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tduedursgydvnfvjcb


单从这两句讲,主要还是个歌颂了不畏严寒、傲霜挺立、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

不过,还是要联系全诗来看的,语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言简意赅,比较好理解,简单说一下。

  • 前两句,从“已无”、“犹有”的强烈对比中就很容易看出,作者是在咏菊,也就是以菊喻刘景文,突出了傲霜斗寒的景象,虽然已是“残菊”,可气节不变,绝不是“荷花”等泛泛之辈可比的。而且还交代了时间,为秋末冬初,百物凋零,毫无生气之时节。

  • 后两句算是直接勉励好友的语句,“橙黄橘绿”,体现了时节特点,虽已入冬,万物萧瑟,可是又有丰收的景象。

再来看一下写作背景,这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为好友刘景文所作的勉励诗,两人交往甚密,刘景文性情豪放豪放,苏轼夸他“慷慨奇士”,此时刘景文以58岁,却一直不受重用,有些意志消沉,郁郁寡欢。

  • 苏轼故用“冬季”来代指刘景文的暮年,用“残菊”来赞扬他当时的状态,用“橙黄橘绿”来激励他夕阳无限好,仍可有所作为,要乐观向上。

  • 苏轼也是很够朋友,多次向朝廷力荐刘景文,终得升迁,可造化弄人,仅过1年多,刘景文就与世长辞了。

所以,整首诗的重点不在前两句歌颂了如何的品格或志向,甚至可能有部分吹捧之嫌,更多的还是劝解好友,勉励刘景文要乐观,并鼓励其定会有所作为。


语留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主要通过枯荷凋零与菊花挺立的对比,写人的精神和气节。

一、字面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秋天已经深浓得有些寒凉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早就枯萎凋落了,原本硕大的可以承接很多雨水和清露的荷叶,也早已经凋零得不见了踪影。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已经有了残败的迹象,却仍旧挺立在枝头,特别是它那风霜雨雪催不折的枝干,更是显出一副傲骨,不肯向日益残酷的寒冷和霜雪低头。

这一前一后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运用荷花遇到风霜雨雪轻易就凋零的软弱,来和傲视风霜雨雪依然挺立的菊花作对比,衬托出菊花高贵坚毅的品质。

这两句诗看似写眼前所见之景,实则以物喻人,写人内在的高贵精神品格。深层意思是说,面对艰难和残酷的现实,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一身铮铮铁骨去面对,用不屈不挠和勇敢顽强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骨。

二、融入全诗看深层涵义

先说说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是宋哲宗元佑五年,即1090年,苏轼正在钱塘(现在的杭州)担任太守一职,和当时已经58岁的刘景文因偶然的机会相遇,只觉志趣相投,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为此,苏轼向朝廷极力推荐刘景文,才让多年怀才不遇的刘景文有了小小的升迁空间。可惜的是,刘景文仅仅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就不幸去世了。苏轼为刘景文深感惋惜和遗憾,再怀想起他的坎坷遭遇,于是矗立在秋尽冬来的萧瑟季节深处,有感于眼前萧索景物,写下了这首充满欣赏和赞许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后两句面上写景,表达了一年中最美好也最难以忘怀的景色,是橙子已经澄黄而橘子还嫩绿青翠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橘树在寒冷的冬天仍然枝叶苍翠,不凋不落,同深秋初冬时节依然凌寒而开,叶绿枝挺的菊花具有一样令人敬仰的品格。前面已经提及,苏轼的这首诗在借景喻人,实际上是在用菊花的临霜不屈和经冬犹绿的橘树来比拟刘景文高洁挺拔、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

于是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也就呼之欲出,苏轼意在告慰刘景文的在天之灵

:你经历了诸多的不顺和曲折,又很遗憾地离开了我,可是我依然记得并深深怀念的,是你面对不顺和逆境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坚贞不屈的优良精神品质。

三、写在最后

苏轼向来是个乐天派,虽然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还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却对这些淡然处之,不挂心头。这从他《定风波》中的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可以得到映证。

初看这首《赠刘景文》,如果不了解这首诗是在苏轼的好友刘景文去世之后写成的话,可能会误以为这是苏轼为了鼓励刘景文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生活而赠给他的七言绝句。意思是: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而要放眼长远。短暂的不顺和打击总会过去,收获美好的时刻也终将到来。

若真如此,也就与诗歌的原意背道而驰了。这也正好凸显了掌握写作背景对理解和把握诗歌内涵的重要性。希望各位朋友在把握诗歌涵义之前,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作背景,这绝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如果您觉得分析比较到位,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关注我,您将读到更多优质内容,谢谢!


