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季节或者哪一种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绪的共鸣?

爱生活爱学习的涛涛


冬季是最易引起我情绪共鸣的季节。冬季,寒风凛冽,万物萧条,一年的繁盛荣光都在这里被吹散殆尽。

有的人说冬季孕育着新的生命,数月的蛰伏迎来春暖花开。但这春天是次年的,不是今年的。就像人一样,用尽一生所孕育的下一代只是下一代。冬天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人走了亦是永远走了。

次年的春天是属于次年的,而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我们无需去强迫他们成为我们所以希望的样子,而失去自我。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努力奋斗,做好自己。

春夏秋冬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历程,当我们在春夏努力奋斗后,将在秋天收货,在冬天回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念皆是过往,愿我们都有一个甜蜜的过往,然后在冬季里甜蜜离去。

努力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能生如夏花,老如秋叶,于冬季悠然离去。





何哇噻


冬天的雪总能让我思绪万千。

那时天阴沉沉的,屋里却分外明亮。是因为下了雪的缘故吧!

从傍晚开始,外面飘起了雪,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停。好几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鹅毛般的雪花密密麻麻地飘下来,一片紧接着一片,似乎不愿留一点儿缝隙。不到半个小时,天地便变换了容颜。

地上屋顶上铺了厚厚的雪,连树也变得白胖了许多。冬天本就寂寥,色彩也孤独,落雪后的冬日景象便分外惹人怜爱。好想出去跑几圈,外面的茫茫白色点燃了我心里的快乐!

不久,地上的雪开始融化,再加上来来往往车辆和行人的践踏已变得不堪入目了。屋顶上的雪没被打扰,依旧洁白如新娘的婚纱,连同那流下的雪水都是清澈的。

滴答——滴答——滴答,屋顶上的雪水落下,打在白色的积满了雪的屋檐下,白色的的地面上便出现了一个个排列有序且形状规则的小黑洞。

冬雪有心了,圣诞来临之际,还特意送给大地一串黑色的珍珠项链当礼物。

远处,是谁在白色的大地上乱写乱画?

又是谁堆了个戴红帽子的雪娃娃?




梅姨的智慧锦囊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闪过的自然是秋天,我出生在秋天,秋天的故事不时的萦绕在心头。但当我看到有朋友提到鸟鸣时,内心深处瞬间飘过一个声音,久久回荡 。


小时候生活在北方农村,每到春末夏初,不时会有一阵急促的鸟鸣传来,长辈们就会说,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了,然后大伙开始忙碌起来,持续大半个月的夏收开始了,乡下的孩子也开始放假了,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大人们在忙碌,小孩们则成群结队的在田野里疯玩。去河里抓鱼,饿了就到果园里摘早熟的桃子,渴了去瓜田摘西瓜,累了就躺在柔软的麦秸垛上,闻着麦香,美美地睡上一觉……


醒来,才发现真的过去了好久,已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浑浑噩噩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再也难以找寻的是那一声声鸟鸣,再也回不去的是曾经的欢乐。即使现在的农村,麦收全是联合收割机,一两天就可以结束,没有人在烈日下劳作了,社会在进步,可是那份感觉却早已丢失。

多少次想重温那个声音,印象里好像是布谷鸟的叫声,找到音频,发现不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原来这种鸟名叫四声杜鹃。夜深人静时,戴上耳机,再次聆听那一声声田园的呼唤。


余生余谈


鸟鸣。

第一次注意到鸟鸣是在初中的一个开学前夜,爱拖作业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开学前夜通宵补作业是什么感觉。

那次的凌晨三点,我第一次特别清晰地听见了竹林里的鸟鸣。

干干净净的。

让人听了神清气爽。

从那之后,我就中二地表示:如果让我选择做一只动物,我就要做一只深居山林的鸟儿。

在树深处歌唱,晨起饮露,暮色下蜷缩在小树洞里睡觉,外面月明星稀,说不定一觉醒来会有食草动物到这里来,喝我的露水,咀嚼灌木和灌木上的草叶和浆果,和我做邻居。

如果真的有这么个朋友,我希望它能是一只鹿,因为李白说“树深时见鹿”。[碰拳][红脸]





