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後代和劉備的後代為何差別那麼大?

故事非常好


不能說劉備的後代不如曹操的後代。換個角度思考,雖然蜀漢早於曹魏滅亡,但是自高平陵之變(公元249年)後,曹魏軍政大權盡歸司馬氏,已經註定步獻帝后塵,實質上應該是蜀漢晚於曹魏滅亡。

雖說是諸葛亮的功勞,但作為諸葛亮名義上的領導,以蜀地一隅之力,十數次北伐(包括姜維)遠勝於自己國力的曹魏,實現了歷史上罕有維持十數年的攻守奇觀,名義上的領導功勞自然是有的。而曹丕在位時,伐蜀伐吳屢遭失敗,和魏國強大的國力不符。更別說三代丟政權(實質)。從這個角度說,未必劉備後代不如曹操後代,假若雙方互換位置,也許劉禪已經一統全國了。


一杯紫米露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劉備的兒子沒有媽,所以教育上沒有愛,沒有多少溫暖的童年,他老孩又忙,忙著打孫權打曹操。

打個比方,那個年代就像祖國封建社會,男孩子要是事情沒做好,一巴掌就過去了,趙雲把他兒子救回來,他為了籠絡人心,兒子都可以往地上摔,所以也不是好爸爸好父親。

曹操雖然取的婆娘都是達官貴人戰敗後的婆娘,教育程度高,教育子女問題上要好很多。

在打個比方,曹操你把我男人滅了,雖然我搞不過你,那我一定要給你生兒子,好好培養,讓你打下的江上最後我兒子取代了,所以好好服侍曹操,啊滿心情愉悅了,種子也就優質一些。如果你覺得我的觀點很賞心悅目就關注,回關贊贊贊[互粉]



番茄是太陽的眼淚


曹操和劉備都是梟雄,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那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差別那麼大呢?我以為有以下原因。

環境不一樣,曹操是大家族,兒子出生時,也有了根基,孩子們可以很好的,系統的學習。而劉備呢?不過是一個編鞋的,而且大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兒子們也跟著東奔西跑,即使有了基業,也是東征西討,把心思都用在創業當中了。

數量不一樣。曹操也許是小日子不錯,也許是基因強大,生了二十多個兒子,像曹丕,曹植等都很有才,而劉備連上義子滿打滿算才四個,除養子有能力外,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其他兩個兒子幼小。從概率上說,結果也顯而易見了。

後期鍛鍊不一樣,你像曹操的兒子有很多都是上過戰場的,像曹丕更是通過陰謀詭計,通過血與火的考驗才脫穎而出,繼承了曹操的權利。而劉備的兒子呢?就是養子經歷過戰鬥,有點本事,還被殺害了,像劉禪順順利利繼位後,就是諸葛亮一直兢兢業業的替他打理一切。

所以說以上三點就是曹操後代和劉備的後代為何有差距的原因。


濤哥聊古代歷史


付二/代和付四/代的區別。

曹操和劉備

劉備

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後拜盧植為師,趁著黃巾起義,征討董卓,投身革/命事業。因個人實力不行,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算是寄人籬下。後來終於熬出頭,拿下荊州和益州,建立蜀漢。

出師表裡,諸葛亮說“先/帝創業未半”。說的非常清楚,劉備是自己一手創業的,算是白手起家。典型的付一/代。

曹操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是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

就算不考慮祖上的問題。曹操的爺爺這麼厲害,他老爸又是大官,到曹操這也是頗有積累的了。同時曹家在亳州又是名門望族。

劉備是付一/代,曹操已經是貴/族世/子了。

前期影響

劉備四處漂泊,生劉禪的時候已經46歲了。劉禪出生在荊州,之後劉備南征北戰,基本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照顧或者教育這個兒子了。

曹操有二十五個兒子。曹丕是二兒子,生曹丕的時候,曹操大概是32歲。生曹昂的時候估計更早。曹操是大家族,還被舉孝廉,做過地方長/官,相對更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和教育孩子。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而曹操相對是比較穩的,曹操的兒子受到的教育和影響不是劉備的兒子能比的。而劉備也就一個像樣的兒子——劉禪。數量上也不佔優勢。