顾南安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赠刘景文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荷梗还挺立在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

刘景文当时五十多岁了到饶州(现在江西鄱阳)任知府,有些心恢意冷,苏轼勉励他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刘季生,字景文也是才子《题 屏 》作者

呢喃燕子语梁间,

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

杖藜携酒看芝山。

芝山也是县城边一座小山,我居山边


沈德春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 冬景》中,这两句话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2.歌颂了什么品格或志向?

这两句话,单从字面上看是歌颂了菊花即使开败,还在和冬季斗,不畏严寒。诗人写诗都会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喻人,所以要看整首诗表达的感情。

出自

赠刘景文 / 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残菊品格

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苏轼写给自己好友刘景文的,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的冬季,在冬季想到就是菊花,开在秋天的菊花,依然可以在冬季看到,但是此时的菊花已经是惨败的菊花,依然屹立在寒风中。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这就是刘景文一生的介绍,平淡无奇,但是性格豪放。

在结合这首《赠刘景文 / 冬景》写的内容,荷花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对于无法改变的社会,更多人选择是随波追流,更是有少数的人还是会像那冬季的残菊,比如刘景文,苏轼,文天祥等人,即使是寒冬依然会傲立,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轻易变化,就正如诗人所说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困难时一是的,会过去的。

这就是诗人歌颂的残菊的品质,即使是困难依然不畏严寒,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衣袍公子


这是一首北宋大学士苏轼写的一首《赠刘景文》七言绝句诗。刘景文,北宋将门之后,博学能诗,王安石和苏轼都很赏识、推崇他。这是一首借物赞人的诗。作者把橙黄橘绿的初冬看作一年中最美好的时令,以残菊和橙橘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进而为刘景文点赞!


愚叟yu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歌颂了什么品格和志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是苏轼写的《赠刘景文》的绝句上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句主要:歌颂荷叶(对荷花)无私的奉献精神。

表现菊花身残志坚的品格和孤标傲世的志向。

苏轼的《赠刘景文》绝句上联,不仅仅只为表达荷叶的精神,和表达菊花的品格和志向。而是为绝句下联,做好铺阵的作用。

《赠刘景文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托举可挡雨的荷叶也枯败了;花叶凋零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正是初冬的橙黄橘绿的季节。

《赠刘景文》绝句写作背景:

苏轼知杭州时(1090)做此诗。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式看重刘景,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一、《赠刘景文》绝句的上联,是问答题所在。其实“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此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上联在全诗中,起到对全诗的衬托作用。

1.全诗,诗人只想歌咏初冬时景物:“橙黄橘绿”的景致。

2.为很好的表现出初冬的“橙黄橘绿”的景致,诗人高度概括了秋末冬初的荷花和菊花的残景图。

①写荷花,只写荷花的失绿失红之时;茎叶枯败,无力高举枯叶伞盖之时。

②写菊花,只写菊花的凋零、枯叶落败之象。

3.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

①不写荷花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样的诗呢?

但我们试想一下,那无边青翠碧绿,亭亭玉立绽蕾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辉映下开的是多么的娇艳迷人。

②为什么不写菊花类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元稹《菊花》]的诗呢?

但我们可以想到,盛开的菊花,在秋天的百花之中,能有几种花能与它相媲美?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荷花和菊花最美的时候呢?

这是因为,荷花和菊花最美的时时候,不能体现:

1.就荷花而言,“菡萏”(荷花)从花蕾到盛开,荷叶始终都是陪衬,起到衬托、增加“菡萏”(荷花)姿色的作用,虽不可或缺的,但始终在默默的奉献,而这种奉献往往被人忽略。只有“菡萏”(荷花)凋谢,

荷叶茎杆难以擎住如伞盖的荷叶时,人们才会清醒的认识到“荷尽已无擎雨盖”句中的荷叶,是多么具有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

2.不同品种的菊花,开放时间约在九到十一月,此时在百花中,开出色香俱全的,能比肩菊花左右的少至又少。既然秋天的菊花如此美丽,为什么诗人不写菊花的盛花期呢?

