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我和各位网友父母的关系,算是同伴的关系,我们都是育儿同伴。而我们彼此间的“分享”有些是作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经验之谈。这些经验之谈都是我们养育自己孩子时的观察、总结,因为样本有限且归纳方法不科学,所以适用性可能比较有限。


所以我们还需要找我们的“老师”,当然我们生活中很难碰到研究儿童心理和发展的专家,这时候一些经历了时间检视和被广泛验证的相关书籍、理论及研究成果就是我们出色的老师。这些已经被心理学家们大量重复验证的成果,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以及更深入本质的揭示。


现在互联网获取资讯非常的便捷,但鱼目混珠,为了避免商业气息和极端意见的影响,建议家长可以主动积极理解有根据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寻求正确的值得信赖的老师的见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乌沙.戈斯瓦米的《儿童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这本书主要

针对0-10岁儿童,总结近期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方面的研究。作者是剑桥大学认识发展神经科学专业教授,剑桥教育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她曾获英国心理学会协会颁发的斯皮尔曼奖。


很巧的是,前段时间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连岳写了篇关于它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连太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夸它是宝藏。这本书确实挺好的,内容只有112页,没有废话和华丽的语言和包装的故事,每页都是浓缩的精华知识。大量精妙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研究结论,都是很朴实但宝贵的。大家也都可以效仿这种实验方式,检验里面结论的适用性。


未来几天我会分几部分向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孩子语言、心理、智力、逻辑、行为、学习等各方面发展的研究成果。


今天内容包含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大脑学习、依恋关系

这四个小节。


温暖和适时回应是儿童获得最佳发展的关键

“适时回应”指照料者立即回应儿童的提议并关注儿童所关注的事情。当儿童的提议能获得“支持性结果”时,他们就能够更有效额学习。

当幼儿要某个玩具时,照料者如果能将玩具给他们,并延迟这一互动,比如和他说“这是泰迪熊,我觉得它饿了”这类的,就能促进儿童的认识发展。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我曾在很多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在旁边玩手机,孩子在以便自顾自地的玩,当孩子有什么兴奋的事物要展示给父母看或者沟通时,父母连头都不抬,敷衍地说:“嗯”。诸如之类的,如果照料者始终(而不是偶尔的)忽视儿童或者对他们很不耐烦,则不是在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个儿童,如果持续地被忽略、忽视或冷漠对待,便会有社会、认知和学业发展受到损害的风险。


语言的质和量对儿童语言发展都很重要

a、语言沟通的数量

儿童的大脑是个学习机器,要有足够的输入,大脑才能有效的学习。关于幼儿的研究显示,他们每天能听到5000各词。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个词,而低收入家庭儿童则只有178个词。研究人员推算,到4岁时候,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已经听到了4400万个词,而低收入儿童则只听到1200万个。这种环境差异对大脑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b、语言沟通的质量

和幼儿交流时用的语言质量也很很重要。提高语言质量最简单的方式是围绕图书互动。每天带儿童和图书互动会很自然的引入更复杂的语言,为认知发展提供大量的刺激。

围绕当下发生的真实事情的自然对话,对于最佳发展很关键。但在很多环境中,和幼儿的对话仍然不受重视。有些研究发现,对幼儿说的超过60%的话都是“空洞的语言”,比如“不要说话”、“不要玩那个”、“放下来”、“不要去那里”等等。

研究显示,如果儿童的环境中有很多类似的“限制性的语言”,那么这对后期的认知、社会和学业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有效的照料者应使用语言去支持并协助儿童的活动。比如,一个儿童可能用根棍子去搅动水坑,照料者与其说“不要玩这个,你会脏衣服”,不如说“你是在用棍子搅动水坑么?看你弄出的圆圈,你可以让圆圈按另一个方向转圈么?是的,做得很好!”这样的反应会将儿童关注的焦点扩大为一个学习环境。


婴儿大脑在出生前就已具备学习能力

a、胎教是有用且有效的

大家可能可能对“胎教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将信将疑。这本书用实验告诉我们,婴儿在孕晚期(6-9个月)就能听到妈妈的声音。一个著名的”吮吸“实验印证了,即使有羊水的过滤效应,在出生时孩子也能区分妈妈和陌生女人的声音。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实验员测量了新生儿的自然或”基准“吸允速度。每当他们吮吸速度超过基准时,婴儿就会听到一段妈妈读故事的录音;每当婴儿吮吸速度低于基准速度时,他们就会听到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读着同样的故事。婴儿迅速学到了:只要快速吮吸就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第二天,实验员调整了这种因果关系,这样以来,婴儿要想听到妈妈的声音就要吮吸得慢一些,结果是婴儿调整的他们的吮吸速度。

类似的实验还用过读故事的方法。妈妈在孕晚期的时候每天对她们隆起的肚子读一个特定的故事。在出生时,婴儿便能够区分出熟悉的故事和陌生的故事。所以,胎儿研究告诉我们,即使在子宫里,孩子的大脑已经开始学习。


b、出生时个体大脑间差异虽不大,但早期更多的信息输入可以让未来的发展获得优势

构成大脑的绝大多数细胞在出生前就已经形成。在出生时,大脑并没有很大的不同(除非子宫中的环境含有过多毒素,比如酒精和药物),但一个大脑要是获得早期的优势(比如获得胎教、理想的早期环境等),那么在发展内部结构时会更有效。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c、出生时个体大脑存在细微差异,环境最终决定这些个体差异是会造成轻微、可忽略不计的后果还是重大后果

大脑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感觉处理(例如负责看和听的神经机制工作效率,如语言障碍)和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刺激做出快速或敏感的反应)。如果环境足够滋养,充足的学习体验可以使较为低效的大脑达到较为高效的大脑发展的终点。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婴儿在某些能力方面发展相对较晚,但如果照料者能提供温暖的环境以及充足的学习体验,孩子也是能最终达到和同龄孩子水平的。


建立依恋和安全感,重要的是亲密度和持续性

早期依恋体验的持续性,在儿童形成“内在工作模式”(心理预期)的过程至关重要,他们觉得作为人值得被他人爱和支持。如果和照料者之间的互动是持续的、温暖的,那婴儿会表现出“安全的依恋”;如果婴儿体验到的是无法适时满足需求的,或缺乏温暖的,以及反复无常的或忽视型的照料时,那么依恋会是“不安全的”。

不安全的依恋,会使儿童发展出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式”,比如“回避”型和“依赖”型婴儿。回避型婴儿当照料者在身边时不再寻求接触,似乎是要防止自己再次失望,他们看上去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依赖型的婴儿会变得非常粘人且抗拒分离,就好像要试图强迫成人做出恰当的照料行为。


《儿童心理学》解读1:适时回应、语言沟通及安全依恋怎么用?


研究显示,这两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抑制长期的正面发展结果,其中包括社会情绪结果(自信和自我控制)和认知结果(智力和学业成就)。

除了以上的依恋类型,还有一种因父母反复无常的照料(这通常包含很吓人的父母反应)而产生的“紊乱”型依恋,这类儿童通常会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爱和支持,会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例如抑郁症、品行障碍等。

最后,健康的依恋关系不一定是亲生父母之间产生,依恋关系取决于学习。学习和社交需求可以通过适时回应和温暖得到满足,养父母、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都可以让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


以上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其他内容下期继续。


欢迎您留言分享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心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