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雷峰塔是怎麼來的?

江山芳芳


雷峰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每年慕名而來的遊客不計其數,雷峰塔已成為國內外家喻戶曉的熱門景點。

雷峰塔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雷峰塔的原始前身。

雷峰塔始建於公元977年,吳越國忠懿王錢弘俶因其黃妃產子而供奉佛教所建“皇妃塔”,後因位於夕陽的雷鋒上而改名“雷峰塔”。雷鋒是夕陽山的中鋒,又稱回峰,因此後人將西湖雷峰塔景緻稱作為“雷鋒夕照”,一語雙關,韻味無窮。

雷峰塔的神話典故。

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白蛇傳》為雷峰塔增添了神秘的面紗。白蛇白素貞與凡人許仙相戀,併產育一子,導致白素貞觸犯天條,最終白素貞被金山寺和尚,法力高強的質量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一段悽美的人蛇相戀的神話故事賦予雷峰塔濃厚的文化內涵,雷峰塔的盛名永遠留在人們腦海裡。

雷峰塔的倒塌重建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轟然倒塌,聞名遐邇的“雷鋒夕照”景觀至此畫上句號。雷峰塔的倒塌引起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議論和關注,並且迫切希望能夠重建雷峰塔。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的決定,至2002年,重建雷峰塔工作完成。消失大半個世紀的雷峰塔又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雷鋒夕照”的景緻再度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景區。

雷峰塔的歷史悠久而又波折,雷峰塔包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盛名遠播的雷峰塔體現了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是我國一道獨一無二的獎勵景緻。


歷史漫話


杭州雷鋒塔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鋒山上,南屏山日慧峰下淨慈寺前。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皇妃塔,因建於雷鋒山上,後人改稱雷鋒塔。在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鋒塔下。後其子祭塔,雷鋒塔倒塌,終遇救。舊雷鋒塔於1924年倒塌,現在人們看到的是後來新建的。新建的雷鋒塔是中國銅領域第一人朱炳仁擔綱總工藝師,使這座塔成為了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閒雲野鶴178287366


看到這個問題小夥伴一定會說雷峰塔是法海和尚為了鎮壓白娘子修建的。的確,蛇妖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神話故事讓一代代人為之感動,無不唾罵這個多事的法海和尚。

神話傳說畢竟是個故事,其實雷峰塔的真實來歷是有歷史記載的。

雷峰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7年,當時的吳越忠懿王錢弘俶為供俸佛螺髻發舍利而興建的。因為是錢弘淑出資修建因此又叫保俶塔。由於塔建在西湖邊的雷峰之上後人因地名作塔名,逐漸被稱為雷峰塔,反而使原名只存於史冊之中。

此後又因戰亂損壞,於南宋元年即公元1195年至公元1200年間重修。到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至1566年)倭寇入侵杭州城,被其焚燒止剩磚質塔身但仍巍然屹立。

直到1924年因戰亂及人為損壞年久失修於當年9月25日坍塌。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2005年10月25日竣工於原址上的新塔。

下面這兩幅照片左圖是倒塌之前的雷峰塔,右圖是重建後的雷峰塔。




簡愛小豬豬


雷峰塔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塔之名,則是因為該塔建在夕照山的雷鋒之上。


國史鑑今


西湖舊有“雷峰夕照”一景,為西湖十景之一。這裡的雷峰就是指雷峰塔。

在民間雷峰塔聲名遐邇,幾近婦孺皆知,這是因為它與民間著名的傳說白蛇傳有關。 傳說中,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鎮於雷峰塔下,一俟“西湖水乾,雷峰塔倒”,白蛇才能出來。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之後結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兒子夢蛟滿月的那天,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趕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為由,用金缽將其鎮壓在雷峰塔下,揚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乾,白蛇方能重見天日。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許多遊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般地來到斷橋,遙想著白娘子與許仙這段悽美婉轉,頗費周折的古代婚姻。

元時雷峰塔之景已聲名遠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詩云:“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尺,孤峰猶帶夕陽紅。”