曹操早年征戰四方的時候,幾個兒子都一直跟著,耳濡目染的多,歷練也多。長子曹昂就是因為在戰場上救曹操而死。曹昂公元前197年死的,那時候曹操42歲。能上戰場,曹昂應該在20歲左右,基本曹操20多歲的時候就成家立業了。

另外,這麼多的兒子,終歸會有出色的。

智慧、品行、格調和學識都需要積累

正所謂三世才能培養一個貴族。

白手起家,晚年的子的劉備,雖然自己學識和膽識足夠,但是積累還是太弱,很難把這些東西傳遞給下一/代。

而曹操家族有很多這樣的積累。曹操本身經歷了這種沉澱的薰陶,而其子嗣更是得到更多的促進,這種大環境對孩子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對其視野、品行和境界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曹丕、曹植不僅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相當了得,在中國文學史上他們父子的影響都不容小覷。

所以,fu二/代和fu四/代的差別還是顯而易見的。


瘋哥哥l


因為曹魏和蜀漢的團隊文化不一樣。

曹魏團隊文化——自家人優先。

曹魏團隊從曹操開始就多疑,至使至終都對外姓人缺乏信任。再加上曹操家大業大,對他的幫助很大,家族人才濟濟。而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下,其結果就是曹操只相信自家人,從始至終也都是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比如說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合、于禁和樂進,那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們在軍事和謀略等方面都是當時的神級人物,不比曹操的近親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差。但是翻看史料後卻發現,像他們這種一流外姓名將在曹操麾下的軍事權力和實際地位,其實都非常有限。

雖然他們也得到了曹操的賞識,但曹操從來沒有把統軍之權交到他們手裡。而統軍之權則至使至終都掌握在曹氏或夏侯氏手裡。

曹操這麼佈局,結果很顯然,那就是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侄子曹休,養子曹真等人都能得到歷練。

有歷練,有專門培養,曹家二代的綜合素質還能差到哪去?



蜀漢團隊文化——誰行誰上

劉備的出身比較低,雖然他頂著中山靖王后裔的名頭,但家族對他的支持有限。劉備後來取得的成就,都是他自己闖出來的。

而家庭對劉備的支持有限,再加上劉禪出生的時間又很晚(劉備老來得子),這就導致劉備必須要信任外姓人,依靠外姓人包打天下。他的族親,他的兒子,他都指望不上。

其實我們從蜀漢團隊的創業到覆滅的全過程中不難看出,劉備的團隊,不僅是他,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團隊骨幹,從始至終,都沒有培養二代接班。

諸葛亮的兒子,關羽的兒子,張飛兒子,趙雲兒子、蔣碗兒子,費禕兒子。誰成才了?

家國一體,朝廷倚重於來自於五湖四海天下志士,誰行誰上,這才是蜀漢的團隊文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維。



姜維是劉備的心腹嗎?是劉備團隊的創始員工嗎?都不是。他其實只是一個在魏國不受信任了,被迫歸順蜀漢的小角色。像他這種出身卑微的人,在魏國是絕對當不到獨掌軍權的大將軍的。大將軍那都是留給曹家人來坐的,怎麼可能輪到外姓人?

但是,姜維在蜀漢就可以做到大將軍。只要有本事,誰都可以做蜀漢的大將軍。

所以劉禪不如曹丕,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蜀漢這個團隊的文化理念,是君臣互信、上下一心。君主對臣僚,始終都能夠給予最充分的信任,朝堂重臣對君主也能有一種知遇之恩。保持了絕對的忠誠。

像司馬懿在魏國乾的那些事,權傾一時後就公器私用,借皇帝的信任,暗中培植自己的家族勢力,讓自己近親或遠戚佈滿朝堂,而不是把權力傳給有才華的人。這在蜀漢是看不到的。

蜀漢的人,都不刻意培養兒子,都不刻意培植自己的家族勢力。誰行就誰上。國家是大傢伙的,而不是哪一家的。



總的來說。曹家二代優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操很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他把未來都寄託在了二代身上。劉家二代相對平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劉備壓根就沒有把未來寄託在劉禪的身上。