这是因为,菊花盛开时,虽美虽香,但那种不畏霜寒地冻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却难以体现出来。只有在菊花,花凋谢了,叶萎干了,人们才能看清,独立疏篱的残菊,虽花蒂有余香,枝无叶,但那挺拔的技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菊花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乃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菊花孤标傲世的品格。

3.一年之中,百花千姿万态,花开花落,季季不同,月月更异。所以诗人选择这夏、秋独擅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时的精神榜样,超出当时其他百花的精神风貌。

但然,诗人把握荷花、菊花的本质目的,是为进一步衬托:“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诗下联的“橙黄橘绿时”,但以本回答无关,解析至止。


沿流溯源


该诗句是北宋苏轼《赠刘景文》七绝诗的首句。意为荷花荷叶已开过绿过、没了,菊花也已枯黄了。但那傲霜挺拔的枝干在霜雪中依然显得苍劲有力,生机勃勃。诗人以隐喻手法,对菊的傲然毅力、坚贞不屈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希望人们成为象刘景文一样具备高尚情操,洁身自好品格的人。




发歌放牛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出自苏东坡的《赠刘景文》。

诗言志。古代诗人的好多唱和的诗,一般都是通过给对方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绪的。这两句诗一般的翻译是,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就连象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光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枯枝仍然在傲寒斗霜。这样看来,感觉是通过与荷的衰败对比,来显示菊花的气节。

我不太认同这样的理解。在这两句诗里有两个主要意象,一个是“荷”,一个是“菊”,作者不是贬“荷”赞“菊”的,这是两个并列的意象。这两句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表达的意趣也是并列的。荷已尽,花落叶衰。菊已残、花落叶衰,它们都只留下光杆在风中飘零。看上去是一样的凄凉衰败,句中并无抑扬之意。“荷”象征君子,“菊”代表气节。荷尽菊残正好比君子生不逢时,潦倒失路,但是气节犹存。荷菊都只留下了光杆,标明它们曾经凌风傲雪。正如我以前有首诗写道:“莫言叶落地,壮枝向天伸。”那时我高考落第,学学古人通过这诗明我的壮志不屈。于是通过努力,我,我还是没考上北大……

闲话打住。这两句诗表现了一切的过往也曾经都有过自己辉煌。正如我前几天写的一首诗:“花事恰如人间事,一花谢过一花红!”人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身虽死,神不灭。保持气节,死而不亡。如庄子说的一样,薪尽火传。

当然,苏东坡给刘景文写这首诗,不会这样雪上加霜的。所以才有下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红柳绿时。”两句为句,四句成诗。一体解读,方不失偏。东坡先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荷尽菊残之凄凉,虽然花谢了,但是最终果实却会成熟。在它们枯立的壮枝下面,还有深深的根。熬过去,总会迎来自己橘红柳绿的一天。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所以,劝你保持气节和定力,今日失意不足悲,卷土重来未可知。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要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文学这个东西应该不会是什么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的。心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就会不同的。我的答复也许和别人不太一样。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谢谢!


去影


这句诗通过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描写菊不畏严寒、傲世独立的高洁品格和志向。

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枝。作者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指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诗人用荷花的“尽”来衬托菊花的“傲”;以荷尽的夏日和菊残的秋色来对比衬托由欣欣向荣的橘树装点的初冬,突出了朝气蓬勃的橘树,突出了诗人对橘树生命力(或高尚节操)的由衷赞美。本诗也运用了比的(或比喻)手法,以荷、菊、橘三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赠刘景文》诗句中的前两句。后两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从字义上来解释:“荷尽”就是荷花枯萎,残败凋谢。“已”就是已经;“无”就是没;“擎”就是举,向上托着,举着;“雨盖”就是雨伞,古代称谓。“菊”就是菊花;“残”在这里就是凋谢;“菊残”就是菊花凋谢了;“犹”是仍然;“傲霜”就是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连起来就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与花枝还傲寒斗霜。

“菊残犹有傲霜枝”

联系下阙“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那意思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很显然这是对好友刘景文所讲的心得体会。此时,苏轼已经50多岁了,人生经历感慨颇多,讲这些道理也是很正常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和“菊”,表面写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花,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而菊花是“傲霜菊蕊独盈枝”,却暗示了人的高尚品格。通过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主要描写了菊不畏严寒、傲世独立的高洁品格。

这是在歌颂。歌颂人要为自己的正气、志气和高尚的品格而活着,这样活着心里踏实,坦然。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人生体会。这是在告诫人们:即便人不逢时,潦倒失落,也要依然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把人生的晚年看作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苏轼《赠刘景文》诗

总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就要像菊花一样,迎着寒霜而茁长地成长,这才是人生正确的处世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