雷峰塔建造時代和背景

吳越國五代時有“東南佛國”之稱,是同時期我國境內佛教遺蹟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雷峰塔是吳越國王崇佛的集中體現。當時杭州屬於吳越國管轄,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在那一段戰亂頻繁的時期,這個小國卻一直相對太平、安穩的地方,吳越王國的創立者是來自臨安的錢鏐,他雖以 “ 一劍霜寒十四州 ” 取得江南的統治權,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孫輩錢弘俶主政時,國力已經比較強盛 ,佛事活動也十分興旺。公元 975 年,錢弘俶的寵妃黃氏生了個兒子,為紀念這一喜慶事件,錢弘俶在當時杭城西關外的雷峰上建寶塔, 977 年落成,初名黃妃塔。因寶塔建在西關外,用磚壘砌,又名西關磚塔。此後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

從南宋李嵩所繪的《西湖圖》分析,當時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磚身木簷的閣樓式塔。塔內八面砌以《華嚴經》石刻,塔下供有金銅羅漢十六尊。塔上重簷飛棟,窗戶洞達,人們可登臨其中眺望湖景。

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斜橫,一片寂靜,滿湖金波,分外豔麗,所以從南宋以來,雷峰夕照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就成為了建築史上宋塔造型的一個精品。 1000 多年來,文人墨客對傲立餘暉的雷峰塔風姿讚歎不絕。

雷峰塔歷經千年,幾經興衰,終究綻放

充滿傳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來厄運更多,其倒塌前先後經歷了初建,復建,燒燬三個階段。初建時寶塔為 7 層,南宋時因遭雷擊,塔頂受損,修復時減為 5 層。到了元朝,它還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偉姿態,明朝時遭到了極大破壞,那是明嘉靖三十四( 1555 )年,倭寇入侵杭州,懷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簷,迴廊,欄杆、塔頂全部燒光,僅存磚制塔心。

劫後餘生的雷峰塔,頹然蒼老,全塔通體赭紅,猶如醉翁酡顏,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燻似醉翁。來描寫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於湖畔,與西湖北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風格迥異,於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

清康熙三十八( 1699 )年,康熙皇帝御書西湖十景時,改名雷峰西照,並刻碑建亭,盛極一時。後其孫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西照改為夕照,。

鴉片戰爭後,社會動盪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於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盜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終於在 1924 年 9 月 25 日下午 1 時 40 分左右轟然倒塌了,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堵塔身殘軀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觀全虛。

2002 年金秋颯爽,桂子飄香的時候,金碧輝煌的雷峰新塔在闊別人們 78 年後聳立起來了,雷峰塔的重建,不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現,更使人們的古塔情節有了一定的寄託。

重建後的雷峰塔新塔為平座五層八面帶飛簷的閣樓式,風格基本與古塔相似,新塔採用鋼結構在原址的基礎上建造,同時也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新塔臺基以下兩層,平面八角形,臺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杆。臺基以上,塔身巍峨聳立,塔剎金碧輝煌。


海觀世界


相傳,雷鋒塔是吳越國王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在雷鋒山上建造的,這是一座佛塔,因建於雷鋒山上,所以叫雷峰塔。


韓城往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之為 “黃妃塔”。

 公元10世紀,那時的杭州城是吳越國國都。在五代十國中,吳越國是個小國,統治的疆域為現中國浙江省為主的東南沿海一帶。吳越國的創立者是來自浙江臨安的錢繆,據說他非常尊重佛教,其原因是因為他早年身份微賤時曾經受到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昭明禪寺法濟湮禪師的器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他發跡建立了吳越國後,便大事提倡佛教,建造佛塔。王室人員更是帶頭禮佛、供佛,從而在全社會習佛蔚然成風,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吳越國的最後一位國王錢俶。 

 錢俶以“敬天修德”名義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召集一批頂尖的能工巧匠,在秀甲天下的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上開始了雷鋒塔的建造。因為夕照山南麓曾是吳越國建杭州城池的西關,因此雷鋒塔曾稱為“西關磚塔”。在一些古人的著作論文中,也有稱“王妃塔”或“皇妃塔”的。這一稱呼涉及到造塔的又一來由,據這一緣由的說法,認為建雷鋒塔是為了答謝佛恩使吳越王妃生了皇子。按吳越國王錢俶親筆留題在雷鋒塔《華嚴經》刻石後面的跋的說法,雷鋒塔塔名確是“皇妃塔”。儘管兩種說法不一,但都認為建塔是為了感謝佛恩。


汐於子


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又名皇妃塔,西關磚塔,位於浙江杭州西湖風景區南岸的雷鋒山上,同時也是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相傳,雷鋒塔是由吳越國王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在雷鋒山上建造的佛塔,因其建於雷鋒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其建塔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祈求國泰民安。