當然,劉備未必不想,但敵強我弱,他也沒得選。劉禪還小,難以承擔重任。劉備只能是唯才是舉,只要皇位還是由劉氏來坐,他什麼權力都可以下放。諸葛亮有本事就把未來寄託在他身上。諸葛亮也一樣,諸葛瞻也小,難成大器,他也只能把未來寄託在蔣碗和費禕身上。

蜀漢的這種與曹操這與形成了極其鮮明對比的文化氛圍,就是蜀漢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的關鍵因素。


Mer86


個人認為是後天的教育和溺愛所致。曹操總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曹丕、曹植、曹彰和曹衝。曹丕,曹植和曹衝偏向文才,曹彰愛習武。由於曹氏的基業最終肯定會傳給他們四個之一,所以四人的教書先生肯定都很精明,都希望自己的學生以後能夠繼承大位,所以彼此之間就存在競爭,正所謂優勝劣汰,有競爭才能快速成長,這樣就讓曹操的四個兒子從小在這種壞境中成長,所以長大後都很出色!

而劉備老來得子,並且就那一個兒子劉禪,對他寄予厚望,所以就像現在的獨生子富二代一樣,從小沒有嚴格要求,嬌生慣養,甚至劉禪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快要去世時,劉備詔他前去交代後事,他竟然還想著他養的兩隻蛐蛐,想把他們一起帶上,可想而知劉禪的貪玩和無知。所以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sunnyf888


你好,我是狐狸小姨,最近正在創作歷史類的文章,歡迎瀏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

其一,曹操和劉備差別挺大的。劉備和曹操相比,無論是學識還是為人都差一點意思。有一個更加優秀的父親,兒子更加優秀的概率也會高。

其二,從小的教育。曹操從小就善於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他把他的兒子曹昂帶到一顆大樹旁,問兒子這棵樹長成要多久?兒子回答說:“百年。”曹操又問:“那把它砍了要多久?”兒子回答說:“不足半個時辰。”曹操藉此教育他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百年的苦心栽培,可能在半個時辰之內就毀於一旦。曹操更是擅長因材施教,曹丕曹植文章寫得好,曹操就讓他們學習政務,準備讓他們接班。曹彰從小好為將, 曹操也不逼著他讀書,而是把他放到軍營中去歷練。相比較而言劉備就做的很不夠了。甚至託孤的時候還跟諸葛亮說可取而代之,儘管這有試探諸葛亮的意思,但這是對自己的兒子多不信任才說得出來呀!


隔壁狐狸小姨


曹操的兒子優秀,首先是因為曹操本身優秀,這是遺傳基因決定的,遺傳基因決定一大部分,後天努力再決定一部分;其次曹操對他的夫人都特別好,夫妻感情好,自然生出的孩子從小家庭的環境比較利於生長和學習; 另外曹操還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曹營本來就不乏高人,請幾個高人教育子女,也不是什麼難事兒,而且曹操本身就是一個樣板,身教大於言傳,所以他的孩子優秀是必然的。

曹操之所以有頭疼病,也是因為曹操用腦過度,操心的事兒太多,既要操心後院兒,又要操心孩子,還要操心朝廷,還有一個最大的事兒,就是天下之事。

所以你付出一分上天就會給你一分,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劉備拿他的老婆當衣服,用的時候穿一穿,不用的時候扔一扔,他們夫妻感情可想而知,那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能聰明到哪去,劉禪少年時多次差點命都沒了;而且劉備自己是利用情感拉攏人心的高手,自己其他能力也比較一般;另外,劉備一直顛沛流離,孩子的教育也沒有跟上;生出的劉禪,能統治蜀國40幾年已經不錯了,劉備也應該燒高香了。

我再看孫權,孫權不是一個厚道之人,對孫策的媳婦和孩子都不怎麼樣,孫策有恩於孫權,孫權卻對孫策的妻兒不怎麼樣,他沒有積那麼大的德,他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去,人在做,天在看。

常言說,子孫昌是因為父母有德,這是至理名言,不可不信!


有李行天下


實際在我看來,三國後主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只不過蜀漢後主劉禪更為突出,如果曹操的兒子曹丕和孫子曹睿還算得上是能君的話,那曹操的曾孫曹芳執政時期,就已經無法控制權臣導致大權旁落,曹芳和曹髦二帝雖然都曾先後計劃剷除司馬家族,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我們不拿曹操的孫子輩兒跟劉備的兒子輩相比,單單比較曹丕和劉禪,為什麼他們的能力差別如此之大呢?

