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歌頌了什麼品格或志向?

tduedursgydvnfvjcb


單從這兩句講,主要還是個歌頌了不畏嚴寒、傲霜挺立、堅韌不拔的高尚品質。

不過,還是要聯繫全詩來看的,語出蘇軾的《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言簡意賅,比較好理解,簡單說一下。

  • 前兩句,從“已無”、“猶有”的強烈對比中就很容易看出,作者是在詠菊,也就是以菊喻劉景文,突出了傲霜鬥寒的景象,雖然已是“殘菊”,可氣節不變,絕不是“荷花”等泛泛之輩可比的。而且還交代了時間,為秋末冬初,百物凋零,毫無生氣之時節。

  • 後兩句算是直接勉勵好友的語句,“橙黃橘綠”,體現了時節特點,雖已入冬,萬物蕭瑟,可是又有豐收的景象。

再來看一下寫作背景,這是蘇軾任杭州太守時為好友劉景文所作的勉勵詩,兩人交往甚密,劉景文性情豪放豪放,蘇軾誇他“慷慨奇士”,此時劉景文以58歲,卻一直不受重用,有些意志消沉,鬱鬱寡歡。

  • 蘇軾故用“冬季”來代指劉景文的暮年,用“殘菊”來讚揚他當時的狀態,用“橙黃橘綠”來激勵他夕陽無限好,仍可有所作為,要樂觀向上。

  • 蘇軾也是很夠朋友,多次向朝廷力薦劉景文,終得升遷,可造化弄人,僅過1年多,劉景文就與世長辭了。

所以,整首詩的重點不在前兩句歌頌瞭如何的品格或志向,甚至可能有部分吹捧之嫌,更多的還是勸解好友,勉勵劉景文要樂觀,並鼓勵其定會有所作為。


語留人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贈劉景文》。主要通過枯荷凋零與菊花挺立的對比,寫人的精神和氣節。

一、字面意思

荷盡已無擎雨蓋:秋天已經深濃得有些寒涼了,亭亭玉立的荷花早就枯萎凋落了,原本碩大的可以承接很多雨水和清露的荷葉,也早已經凋零得不見了蹤影。

菊殘猶有傲霜枝:菊花雖然已經有了殘敗的跡象,卻仍舊挺立在枝頭,特別是它那風霜雨雪催不折的枝幹,更是顯出一副傲骨,不肯向日益殘酷的寒冷和霜雪低頭。

這一前一後兩句詩,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運用荷花遇到風霜雨雪輕易就凋零的軟弱,來和傲視風霜雨雪依然挺立的菊花作對比,襯托出菊花高貴堅毅的品質。

這兩句詩看似寫眼前所見之景,實則以物喻人,寫人內在的高貴精神品格。深層意思是說,面對艱難和殘酷的現實,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和一身錚錚鐵骨去面對,用不屈不撓和勇敢頑強展現自己獨有的風骨。

二、融入全詩看深層涵義

先說說蘇軾寫這首詩的背景。當時是宋哲宗元佑五年,即1090年,蘇軾正在錢塘(現在的杭州)擔任太守一職,和當時已經58歲的劉景文因偶然的機會相遇,只覺志趣相投,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為此,蘇軾向朝廷極力推薦劉景文,才讓多年懷才不遇的劉景文有了小小的升遷空間。可惜的是,劉景文僅僅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兩年,就不幸去世了。蘇軾為劉景文深感惋惜和遺憾,再懷想起他的坎坷遭遇,於是矗立在秋盡冬來的蕭瑟季節深處,有感於眼前蕭索景物,寫下了這首充滿欣賞和讚許的《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後兩句面上寫景,表達了一年中最美好也最難以忘懷的景色,是橙子已經澄黃而橘子還嫩綠青翠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橘樹在寒冷的冬天仍然枝葉蒼翠,不凋不落,同深秋初冬時節依然凌寒而開,葉綠枝挺的菊花具有一樣令人敬仰的品格。前面已經提及,蘇軾的這首詩在借景喻人,實際上是在用菊花的臨霜不屈和經冬猶綠的橘樹來比擬劉景文高潔挺拔、堅貞不屈的精神品格。