一碗冰糖水


每年的金秋十月,每当看到红红的枫叶,心头一种酸酸的思念的

感觉就会悄悄的袭来…

那年我高三,我的座位靠近教室门不远,每一次心中的女神在我面前飘来飘去时,我假装低着头,却偷偷地不断的瞄着她。终于有一次,跟她眼神对撞,她微笑着好像脸上闪过红云一朵,我个心狂跳啊,差点把衣服崩裂。

好像是上天眷恋吧,有次去食堂吃饭的路上,下着小雨我撑着伞,听到后面脚步声一阵一阵的,余光一瞥,天哪是她在小跑没带伞。当快跑到我身边时,忽然间我不知哪里的勇气,一把抓住了她的手,把伞移到她头顶的上空…我默默松开她手,四眼相对谁也没有说话,一直走到食堂。

那一夜我狂喜加失眠,辗转难以入睡,于是想好了一封情书,中午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时,我把情书偷偷地塞进她的语文书里…

后来一个星期天晚上,因为住校没回家,于是晚自习下课后出来放松一下,沿着操场跑道看着月亮,漫无目的的闲逛,感觉后面有脚步声,我以为是同桌也没回头,忽然感觉有本书塞到我手里,低头一看是一本日记本,有课本的三分之二大,红色的封面,抬头一看是她,她微微一笑很快的就跑回宿舍了。打开日记本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红红的枫叶,上面写着几个字,你的那把伞,为我撑死了一片天空,撑着我走了一段漫长漫长的路……

后来我因为脑子笨高考落榜,她考取了师范大学…放我落魄的背着行囊回到家家时,还收到她的一封鼓励信,让我不要气馁再复读…因为家里条件的原因放弃了复读。

每年的十月份,就想起那一片枫叶,那片红色的枫叶,经久不衰没有褪色,那是一叶满载回忆的小舟,经年累月的航行在我那日记本的港湾里,却怎么也开不出去…







碧水蓝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而四季轮回,秋天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曾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我更多的感觉却是“逢秋悲寂寥”,秋天一到,所有花草树木全部凋零,尤其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北方,秋风起,雁南飞,绿色尽数消失,片片落叶随深秋的清风漫卷,满目萧瑟,那种感觉,“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是每一个秋天都如此萧瑟

近两年,偶尔在南方过冬,才发现南方的秋冬其实也是好季节,一场秋雨后,以为天气会转凉,穿得暖暖的出门,发现穿多了,再一场秋雨后出门,发现又穿多了,到最后终于发现,南方的秋天真的太舒服了,哪怕到了冬天,即便有落叶,也是东边落叶西边发芽,转眼间,迎春花又绽放了。

其实很多事,换一个环境或角度去感受,结果往往大不相同。

一壶山月


哪一个季节或者哪一种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绪上的共鸣?

东北的冬天又到了,外面下着雪,又刮起了风,东北大烟泡来了,我在家中收拾箱子,准备把不用的东西丢掉。

一个用黄玻璃木打造的老式箱子,那是父母亲留下的。

很久没有翻动了,在箱子里有一封信,已经发黄,我打开看了一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父母亲老家的回信,那时候,有事情都是写信说,出大事情拍电报。

我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睹物思人,想起了小时候,与父母在一起,点点滴滴的生活。

写信,邮鞋

我的父母亲因为家里贫困,没有进过学堂,到解放时,进扫盲班学习,刚学写自己的名字。

那些年我们岁数小,父母亲和关内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亲属联系,都是求厂里有文化的叔叔帮忙。

