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为什么最后统一天下的是魏国,而不是蜀国或者吴国?

beyond黄家驹的歌迷


打铁还得自身硬。

三国鼎立的原因是曹操,刘备,孙权实力及能力棋逢对手,各自的班子实力也相当,力量平衡,谁也打不过谁。所以经过几十年战争只得自立为帝。之后,魏国有曹丕及司马懿,国力及军事能力不减当年。而蜀国的刘禅却不是当年的刘备了。刘禅胸无大志,又没有本事。诸葛亮出祁山打仗,他在家受人牵制,不但不能帮助诸葛亮,还处处掣肘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失败。诸葛亮死后,那个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就更没法提了。军事政治一团糟,他本人也是无胆无识,蜀国本有天然屏障——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魏军翻山越岭打过来时,只剩几百个疲敝不堪不堪一击的人,可惜的是,刘禅一听说魏军来了,老早就出来投降了。在魏国当个亡国之君,乐不思蜀。蜀国灭亡,不是魏国强了,而是蜀国自己弱了。

那吴国呢?小孙权九岁能够出使别的军事集团要回自己父亲的尸体,胆量能力不是一般的大。二十岁独立撑起吴国,和曹操抗衡。其实吴国国运也是极差的,大将周瑜,吕蒙都是都是英年早逝,而孙权能够不拘一格,启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打败了那个被猪油蒙心不顾一切为关羽报仇的刘备。但是,到了老年,孙权也被猪油蒙了心,自家的事解决不了了。国内的继承权问题使他们一家人分不清楚了,只顾内讧,忘了外敌。结果晋不费吹灰之力把他灭了。

纵观三国,魏国后继有雄才大略的司马氏父子,而蜀、吴的刘禅软弱无能,孙权老迈昏聩。自己先弱到爆,不堪一击,哪能与别人抗衡呢?

自身强大敌人自然就弱小,自身弱小敌人自然就强大。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自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暮蓒


三国时代,魏国最先建立,汉献帝时代,曹操被升为魏王,建立魏国,治所在邺城,这是东汉王朝下的一个封国。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不久逼迫汉献帝禅让,魏取代汉王朝入主中国黄河流域,国号魏,史称曹魏建都洛阳。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或吴国。



263年,曹魏邓艾偷渡阴平,攻进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炎逼迫曹魏元帝刘奂禅让,改元晋朝。曹魏灭亡。280年,东吴被晋灭亡。



这才是谁先灭亡谁后灭亡的关系。您弄清楚后再来提问吧。

 


先启历史


这个国家可以从三个国家实际情况做分析!

蜀国

首先蜀国自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丢掉了一大片重要的腹中地区相当于现今的湖北与湖南一大块。而蜀国又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不仅没收复失地还造成了兵力与国力的耗尽。



留给后主刘禅与诸葛亮的也就只有蜀地(今四川)那么巴掌大地方。虽然崇山峻岭方便固守,但是出兵与运输同样成为了重要大问题!按照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第一阶段就是攻取长安(陕西省西安),而后在进行第二阶段攻取洛阳定中原的宏伟蓝图,该计划看起来比较合理,但是实行阶段非常艰难。


从诸葛亮三次北伐失败不难看出,由于地形限制蜀国进攻路线大都分兵作战,无法将兵力集中施展开,而且由于地形限制运送粮食常常跟不上队伍。而魏国不仅兵多将广,作为防御一方有充分兵力与国力能够合理分兵把守,组织反击进攻。

蜀国即便拿下长安城,完成了第一阶段北伐。诸葛亮也无法领导第二阶段方案了(去世),因此人才缺乏又是大问题。连姜维接替他的将领还是“降将”挖过来的。

吴国

吴国与蜀国情况相当,稍微好点。夺取了蜀地荆州与长沙又拥有长江天险做保护!但是以吴国的国力,发动全面战争还是不可能,要问鼎中原就必须优先拿下离长江边最近的一个重要点做支撑。这个地方便是合肥(今安徽省),因为它不仅长江近而且离荆州也近。只有拿下合肥,荆州军团才能与吴国主力合兵一处,北上可以直接威胁许都(今许昌);东进可以拿下徐州(今江苏)。



魏国也不是吃素的,魏国一开始便了解合肥的重要性。不仅将其打造成要塞城市,还派遣最精兵强将固守: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吴国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由于一直拿不下合肥,还间接消耗了大量国力,在孙权去世后的吴国,也陷入人才匮乏的尴尬境地。吴本地将领天生习水战,步战。要想问鼎中原就必须拥有统御一切的优秀将领,尤其是适合北方平原作战的优秀骑兵将才,乱世之时还有不少北方“逃难”而来的优秀人才。三国鼎力之时,魏国治理井条有序,社会稳定,也就没人在愿意南下了投靠了。

魏/晋国

司马昭夺取政权后,魏国的不仅拥有拥有广阔的领土与千万人口,经过曹氏几代人修养政策经济水平发展稳定快速。而且从不缺乏新老更替的优秀人才,兵力与物质的补给也非常充足!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优先伐蜀,分兵三路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灭蜀汉,就显示出了魏国强大的国力!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两路大军分兵伐吴,吴国前后不支,于次年被灭,统一全国。


圆子同学了


这个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三个国家的实力来说,蜀国没有什么好说的地方小人少,靠的就是刘关张等一干大将和诸葛亮在加上蜀地易守难攻才能存活,后继无人灭亡很正常;吴国和蜀国情况其实差不多靠着长江天险,孙权之后人材越来越差。

反观魏国曹家曹操曹丕保证了前期的发展军力国力强盛,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能人,没有过人材的断,所以层统一是必然的。
第二点其实后期的魏国就是司马家统治的,可以说是司马家统一了三国,而司马家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就必须继承魏国,因为他们都是禅让得到的皇位,所以承认了魏国的禅让自己就变得名正言顺了。


月亮上烤地瓜x


先纠正一个问题,统一三国的是晋,不是魏,统一的关键是曹操打下了个好基础。因为相比起刘备和孙权来说,曹操能力更强,实力更高,手下势力齐心,魏国能灭蜀国,晋国取代魏国然后灭了吴国,挺正常的。

刘备比之曹操,发迹晚,才能没曹操高。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只是有名声,手下人少,也没啥地盘,一直四处奔逃,不停地投奔、投奔、投奔,知道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亮,但曹操呢,名气早在抗董卓之前就有了,这个时候人家已经统一北方好几年了,底蕴拼不过人家。另外,蜀国很多大事儿靠的是诸葛亮和手下一帮人,刘备不太行,后来还被陆逊火烧连营,一下子葬送了蜀国大半积蓄,使得诸葛亮年纪大了反而要加倍劳心劳力,最后身死五丈原。我寻思这刘禅也没那么糟糕,否则诸葛亮和刘备为啥选他继承皇位,毕竟刘禅接手的时候,蜀国这个摊子已经不太好了。

孙权呢,虽说孙家发迹早,但这内部不稳啊,吴国在江东,很大一部分依赖士族,但江东士族呢,对吴国称霸天下没那么看好,没把握他们就不会全心支持,而且汉献帝在许都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想着曹操是个忠臣,拥护汉室呢。所以孙权做事束手束脚,而且孙权也比不上曹操,因为他凭借年龄优势熬死了曹操、刘备、诸葛亮以及手下的一些谋士,他也没有让吴国统一另外两个国家。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继承的是个好国家,自己也有能力,底下一统天下的心很齐,魏国能胜过另外两个国家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曹操能多活几年,他应该会把司马家除了,那么这个问题放到现在就没啥毛病了。


远慕长生


因为魏国地广人多占有绝对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