么?

当然如果把这样的一个罪名拿出来,胡惟庸必死无疑,可是胡惟庸的背后又不单单是他个人,甚至还包括李善长以及大量的一品官员和二品官员,如果胡惟庸这件事情做实了,那么在天子脚下做出这样的一个违法事件来,究竟又能够牵扯多少人,实在是无法知晓。

换句话来说,与胡惟庸相关的皇亲国戚是否又需要赶尽杀绝?以朱元璋的脾气秉性而言,这一切都是未知。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胡惟庸说他家里水井能喷酒,朱元璋为何诛其九族了?事情是这样的,时任中书省丞相的胡惟庸禀报朱元璋说自己家中的水井涌出美酒,邀请朱元璋到自己家中品尝,但刚到门口朱元璋被一位叫云奇小太监阻拦,朱元璋起疑,登高一望,胡府中黑压压一片刀斧手,所以一回去就下令诛杀胡惟庸九族。人称“云奇告变”。



这故事看着挺有戏剧性的,但仔细一想,不符合常理,就算以这种方式杀了朱元璋,胡惟庸自己也难逃一死。所以这只能当野史,博人一笑。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呢。原因只有一个,朱元璋要借杀胡惟庸废除历史悠久的丞相制度,瓦解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呢,个人认为有一以下几个原因。

出身原因:

朱元璋是少有的从社会底层爬上皇位的人,中间历经多少艰难困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他对这来之不易的权利的欲望格外强烈,只有集所有权利于自己一身,才会踏实。

自身原因:

朱元璋是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书上说“勤政之心,振古罕俪”,现在饱受争议的996对他来说估计就是度假一样,他每天批阅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国事,而且在位期间每天如此,可谓铁人。正因为如此,本来帮忙处理政务的丞相对他来说可有可无。

他人原因:

那为什么胡惟庸有幸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呢,首先胡惟庸肯定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是靠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做到丞相的,前期也深受朱元璋信任。但当一个人官居高位,手握大权之后,往往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而胡惟庸也不例外,他恃宠而骄,目无国法,而“坠马事件”跟“占城国进贡事件”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机。


总结:“胡惟庸案”是洪武年间著名的大案,其时间跨度之大,波及人员之多,可谓罕见。但究其原因,还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想让自己的皇族立于不败之地,但现实往往出乎意料。丞相制度历经千年,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的能力与精力,而之后他的子子孙孙也证明了这一点,内阁,太监权利之大,比丞相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临石观海


不奇怪啊!

胡惟庸家的井不光能喷酒,他老家的井里还能长出竹笋来呢。

不光这个,胡惟庸老爹,祖父,曾祖的坟头每天晚上还放光呢!

《明史》里,胡惟庸这次死了,因为朱元璋半道上被一个叫云奇的给拦了回来,

老朱爬上城楼往胡惟庸家里一看(用望远镜看的?),那真是刀枪林立,兵甲如云,

老朱立时汗如雨下暴跳如雷,胡惟庸这次还不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别急!

《明史》还记载:

胡惟庸儿子出车祸死了,他把车夫杀了,老朱让他偿命,胡惟庸不愿意,想造反,

胡党关键人物之三涂节撑不住了,告发了胡惟庸,这是,胡惟庸又死一次?

这两次,都够胡惟庸被拉出去砍头五分钟的。

不觉得前后矛盾吗?除非是《明史》的记载一真一假,或两者都假,不可能两者都是真的,因为只有一个胡惟庸啊?!不可能死两次啊!(意据: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工作狂皇帝模范人物:朱元璋,爱新觉罗·胤禛

一言以蔽之,这事不复杂。皇帝想加强集权了,要去掉宰相这个职位了。

封建王朝的皇帝们,哪个不想家天下,自己说了算啊。

比跟一帮文臣斗更苦恼的是跟有首领有组织的一帮文臣斗!

但是,只有真正的工作狂朱元璋和雍正是真心想并且能军政庶务一把抓。


所以,朱元璋从废掉胡惟庸之后,就告诉子孙,谁提出再设宰相,死去!

三十一年如一日的天天批从六部递上来的奏折啊。

可惜,也就朱元璋的身体好,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走样了,

朱老四身体不好啊,长期在北方生活,到了南京腿就不舒服。

所以就设内阁,设内阁大学士,帮着自己处理政务,这不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吗?

话说,没有内阁三杨的帮忙,他的胖儿子和壮孙子,还真不好说能把大明朝维持的有多好。

至于雍正,

从他爷爷顺治时候起,就设南书房,来分八王议政会议的权力。但效果不好。

到他手里,借着西北战事,设立军机处,彻底的把议政会议的影响削弱了。

军机大臣们管着干啥?跪录皇帝旨意!

自此,封建王朝皇帝集权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

但是也就是雍正吧,十三年如一日,勤勤恳恳。

到了乾隆,张廷玉不是也做大了?又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所以,胡惟庸家的井喷了酒,老家的井长了竹笋。

后来还查出胡惟庸向北则勾结元朝,向元朝称臣,

向东则勾结倭寇,让倭寇进贡的使团暗藏四百刺客。

让胡惟庸党案缠缠绵绵的扯了十三年之久,死了三万人之多。

无他,都是根据封建皇帝的需要编造出的理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