父亲口诉,叔叔带笔,读信和回信都是去找叔叔。

自从我小学三年级以后,多数读信和回信我就包下来了。

每次,当父亲把信打开,抽出信纸递给我,父母亲坐在凳子上。

安静的,但眼睛里急切盼望着我,快些读信,想听到信中的消息,我读着信,又解释着。

有时候,他们要求再读一遍,仔细理解信中意思,心中想着如何回信。

回信时,我拿起笔,照着来信信封上的地址,仔细地写在新信封上。

然后,我把信纸准备好,仔细听着父亲回信的口述。

把父亲说的再转化为文字,一句一句把信写好,完成后,念给父亲听,有不对的地方再修改,直到父亲满意点头为止。

信写好后,父亲都表扬完几句,鼓励我学文化,还说还是有文化好,不用找别人代笔。

其实,父亲非常聪明,只是上学的年代,家贫念不起书。

我把信纸叠好,塞入信封中,封口。

第二天,我去邮局,买上八分钱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最后,找到路边绑在电线杆子上绿色的邮箱,把信投入箱中,一切完成。

那时候,老家生活确实艰苦,常年吃地瓜干,不断粮就不错了。

烧柴火得去挖草根,树叶刮风掉下来,大家都去抢。

亲属都是农民,只有父母亲在东北挣工资。

老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一个我大爷家的儿子。

大爷大娘三十多岁去世,只留下一个大哥,从小就跟我父亲在一起生活,后来大哥成家,又生了五个儿子。

老家来信,都是要钱,要东西。

我们也一家七口人,就靠死工资过日子。

没办法,从嘴里省,每到年根,也是我们家里经济最紧张的日子。

父母亲,就去买棉胶鞋,亲属家按人来,每人一双,每家都用袋子装,我用笔把地址写在白布上,在缝袋子上,背到邮局邮走,提前邮走,保证老家里的亲人们过年时,都穿上新棉鞋。

当时棉胶鞋四元钱一双,当不住需要的人多。

父亲月工资先头三十六元,以后长到四十二元。

加上母亲每月十八元工资,两个月工资。

都是父母亲的亲人,没有办法,这样邮了十多年,后来,老家生活好了,才不需要我们再邮棉胶鞋了。

父母亲不舍得买衣服,也真没钱买,父亲常年穿着一套,洗的发白的工作服,裤子上打着补丁。

外面的大烟炮,依然在不停的刮着,雪粒被风吹起来,打在窗玻璃上,沙沙的响声,时间飞逝,我们就成了父母他们,我把信收好,继续保存起来,看一下时间,去做饭去,一会儿子下班了。






北大荒二代农垦人


雪花吧

去了两年南方的我。每到冬季总是格外的想念白雪

在南方的整个冬季是看不见雪的,就算下起了雪也是转瞬即逝,落在地上就没有了,无情的不停留半分

身为北方人的我,一到冬季就感觉“差了点意思”

一颗小小的冰晶,怎么会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后来,我明白了,我并不是喜欢白雪,而且思念北方的家人了,该订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了……



巧巧91833


我个人觉得秋天最能使人产生共鸣,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秋而感,留下绝美佳句。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诗词大意: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又例如: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诗中意思大概是: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以上只举了两个例子,太多佳作,就不一一来道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意境很美呢?不知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浅笑安然H


毫无疑问,是秋天!!

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拆开来是“心”上有个“秋”。秋天草木日渐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步入冬眠,又像一个人进入风烛残年一样。触景生情,人们便伤感起来。才有了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以及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的抒情、感伤和感慨。 而科学则是这样解释的:在人体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的睡眠,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这样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唤起细胞工作的作用相对减少了,人的情绪随之低落,便也多愁善感起来。

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的因素很大,阳光照射时,可极大限度地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特别是晚秋,天气转凉且多阴,阳光少、短、弱,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也就相对增多,为此,人的伤感情绪随着阳光的削弱而增强。其实,这只是科学、合理的解释了人们为何悲秋的生理原由,和由悲秋而表现出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而“多事之秋”更多的表现是人们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和因环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诱引起的人为或非人为事件的的担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