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季節或者哪一種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緒的共鳴?

愛生活愛學習的濤濤


冬季是最易引起我情緒共鳴的季節。冬季,寒風凜冽,萬物蕭條,一年的繁盛榮光都在這裡被吹散殆盡。

有的人說冬季孕育著新的生命,數月的蟄伏迎來春暖花開。但這春天是次年的,不是今年的。就像人一樣,用盡一生所孕育的下一代只是下一代。冬天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人走了亦是永遠走了。

次年的春天是屬於次年的,而我們的下一代也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我們無需去強迫他們成為我們所以希望的樣子,而失去自我。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努力奮鬥,做好自己。

春夏秋冬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歷程,當我們在春夏努力奮鬥後,將在秋天收貨,在冬天回憶,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心之所念皆是過往,願我們都有一個甜蜜的過往,然後在冬季裡甜蜜離去。

努力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能生如夏花,老如秋葉,於冬季悠然離去。





何哇噻


冬天的雪總能讓我思緒萬千。

那時天陰沉沉的,屋裡卻分外明亮。是因為下了雪的緣故吧!

從傍晚開始,外面飄起了雪,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停。好幾年沒下這麼大的雪了,鵝毛般的雪花密密麻麻地飄下來,一片緊接著一片,似乎不願留一點兒縫隙。不到半個小時,天地便變換了容顏。

地上屋頂上鋪了厚厚的雪,連樹也變得白胖了許多。冬天本就寂寥,色彩也孤獨,落雪後的冬日景象便分外惹人憐愛。好想出去跑幾圈,外面的茫茫白色點燃了我心裡的快樂!

不久,地上的雪開始融化,再加上來來往往車輛和行人的踐踏已變得不堪入目了。屋頂上的雪沒被打擾,依舊潔白如新娘的婚紗,連同那流下的雪水都是清澈的。

滴答——滴答——滴答,屋頂上的雪水落下,打在白色的積滿了雪的屋簷下,白色的的地面上便出現了一個個排列有序且形狀規則的小黑洞。

冬雪有心了,聖誕來臨之際,還特意送給大地一串黑色的珍珠項鍊當禮物。

遠處,是誰在白色的大地上亂寫亂畫?

又是誰堆了個戴紅帽子的雪娃娃?




梅姨的智慧錦囊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閃過的自然是秋天,我出生在秋天,秋天的故事不時的縈繞在心頭。但當我看到有朋友提到鳥鳴時,內心深處瞬間飄過一個聲音,久久迴盪 。


小時候生活在北方農村,每到春末夏初,不時會有一陣急促的鳥鳴傳來,長輩們就會說,到了收割小麥的季節了,然後大夥開始忙碌起來,持續大半個月的夏收開始了,鄉下的孩子也開始放假了,這是一年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大人們在忙碌,小孩們則成群結隊的在田野裡瘋玩。去河裡抓魚,餓了就到果園裡摘早熟的桃子,渴了去瓜田摘西瓜,累了就躺在柔軟的麥秸垛上,聞著麥香,美美地睡上一覺……


醒來,才發現真的過去了好久,已經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渾渾噩噩地生活了這麼多年,再也難以找尋的是那一聲聲鳥鳴,再也回不去的是曾經的歡樂。即使現在的農村,麥收全是聯合收割機,一兩天就可以結束,沒有人在烈日下勞作了,社會在進步,可是那份感覺卻早已丟失。

多少次想重溫那個聲音,印象裡好像是布穀鳥的叫聲,找到音頻,發現不對。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原來這種鳥名叫四聲杜鵑。夜深人靜時,戴上耳機,再次聆聽那一聲聲田園的呼喚。


餘生餘談


鳥鳴。

第一次注意到鳥鳴是在初中的一個開學前夜,愛拖作業的孩子應該都知道,開學前夜通宵補作業是什麼感覺。

那次的凌晨三點,我第一次特別清晰地聽見了竹林裡的鳥鳴。

乾乾淨淨的。

讓人聽了神清氣爽。

從那之後,我就中二地表示:如果讓我選擇做一隻動物,我就要做一隻深居山林的鳥兒。

在樹深處歌唱,晨起飲露,暮色下蜷縮在小樹洞裡睡覺,外面月明星稀,說不定一覺醒來會有食草動物到這裡來,喝我的露水,咀嚼灌木和灌木上的草葉和漿果,和我做鄰居。

如果真的有這麼個朋友,我希望它能是一隻鹿,因為李白說“樹深時見鹿”。[碰拳][紅臉]