一是出生環境不同

曹丕出生於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那時候雖已是東漢末年,但局勢相比三國時期更加穩定,因而有較好的環境,沒有遭受顛沛流離之苦,還有父母,最主要是母親的疼愛和培養。

而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當時天下已然大亂,劉備自身都半生顛沛,還未有一寸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而緊接著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荊州,窮追劉備,是趙雲七進七出救下襁褓之中的劉禪,但他的生母甘夫人卻被劉備無情拋棄。後來劉備娶孫夫人,成為劉禪的繼母。大家知道孫夫人並無什麼才德,好舞刀弄劍,加之並非親生,在培養方面一定不會是一個良母。建安十七年,孫夫人返回東吳時還曾想把他帶走,只是被張飛和趙雲截下。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早起培養比起曹丕而言,實在差得太遠。

二是早年經歷不同

曹丕從十歲起,便跟隨曹操南征北戰,軍旅生涯最能鍛鍊一個人,無論是身體還是見聞,都加速進步,其後還有很多人的幫助和指點,特別是曹植的太子之爭,更是極大地鍛鍊了他的政治能力和權謀水平。

反觀劉禪,一生如女子一樣深藏閨中,無論是征戰,還是權謀,這些經歷乏善可陳。

三是政權強弱不同

曹丕即位時,曹魏政權已有天下的十分之八,其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謀臣良將依然眾多,遙遙領先於蜀漢政權。

反觀比曹丕小二十歲的劉禪,劉備留給他本就不大的蜀漢,剛剛經歷關羽失荊州、夷陵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慘敗,國力大損。而且,劉備留下的還是個爛攤子,軍事上力量極大削弱、良將多戰死;政治上,荊州派、益州派等派系林立,明爭暗鬥;內部以雍闓等人為代表的夷族紛紛叛亂,才有後來的諸葛亮七擒孟獲,當時諸葛亮都沒敢平定叛亂,就是因為根基不穩。以這樣的勢力對抗曹魏,實在有點以卵擊石的無奈感。


小白讀資治通鑑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劉備二人的壽命情況: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享年65歲。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享年62歲。

劉備比曹操晚出生6年,也比曹操晚去世3年,所以兩項疊加後,事實上劉備在壽命上只比曹操短了3年。這樣的年齡差距,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也就是說,曹操和劉備之間,並不存在一個人壽命比另一個明顯長很多的客觀情況。也就沒有因為年齡差異,造成子嗣繁衍能力方面的客觀差異。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曹操、劉備二人,根據史料記載的子女相關情況。先說劉備:

兒子

劉禪,劉備之子。甘夫人所生。劉備稱帝時最年長的庶子,後登上皇位,成為蜀國後主。蜀滅亡後,被封為安樂公。

劉永,劉備庶子,生母不詳。先為魯王,後封為甘陵王。與劉禪寵臣黃皓不和,被劉禪疏遠。後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劉理,劉備庶子,和劉永異母,生母不詳。先為梁王,後封為安平王。早卒,諡為悼王。