於是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也就呼之欲出,蘇軾意在告慰劉景文的在天之靈

:你經歷了諸多的不順和曲折,又很遺憾地離開了我,可是我依然記得並深深懷念的,是你面對不順和逆境時表現出的堅韌不拔和堅貞不屈的優良精神品質。

三、寫在最後

蘇軾向來是個樂天派,雖然他的仕途也並不順利,還多次遭遇貶謫,但他卻對這些淡然處之,不掛心頭。這從他《定風波》中的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就可以得到映證。

初看這首《贈劉景文》,如果不瞭解這首詩是在蘇軾的好友劉景文去世之後寫成的話,可能會誤以為這是蘇軾為了鼓勵劉景文積極樂觀面對現實生活而贈給他的七言絕句。意思是: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而要放眼長遠。短暫的不順和打擊總會過去,收穫美好的時刻也終將到來。

若真如此,也就與詩歌的原意背道而馳了。這也正好凸顯了掌握寫作背景對理解和把握詩歌內涵的重要性。希望各位朋友在把握詩歌涵義之前,先儘可能多地瞭解創作背景,這絕對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事情。

如果您覺得分析比較到位,歡迎評論、點贊和轉發。關注我,您將讀到更多優質內容,謝謝!


顧南安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這句話出自宋朝蘇軾《贈劉景文 .冬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荷梗還挺立在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

劉景文當時五十多歲了到饒州(現在江西鄱陽)任知府,有些心恢意冷,蘇軾勉勵他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

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劉季生,字景文也是才子《題 屏 》作者

呢喃燕子語梁間,

底事來驚夢裡閒。

說與旁人渾不解,

杖藜攜酒看芝山。

芝山也是縣城邊一座小山,我居山邊


沈德春


謝謝你的提問,現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

1.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這兩句話出自蘇軾的《贈劉景文 / 冬景》中,這兩句話意思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

2.歌頌了什麼品格或志向?

這兩句話,單從字面上看是歌頌了菊花即使開敗,還在和冬季鬥,不畏嚴寒。詩人寫詩都會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喻人,所以要看整首詩表達的感情。

出自

贈劉景文 / 冬景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殘菊品格

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是蘇軾寫給自己好友劉景文的,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的冬季,在冬季想到就是菊花,開在秋天的菊花,依然可以在冬季看到,但是此時的菊花已經是慘敗的菊花,依然屹立在寒風中。

此詩是蘇軾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這就是劉景文一生的介紹,平淡無奇,但是性格豪放。

在結合這首《贈劉景文 / 冬景》寫的內容,荷花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對於無法改變的社會,更多人選擇是隨波追流,更是有少數的人還是會像那冬季的殘菊,比如劉景文,蘇軾,文天祥等人,即使是寒冬依然會傲立,不會因為環境變化輕易變化,就正如詩人所說的,一年好景君須記。困難時一是的,會過去的。

這就是詩人歌頌的殘菊的品質,即使是困難依然不畏嚴寒,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衣袍公子


這是一首北宋大學士蘇軾寫的一首《贈劉景文》七言絕句詩。劉景文,北宋將門之後,博學能詩,王安石和蘇軾都很賞識、推崇他。這是一首借物贊人的詩。作者把橙黃橘綠的初冬看作一年中最美好的時令,以殘菊和橙橘比喻堅貞不屈的人,進而為劉景文點贊!


