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雷峰塔是怎么来的?

江山芳芳


雷峰塔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计其数,雷峰塔已成为国内外家喻户晓的热门景点。

雷峰塔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雷峰塔的原始前身。

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7年,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因其黄妃产子而供奉佛教所建“皇妃塔”,后因位于夕阳的雷锋上而改名“雷峰塔”。雷锋是夕阳山的中锋,又称回峰,因此后人将西湖雷峰塔景致称作为“雷锋夕照”,一语双关,韵味无穷。

雷峰塔的神话典故。

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白蛇传》为雷峰塔增添了神秘的面纱。白蛇白素贞与凡人许仙相恋,并产育一子,导致白素贞触犯天条,最终白素贞被金山寺和尚,法力高强的质量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一段凄美的人蛇相恋的神话故事赋予雷峰塔浓厚的文化内涵,雷峰塔的盛名永远留在人们脑海里。

雷峰塔的倒塌重建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轰然倒塌,闻名遐迩的“雷锋夕照”景观至此画上句号。雷峰塔的倒塌引起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议论和关注,并且迫切希望能够重建雷峰塔。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的决定,至2002年,重建雷峰塔工作完成。消失大半个世纪的雷峰塔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雷锋夕照”的景致再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景区。

雷峰塔的历史悠久而又波折,雷峰塔包含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盛名远播的雷峰塔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我国一道独一无二的奖励景致。


历史漫话


杭州雷锋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锋山上,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初名皇妃塔,因建于雷锋山上,后人改称雷锋塔。在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锋塔下。后其子祭塔,雷锋塔倒塌,终遇救。旧雷锋塔于1924年倒塌,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来新建的。新建的雷锋塔是中国铜领域第一人朱炳仁担纲总工艺师,使这座塔成为了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闲云野鹤178287366


看到这个问题小伙伴一定会说雷峰塔是法海和尚为了镇压白娘子修建的。的确,蛇妖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神话故事让一代代人为之感动,无不唾骂这个多事的法海和尚。

神话传说毕竟是个故事,其实雷峰塔的真实来历是有历史记载的。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7年,当时的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俸佛螺髻发舍利而兴建的。因为是钱弘淑出资修建因此又叫保俶塔。由于塔建在西湖边的雷峰之上后人因地名作塔名,逐渐被称为雷峰塔,反而使原名只存于史册之中。

此后又因战乱损坏,于南宋元年即公元1195年至公元1200年间重修。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倭寇入侵杭州城,被其焚烧止剩砖质塔身但仍巍然屹立。

直到1924年因战乱及人为损坏年久失修于当年9月25日坍塌。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2005年10月25日竣工于原址上的新塔。

下面这两幅照片左图是倒塌之前的雷峰塔,右图是重建后的雷峰塔。




简爱小猪猪


雷峰塔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该塔建在夕照山的雷锋之上。


国史鉴今


西湖旧有“雷峰夕照”一景,为西湖十景之一。这里的雷峰就是指雷峰塔。

在民间雷峰塔声名遐迩,几近妇孺皆知,这是因为它与民间著名的传说白蛇传有关。 传说中,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镇于雷峰塔下,一俟“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白蛇才能出来。

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借伞定情,之后结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儿子梦蛟满月的那天,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赶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为由,用金钵将其镇压在雷峰塔下,扬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白蛇方能重见天日。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许多游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般地来到断桥,遥想着白娘子与许仙这段凄美婉转,颇费周折的古代婚姻。

元时雷峰塔之景已声名远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诗云:“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尺,孤峰犹带夕阳红。”

雷峰塔建造时代和背景

吴越国五代时有“东南佛国”之称,是同时期我国境内佛教遗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雷峰塔是吴越国王崇佛的集中体现。当时杭州属于吴越国管辖,吴越国是个小国,但在那一段战乱频繁的时期,这个小国却一直相对太平、安稳的地方,吴越王国的创立者是来自临安的钱镠,他虽以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取得江南的统治权,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孙辈钱弘俶主政时,国力已经比较强盛 ,佛事活动也十分兴旺。公元 975 年,钱弘俶的宠妃黄氏生了个儿子,为纪念这一喜庆事件,钱弘俶在当时杭城西关外的雷峰上建宝塔, 977 年落成,初名黄妃塔。因宝塔建在西关外,用砖垒砌,又名西关砖塔。此后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