一碗冰糖水


每年的金秋十月,每當看到紅紅的楓葉,心頭一種酸酸的思念的

感覺就會悄悄的襲來…

那年我高三,我的座位靠近教室門不遠,每一次心中的女神在我面前飄來飄去時,我假裝低著頭,卻偷偷地不斷的瞄著她。終於有一次,跟她眼神對撞,她微笑著好像臉上閃過紅雲一朵,我個心狂跳啊,差點把衣服崩裂。

好像是上天眷戀吧,有次去食堂吃飯的路上,下著小雨我撐著傘,聽到後面腳步聲一陣一陣的,餘光一瞥,天哪是她在小跑沒帶傘。當快跑到我身邊時,忽然間我不知哪裡的勇氣,一把抓住了她的手,把傘移到她頭頂的上空…我默默鬆開她手,四眼相對誰也沒有說話,一直走到食堂。

那一夜我狂喜加失眠,輾轉難以入睡,於是想好了一封情書,中午同學一起去食堂吃飯時,我把情書偷偷地塞進她的語文書裡…

後來一個星期天晚上,因為住校沒回家,於是晚自習下課後出來放鬆一下,沿著操場跑道看著月亮,漫無目的的閒逛,感覺後面有腳步聲,我以為是同桌也沒回頭,忽然感覺有本書塞到我手裡,低頭一看是一本日記本,有課本的三分之二大,紅色的封面,抬頭一看是她,她微微一笑很快的就跑回宿舍了。打開日記本第一頁,裡面夾著一張紅紅的楓葉,上面寫著幾個字,你的那把傘,為我撐死了一片天空,撐著我走了一段漫長漫長的路……

後來我因為腦子笨高考落榜,她考取了師範大學…放我落魄的揹著行囊回到家家時,還收到她的一封鼓勵信,讓我不要氣餒再復讀…因為家裡條件的原因放棄了復讀。

每年的十月份,就想起那一片楓葉,那片紅色的楓葉,經久不衰沒有褪色,那是一葉滿載回憶的小舟,經年累月的航行在我那日記本的港灣裡,卻怎麼也開不出去…







碧水藍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味道,而四季輪迴,秋天帶給我的感觸最多。

自古逢秋悲寂寥

劉禹錫曾說“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我更多的感覺卻是“逢秋悲寂寥”,秋天一到,所有花草樹木全部凋零,尤其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北方,秋風起,雁南飛,綠色盡數消失,片片落葉隨深秋的清風漫卷,滿目蕭瑟,那種感覺,“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是每一個秋天都如此蕭瑟

近兩年,偶爾在南方過冬,才發現南方的秋冬其實也是好季節,一場秋雨後,以為天氣會轉涼,穿得暖暖的出門,發現穿多了,再一場秋雨後出門,發現又穿多了,到最後終於發現,南方的秋天真的太舒服了,哪怕到了冬天,即便有落葉,也是東邊落葉西邊發芽,轉眼間,迎春花又綻放了。

其實很多事,換一個環境或角度去感受,結果往往大不相同。

一壺山月


哪一個季節或者哪一種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緒上的共鳴?

東北的冬天又到了,外面下著雪,又颳起了風,東北大煙泡來了,我在家中收拾箱子,準備把不用的東西丟掉。

一個用黃玻璃木打造的老式箱子,那是父母親留下的。

很久沒有翻動了,在箱子裡有一封信,已經發黃,我打開看了一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父母親老家的回信,那時候,有事情都是寫信說,出大事情拍電報。

我靜靜地坐在凳子上,睹物思人,想起了小時候,與父母在一起,點點滴滴的生活。

寫信,郵鞋

我的父母親因為家裡貧困,沒有進過學堂,到解放時,進掃盲班學習,剛學寫自己的名字。

那些年我們歲數小,父母親和關內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及親屬聯繫,都是求廠裡有文化的叔叔幫忙。