養子

劉封,劉備養子。本姓寇。後因不援助關羽而令關羽被呂蒙擒殺,劉備將他問罪,賜死。

至少有二女於劉備南逃至長坂時被曹將曹純所俘。

劉禪劉永劉理的排行均不可考。

再來說曹操:據《魏志·文帝紀》《任城陳蕭王傳》《武文世王公傳》記載,曹操的兒子有25位。曹操兒子次序不可考,下以生母地位高低為序。

兒子

曹丕,魏文帝

曹彰,任城威王

曹植,陳思王

曹熊,蕭懷王

曹昂,豐愍王,長子

曹鑠,相殤王

曹衝,鄧哀王

曹據,彭城王

曹宇,燕王

曹林,沛穆王

曹袞,中山恭王

曹玹,濟陽懷王

曹峻,陳留恭王

曹矩,范陽閔王

曹幹,趙王,末子

曹上,臨邑殤公子

曹彪,楚王

曹勤,剛殤公子

曹乘,谷城殤公子

曹整,郿戴公

曹京,靈殤公子

曹均,樊安公

曹棘,廣宗殤公子

曹徽,東平靈王

曹茂,樂陵王

女兒

可考證者6位。

清河長公主,名不詳,夏侯楙之妻

曹憲,漢獻帝貴人

曹節,漢獻帝皇后

曹華,漢獻帝貴人

安陽公主,名不詳,荀惲之妻

金鄉公主,名不詳,何晏之妻

養子

可考證者3位 。

何晏,大將軍何進之孫,貌美而無行,娶曹操之女金鄉公主

秦朗

曹真。

如果我們不把養子計算在內,只討論親生子嗣的話,曹操共有兒子25名,女兒6名。而劉備,兒子只有3名,女兒情況幾乎不可考,根據有限的史料推測我們暫定2名。

也就是說,單隻子女數量這一項,曹操的子嗣繁榮程度,就超過了劉備五六倍。這樣的差距也就意味著,由於曹操子女的基數遠大於劉備,所以曹操子女中產生優秀人才的數量概率,自然也就遠超於劉備數倍。

當然,這只是第一點原因。並不因為曹操在子女方面更“高產”,就一定意味著更“高質”。決定一個人的優秀還是平庸的關鍵因素,還是要看後天的成長環境。

民間有一種觀點稱,由於曹操是一世梟雄,而劉備不過是個織鞋販履之輩,所以按照“老子英雄兒好漢”的理論,那麼曹操的兒子優於劉備,就是理所當然的。對於這一觀點,小文本人是非常不認同的。

原因在於,曹操是一世梟雄的說法小文認同,但劉備只是個織鞋販履之輩的說法,小文卻是萬萬不能苟同的。英雄不問出處,劉備出身的確是貧寒,但是卻不能因此就說劉備的基因存在先天缺陷。恰恰相反,出身如此貧寒的劉備,能夠一路“打怪升級”,白手起家,一步步做到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程度,已經非常能夠說明,劉備的能力之強。

如果不是這一原因的話,究竟又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曹、劉二人子女的巨大差異呢?

由於曹操的兒子眾多,其中出色的也不少,比如曹丕、曹植、曹彰、曹衝個個都頗有名氣,但劉備的兒子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歷史上記載也相對較多的,就是後來繼承了蜀漢政權的劉禪。所以為了方便比較,我們乾脆就同拿曹操、劉備的長子曹丕、劉禪說事。

那麼,小文認為,導致曹丕、劉禪個人能力相差懸殊的原因,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成長環境差異:看過《軍事聯盟》第一步的觀眾,想必都對在司馬懿幫助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爭奪楚君地位的曹丕,印象深刻。為什麼曹丕作為長子,按照古代“立長不立幼”的原則,理應直接就被確定成儲君,還需要如此艱難地去爭奪?

首先,曹操不是尋常平庸之主,雄才大略如他,勢必不會在傳位這件事情上,全然依照古法。更何況,當時並非太平盛世,而是諸侯割據,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立賢不立長,顯然就更加合適。

其次,誰讓曹丕的兄弟太多,而且成才率又奇高呢?不要說那個才高八斗的曹植,就連深受曹操喜愛的小兒子天才兒童曹衝,都可能是曹丕的競爭對手。

最後,曹操戎馬一生,歷經生死。所以曹操對於孩子之間的皇位競爭,從其言行來看,非但沒有阻止,反而有刻意縱容,然後暗中觀察和選擇的傾向。

可想而知,能夠從如此艱難的競爭之中最終獲勝的子嗣,其無論政治能力、管理能力、謀略能力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必然都是最佳的,這就是典型的優勝劣汰法則。

而反觀劉禪那邊,既無兄弟爭寵,又無爭鋒相對。在劉備倡導的“以德服人”的思想之下,劉禪長期養尊處優,又是蜀漢唯一的皇位繼承者。這樣的成長環境,我們就是站在現在人的角度來看,也勢必培養不出什麼出色的人才,就更不要妄談什麼傑出的政治家了。

最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曹操、劉備二人教導各自兒子,如何駕馭群臣的手段。曹操教育曹丕的是君王之術,御下之法;而劉備教育兒子要尊丞相為父,言聽計從。這個是政由己出,一個是旁人代勞。久而久之,一個能力越來越強,一個能力越來越弱。