从南宋李嵩所绘的《西湖图》分析,当时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砖身木檐的阁楼式塔。塔内八面砌以《华严经》石刻,塔下供有金铜罗汉十六尊。塔上重檐飞栋,窗户洞达,人们可登临其中眺望湖景。

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斜横,一片寂静,满湖金波,分外艳丽,所以从南宋以来,雷峰夕照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就成为了建筑史上宋塔造型的一个精品。 1000 多年来,文人墨客对傲立余晖的雷峰塔风姿赞叹不绝。

雷峰塔历经千年,几经兴衰,终究绽放

充满传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来厄运更多,其倒塌前先后经历了初建,复建,烧毁三个阶段。初建时宝塔为 7 层,南宋时因遭雷击,塔顶受损,修复时减为 5 层。到了元朝,它还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伟姿态,明朝时遭到了极大破坏,那是明嘉靖三十四( 1555 )年,倭寇入侵杭州,怀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回廊,栏杆、塔顶全部烧光,仅存砖制塔心。

劫后余生的雷峰塔,颓然苍老,全塔通体赭红,犹如醉翁酡颜,诗人以: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熏似醉翁。来描写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于湖畔,与西湖北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风格迥异,于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

清康熙三十八( 1699 )年,康熙皇帝御书西湖十景时,改名雷峰西照,并刻碑建亭,盛极一时。后其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将西照改为夕照,。

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于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邪,盗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终于在 1924 年 9 月 25 日下午 1 时 40 分左右轰然倒塌了,当时杭城万人空巷争堵塔身残躯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观全虚。

2002 年金秋飒爽,桂子飘香的时候,金碧辉煌的雷峰新塔在阔别人们 78 年后耸立起来了,雷峰塔的重建,不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现,更使人们的古塔情节有了一定的寄托。

重建后的雷峰塔新塔为平座五层八面带飞檐的阁楼式,风格基本与古塔相似,新塔采用钢结构在原址的基础上建造,同时也成为遗址的保护性建筑。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巍峨耸立,塔刹金碧辉煌。


海观世界


相传,雷锋塔是吴越国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雷锋山上建造的,这是一座佛塔,因建于雷锋山上,所以叫雷峰塔。


韩城往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 “黄妃塔”。

 公元10世纪,那时的杭州城是吴越国国都。在五代十国中,吴越国是个小国,统治的疆域为现中国浙江省为主的东南沿海一带。吴越国的创立者是来自浙江临安的钱缪,据说他非常尊重佛教,其原因是因为他早年身份微贱时曾经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法济湮禅师的器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他发迹建立了吴越国后,便大事提倡佛教,建造佛塔。王室人员更是带头礼佛、供佛,从而在全社会习佛蔚然成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钱俶。 

 钱俶以“敬天修德”名义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召集一批顶尖的能工巧匠,在秀甲天下的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上开始了雷锋塔的建造。因为夕照山南麓曾是吴越国建杭州城池的西关,因此雷锋塔曾称为“西关砖塔”。在一些古人的著作论文中,也有称“王妃塔”或“皇妃塔”的。这一称呼涉及到造塔的又一来由,据这一缘由的说法,认为建雷锋塔是为了答谢佛恩使吴越王妃生了皇子。按吴越国王钱俶亲笔留题在雷锋塔《华严经》刻石后面的跋的说法,雷锋塔塔名确是“皇妃塔”。尽管两种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建塔是为了感谢佛恩。


汐于子


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的雷锋山上,同时也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相传,雷锋塔是由吴越国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在雷锋山上建造的佛塔,因其建于雷锋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其建塔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

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破坏,南宋庆元年间进行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的景象,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印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锋夕照”,正式列入西湖十景。