愚叟yu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歌頌了什麼品格和志向?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是蘇軾寫的《贈劉景文》的絕句上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句主要:歌頌荷葉(對荷花)無私的奉獻精神。

表現菊花身殘志堅的品格和孤標傲世的志向。

蘇軾的《贈劉景文》絕句上聯,不僅僅只為表達荷葉的精神,和表達菊花的品格和志向。而是為絕句下聯,做好鋪陣的作用。

《贈劉景文 》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荷花凋謝,連那託舉可擋雨的荷葉也枯敗了;花葉凋零的菊花,枝幹還在傲寒鬥霜。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記住,那正是初冬的橙黃橘綠的季節。

《贈劉景文》絕句寫作背景:

蘇軾知杭州時(1090)做此詩。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時任兩浙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式看重劉景,與他詩酒往還,交誼頗深。

一、《贈劉景文》絕句的上聯,是問答題所在。其實“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此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

上聯在全詩中,起到對全詩的襯托作用。

1.全詩,詩人只想歌詠初冬時景物:“橙黃橘綠”的景緻。

2.為很好的表現出初冬的“橙黃橘綠”的景緻,詩人高度概括了秋末冬初的荷花和菊花的殘景圖。

①寫荷花,只寫荷花的失綠失紅之時;莖葉枯敗,無力高舉枯葉傘蓋之時。

②寫菊花,只寫菊花的凋零、枯葉落敗之象。

3.那麼詩人為什麼不寫:

①不寫荷花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代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樣的詩呢?

但我們試想一下,那無邊青翠碧綠,亭亭玉立綻蕾盛開的荷花,在陽光的輝映下開的是多麼的嬌豔迷人。

②為什麼不寫菊花類似“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元稹《菊花》]的詩呢?

但我們可以想到,盛開的菊花,在秋天的百花之中,能有幾種花能與它相媲美?

那麼詩人為什麼不寫荷花和菊花最美的時候呢?

這是因為,荷花和菊花最美的時時候,不能體現:

1.就荷花而言,“菡萏”(荷花)從花蕾到盛開,荷葉始終都是陪襯,起到襯托、增加“菡萏”(荷花)姿色的作用,雖不可或缺的,但始終在默默的奉獻,而這種奉獻往往被人忽略。只有“菡萏”(荷花)凋謝,

荷葉莖杆難以擎住如傘蓋的荷葉時,人們才會清醒的認識到“荷盡已無擎雨蓋”句中的荷葉,是多麼具有默默無私的奉獻精神

2.不同品種的菊花,開放時間約在九到十一月,此時在百花中,開出色香俱全的,能比肩菊花左右的少至又少。既然秋天的菊花如此美麗,為什麼詩人不寫菊花的盛花期呢?

這是因為,菊花盛開時,雖美雖香,但那種不畏霜寒地凍的不屈不饒的精神,卻難以體現出來。只有在菊花,花凋謝了,葉萎幹了,人們才能看清,獨立疏籬的殘菊,雖花蒂有餘香,枝無葉,但那挺拔的技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菊花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乃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菊花孤標傲世的品格。

3.一年之中,百花千姿萬態,花開花落,季季不同,月月更異。所以詩人選擇這夏、秋獨擅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時的精神榜樣,超出當時其他百花的精神風貌。

但然,詩人把握荷花、菊花的本質目的,是為進一步襯托:“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贈劉景文 》詩下聯的“橙黃橘綠時”,但以本回答無關,解析至止。


沿流溯源


該詩句是北宋蘇軾《贈劉景文》七絕詩的首句。意為荷花荷葉已開過綠過、沒了,菊花也已枯黃了。但那傲霜挺拔的枝幹在霜雪中依然顯得蒼勁有力,生機勃勃。詩人以隱喻手法,對菊的傲然毅力、堅貞不屈品格的讚美,同時也希望人們成為象劉景文一樣具備高尚情操,潔身自好品格的人。




發歌放牛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詩出自蘇東坡的《贈劉景文》。

詩言志。古代詩人的好多唱和的詩,一般都是通過給對方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緒的。這兩句詩一般的翻譯是,池塘裡的荷花已經凋謝了,就連象雨傘一樣的荷葉也枯萎光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枯枝仍然在傲寒鬥霜。這樣看來,感覺是通過與荷的衰敗對比,來顯示菊花的氣節。