二、客觀條件差異:曹丕繼位後,雖然由於壽命因素在位時間並不算久,但是就史書記載的情況看,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頗為可圈可點,有所建樹。曹丕的政治能力是從哪裡學來的呢?第一是他有個非常好的榜樣,他的父親曹操,曹操的政治能力毋庸置疑是相當之高的;第二是曹操極為重視後代的教育,為子女們尋找當世最好的老師進行培養。

而劉禪呢,貌似能夠學習的對象,只有丞相諸葛亮。而諸葛亮原本就需要對蜀漢的內政外交一手負責,每天忙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有多少的時間精力能夠教育培養劉禪,我們可想而知。

最終的結果就是:曹操臨死前,說的是“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者,皆不得離屯部。”什麼意思?就是現在天下不安定,不要按照老傳統大辦喪事。把我下葬以後,也無須披麻戴孝多久,可以立刻去掉。帶兵屯守要地的將軍,都不能跑來為我奔喪。歸根結底,只有一箇中心思想:江山社稷最重要,不必把你爹我的死太當回事。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劉備這邊,臨死之前也留了詔書給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什麼意思呢,就是教育劉禪要多讀書,讀好書,做個“聖人”。這都馬上要繼位當一把手的人了,現在想起來臨時抱佛腳讀書了,早幹嘛去了?當然,劉備也心知自己兒子的水平,於是還留了另外一句話:“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翻譯過來就是,你啥事兒都聽諸葛亮的就行了。

兩相一比,一個是從小培養的政治家,一個是紈絝子弟官二代,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三、個人志向差異: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三歲看老”。這話不一定全對,但是卻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我們不說三歲,這畢竟只是一個形容詞。一個人的志向,其實從青少年時期就可以看得出來。

同樣是登基之前,我們來看看曹丕和劉禪分別都在做些什麼:我們就不說由於二人年齡的問題,曹丕從小就跟著其父曹操在戰場上歷練的過程了。我們就只說個人修養與素質上的。曹丕在青少年時期,在政治才能展露之前,就已經展現出了其在文學上的才能,和他的兄弟曹植,再加上他們的父親曹操,被後世推為“三曹”,足可見三人在文學上的造詣水平。

而劉禪這邊呢?文學修養,我們也就不要求了,畢竟曹丕、曹植有這方面的家教條件,曹操本人就是偉大的文學家。其詩作蒼涼大氣,十分受後世推崇。而劉備,我們基本沒聽說過他在文學上有什麼造詣。先天不足的劉禪,後天在忙著幹嘛呢?貪圖享樂,大事小情一概依靠丞相諸葛亮。

曹操的兒子,從小就被曹操教育要樹立遠大理想,個個都以建功立業為人生理想。而劉備的兒子呢?知子莫若父,看看劉備臨死之前對諸葛亮的託孤之詞就非常明白了:“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麼意思呢?就是劉備自己都不相信他兒子劉禪,有任何能夠逆襲的可能性。

四、基業規模差異:在《軍師聯盟》第一季中臨結尾的時候,有曹操於高臺之上,橫槊賦詩的橋段。其中,曹操有一句臺詞是說,今天下九州,我獨佔其六。這一句,其實就彰顯了曹魏和蜀劉,在基業規模上的巨大差距。

所謂天下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當時曹操所謂的獨佔其六,就是以上九州中,除了揚州(江東)、荊州(楚湘)、梁州(巴蜀)三州外,中國北方的幾乎全部土地。

而且,我們不能站在當下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去考量漢末時期的實際情況。當下的長江以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都要優於長江以北。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長江以南雖然面積廣闊,但是很多地方都還處於未開發的原始地帶。三州中真正已經得到開發和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其實十分有限。

漢末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全部都在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帶。就更不要提北方還擁有草原地貌,這是培育馬匹的必要條件。而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相比步兵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曹操留給曹丕的基業,劉備留給劉禪的基業的確規模相去甚遠。見識、格局、視野、理想,以及更重要的實現理想的客觀基礎條件,曹丕都要遠勝於劉禪。所以劉禪不如曹丕,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