流浪岁月912


雷峰塔,据说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造者是吴越国国君钱俶,钱俶有一个最宠爱的黄姓妃子,这个妃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崇信佛教多年的钱俶高兴无比,为了庆祝儿子出生,他下令在西湖南边的山峰上建了一座塔,并为其取名为“黄妃塔”、“皇妃塔”,后人改称为“雷峰塔”


半亩小花田


西湖旧有“雷峰夕照”一景,为西湖十景之一。这里的雷峰就是指雷峰塔。

在民间雷峰塔声名遐迩,几近妇孺皆知,这是因为它与民间著名的传说白蛇传有关。 传说中,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镇于雷峰塔下,一俟“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白蛇才能出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借伞定情,之后结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儿子梦蛟满月的那天,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赶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为由,用金钵将其镇压在雷峰塔下,扬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干,白蛇方能重见天日。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许多游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般地来到断桥,遥想着白娘子与许仙这段凄美婉转,颇费周折的古代婚姻。

元时雷峰塔之景已声名远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诗云:“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尺,孤峰犹带夕阳红。”雷峰塔建造时代和背景

吴越国五代时有“东南佛国”之称,是同时期我国境内佛教遗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雷峰塔是吴越国王崇佛的集中体现。当时杭州属于吴越国管辖,吴越国是个小国,但在那一段战乱频繁的时期,这个小国却一直相对太平、安稳的地方,吴越王国的创立者是来自临安的钱镠,他虽以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取得江南的统治权,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孙辈钱弘俶主政时,国力已经比较强盛 ,佛事活动也十分兴旺。公元 975 年,钱弘俶的宠妃黄氏生了个儿子,为纪念这一喜庆事件,钱弘俶在当时杭城西关外的雷峰上建宝塔, 977 年落成,初名黄妃塔。因宝塔建在西关外,用砖垒砌,又名西关砖塔。此后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从南宋李嵩所绘的《西湖图》分析,当时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砖身木檐的阁楼式塔。塔内八面砌以《华严经》石刻,塔下供有金铜罗汉十六尊。塔上重檐飞栋,窗户洞达,人们可登临其中眺望湖景。

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斜横,一片寂静,满湖金波,分外艳丽,所以从南宋以来,雷峰夕照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就成为了建筑史上宋塔造型的一个精品。 1000 多年来,文人墨客对傲立余晖的雷峰塔风姿赞叹不绝。雷峰塔历经千年,几经兴衰,终究绽放

充满传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来厄运更多,其倒塌前先后经历了初建,复建,烧毁三个阶段。初建时宝塔为 7 层,南宋时因遭雷击,塔顶受损,修复时减为 5 层。到了元朝,它还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伟姿态,明朝时遭到了极大破坏,那是明嘉靖三十四( 1555 )年,倭寇入侵杭州,怀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檐,回廊,栏杆、塔顶全部烧光,仅存砖制塔心。劫后余生的雷峰塔,颓然苍老,全塔通体赭红,犹如醉翁酡颜,诗人以: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熏似醉翁。来描写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于湖畔,与西湖北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风格迥异,于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说法。清康熙三十八( 1699 )年,康熙皇帝御书西湖十景时,改名雷峰西照,并刻碑建亭,盛极一时。后其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将西照改为夕照,。

鸦片战争后,社会动荡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于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邪,盗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终于在 1924 年 9 月 25 日下午 1 时 40 分左右轰然倒塌了,当时杭城万人空巷争堵塔身残躯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观全虚。

2002 年金秋飒爽,桂子飘香的时候,金碧辉煌的雷峰新塔在阔别人们 78 年后耸立起来了,雷峰塔的重建,不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现,更使人们的古塔情节有了一定的寄托。重建后的雷峰塔新塔为平座五层八面带飞檐的阁楼式,风格基本与古塔相似,新塔采用钢结构在原址的基础上建造,同时也成为遗址的保护性建筑。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平面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巍峨耸立,塔刹金碧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