我不太認同這樣的理解。在這兩句詩裡有兩個主要意象,一個是“荷”,一個是“菊”,作者不是貶“荷”贊“菊”的,這是兩個並列的意象。這兩句是極為工整的對仗,表達的意趣也是並列的。荷已盡,花落葉衰。菊已殘、花落葉衰,它們都只留下光桿在風中飄零。看上去是一樣的淒涼衰敗,句中並無抑揚之意。“荷”象徵君子,“菊”代表氣節。荷盡菊殘正好比君子生不逢時,潦倒失路,但是氣節猶存。荷菊都只留下了光桿,標明它們曾經凌風傲雪。正如我以前有首詩寫道:“莫言葉落地,壯枝向天伸。”那時我高考落第,學學古人通過這詩明我的壯志不屈。於是通過努力,我,我還是沒考上北大……

閒話打住。這兩句詩表現了一切的過往也曾經都有過自己輝煌。正如我前幾天寫的一首詩:“花事恰如人間事,一花謝過一花紅!”人要有正確的心態去面對,身雖死,神不滅。保持氣節,死而不亡。如莊子說的一樣,薪盡火傳。

當然,蘇東坡給劉景文寫這首詩,不會這樣雪上加霜的。所以才有下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橘紅柳綠時。”兩句為句,四句成詩。一體解讀,方不失偏。東坡先生要表達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荷盡菊殘之淒涼,雖然花謝了,但是最終果實卻會成熟。在它們枯立的壯枝下面,還有深深的根。熬過去,總會迎來自己橘紅柳綠的一天。

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只要你願意,讓夢划向你心海!所以,勸你保持氣節和定力,今日失意不足悲,捲土重來未可知。

上學的時候老師總要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文學這個東西應該不會是什麼標準的唯一的答案的。心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就會不同的。我的答覆也許和別人不太一樣。只是表達了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謝謝!


去影


這句詩通過以物喻人的象徵手法,描寫菊不畏嚴寒、傲世獨立的高潔品格和志向。

兩句看似寫景,實則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時值歲尾,荷枯葉盡,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時,難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節,而景文晚年並無虧缺,猶有凌霜傲雪之枝。作者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甚至晚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友人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緻矣,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矣!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指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詩人用荷花的“盡”來襯托菊花的“傲”;以荷盡的夏日和菊殘的秋色來對比襯托由欣欣向榮的橘樹裝點的初冬,突出了朝氣蓬勃的橘樹,突出了詩人對橘樹生命力(或高尚節操)的由衷讚美。本詩也運用了比的(或比喻)手法,以荷、菊、橘三種植物來比喻人的高尚節操”。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是北宋大文豪蘇軾寫《贈劉景文》詩句中的前兩句。後兩句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荷盡已無擎雨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從字義上來解釋:“荷盡”就是荷花枯萎,殘敗凋謝。“已”就是已經;“無”就是沒;“擎”就是舉,向上託著,舉著;“雨蓋”就是雨傘,古代稱謂。“菊”就是菊花;“殘”在這裡就是凋謝;“菊殘”就是菊花凋謝了;“猶”是仍然;“傲霜”就是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連起來就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的菊花與花枝還傲寒鬥霜。

“菊殘猶有傲霜枝”

聯繫下闕“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兩句,那意思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很顯然這是對好友劉景文所講的心得體會。此時,蘇軾已經50多歲了,人生經歷感慨頗多,講這些道理也是很正常的。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荷”和“菊”,表面寫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花,荷花是“出汙泥而不染”,而菊花是“傲霜菊蕊獨盈枝”,卻暗示了人的高尚品格。通過以物喻人的象徵手法,主要描寫了菊不畏嚴寒、傲世獨立的高潔品格。

這是在歌頌。歌頌人要為自己的正氣、志氣和高尚的品格而活著,這樣活著心裡踏實,坦然。這是蘇軾發自內心的人生體會。這是在告誡人們:即便人不逢時,潦倒失落,也要依然樂觀向上,努力不懈,把人生的晚年看作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

蘇軾《贈劉景文》詩

總之,“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是在告誡人們:人生在世,就要像菊花一樣,迎著寒霜而茁長地成長,這才是人生正確的處世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