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破壞,南宋慶元年間進行重修,建築和陳設重現金碧輝煌的景象,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印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鋒夕照”,正式列入西湖十景。


流浪歲月912


雷峰塔,據說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造者是吳越國國君錢俶,錢俶有一個最寵愛的黃姓妃子,這個妃子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崇信佛教多年的錢俶高興無比,為了慶祝兒子出生,他下令在西湖南邊的山峰上建了一座塔,併為其取名為“黃妃塔”、“皇妃塔”,後人改稱為“雷峰塔”


半畝小花田


西湖舊有“雷峰夕照”一景,為西湖十景之一。這裡的雷峰就是指雷峰塔。

在民間雷峰塔聲名遐邇,幾近婦孺皆知,這是因為它與民間著名的傳說白蛇傳有關。 傳說中,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鎮於雷峰塔下,一俟“西湖水乾,雷峰塔倒”,白蛇才能出來。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之後結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兒子夢蛟滿月的那天,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趕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為由,用金缽將其鎮壓在雷峰塔下,揚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乾,白蛇方能重見天日。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許多遊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般地來到斷橋,遙想著白娘子與許仙這段悽美婉轉,頗費周折的古代婚姻。

元時雷峰塔之景已聲名遠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詩云:“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尺,孤峰猶帶夕陽紅。”雷峰塔建造時代和背景

吳越國五代時有“東南佛國”之稱,是同時期我國境內佛教遺蹟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雷峰塔是吳越國王崇佛的集中體現。當時杭州屬於吳越國管轄,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在那一段戰亂頻繁的時期,這個小國卻一直相對太平、安穩的地方,吳越王國的創立者是來自臨安的錢鏐,他雖以 “ 一劍霜寒十四州 ” 取得江南的統治權,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孫輩錢弘俶主政時,國力已經比較強盛 ,佛事活動也十分興旺。公元 975 年,錢弘俶的寵妃黃氏生了個兒子,為紀念這一喜慶事件,錢弘俶在當時杭城西關外的雷峰上建寶塔, 977 年落成,初名黃妃塔。因寶塔建在西關外,用磚壘砌,又名西關磚塔。此後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從南宋李嵩所繪的《西湖圖》分析,當時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磚身木簷的閣樓式塔。塔內八面砌以《華嚴經》石刻,塔下供有金銅羅漢十六尊。塔上重簷飛棟,窗戶洞達,人們可登臨其中眺望湖景。

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斜橫,一片寂靜,滿湖金波,分外豔麗,所以從南宋以來,雷峰夕照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就成為了建築史上宋塔造型的一個精品。 1000 多年來,文人墨客對傲立餘暉的雷峰塔風姿讚歎不絕。雷峰塔歷經千年,幾經興衰,終究綻放

充滿傳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來厄運更多,其倒塌前先後經歷了初建,復建,燒燬三個階段。初建時寶塔為 7 層,南宋時因遭雷擊,塔頂受損,修復時減為 5 層。到了元朝,它還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偉姿態,明朝時遭到了極大破壞,那是明嘉靖三十四( 1555 )年,倭寇入侵杭州,懷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簷,迴廊,欄杆、塔頂全部燒光,僅存磚制塔心。劫後餘生的雷峰塔,頹然蒼老,全塔通體赭紅,猶如醉翁酡顏,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燻似醉翁。來描寫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於湖畔,與西湖北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風格迥異,於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清康熙三十八( 1699 )年,康熙皇帝御書西湖十景時,改名雷峰西照,並刻碑建亭,盛極一時。後其孫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西照改為夕照,。

鴉片戰爭後,社會動盪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於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盜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終於在 1924 年 9 月 25 日下午 1 時 40 分左右轟然倒塌了,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堵塔身殘軀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觀全虛。

2002 年金秋颯爽,桂子飄香的時候,金碧輝煌的雷峰新塔在闊別人們 78 年後聳立起來了,雷峰塔的重建,不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現,更使人們的古塔情節有了一定的寄託。重建後的雷峰塔新塔為平座五層八面帶飛簷的閣樓式,風格基本與古塔相似,新塔採用鋼結構在原址的基礎上建造,同時也成為遺址的保護性建築。新塔臺基以下兩層,平面八角形,臺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杆。臺基以上,塔身巍峨聳立,塔剎金碧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