父親口訴,叔叔帶筆,讀信和回信都是去找叔叔。

自從我小學三年級以後,多數讀信和回信我就包下來了。

每次,當父親把信打開,抽出信紙遞給我,父母親坐在凳子上。

安靜的,但眼睛裡急切盼望著我,快些讀信,想聽到信中的消息,我讀著信,又解釋著。

有時候,他們要求再讀一遍,仔細理解信中意思,心中想著如何回信。

回信時,我拿起筆,照著來信信封上的地址,仔細地寫在新信封上。

然後,我把信紙準備好,仔細聽著父親回信的口述。

把父親說的再轉化為文字,一句一句把信寫好,完成後,念給父親聽,有不對的地方再修改,直到父親滿意點頭為止。

信寫好後,父親都表揚完幾句,鼓勵我學文化,還說還是有文化好,不用找別人代筆。

其實,父親非常聰明,只是上學的年代,家貧念不起書。

我把信紙疊好,塞入信封中,封口。

第二天,我去郵局,買上八分錢郵票,粘貼在信封上。

最後,找到路邊綁在電線杆子上綠色的郵箱,把信投入箱中,一切完成。

那時候,老家生活確實艱苦,常年吃地瓜幹,不斷糧就不錯了。

燒柴火得去挖草根,樹葉颳風掉下來,大家都去搶。

親屬都是農民,只有父母親在東北掙工資。

老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一個我大爺家的兒子。

大爺大娘三十多歲去世,只留下一個大哥,從小就跟我父親在一起生活,後來大哥成家,又生了五個兒子。

老家來信,都是要錢,要東西。

我們也一家七口人,就靠死工資過日子。

沒辦法,從嘴裡省,每到年根,也是我們家裡經濟最緊張的日子。

父母親,就去買棉膠鞋,親屬家按人來,每人一雙,每家都用袋子裝,我用筆把地址寫在白布上,在縫袋子上,背到郵局郵走,提前郵走,保證老家裡的親人們過年時,都穿上新棉鞋。

當時棉膠鞋四元錢一雙,當不住需要的人多。

父親月工資先頭三十六元,以後長到四十二元。

加上母親每月十八元工資,兩個月工資。

都是父母親的親人,沒有辦法,這樣郵了十多年,後來,老家生活好了,才不需要我們再郵棉膠鞋了。

父母親不捨得買衣服,也真沒錢買,父親常年穿著一套,洗的發白的工作服,褲子上打著補丁。

外面的大煙炮,依然在不停的颳著,雪粒被風吹起來,打在窗玻璃上,沙沙的響聲,時間飛逝,我們就成了父母他們,我把信收好,繼續保存起來,看一下時間,去做飯去,一會兒子下班了。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雪花吧

去了兩年南方的我。每到冬季總是格外的想念白雪

在南方的整個冬季是看不見雪的,就算下起了雪也是轉瞬即逝,落在地上就沒有了,無情的不停留半分

身為北方人的我,一到冬季就感覺“差了點意思”

一顆小小的冰晶,怎麼會讓我如此牽腸掛肚

後來,我明白了,我並不是喜歡白雪,而且思念北方的家人了,該訂過年回家的火車票了……



巧巧91833


我個人覺得秋天最能使人產生共鳴,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秋而感,留下絕美佳句。

比如:清代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詩詞大意:是誰獨自在西風中感慨悲涼,不忍見蕭蕭黃葉而閉上軒窗。獨立屋中任夕陽斜照,沉浸在往事回憶中。

又例如: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詩中意思大概是:薄霧瀰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鬱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捲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以上只舉了兩個例子,太多佳作,就不一一來道了,大家是不是覺得意境很美呢?不知你們有沒有同樣的感覺?




淺笑安然H


毫無疑問,是秋天!!

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愁”字拆開來是“心”上有個“秋”。秋天草木日漸凋零,生機勃勃的世界即將步入冬眠,又像一個人進入風燭殘年一樣。觸景生情,人們便傷感起來。才有了劉禹錫的:“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以及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等的抒情、感傷和感慨。 而科學則是這樣解釋的:在人體大腦中有個叫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叫“褪黑激素”的物質,這種物質誘導人的睡眠,使人消沉、抑鬱。“褪黑激素”還有抑制人體內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這樣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喚起細胞工作的作用相對減少了,人的情緒隨之低落,便也多愁善感起來。

松果腺體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過程受陽光調節的因素很大,陽光照射時,可極大限度地減少松果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特別是晚秋,天氣轉涼且多陰,陽光少、短、弱,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也就相對增多,為此,人的傷感情緒隨著陽光的削弱而增強。其實,這只是科學、合理的解釋了人們為何悲秋的生理原由,和由悲秋而表現出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而“多事之秋”更多的表現是人們對未來命運的不確定,和因環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誘引起的人為或非人為事件的的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